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第7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位里面又有十个位次,五十个位次,加上等觉是五十一个位。每一个大位里面,第九都是法师位,十信位九信菩萨是法师,十住位九住位是法师。这里讲到九地,「九为法师,见无边法」,教化众生。所以经文上说,『常见诸佛无边法界功德海身』。法师不亲近佛,你这个法怎么来?所以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大法师,不能不求生净土。即使是功夫差一点,往生西方世界凡圣同居土下下品,也行,这样地位往生到极乐世界,还是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圆满的加持,你的神通道力、智慧光明跟阿惟越致菩萨相等,阿惟越致菩萨是八地菩萨。但是你要知道,不是你自己修得的,阿弥陀佛加持你,使你得到,这个时候你有能力随时随意参访十方法界一切诸佛如来,你有这个能力。
  你去参访诸佛如来,就像《华严经》上我们看到这些菩萨一样,一定先对佛致敬行礼,然后供养,这是修福;听佛说法,这是修慧,福慧双修,永远不会间断。我们人要聪明,不能糊涂,真聪明专心干这桩事情。我要学无量无边法门,我要见无量无边诸佛如来,赶紧到极乐世界去。你要专心干这桩事情,现前要是搞经教,打闲岔了,把你这个大好因缘堵住。为什么?我们在这个世间、在这个环境里头,在我们这样年龄又没有根基,经教肯定是搞不通的,死路一条!我不害大家,你要搞经教,要有搞经教的条件。条件是什么?第一是悟性,第二是记性,这是必须具备的条件,然后还要持戒,你才能成就。
  我初学跟章嘉大师,三年当中他给我讲戒律很重要,讲了几十遍,总算把我唤醒了。我在初接触的时候,方东美先生把佛法介绍给我,我非常羡慕佛经的理论方法,没有把戒律看在眼里。自己有个错误观念,认为戒律是生活规范,是释迦牟尼佛订的,那是给印度人订的,我们不是印度人,我们生活习惯跟他不一样。他是三千年前订的,是那个社会,三千年之后整个世界都变了,所以年轻时我有这个观念。我们看戒律,是看三千年前他们的生活方式,当作历史文物来看,没有想学的念头。大师了解我,善巧方便,每一次去轻描淡写提一下,让我落印象。他往生之后这个印象最深刻,才想到他提出这一句话,一定非常重要,认真的找戒律的书来看。为什么?戒律没人讲、没人教,没有地方学,只有自己看自己学习。老师提示给我,你看懂一条,你做一条。做到了,这一条戒你就得了,绝对不是形式。我最早听到「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章嘉大师给我讲的;第二次是前年,新加坡纳丹总统,我们在一起吃饭的时候,他给我提的这一句话。我很惊讶,章嘉大师圆寂之后,我再没有听到人讲这句话。他给我讲的,他是印度教徒,他说:「我在所有宗教里头最佩服的是佛教,最尊重。佛教重实质不重形式。」我听了都呆了,这人内行,不是外行,很值得我们尊敬。
  要作法师,法师不像佛,怎么能成为法师?所以要想学法师,先要学作佛;先学作佛,就是我们的形象要像佛的样子。形象要像佛的样子,佛的样子就是戒律、就是威仪。戒律是骨干、是精神,威仪是外表,表现在外面,所以戒律是内心里头的事。不杀生,我常常讲对一切众生、蚊虫蚂蚁蜎飞软动的小虫,决定没有伤害的念头,何况是人?不论他是善人是恶人、是我的亲人还是我的死对头,都不能有丝毫伤害的念头,你这不杀生戒就圆满了。不但是没有伤害众生的行为,要没有伤害众生的念头,令一切众生生烦恼我们都有过失。「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大乘经上常讲的,佛说的,我们如果不能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我们已经有了过失。不偷盗那一条我也常讲,不能有丝毫占别人便宜的念头。我们念念当中要修布施供养,怎么可以有占别人便宜的念头?怎么可以有占别人便宜的行为?
  所以持戒要从心地上用功夫,那是真的不是假的。这样才能够养成自己的戒德,戒德放光。这个光显示在你自己的色相,你的相貌会改变,你的体质会改变,戒德端严,端正庄严,这是法师的形象。然后充实自己的学问,因为你要接引广大众生,一切众生根性不相同、希求不相同、爱好不相同,你不能用一个法门度众生,法师广学多闻,普度众生。要做到广学多闻有方法,一门深入。李老师教给我的,至诚感通,「一门深入,至诚感通」,你学东西就学得快了。但是诸位一定要记清楚,德行在前,学问在后。四弘誓愿诸位都会念,都能说得出来,「烦恼无尽誓愿断」,那是德行,那一条就是戒律的成就,戒律成就烦恼断尽了。
  然后是「法门无量誓愿学」,孔老夫子的教学四个科目,第一个德行。从前跟孔老夫子学习的人,头一个要学圣贤人的威仪。孔老夫子是以谁为标准?他心目当中的标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夫子常常赞叹的古代的大圣人,以他们的行谊做标准,那就是戒律。儒家的威仪在《仪礼》里头,三千威仪儒家讲的,佛法讲的是八万细行。所以,儒家的礼没有了,儒在这个世间就消失了;佛家的戒没有了,佛在这个世间就消灭了。我们要想挽救儒佛,要想复兴佛法,从哪里做?从自己本身做,这个事情不能求人,求人你肯定会失望。要求自己,自己真正去做,续佛慧命。真正去做头一关,决定遵守释迦牟尼佛涅盘前教导的两句话,「以苦为师,以戒为师」。我们今天为什么不能够持戒?怕苦,受不了,所以把挽救佛法、复兴佛法这个机缘错过了,受不了苦!
