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诸葛亮大传_2-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纳言之政,谓为谏诤,所以采众下之谋也。故君有诤臣,父有诤子,当其不义则诤之,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恶不可顺,美不可逆;顺恶逆美,其国必危。夫人君拒谏,则忠臣不敢进其谋,而邪臣专行其政,此为国之害也。 
          

第58节:第七章励精图治(5)         
  一个国家的执政者,能不能行纳言之政,有没有鲠骨诤臣,是关系到能否使国家兴利除害的大事,是关系到社稷安危存亡的大事。   
  怎样才能行纳言之政呢?诸葛亮认为要做到两点。   
  第一要做到〃视微形,听细声〃。所谓微形细声,就是指那些往往容易被忽视的事情和意见。而视微听细,不专心是万万不能做到的。他引用一句话,叫做〃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为心〃。如果把所有精力全都专注于百姓这个心上,〃目为心视,口为心言,耳为心听,身为心安〃,就能够〃视微之几,听细之大〃。 
  
  第二要〃多闻〃,即〃听察采纳众下之言,谋及庶士〃。多闻,即听取各种意见,既包括进善之忠言,也包括吁嗟之怨言。诸葛亮认为,个人的见识总是有限的,只有〃集众思,广忠益〃,依靠众人的智慧,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如果要避嫌疑,或者怕得罪人,不敢提出不同意见来商讨,就会给国家政事造成缺欠和损失;反之,如果经过大家反复商讨,就能像〃弃弊而获珠玉〃一样,获得有益的意见和办法。诸葛亮还特别重视下面的〃怨声〃、〃危言〃,即批评的、不满的、反面的意见。他说:〃有道之国,危言危行;无道之国,危行言逊。上无所闻,下无所说。〃又说:〃怨声不闻,则枉者不得伸。〃他把能否听取反面意见,提高到一个国家政权有道或无道、兴旺或衰落的高度来认识,这是很有政治见地的。他深知一旦没有了谏诤,群臣们不敢讲真话,国家政治就会被欺骗和假话所淹没,被阿谀逢迎歌功颂德之声所包围和侵蚀。如果没有反面意见的警戒和促进,就有可能无法进步,甚至停滞倒退而走向反面。这就是他所说的〃危生于安,亡生于存,乱生于治〃的道理。 
  
  更可贵者,诸葛亮不是空发议论,而是言行一致,付诸实践。早在建安二十三年(218),刘备率兵同曹操在汉中展开争夺战时,诸葛亮就采纳了部属杨洪的意见,急速派兵增援汉中,保证了战役的胜利。建兴三年(225),诸葛亮率大军南征,临行前曾征求马谡的意见,马谡向他提了〃攻心为上〃的策略,也被诸葛亮所采纳。建兴五年,诸葛亮率兵北伐,需要留一个有才能的人留下任丞相府长史,以代理丞相管理蜀汉日常军国事务。他想把此任交给张裔,但觉得此事关系重大,还应听听别人的意见。一征求别人意见,果然有不同看法,蜀郡太守杨洪就认为:〃张裔天生具有明察事物的能力,他能够担负起丞相府长史的公务,但他处事不太公平,恐怕不能单独担此重任。〃后来,诸葛亮虽然任张裔为丞相府长史,但又派了〃方整有威重〃的蒋琬协助他,显然是吸取了杨洪的意见。 
  
  对于不同意见,诸葛亮是持欢迎态度的。还在隆中隐居时,他的好朋友崔州平、徐庶等人就常和他一起探讨问题,在探讨中经常各抒己见,争论不休,正是这种争论,使诸葛亮觉得获益匪浅。自从占领益州,初建霸业之后,诸葛亮又实行参署制度,即让一些有识之士参与机要事务的议论与处理。在参署人员中,比较突出的是董和和胡济。董和字幼宰,刘备入蜀后被任为掌军中郎将,与诸葛亮并署左将军、大司马府事,经常提一些好的建议。在他参署的时候,有时与诸葛亮意见不一致,双方的争辩讨论竟达十次之多。胡济字伟度,任诸葛亮的主簿,也常提出不同意见。为了鼓励大家都能像董幼宰、胡伟度那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诸葛亮曾一再发布《与群下教》。第一个教令说: 
  
  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若远小嫌,难相违覆,旷阙损矣。违覆而得中,犹弃弊而获珠玉。然人心苦不能尽,惟徐元直处兹不惑。又董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返,来相启告。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殷勤,有忠于国,则亮可少过矣。 
    
  以后,又发了第二个教令:   
  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勤见启诲。前参事于幼宰,每言则尽;后从事于伟度,数有谏止。虽姿性鄙暗,不能悉纳,然与此四子终始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于直言也。 
          

第59节:第七章励精图治(6)         
  街亭之役失败,诸葛亮退回汉中。在对这次战役中有过者处罚,有功者奖励之后,为了进一步总结经验,诸葛亮又下了《劝将士勤攻已阙教》:   
  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今欲减兵省将,明罚思过,校变通之道于将来;若不能然者,虽兵多何益!自今以后,诸有忠虑于国,但勤攻吾之阙,则事可定,贼可死,功可足而待矣。 
  
