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佛学得很辛苦,苦在哪里?苦在跟宗教脱节,宗教不能包容我。所以我一生没有庙,庙里头客客气气的话,你在里头住个两天作客,接待你一下,长住不可能,为什么?他们是宗教。我搞的是教育,所以一生流浪,过的日子过得非常辛苦。还有一点点安慰,所以还能支持著那是什么?释迦牟尼佛一生没庙,他一生也是在外面流浪。我这个流浪比他还好一点,为什么?没地方住,天天住的都还不错。他每天住树林、树下,我每天还都有房子住,房子不是我的,借住的,还不错,还有人肯照顾我,借住。物质生活还不缺乏,真的一无所有。所以想想的时候,想到释迦牟尼佛,自己就很安慰,佛在三千年前把这个样子做出来。
章嘉大师早年教我学释迦牟尼佛,我已经学了五十八年,在形式上很相似,在实质上他老人家开悟,我还没开悟。他老人家讲的东西,留下来一些经典,我能看得懂,我懂得他所讲的。而章嘉大师在五十八年前,我第一次见他面,他就教我「看破、放下」,那个时候年轻刚刚接触,对佛法从来没有听说过,听这两句话似懂非懂,好像懂,实际上没听懂。可是我们有一个好处,孝顺父母、尊师重道,所以对老师的教诲是认真去做。头一天见面,他教我是「看得破,放得下」,你才能入佛门,讲了六个字。那一天我离开他老人家,他送我到门口,他拍著我的肩膀告诉我,「我今天给你讲了六个字,你好好去做六年。」我真听话真做了六年,学什么?学放下,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贪瞋痴慢。习气重,这一放下,遇到境界它又起来,跟这个习气境界就做拉锯战,它拉我的时候我又再退回来,就是这样干法。可是六年之后,真的对於此地讲的欲妄,妄想的妄,欲妄是淡了很多,淡薄了很多,应了佛经里面的两句话,「烦恼轻,智慧长」。我遇到李炳南老居士,本来是想到台中去听他老人家讲经,他就劝我学讲经,我这讲经是他鼓励我的,他把我送上了讲台。非常好,为什么?因为讲经天天要准备,妄念就少,精神就集中。所以这么多年来,走过世界许多国家地区,没有染上恶习,靠什么?就靠讲经。天天讲给别人听,当然自己是最得受用的,也就是天天讲给自己听。利他就是自利,自利就是利他,自他不二!
我是一个中下根性的人,不是上根利智,这么长的时间薰习,逐渐逐渐的契入境界;如果不是长时间的薰习,会堕落。可是对外面的缘要懂得拒绝,外面缘最强、最厉害的,实在讲在佛法讲那是魔,现在这社会上最大的魔、力量最强大的是什么?电视。你每天看电视就是面对著魔,你会不会受它干扰?这个很可怕。所以我至少有五十年的样子,没看电视,电视从有彩色,我就没有看,我以前看,初学佛的时候黑白电视。从有彩色之后,我们就跟电视绝缘。不看报纸,报纸、杂志、广播,这些统统都远离,你的心才会定下来。你天天不离开这些,你受它们的干扰,受它们的薰习,这麻烦大!你怎么能定下来?你怎么能在经典里,字里行间看出它的味道?这是李老师以前告诉我的,看经、听教,听教是听别人讲经,一定要能看出、要能听出弦外之音,你才真的会有受用。也就是祖师大德们所谓的,经典字字句句里头有无量义。所以你真正契入之后法喜充满,你才真正肯定祖师大德说的一句话,「世味哪有法味浓」!世间是五欲六尘、名闻利养,这些东西味道比不上法味。佛经你真听懂,真看懂,你自然会把那些东西淘汰掉,为什么?不能比。这里面有喜悦,能够把你自性里面那个欢喜引发出来,常生欢喜心,法喜充满。
世间圣贤的典籍也有法味,所以孔子在《论语》,你看第一句话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喜乐从哪里来的?喜乐是从学习里头来的。学圣人之道会有喜乐,就是喜悦,它不受外头刺激,它从内心里头生出来的。所以古人讲「孔颜之乐」,孔子、颜回,他们确实对於五欲六尘、名闻利养非常淡薄。孔子周游列国,目的是想当时的诸侯能够用他,给他一官半职,他来施展他的抱负。他不是为自己,用现在的话,他是为人民服务,真为人民服务,想有这么一个机会,为众生不是为自己。诸侯不敢用他,这年岁也大了,回到老家,回老家那一年孔子六十八岁,那是花甲老人。他七十三岁过世的,所以他回家去教学,七十三岁走了,就教了五年。孔老夫子在世作梦也没有想到,他会成为后人尊他为万世师表,他作梦都没想到。那是什么?他有真实的德行,他用真心,他不是妄心。这个真心,要是天台大师说的,相似的真心,不是纯真,纯真的他超越十法界,他是相似的。所以他的境界是四圣法界的境界,他不是实报庄严土。所以真正的喜乐是从学习里头得来的,这个味道尝到了,法味,你就绝对不会舍弃经典,经典比每天吃饭还重要。吃饭不重要,睡觉不重要,读经重要,喜乐重要,人要生活在欢喜里面,这真有乐趣,这就价值观不一样。
再看底下第二,「定能显智慧同佛力者」,这前面讲的第二个,「为无作用定」,前面是讲无作定体就是自性,无作用定就是自性起用,自性起用「能现无作用自然慧故。为一切众生皆具足如来自然智慧,为迷境情起缘五欲心障故,以修无作定为方便,佛智自然智便现故」。这说得好,自性起用它就能现无作用自然慧,这是什么?前面讲的是定体,定体在大乘教里面也说它作根本智,《般若经》里面讲的,「般若无知,无所不知」,般若无知是定体,前面讲的体,无所不知是讲从体起用,从体起用是无所不知。我们佛门弟子通常家里面现在供佛像,佛像供三尊,一佛二菩萨表这个意思,佛代表体,代表般若无知,它起作用,起作用是菩萨,菩萨起作用一定是两个菩萨,一个菩萨自受用,一个菩萨他受用。譬如以我们净宗供养的西方三圣,阿弥陀佛是代表自性的性体,真诚。我们用《无量寿经》的经题来说,阿弥陀佛代表真诚,大势至菩萨代表清净平等觉,观世音菩萨代表大慈大悲。大势至菩萨是自受用,观世音菩萨是他受用,你怎么对待自己,怎么样对待别人,对待自己的就是自受用,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这自受用,大慈大悲是帮助别人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所以两个菩萨就是一个自受用、一个他受用。
