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佛不就变成凡夫?佛要是会变成凡夫,那我们学佛学到最后还会变成凡夫,那不叫白学了?所以大乘经教里面跟我们讲,佛菩萨的所作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这跟我们不一样。我们有所作、无所作是两桩事,佛菩萨有所作跟无所作是一桩事,不是两桩事,这就不可思议,这个我们就没有法子理解。这个境界是念佛人一心不乱的境界,你没有到一心不乱,很不容易体会;几时到一心不乱,你就明白了。你明白也只有你明白,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入这个境界没有法子体会得到。我在这里喝水,你问我这水热不热?我说热,你听到我的答覆也是含糊笼统,究竟怎么热法,热到什么程度?你不知道。必须你也喝一口,你就明白。你明白了,你同样的也没有办法给人说清楚,所以境界必须亲证。
佛有教导我们亲证的一些方法,这个经教里所说的善巧方便。什么时候诸佛如来示现成等正觉,就像释迦牟尼佛到我们这个世间来示现成佛?这个世间在那个时代,一定有一些相当数目的众生,求无上正等正觉。他们是真求,真用功夫,而没有办法契入,佛就示现这个身来,帮助他们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佛就来示现了。佛实实在在讲慈悲到极处,有这种功夫的人,有这种愿望的人,有出家的、有在家的,释迦牟尼佛示现为出家佛,维摩诘居士示现为在家佛,同时出现。释迦牟尼佛将《华严经》称为「大不思议解脱经」,《维摩居士所说经》称为「小不思议解脱经」,你们想想看这其中的味道,值得我们深深的去反省。现在这个世间佛为什么不出世?没有人想修行成佛。学佛的人求的是什么?求名闻利养、求富贵、求儿女、求长寿,全都是自私自利,佛怎么可能出现在世间?换句话说,我们今天起心动念跟性德全面隔绝,这一条路割断了。另外一条路畅通,哪一条路?妖魔鬼怪。所以我们有自私自利、有贪瞋痴慢,跟妖魔鬼怪感应道交,那一条路顺利畅通,於是围绕著我们周边的一切人事物全都变成妖魔鬼怪。我知道,我现在逐渐明白一点佛理了,只有如教修行,把我四周围的妖魔鬼怪都转变为诸佛菩萨,行不行?行!《楞严经》上说得很好,「若能转境,则同如来」,宗门祖师大德常常讲「无佛亦无魔」,这个话是讲真话,外面境界确实是无佛亦无魔。佛从哪里来的?魔从哪里来的?念头上来的。一念觉,我们周边所有一切人事物都是佛菩萨;一念迷,我们周边所有这些境界全都变成妖魔鬼怪。我们要有能力转境界,不为境界所转,这个人我们称他大雄、大英雄,这个人就是佛、就是菩萨;如果我们还会被境界所转,是道地的凡夫。所以我们每天做早晚课的时候,我常说早课提醒自己,晚课反省,反省什么?我今天一天是不是还是被境界所转?如果依旧被境界所转,自己要提高警觉,要知道自己错了。我为什么又被境界转?我为什么不能转境界?这个事情是修学菩提道上的大事,不是小事,真肯干的人一定感得善知识,决定有感应。感应这个事情不可思议,感应的范围太广太深。
第二句「成熟有缘」,决定不失时节因缘,一切诸佛都是这样的。成熟有缘,我们跟哪一尊佛有缘?到我们将要成熟的时候,跟我们有缘的佛菩萨一定来帮助我们。有缘无缘从哪里说起?从法门说起。我们今天选择的法门是净土法门,我们用功的方法是持名念佛,我们就晓得,我们跟哪一尊佛最有缘?阿弥陀佛,我们跟阿弥陀佛缘分最深。其次就跟介绍人本师释迦牟尼佛,他是我们的介绍人,缘深。十方诸佛我们在《阿弥陀经》里面所念的六方佛名,你每天念《阿弥陀经》,念这些佛的名号,每天念《无量寿经》,《无量寿经》里面这些佛菩萨的名号,你常常念他,跟他有缘,这就相应。到我们根性成熟,这些诸佛如来、这些法身菩萨都会来帮助我们。
