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请,他就来了,这个不可以,这是什么?这会受到侮辱。你自己去,他不请,如果他不理你,他把你赶走,这个多难看。所以随缘不攀缘,这个道理就深!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三四卷) 2009/1/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203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十住品第十五」,李长者的《合论》。
我们学到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不离一佛智慧境界,其实不仅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我们细心去观察、去体会,然后就晓得遍法界虚空界所有一切众生都不离一佛智慧境界。这里面为什么有这么多差别?依报正报有染有净、有善有恶,这些可以说是对於一佛智慧境界有迷有悟,迷悟程度不一样,才有实报土、才有方便土、才有同居土,有许多差别现象。佛菩萨的教诲只有一个目标、一个方向,帮助不善的人变成善人,帮助染污的境界变成清净的境界,终极的目标是帮助一切众生回归自性,本来是佛,所以我们在十种智明里面就有很深的体会。
今天我们从第五段看起,十种智明看第五,「普坏染著心智明」,这个题目好。染是方便土,是四圣法界;著是著相、执著,是六道里面的众生。佛菩萨用什么方法帮助四圣法界?舍离染污,得到清净;帮助六道众生放下执著,超越轮回,这多明显!我们看到这个标题,立刻就想到我们现实的环境,可以说从有史以来,这个时间不算长,不超过五千年,这个世间的染著现在是到了最严重的状况。为什么这个状况在现在这个时代发生?其实这桩事情古圣先贤早就觉察到,他们防范得很严密,世世代代都不放松,所以有这么长的长治久安的盛世。最近这个世纪,可以说一百年了,在中国满清亡了以后,我们疏忽防范;外国人也是在科学技术发达之后,把宗教神圣的教育疏忽了,信科学不信宗教,宣布上帝已经死亡,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不存在了,这样子才造成普遍的染著心到达饱和点。我们现在看到五、六岁的儿童就有很严重的自私自利,有严重的控制、占有的念头,不但有这个念头,还有强烈的行动,这多可怕!
我记得像我这种年龄,我们生长在农村,我十岁离开农村,大概总在十三岁之前没有这些念头,没有自私自利的念头,没有任何欲望,叫不懂事,一般讲天真,真正是天真烂漫。童年很幸福,不知事就没有烦恼,我从十四岁才想一些问题,以前没有过的。现在的儿童一般讲很厉害,厉害什么?从小就被染污,被什么染污?被电视染污,小孩一出生,眼睛睁开看什么?看电视,电视里面播的那些东西他天天在学,他虽然不会说话,印象非常深刻。电视演什么?大多数都是暴力色情、杀盗淫妄,这个不得了,所以五、六岁他就有很明显的这种行为。这就是中国古人所说的「近朱则赤,近墨则黑」,他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从小自自然然他就养成习惯。从小养成的习惯很难变更,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影响他一生,他影响社会;如果这个影响是负面的,你说多么可怕。
菩萨是明心见性的人,十种智明是法身大士才具有的,他有什么方法帮助世人断恶修善、破迷开悟?我们看下面简单的解释,「谓菩萨以善巧智明」,我们在前面四种都看到「菩萨以善巧智明」,往后十条全部都是善巧智明,十种智明是一句善巧智明解决的,「普能灭坏一切众生爱欲染著之心,是名普坏染著心智明」。我们现前这个社会,众生爱欲染著达到最严重的程度,佛菩萨怎么帮助我们?真的有善巧、有智慧、有明了,可惜的是众生不能接受,众生对於佛菩萨、对於圣贤教诲不再相信,相信科学。可是相信科学他也不是真的相信,似是而非,如果是真的相信,古圣先贤教诲里面有科学,大乘佛法里面部部经典都没有离开科学,只是人家一看到这是佛经,这是宗教,这是迷信,拒之千里之外,不肯学、不肯读、不肯研究。这就是佛家所说的佛不度无缘之人。这些众生跟圣教没有缘分,他不相信,他不接触,他不能理解,更不能够依教修行,不是没有解决的方法。帮助一切众生把烦恼习气、自私自利、贪瞋痴慢,不能够完全断绝,把它减轻一点、降温一些,这是世间圣贤都做得到,我们细心去读诵所有宗教的经典,都有这样的教诲,有劝导、有解释,让你慢慢的明白。
大乘佛法确实讲得很详细,讲得很明白,讲得很周全,怎么说周全?它从你从哪里来的讲起,这很难得,讲宇宙的起源,为什么会有这个宇宙;讲我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有我,这真正讲到根本。我到这个人间来干什么的?是为了来赚钱的吗?是为了来享福的吗?诸位要冷静观察,这个世间有几个人是享福的?赚钱的人多,他不是享福,他是来受苦的,谁享福?没有欲望的人有福,有欲望的人就有苦,欲望愈大,苦就愈大,你要冷静细心去思惟观察,你才能发现。佛菩萨教导我们,我们是迷失了自性才到人间来的,到人间来,我们来干什么?从业因果报上来说,你是来酬偿业报的。所以佛讲人在这个世间,这是讲通常一般人,他一句话就把你交代清楚,「人生酬业」,酬偿你的业报。你过去生中造善,你这一生来享受你的善果;过去生中造恶业,你这一生要来受不善的果报,是这么回事。这是一部分的众生,真的是这样的,你冷静去观察就晓得了。