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导噬希蘼鬯!⒒婆2皇峭芄弧「铩⒗德穑
明代的李时珍也说:“牛有溱牛、水牛二种。溱牛小而水牛大。溱牛有黄、黑、赤、 白、驳杂数色。水牛色青苍、大腹、锐头,其状类猪,角若担矛,能与虎斗;亦有白色 者,郁林人谓之州留牛;又广南有稷牛,即果下牛,形最卑小,尔雅谓之壩牛,王会篇 谓之绔牛是也。”我们现时在北方最常见的是黄牛,即李时珍所说的溱牛的一种。
这种黄牛在动物学上的正式名称,就是“普通牛”。它平常只吃草,不必喂料,而 体强力大,能够担负很重的劳役。据动物学家说,黄牛有长角的、中角的、短角的,无 角的几种。其中除无角的属于杂交改良的品种以外,长角的好种不多,中角的多是好种, 短角的黄牛则是最好的一种。在我国北方,恰恰是短角的黄牛较多,所以多养这种黄牛 对于农业生产会有很大好处。
在农村中,养牲口的都希望能够节约饲料,正是为了这个目的。我们就特别应该提 倡养牛。因为牛是反刍动物。它的胃有四个囊。一个胃囊的形状象瘤子,叫做瘤胃;一 个胃囊的内壁有蜂窝状的皱纹,叫做蜂窝胃;又一个胃囊的内壁有许多长瓣,叫做重瓣 胃;又一个胃囊的内壁有很密很细的皱纹,叫做皱胃。牛吃进杂草,经过瘤胃润湿以后, 转入蜂窝胃就增加了很多胃液,然后又翻上去到嘴里重新细嚼;再吞下去就重新进入瘤 胃,然后进入重瓣胃,又经过皱胃。重瓣胃和皱胃这两个地方,仿佛是食物加工厂,使 杂草变成了很有营养的东西。最后食物入肠。牛肠又特别长,所以它能够充分吸收食物 的全部养分。黄牛光吃草而体强力大的秘密就在这里。
当然,养牛的人在农活最繁重的时候,也要用一些玉米、豆子等去喂牛,但是,这 是特殊的情况,而且用量不大。一般地说,喂牛可以完全不用料。做活重的时候,只要 把草喂足喂好,不喂料也没有关系。这更可以说明养牛比养骡马等其他牲畜要经济得多。
而且,牛的全身确实都是宝。牛肉、牛奶富于营养不必说了,牛皮可以制成最好的 皮革,还可制成阿胶,用它治疗浮肿有特效,这些也是人所共知的。据李时珍说,牛脂 可治疥癣,牛髓可治糖尿病,牛脑可治痞病,牛胆可治痢疾,牛黄可治癫痫,牛角和牛 骨烧灰可以治吐血症和妇女血崩。不但这样,我们知道牛角、牛骨等都是现代工业的重 要原料,骨灰又是最好的肥田粉,还有牛粪更是大量可靠的肥料。
怪不得古今有许多爱牛的人,并且有许多关于牛的神话流传在民间。牛似乎对人也 颇有感情,遇有伤心的时候,它也流下了眼泪。古来不少诗人都有咏牛的诗。隋朝有一 个名叫柳詟的,他养的牛死了,竟写诗哭它。这首诗写道:“一朝辞绀幰,千里别黄河。 对衣徒下泣,扣角讵闻歌?!”这要算得是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一首哭牛诗了。
以上所说,涉及的问题十分广泛,至于牛在农业生产中的直接作用还多得很,而且 非常明显,人人都能说得出来,我在这里就不必罗索了。
燕山夜话(二集) 航海与造船
一位教师在来信中提到,他和同学们都很想知道我们祖国的航海与造船业的历史, 但是找不到有关的书籍和参考资料。这却使我惊奇,难道这许多年来真的没有出版过我 国航海和造船的历史书籍吗?