  什么人能救?「死我都不怕,我还怕苦?」拼著命来挽救,你发这个心,你有这个毅力,十方诸佛加持你,你值得人尊敬,值得诸佛菩萨尊敬你。这个世间没有人发这个心,没有人肯干,你还能干,佛菩萨焉能不照顾你?你要是真正好好的学儒,把《弟子规》确实落实,夫子在天之灵与世间大圣大贤肯定加持你。孔老夫子、孟夫子在天之灵,那个威德不小。在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佛教、道教、神教的寺庙多半都被毁掉,夫子庙还在,没有被毁掉,这是夫子的威德,儒家的护法神不能说没有感应,师道!现在在中国,儒跟佛都有渐渐兴起的现象,我们看到这一线的生机。但是如何续佛慧命、续儒慧命,就在我们肯不肯发心、肯不肯吃苦、肯不肯依教奉行。果然真干,肯定像经上所说的,你会「常见诸佛无边法界功德海身」。第十句:
  【乃至一切三昧解脱神通变化。】
  清凉大师注解,「具於大尽,三昧等圆」,圆是圆满,就是此地讲的三昧圆满:解脱圆满、神通圆满、变化圆满,这是法云地的菩萨。通常佛法里面常讲三大阿僧只劫,三大阿僧只劫就是到这个地方圆满,再往上面去提升一级,是后补佛等觉菩萨,等觉菩萨是后补位。等是等於佛,他并不是佛,但他等於佛,在十地之上。大师注解,「初地尚摄诸地功德,况於后后不具前前?」《华严经》上讲的「一修一切修」,它有主、它有宾、它有正、它有助,主修的就是正科。我们主修的是什么?说到主修,又要分某一个阶段你主修的是什么,都要清楚、都要明了。那我们今天总的来说,我们主修的是净宗,这个方向没错。净宗第一个阶段修什么?第二个阶段修什么?第三个阶段修什么?你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了。这个阶段佛在经上给我们讲得很清楚、很明白,这三个阶段是什么?戒学、定学、慧学,这分成三个大阶段。
  第一个阶段里面,最初入门的阶段是什么?第一个阶段也分三段,我想这大家都晓得,净业三福入门。你不从这个地方奠定基础,你入不了门。而且净业三福佛讲得好,「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换句话说,是所有一切菩萨八万四千法门的共同科目。三世诸佛这个数量太多了,肯定不是修一个法门成就的,这就是给我们说明不管你修什么法门,现在说你学教也好,你学禅也好,学净也好,学密也好,先要问你净业三福有没有修好?如果净业三福没有修好,我们就知道无论你修哪个法门,你不会成就。你盖房子,我知道你还没有土地,有了土地你还没有打地基,肯定搞不成功。希望我们同学要认清楚,基础要坚定,决定不可以疏忽。培训班的同学,我知道你们都很有志气,很值得赞叹,但是如果你们疏忽基础,你们将来不会成就,你们不是诸佛菩萨真正的代表。
  真正代表,你要记住,佛心、佛身、佛口。佛的心在我们净宗来讲就是清净心,一般大乘法门里面常讲禅是佛心,清净心就是禅,名词不一样,意思、境界完全相同。我们知道禅有浅深次第不一样,同样的清净心也有浅深次第不相同,所以我们的目标要订在纯净纯善。心要纯净,这是佛心;行要纯善,这是佛的形象。有人问我,纯善纯净从哪里修?就跟过去有一些人问我,忍辱波罗蜜怎么修法?佛在经上教给我们,「不念旧恶,不憎恶人」,你从这里下手。心里头一点恶意都没有,充满了纯善,这是自己得大受用。要知道有一点点恶念,那个恶念就是病根。许许多多学佛同修身体不好,你身体不好真正的原因是在哪里?你把那个病根找到,那个病根就是心里面掺杂著不净不善,不净不善就是贪瞋痴慢,这是病根。病根拔除,我们修行圆满才有指望。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九一卷)  2002/1/20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591
  诸位同学,上面我们将「现相品」经文第四个大段介绍完了。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用的文字虽然不多,可是义理非常的丰富。就菩萨的德业这十句来说,我们介绍的这一段是「竖配十地」,十句每一句配在菩萨地上。第一句配初地,第二句配二地,最后一句配十地,这已经跟诸位介绍过了。除这个配法之外,还有横的配法,我们在前面也曾经略略的带过。横的配法是在等觉,也就是一位具足一切位,是用等觉菩萨来做代表。在《华严经》上初地已经具足十地的修学理论与方法,何况菩萨地的圆满:等觉位。这个道理与事实,我们一定要懂得。为什么?我们要学,虽然是深位菩萨的修学方法,我们要模仿;就好像他们是大人,我们是小孩,小孩可以模仿大人。大人做出这个样子,希望小孩们模仿,诸佛菩萨对一切众生亦复如是。
  横配第一句,「理智了真」。理智,什么是理智?这个地方的理智,跟我们平常观念当中的理智不是一个意思,这个理是称理之智,也就是与法界相应之智,这个法界是一真法界。所以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他明了了,这个理智也就是我们常常讲的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现前了,法界真相於是大白,一真法界、十法界。第二句,「量智入行」。前面是理智,这里讲量智,量智是量周法界,「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前面第一句真的是心包太虚,第二句量周沙界,法身菩萨如是。凡夫不如菩萨的地方我常常讲,心量太小了,佛菩萨起心动念都想到尽虚空、遍法界,所以行行都与量智相应,「量智入行」。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总想著虚空法界一切众生。
  第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