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样东西不可以,你可以旁听。譬如他教古文、教诗词,教其他的我们可以旁听,不能在上面浪费时间精力,你的时间精力要在你本修的这个课程一门。我得这个利益,这个指导经过这几十年证明是正确的。说实在的话,现在人的聪明智慧不会输给古人,为什么成就不如古人?古人用心专一,现在人心是散乱的,学东西学得太多太杂。佛法讲精进,我看现在人学的东西他是杂进、乱进,所以他求得的是知识,不是学问,是聪明不是智慧,这里头有区别。
第九句『佛名号海』,说佛的名号包括佛教里面所有一切名号,菩萨的名号、声闻缘觉的名号、护法神众的名号,这是佛陀教学的手段,顾名思义,让我们从这里面觉悟,所以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名号是怎么建立的?是随著众生需要而建立,他的用意是对治众生的毛病习气,我们同学要特别注意,这个可以说是佛门里面的基本常识。菩萨我们现在知道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成佛,他为什么叫释迦牟尼佛,他不取别的名号?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号来由是什么?来自这一个时代、这个地区众生的毛病习气,佛名号是从这个地方建立的,用来对治这个时间,就是释迦牟尼佛教化的这个时间。从法运来讲一万二千年这个时段,地区是娑婆世界,我们可以这样说:此时此地。这些众生最严重的毛病是什么?自私自利没有慈悲心,起心动念都是损人利己。好人善人,损人的事情少,少做一点损人利己的事情;心行不善的人,多做损人利己的事情。这个意念真的人皆有之。
所以佛的名号用「释迦」,释迦是梵语,什么意思?能仁。仁是仁慈,就是唤醒我们,你要能发仁慈心,也就是用现代的话说,你要爱人,爱自己更要爱别人,释迦是这个意思。要以大慈悲心待人接物,名号里头是这样提醒我们的。名号后面「牟尼」,牟尼是对自己,我们这个时段、这个地区的众生,心地极不清净,贪瞋痴慢,起心动念都是恶业,所以名号是用牟尼。牟尼是寂灭的意思,清净寂灭,灭就是把烦恼习气灭掉,把一切不净灭掉;不净里面,就包括著不善。恢复到自己清净心,所以名号的含义我们就很清楚,佛教导我们对自己要清净,常常保持清净心,对别人要仁慈,这就是他出现在这个世间教化众生的总纲领,名号是从这儿来的。
佛那个字是通号,释迦牟尼是别号,通号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一个佛字就包括了三宝。由此可知,觉正净的作用,特别提出来一个是仁慈,一个是清净,针对著娑婆世界现阶段众生,这个阶段是一万二千年,大病、病根!佛菩萨没有名号,名号是随众生而建的,完全看众生的烦恼,他是什么样的烦恼,佛用什么样的方法对治。所以教你常常念佛菩萨名号,常念是念念提醒自己。在佛法里面,佛的名号一般讲多半代表性德,菩萨的名号代表修德,佛菩萨都没有一定的名号,随著一切众生烦恼习气,他的名号随时在变。「名可名,非常名」,老子说的,在佛法里头完全显示出来了。
晚近弘一大师,这是提起来我们大家都很尊敬的一位大德,他在没有出家之前是有名的才子,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他样样精通。以后看破红尘出家了,出了家他还常常画画写字,给一些信徒们结缘。他写字后头的署名,后人给他这些墨宝编成册子,他的署名有一百多种,真是兴之所至就起了那个名字。有些名字大概一生当中就用一次,很多,我们想想他为什么?大概都是佛法里面讲的观众生的根性,他这一张字写给你的,看看你的根性他署个名,这个名对你用的不对别人用,用意无非是提醒你。这个「佛名号海」弘一大师学会了,他用名号帮助众生觉悟。看到对方要造恶业的,他的名号一定用善;看到对方是懈怠懒散的,他一定用勤、用定;看到你愚痴,连是非善恶都没有能力辨别,他一定用慧。所以没有一定的,佛没有定法,佛菩萨没有一定的名号,他那个名号就多了,是这么一个原因。有人不懂得,这个大师兴之所至随便起个名号,不是的,他有用意,这里面是高度的智慧。将来本经「名号品」专门答覆这个问题,给你解释。
虽然佛的名号是性德,菩萨名号是修德,大乘经上常讲,性修不二。我们看到性德就想到修德,听到修德,我们就会想到性德,释迦牟尼佛的名号是这样建立的。弘一大师,弘一这个名号他用得最多,用得时间最久、最普遍,有他的用意。一是专一不杂,实实在在它这个意思就含著「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自行化他,不就这个意思吗?所以古德常讲顾名思义,看到这个名号你要想到它的意思,我们就能得受用。在中国大乘佛教最著名的、表修德的四大菩萨,地藏、观音、文殊、普贤,名号意思要懂得。观是观照、观察,世是世间,世间一切众生在那里受苦受难你观见了。观见之后,立刻主动的去帮助他,救苦救难。你或者看见或者听见,你主动就要去做,这就是观世音菩萨。我们供观世音的像,写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什么意思?就是教我们常常想著、常常念著这个世间有许许多多苦难众生,等著我们去帮助,这是你真正叫拜观音,真正叫修「观音法门」。但是根本的法门是地藏,地是代表心地,我们知道地底下有许许多多的宝藏养活众生,五谷杂粮地上长的,金银财宝是地下开采出来的,养育众生的。佛就用大地代表心地,我们心地宝藏是什么?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相好。
