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书,十年后拿出来对比一下两个时间点的状况,应该有所领悟。 
  老榕声称自己一共有七个人生理想,那就是:一,找个老婆;二,有个儿子;三,看场好球;四,出一次国;五,当一次董事长;六,出一本书;七,上一次太空。 
  现在,随着《多情应笑我》的出版,不到四十岁的老榕的这七个梦想已经实现了六个,并且,我的预感告诉我,上太空的梦想他早晚会实现,因为我觉得这个事的难度远远大于“当一次董事长”。 
  老榕是个聪明人,所以能够十五岁就考上大学;所以敢于在第一时间把自己仅有的一万元人民币换成股票压在箱子底然后变成二十万,掘到第一桶金;所以敢为天下先,在别人没有任何概念的时候创建8848,建立中国第一个电子商务公司;所以敢一直努力,在网络经济几乎全军覆没的时候依然坚持自己的理念,握住B2C不放。老榕又是一个有肝胆的人,所以敢在轰动全国的福建陈氏兄弟的IP电话案中充当重要的证人,所以能通过网络救助重病在身的女大学生,甚至能包下一个酒吧让所有认识的网络球迷集体看球“腐败”(这里的“腐败”是网友们聚会吃饭的代名词,花的可都是自己的银子,不是公款)。 
  有网友这样评论老榕:老榕上网总带着两样东西:放大镜和吸管,众长看到,精髓顺来,仔细琢磨,凿石成玉。谈财富、谈情感、谈朋友、谈体娱、谈网络、谈国家……我们每一个人都谈到了一方面,老榕就像一个综合节目主持人,再回收编辑播放。读他关于足球、关于电子商务的精彩段子就如同收罗我们自己某一刻的某一种心境一样——替愤青们出了气,替多情的人掉了泪,替攀高的人上了珠峰,替需要地面的人下了山。他所有吃力的个人宣传在这些面前都微不足道、苍白无力。 
  虽然这是网友对老榕的赞美,但也从某个侧面道出了老榕其人的“真相”。 
  近来,老榕又成了北京西单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CEO,但是网友们发现,他依然每天泡在网上侃东论西。于是有人奇怪地问,你怎么会这么闲?老榕答道,才一百多人的公司,我要是就没时间泡网了,也实在太没本事了。 
  瞧,就是这么个人,出了这么一本书。“多情应笑我”?说不定谁笑话谁呢?   
  你从哪里来?评《解读中原》   
  毛阿敏唱“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表达自己对来历的疑惑,显克微支则问“你往哪里去”,为自己民族的未来困惑。没有人是没有来历没有去处的,虽然罗素告诉我们一个人因为出生在一个不好的地方而遭遇到不幸的话不是这个人的错,但既然每个人来到世上总要选择——不,是被选择,被动地落脚到一个具体的地点,就无法摆脱这个地方先天给你带来的那一切了。 
  讲述不同地域文化比较的著作很多,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杨东平的《城市季风——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其实对这些事情讲得更好的还要数民谣,比如:不到北京不知道官小,不到东北不知道胆小,不到深圳不知道钱少,不到海南不知道身体不好……非常直观,且利落,比长长的专著更能体现出地域特点。 
  近几年以地域判断人的话题集中到了河南人身上,有关的河南段子也不断地多起来。甚至连董存瑞的临终遗言也被篡改为“千万不要相信河南人”,而北京的中关村有很多公司在前几年甚至贴出告示“河南骗子免进”。 
  张向持的新书《解读中原》对这种“河南现象”进行了深刻的解析。也是河南人的作家周大新在读过《解读中原》后说:“作为一个河南人,我读这本替河南人说话的长篇报告文学,心里自然怀着几分激动。读完全书,最让我感到高兴的是,作者在找准河南人遭丑化的根本原因——贫穷的同时,深情并激昂地向河南人发出了呼唤:河南要尽快富强起来。” 
  河南的富强与否于我这个外人无关,我倒是希望整个中国都尽快富强起来。仓廪实未必真知礼节,但仓廪实而少遭白眼才是真的。 
  河南从来就没过上好日子,鲧禹时期的大水在河南,国民党炸黄河堤以抗日本,受苦最多的也是河南。 
  一个年轻人要当警察了,他的父亲给他的忠告之一是“别跟卖苦力的过不去”。 
  在我们报社的边上有一家银行,一次,银行的保安(也是个乡下孩子)大力踹路过的一个贩糖炒栗子的“走鬼”的炉子,我上去质问他为什么要欺负人,保安竟然说:“我给了她面子了,让她走,她不走,只好踹。”“你又凭什么给人家面子呢?”我问。 
  你又有什么资格看不起河南人呢?要我说,无非是有部分河南人做了些骗人的事,便有人迁怒于所有的河南人了。扪心自问,你自己究竟有多干净?除了武侠小说里外,我TMD还真没见过什么“完人”,而最完——完蛋的完——的人都是些以道德家自诩的家伙。 
  我的人生经验之一就是:不和嘴上道德高尚的人交朋友。所谓“宰予昼寝……听其言而观其行”吧。所以,看不起河南人,或者看不起上海人……都一样,要是以地域区别划分人的话,最后早晚要把自己绕进去,无一例外。 
  从河南出来的民工有可能衣冠不整,但禽兽出产量绝对不会比西装革履的家伙们更多。我们反对的是不好的品行,而不是衣冠。想想作为一个积弱的国家的公民在国际俱乐部受到欺负的感觉,如果还有心情去嘲笑比自己更弱的人,那就实在无话可说了。   
  鸟人评《鸟类》   
  没有鸟就没有人,这是中学时候生物老师告诉我的;但有了人以后,鸟的生存条件大不如前,这是无数报刊新闻告诉我的。 