第三句「一切诸佛授菩提记不失时」。这也是一个特别的缘分,机缘成熟佛会来告诉你,你什么时候修行证果成无上道,你会在哪个世界作佛,佛的名号是什么,他会告诉你。你将来在那个地方示现的一些状况,修行证果度众生的状况也会告诉你,这叫受菩提记。这是我们在许许多多大乘经典里面看到的,例子太多了,什么时候临到我们自己身上,我们要有这个愿望。好,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看「现相品」,前面疑问的第四句:
【云何是诸佛所行。】
因为『诸佛所行』是我们重要的学习课题,我们不能不知道。在前面第一句,清凉大师引用「不思议品」十种化不失时,我们介绍过三种,这三种都要有简单的补充,那是我讲的时候遗漏掉,我们怎么学习。「诸佛如来示现成等正觉不失时」,当然这个我们做不到,但是我们应当明了,我们如何把佛法介绍给有缘的众生不失时节因缘,我们在这一句学这些。没有时节因缘,我们要用智慧、要用善巧方便去造时节因缘,这就是世间人所谓创造条件,当然创造条件也必须具足创造条件的条件,如果这些条件成熟,我们不能够把时节因缘失掉。譬如我们这个道场,以及与我们有关的一些道场,台北的「佛陀教育基金会」,台湾几乎所有的净宗学会,新加坡的净宗学会跟居士林,澳洲的净宗学会,这跟我们关系都很密切,我们都非常乐意修法布施。大家都愿意贡献自己的力量,帮助这个世间人学佛。所以我们印送的经书,法物包括录相带、录音带、VCD等等,数量非常庞大,无条件的布施供养全世界有缘的众生。所以有很多人说到我们的道场有一个特色,那就是绝不会空手而回,都是带许许多多结缘的经书、录相、光碟,大包大包的带走。
从外国来访问的这些朋友们,几乎是你能够带得动的你尽量带,只要你上飞机你的重量不至於太超过,你进海关,海关不会为难你,你能带多少就带多少。我们行之有年,这个工作至少做了三十年以上,所以这些结缘品遍及全世界,这是我们这些道场的一个特色。我们为什么这样做?全是在经典上向诸佛如来、诸大菩萨学习到的,佛菩萨是这样教导我们的。所以这个机会我们不能失掉,我们知道世出世间第一等好事、真实的好事是帮助众生觉悟。众生不觉他就不能离开三途六道,他在这个世间享受极大的福报也不是真实的,富贵到了极处,他依旧不免生老病死,他依旧不免六道轮回,那他享的福报不是真的,不过昙花一现而已。我们要觉悟,释迦牟尼佛头一个觉悟了,所以王位不要了,荣华富贵舍弃了,他搞什么?他去搞真富贵,他求的是真乐,永恒之乐,他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我们要学习,我们要学习释迦牟尼佛种种的示现。像「成熟有缘」、「授菩提记」,我们都要学,我们从这些地方得到启示。我们不能像佛一样的为人授记,但是我们常常勉励别人、劝导别人、奖励别人,这都是类似授记。帮助别人,提供修学的环境,帮助他提升修学的境界,这都是成熟有缘。没有善根的帮助他种善根,有善根的帮助他善根增长,我们从这里学。