如何来开发?《地藏菩萨本愿经》上教导我们用孝、用敬,这两个字开发心地宝藏。净业三福第一条前面两句所讲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两句话就是《地藏菩萨本愿经》里头的内容。《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什么?就这两句,孝亲尊师是开发性德的一把钥匙。所以世出世间法你想修学成就,第一个因素就是尊师重道。尊师尊道从哪里来的?从孝养父母来的。你要不孝养父母,你怎么可能会尊师重道?在家不孝顺父母会去尊师重道,那个老师听到会害怕。为什么?反常,你对父母不孝顺,你来尊敬我,一定有企图,一定有目的,那要好好的提防你。如果你在家是个孝子,那他非常欢迎,为什么?你这个心是真心,你不会有恶意,这是古今中外不变的大道理。所以佛法修行从哪里修起?从地藏修起。地藏是什么?《地藏经》就是净业三福,净业三福是《地藏经》的纲领,它的落实是落实在十善业道。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落实在十善业里头。
你看看菩萨名号它代表的意思,我们见塑造菩萨的像,看到这个像就晓得他代表这个,不是迷信,用名字、用这些形像,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目的用意在此地。这哪里是迷信?这不是拜偶像。我们见到佛菩萨形像顶礼膜拜,那是什么意思?恭敬我们的性德,尊敬我们的修德。这个形像代表我们的性德、代表我们的修德,是这么个意思。它确实是教育,它不是宗教。他不是神,他不是主宰,教我们一个科目。所以佛教为什么佛菩萨名号这么多?形像这么多?它的科目很多,每一个学科用一个佛菩萨来代表,时时刻刻来提醒我们。所以从孝亲尊师扩大就是仁慈博爱,观世音菩萨代表仁慈博爱。这两位菩萨,实在讲就是把释迦牟尼佛名号的意思,圆圆满满的显示出来了。可是智慧不开会产生副作用,佛家常讲的「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是佛家的教育;可是古德又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这也是真的,这产生副作用。为什么?没有智慧。没有智慧,慈悲方便感情用事,那麻烦了,你很容易招来祸害,沦落下流。所以文殊代表智慧,文殊师利菩萨代表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我们孝亲尊师、仁慈博爱,都要依智慧为基础,不可以感情用事。
佛家有没有人情?有,有人情,通情达理,它是理智作主。再给你说,情跟智是一不是二,迷的时候,智变成情;觉悟的时候,情就是智慧,我们今天讲感情跟智慧是一桩事情,只有觉迷。觉悟了感情就变成无量智慧,迷惑了智慧就变成感情。佛法自始至终是讲求智慧,我们不能不知道。最后普贤菩萨,普贤菩萨是讲「方便为门」,换句话说,前面三位菩萨代表的是「慈悲为本」,普贤是方便为门。普贤菩萨把孝敬、仁慈博爱、真实智慧,完全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这叫普贤菩萨。由此可知,佛法里面所讲的菩萨,讲这么多菩萨,原来是一桩事情,这四大菩萨合起来是一个人,不是四个人。诸位同修千万不要误会了,是一,所以《华严经》上说得好:「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无量无边的诸佛如来是一个性德,无量无边菩萨是一个修德,《华严经》上讲:「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你要不懂得佛法表法的意趣,你就不能欣赏释迦牟尼佛教学的高度艺术,你就没有能力欣赏。
第十句『佛寿量海』,「寿量」是讲寿命,寿命无量无边,佛在大经上讲的。为什么?明心见性的人我们称他作佛,明心见性就是我们的身心跟自性融合成一体。这个境界里面我们的心跟性合成一体,我们的身跟刹土众生合成一体,就像一粒微尘跟大地合成一体。我们今天不晓得,以为我们是独立的,以为我们跟它没关系,实际上我们一个人就像一粒微尘一样,跟大地是一体。所以真正搞清楚、搞明白,我的身就是刹土众生,我的心就是虚空法界。你说他的寿量?无量寿,真的是无量寿,不是假的,无量寿现在就证得了。有没有生死?确确实实没有生死。生死是世间六道众生一种抽象的概念,决定不是事实。这一个概念在《百法明门论》也是属於二十四个不相应里面的,不相应行法就是说它不是真的,完全是抽象的概念,决定没有事实。你要说依他起性还有一点依据,心法、心所法、色法是依他起性,心不相应行法比依他起性还要假,换句话说,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不是事实。事实是无量寿,真正的无量寿,法身无量寿,报身无量寿,应化身也是无量寿。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七0卷) 2002/1/10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570
诸位同学,请看「如来现相品」,问因德深广,十句:
【及一切菩萨誓愿海,一切菩萨发趣海,一切菩萨助道海,一切菩萨乘海,一切菩萨行海,一切菩萨出离海,一切菩萨神通海,一切菩萨波罗蜜海,一切菩萨地海,一切菩萨智海。】
这十句,每一句前面都冠上『一切』,他的意思就是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菩萨。前面念请多半都是讲如来果地,以及佛教化众生无量无边的德能,末后这十句在问菩萨。凡是说「菩萨」都是说修德,说「诸佛」是果德。在这部经里面,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因果圆融,显示出一体自在。这十句我们不但是应当学,必须要学习。
第一句,『一切菩萨誓愿海』。我们的同学,出家当然你受了菩萨戒,你是菩萨,这十句我们懂不懂?不能说具足,总得有少分才像菩萨。否则的话,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