  不用说国内只剩下十几只的朱鹮已经难以为继,每个人都可以想一想,你童年时经常听到见到的那些鸟鸣以及不时飞过上空的鸟现在还看得见吗?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曾经这样描写自己家的花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 
  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你现在到绍兴去,百草园依旧,这些鸟啊虫啊的,可一点儿都见不到了。 
  迄今让我最感动的电影之一,不知道是美国人拍的还是加拿大人拍的,名字叫《伴我高飞》,集中并恰当地体现了鸟和人的关系:一群死了母亲的小野鸭,被一个小姑娘收留养大,最后,小姑娘驾驶着小飞机,在父亲的陪伴下,带领野鸭们迁徙,把它们领到了南方。 
  知道一些鸟类的知识有什么用?假如你不想发明飞机的话,假如你只想打工赚钱养家糊口的话,那我得说,的确没什么大用。最多能让你饭后茶余增加些谈资罢了。 
  有一个美国学生——我忘了他的名字,上学的时候,为了凑学分,选了一门“鸟的知识”的课程。他的老师——我也忘了名字了,抱歉——是一个干瘦的老头,长得就像一只鸟,讲起课来可是全神贯注,投入得不得了,课堂上不是学着海鸥俯冲的样子,就是学黄昏腊嘴雀才发得出来的“PEEER”般的鸣叫……那个学生看着老师的样子只感到滑稽,但是为了学分又不得不记住那些“枯燥”的内容。 
  转眼,学生长大了,投身华尔街,事业有成,结婚生子。某日,他带着孩子们到郊外游玩,孩子指着一只飞起的鸟,大叫:“爸爸,快看,好美丽的鸟啊。” 
  他看了看说:“那是褐头牛鹂,7。5英寸左右长,鸣叫的声音是‘CHECK,CHECK’或者‘卡嗒卡嗒’。” 
  孩子很惊奇地看着他,又指了另外一只鸟:“那么,爸爸,这个呢?” 
  他看了看,回答:“这个要大得多,是美洲隼,一般把巢筑在枯树或者仙人掌里,也有住在悬崖上的洞穴里。在巢里如果你打扰它,它会冲你‘KLEE…KLEE…KLEE’地叫,表示它很烦。” 
  孩子的眼光看着他好像是在看上帝,然后扑到他怀里喊道:“爸爸,你真了不起。” 
  他抱起了孩子,一下子就想到了当年那个瘦小枯干形状很像鸟的老师。 
  上边这个故事我记得应该是不完整,但我想我感受得到该学生最后一刻的心理,我要有一刻能获得如此NB的感觉,该多么好啊。 
  现在,有了这么一本书,让我们都有了这样的机会,就算我们没有学过“鸟的知识”这样的课程,也有机会补课了。 
  书名《鸟类》(BIRDS),简简单单,属于《DISCOVERY CHANNEL·探索书系》,书不厚,但内容相当充实,从鸟的羽毛到鸟的飞行,从观赏鸟的方法,到对各种鸟的介绍,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资料详尽,解说灵活。科普书做到这种地步的,在国内还不多见。该书的编者都是知名的专家,分别是蒙特利尔大学鸟类科学与保护中心主任戴维·伯德博士,罗杰·托里自然历史研究所所长吉姆·贝里,康奈尔大学鸟类学教授斯蒂芬·克雷斯,《观鸟者文摘》编辑和《笨人观鸟》的作者比尔·汤普森。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文的译笔相当流畅、自然,读起来很省力气。 
  不过要注意的一点,该书定价达37。5元,虽然全部是铜板纸彩色印刷,也要请各位量入为出。毕竟,对一本书来说,这不是一个小数目。   
  我理解,但你歇菜吧评《大师经典》   
  刚才写完标题,把我自己吓了一跳,我这是什么意思嘛,明明是看了本破书,想起了世界上还有诺贝尔文学奖这么一回事,怎么就起了这么一个狠呆呆的标题?所以我得解释一下,首先,我要建议:五十年内诺贝尔文学奖在推荐、审议、颁发奖金的时候不要考虑中国作家这个群体(在国外生活的中国人不在其列)。 
  我认为,这样做是帮了中国作家的忙,对中国写作这个行业没有坏处,起码先灭一道中 
  国作家的集体“虚火”病。 
  据说鲁迅当年是有可能被提名的,但虚火不甚多的鲁迅清醒地总结了一下,在给台静农的信里,鲁迅写道: 
  静农兄弟: 
  九月十七日来信收到了,请你转告半农先生,我感谢他的好意,为我,为中国。但我很抱歉,我不愿意如此。 
  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们得不到。你看我译的那本《小约翰》,我哪里做得出来,然而这作者就没有得到。 
  或者我所便的,是我是中国人,靠着“中国”两个字罢,那么,与陈焕章在美国做《孔门理财学》而得博士无异了,自己也觉得可笑。 
  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瑞典最好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的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以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之所以把鲁迅先生的信全文引用,是因为我大学里第一次看到它的时候,实在有点儿醍醐灌顶的感觉,并且十分强烈,强烈到如电影《黑客帝国》中男主人公最后关头“顿悟”的地步,从此打消了在小说上争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