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第7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稀方彩稚怼K涤泄懵裕馑纪惩尘咦悖馐茄Т蟪说耐潜匦胍赖摹�
  『一切世界中』,并没有指定是哪一个世界,十方三世,尽虚空界、尽法界无量无边世界微尘数刹土,这是「一切世界」。『现身成正觉』,这一句我们今天读了意思很清楚,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就现佛身而教化之。我们不说多,就是讲三十二应,把无量无边的现身归纳为三十二大类。应以佛身而得度者,佛身的种类也不少,天台家的说法就有四种不同的佛,藏通别圆,大家所熟知的。藏教的佛无量无边,通别圆亦复如是,看对什么样的根机。对小乘根机,要现佛身而为说法就现藏教佛;大乘初级的现通教佛,大乘根机将要成熟的,现别教佛;根机已经成熟的,现圆教佛。单单就是讲应以佛身而得度者,所现的佛身不一样,何况其余?现前我们这个世间,一般人讲我们这个社会,圆教根机的人没有了,不但圆教根机的人没有了,大概别教根机的人也没有了。通教藏教,实在讲也是凤毛鳞角,都不多见。
  我们再深入细心来观察今天的社会,人天根性也已经希有了。你看看这个世间的人,什么人还讲仁义道德?什么人还能真正行五戒十善?如果是把仁义道德、五戒十善都抛弃了,人天的根性就没有了。我们生活在现前这个社会,自利利他,自己修学以及帮助别人,你要不懂得观机,你怎么能成就?观机头一个要观自己,不是教你观别人,自己是什么样的根性?要清楚。古人常常讲,讲得好,「人贵自知之明」,做人最贵的是什么?自知。人要不自知,换句话说,自己不知道自己的根性,自己不晓得自己的缘分,那还会有什么成就?契机契理,头一个要晓得自己的机,怎么样能契自己的机?这个道理不能不懂。我们要想成就自己,古人常说,古人说的两句话,我们细细揣摩他的意思,所谓是「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这两句话是教给我们在平常生活当中积功累德,一个人能常常反省、常常检点,就有自知之明。我们看《了凡四训》,了凡先生常常反省自己的过失,天天检点、思过,发现了、找到了,立刻就改。天天思过,天天改过。我们同学在一起,最可贵的就是彼此互相切磋琢磨,彼此互相勉励。自己过失自己不知道,真正是同参道友,看到了时刻提醒你。他说错了没有关系,「有则改之,无则嘉勉」,这才是真正的好同参、好同学,时时刻刻互相勉励。
  经文虽然说的是成正觉,就是以佛身得度,这是举一个例子,能现佛身,什么身都能现。现身的因缘不在自己,在众生。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这个「现」是应,叫应现。众生是有心而感,佛菩萨无心而应。『各各起神变』,「各各」就不是一处,哪里有感,哪里就有应。「神」是神通,「变」是变化,神通变化不可思议,真的是现无量无边身。不管现的是什么身,都是佛的正觉身。他示现童男童女,甚至於示现为各个不同宗教里面的传教师,或者是示现各个不同宗教里面的信徒。『法界悉充满』,这个事情的道理、事实、真相,只有深入大乘的人,心里头明白清楚,知道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普贤法界。普贤菩萨不可思议,尽虚空遍法界是普贤行、普贤境界,现代人的说法,就是多元文化的境界。多元是一元,「一多不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所以在这里面生清净平等觉。
  我们学佛这一生修学的方向、修学的目标,你就找到了,你就可以确定了;别人不能肯定、不能承认,是他没有了解事实真相。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帮助他认知,这个帮助就是教学。教学的方法,表演比言说还要重要。你要懂得怎么表演,「为人演说」。演、说都不能违背经教,与经教相应就是与性德相应,这是真正学佛。佛的存心、佛的行持、佛的言语,我们要学佛的身语意。佛留下来的经论,内容非常丰富,我们要用智慧来选择。选择什么样的经论来修学?第一个条件要契合自己的根性,第二个条件要契合自己的生活环境,第三个条件要契合现前社会大众的生活状况。
  如果我们就一般来讲契机,机里头重要的三个:人、时、地。对自己也不例外,适合自己的根性。我们今天生活在什么时代?时节因缘要契合,学起来容易。我们现在住的是什么地方?处所。处所有小环境、有大环境,小环境是我们居住的这个地区,大环境是我们居住的这个地球,是今天的地球,不是过去的。有没有都想到?跟今天这个地球上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能够适应而不违背,这个修学很顺利,没有障碍;如果不能适应,那障碍自然就来了。观机,讲经要观机,我们的修行要观机。自己修行也要观机,帮助别人也要观机,契机契理。佛陀的教,这个教化经典称之为契经,这个意思很深、很广,我们不能够疏忽。佛菩萨所以能够成佛菩萨,修行所以能够成就,他面面都顾到了。如果我们错会了意思,「一门深入,其他都不要问了」,你把那个一门深入的意思错会了。一门深入有种种不同的解释,对於初学扎根,那是教你一门深入,其他的东西都不要涉猎,为什么?心定下来。但是是短时间,不是长时间。