查问了书店和图书馆,果然只有解放前老早出版的《航海术》、《航海学》、《现 代航海学》和《造船》的工程小册子等几种,内容主要是外国的材料,却没有一部完整 的介绍中国历代航海与造船业的书籍。
这是什么缘故呢?也许过去的人以为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航海事业不发达吗?其 实,我们祖国有那么长的海岸线,不能不经常和海洋发生直接的关系;而在我国的广大 领土上,到处都是江河湖泊,舟楫往来极为频繁,造船业更有悠久的历史。中国人又是 最早发明指南针的,航海所必需的罗盘则是指南针的一种实际运用。因此,要讲航海和 造船的历史,也应该以中国为最久。
事实的确是这样。我们的祖先老早就会制造舟楫。你如果到中国历史博物馆去参观, 就会看到原始社会已经有独木舟了。《诗经》《小雅》也有“汎汎杨舟,绋溃钡摹【渥印?杉豆攀逼诘娜耍坏烙醚钅驹涑尚〈抑乐圃焐骼聪荡U饫唷⌒〈て诘姆⒄梗掷嗪兔圃嚼丛蕉唷K谴蠖际窃诮雍粗泻叫谢蜃髡接玫模≈劣诤胶J褂玫拇蟠凶觥昂2啊保鞘怯赡诤幽诤皆酥惺褂玫摹罢敬保ㄒ恢止佟〈ⅰ颁铘场保ㄒ恢只醮约八街惺褂玫聂眶菊酱戎鸾シ⒄苟吹摹
但是,这并不是说起初就没有海船。据晋代王嘉的《拾遗记》载:“(秦)始皇好 神仙之事,有宛渠之民,乘螺舟而至。舟形似螺,浮沉海底,而水不浸入,一名沦波舟。” 这可以说是最早的一种潜水海船。
古代航海是冒险的事情,甚至被人看成比作战还危险,所以在那时候,制造海船的 还不如制造战船的多。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赤壁之战”,那实际上是一场大 水战。三国时的曹魏和后来司马氏的晋朝,先后动员了很大力量建造战船。如《晋书》 《王濬传》载:“武帝谋伐吴,诏濬修舟舰。濬乃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 余人。以木为城,超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舟櫂之盛,自古未有。” 可见这种战船的规模,比普通的海船有过之无不及。
到了隋炀帝的时候,造船的规模就更大了。据《隋书》《炀帝本纪》称:“大业元 年三月,……造龙舟、凤艒、黄龙赤舰、楼船等数万艘。”又据宋代刘义庆的《大业杂 记》,描述隋炀帝游幸江都时乘坐的龙舟,其规模是:“高四十五尺,阔五十尺,长二 百尺。四重:上一重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周以轩廊;中二重有一百六十房,皆饰 以丹粉,妆以金碧珠翠,雕刻奇丽,缀以流苏羽葆、朱丝网络;下一重长秋内侍及乘舟 水手,以素丝大条绳六条,两岸引进。”此外,还有朱鸟航、苍螭航、白虎航、玄武航 各二十四艘,又有青凫舸、凌波舸各十艘,又有五楼船五十二艘、三楼船一百二十艘、 二楼船二百五十艘、黄篾舫二千艘,以及其它各种小船,名目繁多。当时舳舻相继,二 百余里,联绵不绝,真是浩浩荡荡。
唐代的造船业也很发达。如《册府元龟》载:“梁成汭唐末为荆南节度使,时鄂州 杜洪为淮南杨行密所袭,汭出师援之。造一巨舰,三年而成,号曰和载舰。上列厅、所、 司、局,有若府署之制,又有齐山截海之名,其宏廓可知矣。”宋、元两代还有许多同 样的记载,不过,当时造船的规模都没有超出隋、唐的了。
过去许多朝代都能制造各种大船,其中也包括航海用的大船在内。这里有一条重要 的经验,就是说:只要造船业发展起来了,航海事业也一定会跟着发展起来。为了说明 这个道理,我想不必列举历代小规模的航海记载,只要举出最大规模的航海事迹就够了。
民间流传的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应该算是最大规模的航海故事。当时说的西洋, 就是现在的东南亚。郑和在一四○五年率领舰队,由苏州刘家港出发,到福州稍停后就 远航南洋群岛,经印度支那、爪哇等地而达锡兰。他的舰队拥有六十二艘巨舰,每艘长 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载士卒二万七千五百余人,往返历时两年多。后来在一四○七年、 一四○九年、一四一三年、一四一七年、一四二一年、一四二四年、一四三一年又有七 次远航,共计八次“下西洋”,在我国航海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几页。
但是,到了清代以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我们的祖国竟逐步沦为半殖 民地,航海事业和其他事业一样被外国资本所垄断,一直到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了, 这局面才改变过来。
今天,解放了的中国人民,完全可以独立自主地发展自己的航海事业和造船业,并 且能够用最新的技术来装备自己,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呀!