还有一部分人很幸运,所谓是有善根的,过去世中曾经亲近过善知识,种的有善根,在这一生当中酬偿业报,但是他有机会遇到善知识、遇到圣贤教诲。因为他过去世有善根,所以接触到之后他能生欢喜心,他能信、能解、能行。这类的众生,佛就说,你到这个世间来,你最重要的工作是认真学习圣教,把自己的灵性向上提升,这就对了。不是讲世间名闻利养,不讲贫富贵贱,是讲不断向上提升,认真的化解怨怼。冤家对头,过去生中结的,现在觉悟了,在这一生当中这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把它化解,让自己不断向上提升。这个缘,於圣教缘分最殊胜的,确实无过於《华严》,无过於净土,为什么?能遇到这个缘,这太稀有了,你在一生当中就有机会很可能转凡成圣,这还得了,这接近圆满!要知道净土宗里所讲的往生极乐世界,蕅益大师告诉我们,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一生圆满成就,他就作佛了。
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生到极乐世界要多久才能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世尊在《观无量寿佛经》上告诉我们,十二大劫。十二大劫,我们听起来好像这个时间好长,可是在菩萨修行境界里面,十二大劫大概就像我们现在的十二天一样。要知道,西方极乐世界的人生到那个地方就寿命无量,寿命是无量劫,无量劫的寿命,十二劫算什么!说十二劫的成就,怎么成就法?换句话说,在西方极乐世界十二劫时间之内,起心动念、分别、执著全部都放下,都没有了。我们知道,放下执著是阿罗汉,放下分别是菩萨,放下起心动念是成佛。成佛之后,无始无明的习气需要三个阿僧只劫才能淘汰,这是讲一般,西方极乐世界不必要,他快,大幅度的提前,十二劫跟阿僧只劫来比,太少太少了,所以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难信,不是我们凡夫,是菩萨难信。菩萨要断四十一品无明,需要那么长的时间,为什么在极乐世界时间会缩得那么短?这个让我们怀疑。古大德给我们做比喻,像酒瓶,盛酒的酒瓶,酒倒干净了,里面擦得干干净净,闻闻还有味道,那个味道就代表习气,你没法子把它除掉,只有时间长久了,慢慢自然它挥发掉,就没有了。我们联想到,由这个比喻来联想,可能它一个就是放普通房间里,一个大概放的环境不一样,那个地方挥发的程度会很快。就是极乐世界跟其他诸佛境界里面,我们现在讲气氛、磁场不一样,它那个地方很快的就给你蒸发掉,这是不思议境界。这个想法有理由,不是没有理由,我们想像当中,极乐世界的磁场跟一切诸佛如来的磁场不一样,不一样的原因在哪里?阿弥陀佛的愿力跟一切诸佛的愿力不一样,这是诸佛菩萨都承认的。阿弥陀佛世界,凡是去往生的人,都是跟阿弥陀佛同心同德、同愿同行,所以他那个环境气氛跟其他的诸佛实报庄严土,可以说是完全不相同。这是生到极乐世界证得圆满佛果,他时间大幅度缩短的原因,我们要能够明了。所以环境的氛围气氛对我们修学有极大的帮助。
回过头来想我们现在的社会,从前的、一百年前的社会,人要学做好人还容易,为什么?整个社会崇尚道德,整个社会气氛不一样,祥和、没有暴力。我们最近所做的实验也给我们有很大的启示,我们在汤池小镇办的文化教育中心,我们只做了三年,可是这个小镇在中心老师们教导之下,三、四个月整个小镇的气氛改变了。到过汤池学习的人很多,你们自己有亲身的感受,同样的老师在其他地区教室里面给你们讲「幸福人生讲座」五天,如果这个讲座在汤池去做,你们的感受会完全不相同。就是汤池整个小镇有这个气氛,其他地方没有,教学的时候只有讲堂,讲堂之外就没有了;在汤池办,讲堂之外、中心之外,整个小镇有这个气氛。极乐世界在诸佛刹土里面就像汤池小镇一样,这我们就容易懂了。所以极乐世界的氛围是阿弥陀佛大智、大德、大能、大慈、大悲建立的,十方世界一切往生到极乐世界的这些大众,每个人也是跟阿弥陀佛,他们学习阿弥陀佛,学阿弥陀佛什么?学阿弥陀佛的大智、大德、大愿、大行,感应道交,自自然然他们就聚集在一起,所以这是在遍法界虚空界里面的一个文化教育中心。
十方诸佛都有净土,都有实报庄严土,为什么我们要求极乐世界,不到别地方去?这个道理我们就很清楚、很明白。真正搞清楚、搞明白,向往的心就非常恳切,这个世间什么你都能放得下,你不再有丝毫贪恋,那你这一生就非常幸福,你这一生会有圆满的成就,我们把所有一切爱欲染著统统放下。如果你对这个情形不了解、不清楚,虽相信还有疑惑;没有疑惑,这边爱欲放不下,都是认识不清楚的缘故。我们就明白,善巧智明,诸佛菩萨怎么落实的?善巧智明就是落实在办班教学,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四十九年,办班教学,现身说法,这样才让众生生起信心。佛陀为我们示现什么都放下,物质生活三衣一钵,精神上的生活给我们示现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形相给我们示现金刚不坏身,身体健康,不生病,年岁增长他形相不衰,这些给我们大众自自然然生起强烈的信心。人生活在世间要以什么为目的?要以快乐为目的,要以法喜充满,不是以赚钱、以升官为目的。赚钱你得不到欢喜,做高官你还是得不到欢喜,人生要生活在欢喜的世界,这就对了。
所以《论语》记载孔夫子一生的行谊,第一句话就把法喜充满显示出来,这不是随便编排的,有很深的用意在里头,你看头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把这个摆在第一。编辑《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