天台宗供本师释迦牟尼佛、迦叶、阿难,佛的两大弟子。释迦牟尼佛代表性体,真诚;迦叶代表自受用,清净平等觉;阿难代表他受用,大慈大悲,传法利益众生,结集经藏,传法度众生。华严宗供华严三圣,我们这个背后背景是华严三圣,毗卢遮那是自性的本体,代表真诚,文殊菩萨代表智慧,普贤菩萨代表实践,福慧双修,文殊代表慧,普贤代表福,慧是自利,福是利他。自利的是真实智慧,帮助众生是真实的福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这是我们供养佛菩萨形像表法的意思,你要懂,它时时刻刻在提醒你,你要用真诚心,你要修你自己的清净平等觉,你要以大慈大悲,无条件的爱心去爱护别人。爱心的落实在生活当中决定是谦虚,谦虚是第一德。释迦牟尼佛在世,你看看经典所记载的,他对哪一个人不尊敬!孔子在世,对贫贱人、对小孩都非常恭敬,都不失礼。谦卑是学人,学做人、学作佛的基础,第一德从这里开始。能够谦卑这才能够尊重别人,从这里做起,能尊重别人才真正能够关爱别人、关怀别人、照顾别人,才能全心全力舍己为人,帮助别人。释迦牟尼佛在行菩萨道的时候,看到老鹰找不到东西吃,饿得很可怜,自己把身上肉割一块喂老鹰;看到老虎也饿得很可怜,舍身喂老虎。一般人做不到,确确实实是舍己为人,不是损人利己,损人利己的果报在三途,舍己为人是菩萨、是佛,这种精神我们要学习。
所以我们为帮助别人离苦得乐,帮助别人从哪里帮?教学。古圣先贤、佛菩萨都是把教学摆在第一,一生乐此不疲。释迦牟尼佛干了一辈子,示现三十岁开悟就开始教学,七十九岁离开这个世间,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释迦牟尼佛没有建庙,释迦牟尼佛没有搞法会,释迦牟尼佛也没有所谓现在的佛事,没有,佛经里面讲的佛事是教学,修行那是个人自己的事情。所以释迦牟尼佛只教人破迷开悟,帮助你觉悟,至於修行是你个人的事情。所以释迦牟尼佛一生没打过禅七,也没有打过念佛七,搞这些事情是后来祖师大德搞出来的,佛当年在世没有,为什么?每个人学了之后都是身体力行,他都有成就。后来的人虽然学,学了不干,所以祖师才想出办法,我们大家一起干,你就不能偷懒,用意在此地;现在大家虽然在一起,不是真干,凑热闹,假干。所以从前大家是依众靠众,真有很多人成就,现在真成就的人愈来愈少,世道一代不如一代,我们要了解这个状况。所以走佛的这个路子,还是一条正路,虽然很辛苦,有代价,值得我们去做。
这个无作用定,它能现无作用自然慧,智慧不必去求,心清净了自然就生智慧,智慧开了什么都通达。为什么?底下这一句讲得太好!「为一切众生皆具足如来自然智慧」,这是佛在《华严经》上说的,他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就全包括,一样都不缺。智慧是自性本具的般若,它不是求来的,自性里头本来具足;不但具足智慧,具足德能,万德万能,没有一点欠缺,德行、技能;第三个讲相好,相好我们今天讲福报,相好头一个是身相,经上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我们世间看相算命讲的贵相,他一样都不缺,三十二种贵相他统统具足,这相好,一切众生各个都有。现在为什么没有?这是「为迷境情起」,这个境是境界,我们今天讲人事环境、物质环境、自然环境,对於这些环境真相不了解,这些环境全是虚幻的。《金刚经》上说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讲得很清楚、很明白。你要是不迷,你就生智慧不会生情,这情起来的时候,情是感情,情是什么?我们讲七情是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五欲,五欲是财色名食睡,它起这个东西,这些东西障碍了,这就是业障,你起这个东西就造业。怎么造业?你贪五欲六尘,你在这里面起了贪瞋痴慢,它就变成障碍,把你的自然智慧障碍住了。智慧障碍了,智慧变成烦恼,烦恼无量无边,原来是无量无边的智慧,一迷境情起就把它变成烦恼,德能呢?德能变成造业。相好呢?相好变成六道轮回,变质了。
如果我们一觉悟,破迷开悟,给诸位说,烦恼又恢复成智慧,业障又恢复成功德,六道轮回又恢复成实报庄严土,念头一转就行!所以起心动念那个力量不可思议。现在我们这个念头都错了,我们想错、看错、说错、做错,所以身体一身的毛病,病态出来了,居住的环境,什么天灾人祸也都出来了,就这么来的。如果一念回头正知正见,你身体健康,什么毛病不需要治疗,不需要吃药,它自己就好了,居住的环境什么灾难都没有,都化解,为什么?佛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