燕山夜话(二集) 《平龙认》
我国古书的种类和数量之多,简直无法计算。不但历代印行的古籍浩如烟海,而且 传世的各种原写本和传抄本也难以数计。其中有些孤本甚至于早已流到外国去,而我们 中国人自己却一直没有见过,这里边包括了一部分非常有价值的科学著作在内,不能不 令人惋惜。
《平龙认》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发见这部书的人是一个德国的学者,叫做朱利斯· 克拉普罗特。他是十九世纪初期著名的东方学家,对于中国的汉、蒙、藏几种文字都有 研究,并且写了许多有关中国语言和历史的著作。他在一八○二年看见了一本六十四页 的汉文抄本,书名是《平龙认》,作者是马和,或者译为毛华,著作的年代是至德元年。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朝代都用过至德的年号:一个是南北朝时代的陈后主,他用至德 这个年号是在公元五八三到五八六这四年间;另一个是唐肃宗,他用至德这个年号是在 公元七五六到七五七这两年间。究竟这本《平龙认》是什么时候的著作呢?由于我们未 见原物,这个问题现在还不能断定。这部书名,按照朱利斯·克拉普罗特发表的中文字 体,的确没有错;至于作者的名字,他却没有写出中文的原文,只用德文拼音,所以很 难查对了。
但是,这部书的内容,朱利斯·克拉普罗特在一篇题为《第八世纪时中国人的化学 知识》的论文中,却曾做了扼要的介绍。他在一八○七年到了俄国的彼得堡,参加科学 院的学术讨论会,宣读了这篇论文。他介绍《平龙认》这本书里面有一节,标题是《霞 升气》,大意说:空气中有阴阳二气,用火硝、青石等物质加热后就能产生阴气;水中 也有阴气,它和阳气紧密混合在一起,很难分解。这里所说的阴气,原来就是指的我们 现在所说的氧气。欧洲人到十八世纪以后才知道空气和水里有氧气存在,而中国人知道 有氧气并且能够分解它,却比欧洲人早了一千多年,还不能不使外国的科学家们感到极 大的惊奇。
苏联学者涅克拉索夫编的《普通化学教程》中记述了这个事实。他写道:“在八世 纪时,中国学者马和的著作中,就已明确地指出了空气组成的复杂性,提出了制备氧气 (‘阴’)的方法,并发展了燃烧的假设,这假设实质上和近代的非常相似。”
由此可见,氧气的确是中国古代学者最早发现的,而且时间可能更早于八世纪,也 许是在六世纪。因为南北朝的时候,炼丹术在中国已经很流行,当时的人就知道用火硝 加热等热方法了。
可惜的是,我们至今不能看见《平龙认》这本书的真面目。到底它是一本什么书呢? 首先可以断定,它不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什么正统著作,否则它决不至于长期没有付印和 流传;其次可以断定,它也不一定是讲炼丹的书,因为历代真正能够炼丹的术士还比较 少,著作也较少,书名都不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