第四句,「一切诸佛随众生心示现神力不失时」。随众生心要随顺他的善心,随顺他的觉心,这是不能不懂的;不能随顺他的贪瞋痴,随顺他的贪瞋痴那是魔,那是加速度的帮助他堕落,那是错误的,佛菩萨不忍心做。所以我们要常常有心帮助众生善心增长,这个众生作恶,他有九分的恶心,他还有一分的善心,我们要帮助他一分善心增长,不必忌讳他那个九分的恶心。这是菩萨,世间凡夫做不到,这是真正佛菩萨度众生那种善巧方便。有时候善恶的心并不明显,佛菩萨有方便把它从隐微的地方诱导出来,为什么?让他自己能觉察,觉察是觉悟的前方便。譬如贪瞋痴的烦恼非常严重,起心动念都是占别人便宜,都是损人利己,损人利己事情做多了,果报会现前。如果他还有一分的善心,有一点点的善根,佛菩萨怜悯帮助他。他可能也同样用这些非法的手段对佛菩萨,我们表面看,「这佛菩萨上当,被他骗了」,佛菩萨没有被骗,佛菩萨没有上当,佛菩萨在那里诱导他的善根。为什么?因为他良心没有丧尽,他的良心百分之九十已经变坏、变黑,还有一分没有变,他还有一分天良,他会去反省,他会去观察。「你看我骗多少人,那些人对我都有怨有恨,都有报复的心理;我骗这个人,这个人他不恨我,他没有报复我的念头,这个人是个好人。」这是觉悟,他这一念觉了,随著他的年龄、随著他的造业,愈是到晚年他愈容易觉悟。
世出世法,因缘果报是真理,永恒不变,诸佛如来不能改变因果。造作善业必定得善果,造作恶业必定得恶报,因缘果报这个事是真的,千真万确,丝毫不假。这些恶人现前是恶,菩萨知道等待他回头,或是十年,或是二十年,或是在临终最后一念,回头是岸。这个时候我们才恍然大悟,知道诸佛菩萨的那种善巧方便,不是平常人能够观察得到。我们要学,尽心尽力去学,对於一切人事物用真诚心、用慈悲心微密观照。佛菩萨跟我们凡夫在根本上有一个不同的观念,凡夫观念当中,这个世间有恶人有善人,凡夫有这个观念,这个成见很深;佛菩萨观念跟凡夫不一样,佛菩萨心目当中九法界众生都是好人、都是善人,没有恶人。我们看那些恶人,佛菩萨说:一念迷惑,他会回头。就好像那个人喝酒喝醉,发酒疯一时糊涂,「不要计较他,等他酒醒就好了」,佛菩萨看众生是这个看法。我们凡夫看众生作恶,以为他就永远作恶,他恶到底,他就不会再回头了;佛菩萨不是的,佛菩萨看众生是一时迷惑。这是真的,我们看错了,他看的不错。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讲,一切众生「本觉本有,不觉本无」,这是佛菩萨看法。九法界六道三途众生不觉,不觉本来无;本觉呢?本觉是本来有,本觉并没有失去,只是不觉把本觉盖覆住了。所以才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凡有佛性皆当作佛」。佛菩萨看众生跟我们不一样,所以佛菩萨伟大,佛菩萨大慈大悲,这话都是真的。因此我们要有能力观机,要有像诸佛菩萨那样大智慧,善巧方便,帮助那些善根薄弱的人回头,这个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这是有相当智慧。遭遇一切苦难,一切我们现在讲的毁谤、侮辱、陷害,都不会放在心上,对於那些毁谤、侮辱、陷害的人,还是一片真诚、一片慈悲,可以学诸佛所行。学诸佛所行,跟诸位说,就是诸佛所行。
第五句,「随众生解示现佛身」,都不失时节因缘。众生的解,解就是觉,随顺他觉悟的程度要现身说法,用现在的话说,要出面帮助他。第六句,「一切诸佛住於大舍不失时」。永远示现放得下,放得下就是大舍,没有一样放不下,连生死涅盘都放下了,还有什么放不下的?法身菩萨他们知道虚空法界是自心相,刹土众生是自身相,你想想看他还有什么放不下?这是佛行。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一生所示现的,大喜大舍度众生,度就是为一切众生服务。第七,「入诸聚落」,这跟小乘人不一样,菩萨不同。聚落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