  这个时间一般来讲多久?古时候订的时间是五年,五年之后,一门深入就又是一个解释法。开头这五年是学做人,生活教育。生活教育我们要回归到哪里?要回归到《弟子规》,《弟子规》需要用多少时间?现在我们一般的想法是用一年,从这里扎根。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第五年这四年,我们根扎在《沙弥律仪》。同时在这五年当中必须要学习的,讲解开课要讲授的:《了凡四训》要讲,《太上感应篇》、《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儒家的《四书》。现在我们在台湾新印一样东西,《八德略说》,它的内容: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完全是中国历史上做到的这些人,典型的人物。这个东西要讲授,听起来会很生动、很有趣味,历史故事。如果还有多余的时间,《历史感应统记》,不能全讲要选讲,学这些基本课程。五年之后,一门深入就是经典,你喜欢《无量寿经》就专攻《无量寿经》,你喜欢《金刚经》就专攻《金刚般若》,你喜欢一切大乘经论,专攻!专攻是主修的这一部,与这一部经典有关系的就选读、选修。
  我跟诸位同修说,我是一门深入,我这一门是在哪一门?《弥陀经要解》。《要解》以外的,我所读的、我所讲的,都是我的选修课程、我的助修课程。《无量寿经》我现在天天在阅读,在给大家讲解,这是我的选修课程。我有我一门深入的课程,正助双修。它这有次第、有进度,我在哪一年学什么,我们的功夫才不会唐捐,我们的成绩才有表现。学东西不能乱,不能够次序颠倒,一定是从戒定慧这个顺序、是从四弘誓愿的次第,必定是先断烦恼后学法门。佛在经上常讲的:先学小乘,后学大乘。先学小乘就是先学戒律,先懂得做人的规矩。学佛,先要懂得做菩萨的规矩。大乘建立在小乘的基础上,大乘菩萨不能不守规矩,不能不守戒律。规矩戒律里头,规矩就是威仪。但是你要晓得,出家人规矩建立在在家的基础上,在家的根本就是《弟子规》,《弟子规》要做不到,戒律威仪就不用谈了。
  我们从小没有受过这个教育,现在这么大的年岁要补习,要精进、要努力。当然《弟子规》能够在半年当中完成最好,真精进,要落实;《沙弥律仪》如果能够在两三年当中完成,非常难得。我们预定的课程是五年,你能够把它缩短在三年完成,我们真的要这样做。五年这是正常的速度,是年轻的沙弥。进入到比丘这个阶段,我们年龄不对了,必须加倍的用功,把时间缩短。有这个基础,再净宗法门一门深入,哪有不得往生的道理?肯定往生,我们这一生没有白来!为大众服务千万不要疏忽,为什么?修福。你要想成佛,你没有福报,成不了佛。成佛是什么意思?福报圆满、智慧圆满,二足尊。你没有福,你怎么能成就?不修福不行!修福要抓住修福的机缘,你要有智慧认识修福的机会,决定不要放过。修福要用容易懂的话来说,为众生服务。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好辛苦的事情,对,你现在享福,你不想过这么辛苦,你享福,你的福报享完,你就根本没有福了!佛在经上讲:「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证到阿罗汉果,没人供养你,天天挨饿。没有福报的人住山,你想吃个野生的水果都吃不到,为什么?没有福报,连山上的果木树都不供养你。如果有福报的人住山,山上水果非常丰富,四季都不缺乏,你所需要的食物有来源,不缺乏,有福报。
  从前我们在台湾,广钦法师他年轻的时候住山,没有东西吃,吃水果,野生的水果树很多,他吃成习惯了。以后福报现前,有很多信徒供养,他还是吃水果,在台湾这是有名的水果和尚。也得要有福报,这些果木树发心来供养你;你要是没有福报,果木树都不供养你。所以,怎么能不修福?修福就是要发心关怀大众、照顾大众,为众生服务。包括树木花草,你爱护它、你照顾它、你供养它,它有回报,这是不能不知道、不能不去做。自己还年轻、还有体力,你要多多的为自己著想。你会老,你会生病,你老了怎么办?你生病怎么办?谁来侍候你?我们今天能够照顾老人、照顾病人,将来自己老了、自己生病了,就会有很多很多人来照顾你,因缘果报如是。所以我们要修福,做种种神变,不要执著自己的身分;「我现在是出家人,我高人一等,人家应当供养我,我不应该为他服务。」错了,大错特错了!我高人一等,高在哪里?
  释迦牟尼佛都为信徒服务,这是经书里头都有记载的。看到年老的人,年老眼花,穿针穿不进去,佛看到了,马上接过来替他穿针;看到年岁大了,挑个担子担得很辛苦,世尊看到了,立刻把他担子接过来,帮他挑一挑。随时随处都有为众生服务的心,都有帮助众生这种行持。他没有说「我是佛,你们是众生,你应该供养我。」佛的十号里头有「应供」,佛时时刻刻供养众生。四十九年为众生讲经说法,那是供养。不辞辛苦,把自己所知道的苦口婆心的传给大众,教给学生,我们世间人看到任劳任怨。学生当中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学生,六群比丘是释迦牟尼佛的学生,阳奉阴违。这些都是菩萨示现的,给后世肩负起弘护正法的弟子做个样子,不要怕有坏的同学来找麻烦,世尊当年在世,僧团就如此。
  说是要一帆风顺,那是多大的福报?释迦牟尼佛究竟圆满的大福报,福慧二尊足,僧团里头还有一些找麻烦的人。遇到这些人,释迦牟尼佛怎么处置?依旧用德行来感化。默摈,默摈是用德行来感化。这些学生认为释迦牟尼佛做得还不够好,释迦牟尼佛承认,不断的来求改进,不断的再提升自己境界。绝对不把过失推给别人,回过头来认真反省、检讨、改过自新,一直到他回头。有的时候这一生不能回头,来生;来生不能回头,后生,佛教化众生生生世世,我们要有这种精神、要有这种毅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