  从以上三个教令中,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对不同意见的真诚欢迎态度。   
  ……   
  第四节国富民安   
  富饶美丽的成都平原,自古就被称为天府之国。   
  〃赋贡所出,略侔三蜀〃。三蜀,指广汉、犍为、蜀郡三郡。的汉中盆地,地形平坦,土地肥沃,气候适宜,雨量充沛,物产富饶,是益州北部的一颗明珠。   
  自先秦至蜀汉,益州地区历经数代,几易其主,然而土地依旧肥沃,江河依旧流淌,阳光雨露依旧滋润万物,山川大地依旧物产丰饶。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虽然如此,但良好的自然环境在治世良才手中会更大地发挥其效益。诸葛亮治蜀期间,益州地区经济的发展,说明他就是这样的治世良才。   
  同其他封建社会的政治家一样,诸葛亮对农业生产有着深刻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   
  封建社会里主要的产生部门是农业,只有农业生产繁荣,农民安居乐业,社会生产向前发展,国家才会出现比较稳定的政治局面。同时,只有农业生产发展,封建经济基础巩固,国家经济实力雄厚,才能有力地推行各项改革措施,以及进行统一战争。因此,诸葛亮认为,〃唯劝农业,无夺其时,唯簿赋敛,无尽民财〃。只有这样,才能〃富国安家〃,他觉得理想的社会经济,应该是〃利人相逢,用天之时,分地之利,以预凶年,秋有余粮,以给不足,天下通财,路不拾遗,民无去就〃。他反对那种〃利与民争,灾害并起,强弱相侵,躬耕者少,末作者多,民如浮云,手足不安〃的现象。 
  
  为了实现政治理想,诸葛亮在建立霸业的过程中,在霸业初步建成以后,一直重视农业生产。这在前面《五载经营》和《优势的天平倾向谁》两节中已有叙述,兹不再赘。   
  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以后,仍把农业生产放在重要位置。建兴二年(224)春,〃务农殖谷,闭关息民〃。建兴五年,在为后主所拟的伐魏诏书中,又提出〃劝分务穑,以阜民财〃。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益州境内虽水利资源丰富,但在生产力水平不是很高的古代,人们面对强大的自然力量,还是显得软弱无力。一遇天灾,人们的生活依然要受很大影响。有件事使诸葛亮终生难忘。那是他们入益州后不久,就遇上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地里粮食颗粒无收,为了节约粮食,刘备下令在民间禁止酿酒。当时禁酒命令非常严厉,发现有酿酒者都要处以刑罚。有一次,官吏在一家人的住宅里搜查出一套酿酒器具,有人认为,既有酿酒的器具,就有酿酒的可能,就应该和酿酒者一样治罪。刘备为了禁酒,居然同意了这种主张。老臣简雍不同意这样做,但一时又无好办法说服刘备。有一次,简雍与刘备外出,路见一男一女走在路上。简雍灵机一动,立刻有了主意。他对刘备说:〃你看那个男子,他要行淫乱,怎么不把他绑起来?〃刘备觉得奇怪,问:〃你怎么知道?〃简雍答道:〃他具备行淫乱的条件,其性质与那个家中藏酿酒器具的罪犯一样啊!〃刘备不禁笑起来,明白简雍在批评自己制裁藏酿酒酒器者不妥,便把那个人放了。诸葛亮却从这件事中得到了另一种启示,他觉得禁酒之令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酒难禁,制裁有酿酒具者更是过分。而这知其难为而为之,甚至做出过分之举,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天旱缺粮。他深深体会到水利对农业生产的重要。 
  
  诸葛亮重视农业水利建设,有两件事值得一提。   
  一件事是保护和利用都江堰。都江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它是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的。史书记载都江堰说:         

第60节:第七章励精图治(7)         
  县有桃关,汉武帝祠,李冰作大堰于此,堰于江作堋,堋有左右口,谓之湔塴。江入郫江,捡江以行舟。《益州记》曰:江至都安,堰其右,捡其左,其正流遂东。郫江之右也,因山颓水,坐致竹木,以溉诸郡,又羊摩江灌江西,于玉女房下作三石人于白沙邮,邮在堰官上立水中,刻要江神,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腰,是以蜀人旱则藉以为溉,雨则不遏其流,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世号陆海,谓之天府也。俗谓之都安堰。 
    
  都安堰就是都江堰,从上述记载中,可见都江堰工程规模之大,效益之高。诸葛亮认为〃此堰农本,国之所资〃,专设堰官对此堰进行管理。堰官统率一千二百名兵士驻守在那里,对都江堰进行保护和疏浚。 
  
  另一件事是修筑九里堤。《成都志》记载:〃九里堤在县西北,堤长九里,故老相传,诸葛亮所筑,以捍水势。〃《成都府志》记载:〃九里堤在府城西北隅,其地洼下,诸葛武侯筑堤九里,以防冲啮。〃 
    
  1980年夏,四川省三台县文化馆的同志在清理馆藏古代字画时,发现一张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令〃碑拓片。从拓片看,碑高五十三厘米,宽三十八厘米。碑面受风雨侵蚀有些斑驳,但碑文仍清晰可见: 
  
  丞相诸葛令,按九里堤捍护都城,用防水患。今修筑竣。告尔居民,勿许侵占、损坏。有犯,治以严法。令即遵行。章武三年九月十五日。《文物》1983年第5期。按:章武三年五月后主改年号为建兴。此碑书章武三年九月十五日,或因古代改年号时,当年两种年号常并存,这反而证明其真实性,因为如为伪造,必书建兴元年九月十五日。 
  
  这张碑文拓片,弥补了志书记载的不足,证实了诸葛亮曾主持修筑九里堤的史实,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诸葛亮修筑九里堤,不但有书可查,有碑可考,还有实物可证。据说,〃现在经成都西北桥,出城行数里,还可望见一条东西横卧、长约二百米、高七八米的土埂,那就是古老的九里堤残存部分〃。 
  
  书籍、碑刻、遗迹,三者互相印证,共同述说着诸葛亮当年兴修水利、防止水患的功绩。   
  ……   
  第五节政通人和   
  封建时代的帝王将相,人人都从事各类政治斗争,因而人人都在政坛上据有一席。但他们并非人人都是政治家。从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