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第65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心敲炊嗍奔洌挥心敲炊嗟木ΑK裕馐茄≡穸韵蟛灰谎�
  对於诸佛境界,清凉大师注解里面就比较清楚,他说要是依《瑜伽师地论》讲如来境界,有五种差别。第一个,「有情界」。我们知道如来的境界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有情世界,他的智慧能缘得到、能了解,他的德能、他的相好统统都可以缘得到。众生有感,他就有应,为什么?是他境界范围;不是他境界范围,他就缘不到。我们凡夫境界很小,别的同学心里有感,我们不能应,为什么?我境界缘不到。佛菩萨的智慧神通能够缘得到,这是讲有情世界。第二个,「世界」。世界是器世界,佛也能缘得到。佛为了度化众生能够变现化土,我们在古人注疏记载里面看到,法照禅师朝五台山,文殊菩萨示现大圣竹林寺。那是文殊菩萨的境界,他可以变现一个世界来给你看。法照禅师他是学禅的,朝五台山之后,他向文殊菩萨请教(那个时候已经入末法,末法的开端):「末法时期,众生修哪一个法门最为契机,容易成就?」文殊菩萨告诉他:「无过於念佛法门。」他向他请教:佛怎么念?文殊菩萨就念了几句,法照菩萨就照学。离开大圣竹林寺还一路做记号,怕迷失道路,下一次好再来访问,哪里知道回头一看,这个境界没有了,一片荒山。於是他就知道,菩萨示现的,示现化土。不但示现身相,能示现山河大地之相。法照离开大圣竹林寺,回去之后开念佛堂,提倡念佛,他念佛的方法是五会念佛。
  现在也有人提倡这个方法,实在讲这个方法跟我也有关系。我在一九七七年到香港讲经,在九龙中华佛教图书馆看到这个五会念佛的本子,我看了之后也非常欢喜,它用简谱谱出来的。我带了一本到台湾翻印,印了好像有几千本,以后这个本子陆陆续续好像翻印过好几次,现在流通的至少有几万本。有一位法师,在家的时候大概是喜欢唱歌,他对音乐很有造诣,听说在圆光寺领导那边佛学院的同学,依照这个谱子来学习,以后把它录音,录成录音带流通,「五会念佛」。有同学送来给我,我听了之后,这个带子在国外流通得很广,很好,确实是很好听的音乐,接引大众念佛,行!真正念佛不行,为什么?好听,不能摄心。诸位同修一定要记住这个道理,真正念佛功夫得力要摄心,愈念心愈清净,这才是唯一的一个标准,能把我的烦恼念掉,能把我的忧虑牵挂念掉,於是功夫才得力。这种五会念佛,我想是民国初年一些法师凭自己想像编出来的,法照禅师传下来的大概早已经失传,决定不是那个音。但是接引初机是好事情,是可以用的,它配上了音乐。这是讲到世界。
  第三个,「法界」。确实法界是佛力变现出来的,我们常讲,经上常说,「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特别是菩萨所问的诸佛境界,并没有说毗卢遮那佛,也不是说阿弥陀佛,也不是说释迦牟尼佛,诸佛。诸佛整个,说实在话,整个是说心性,宗门常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由此可知,什么是佛?佛就是心性,特别是心性里面的智德,佛的意思是觉悟的意思,自性里头本具的般若智慧称之为佛。但是我们前面讲过三德:智德、恩德、断德,法界是恩德,是一而三、三而一,不能分。这些名相是世尊教学方便起见而建立的,决定不能执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执著名字相,那你就错误了,这个道理我们要懂。法界是佛的境界。
  第四个,「所调伏界」。那就是教化众生的对象。佛的四众弟子,在家出家这些学生,佛是老师,老师的境界是学生,这个不难懂,学生分布在尽虚空遍法界,不是一个地区。现在科学技术发达,讲求远程教学,我们利用卫星电视,利用网际网路,把画面跟音声送到远处,全世界都能收看得到,这也就变成境界;境界现在随著科学技术,我们境界扩大了。但是诸佛教化众生的境界,是遍布虚空法界,遍布一切诸佛刹土,这些事实真相我们不能不清楚,不清楚会产生许许多多的误会,会产生矛盾,甚至产生灾难。哪些是灾难?宗教的战争是灾难。什么原因起来的?误会起来的,他不知道都是诸佛教化众生的境界。佛经里面讲得透彻,应以什么身教导就现什么身,应以什么方法教导就用什么方法,没有一定的身相,也没有一定的方法,活的。我们要问,应以基督身教化的,佛就现基督身,基督是佛;应以安拉身得度的,佛就现安拉身,安拉是佛。所以我在讲席一再的告诉大家,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有情无情全是佛菩萨示现的,示现的目的何在?目的教我觉悟。一切是为我示现的,这个恩德就大了。他觉悟不觉悟与我不相干,问题是我要觉悟,我觉悟之后,我再帮助别人。这里面的意义无尽的深广,如何能体会得?这个是问题,如何去学习?这些问题里面有一个核心,那就是印光大师所讲的「诚敬」,真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没有诚敬就不行。我们再看看现前我们修学的境界,首先看自己,自己有没有诚敬之心?鬼神都瞧不起我们,为什么?对於佛法修学毫无诚意。我们自己要反省,我们在佛堂里面,我们在听讲经上课,是什么样一个心态?躺在沙发上跷著脚,还在那里胡思乱想,还在那里翻阅其他的书籍,这在殿堂上是对佛菩萨的侮辱。古大德看到佛像是站著的,自己不敢坐下,看著佛像是坐在那里,自己决定不敢躺下,那是什么样的心态?从中国大陆传给我的讯息,我们的录相带、录音带、VCD,有同修们带到大陆,大陆同修们在寺院殿堂里面播放,告诉我,大家都是跪在那里合掌,恭恭敬敬的听,我听了这些话很感动,他们能得利益。我讲得虽然不好,他们有十分恭敬心,他得十分利益。我们这些人福报是不小,没有恭敬心,把这个大好机缘当面错过,真的像鬼神所说的阳奉阴违,全是假的不是真的,我点点头,我知道。我为什么还讲得这么起劲,一丝毫也没有在意?我知道我们肉眼看不见的许许多多鬼神,他们是真诚恭敬在听、在学习,我给他们讲的。我给远方同学,他们在电视机面前,头顶著经典,跪在那里恭恭敬敬听,我对他们讲的。真正用功学习的人并不在眼前,我很清楚很明白。所以,这是诸佛教化众生的境界。
  第五个,「调伏加行界」。这句是什么意思?什么叫调伏加行界?佛的学生,代佛接引大众的人不少,包括我们现前发心要学讲经、学弘法,都是代佛接引众生。我们需要佛加持,佛要不加持我们,我们哪有这个能力?无论是大菩萨小菩萨,真正发心,一定要得到佛的加持,我们世俗人讲,得到佛的保佑,保佑你开智慧,保佑你增长福德。为什么?接引大众、教化众生要福慧具足,我们不敢讲圆满,总得要有福有慧,你有慧没有福,没有机缘教学,有福没有慧,不知道教学,所以一定要福慧统统都有。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修行,要福慧双修,修福修慧。譬如我们在此地,如果没有福,你就没有能力在这里建道场。单单有福,道场建得很大,不能够教学。可见得这个事情要做得好,一定要福慧具足,这个事情没有佛力加持办不到。
  或者是说,就简单扼要来讲,说诸佛境界,清凉大师在此地给我们归纳为四点。第一点「所缘真俗」,这是佛境界,这个把有情世间全部都包括了。「真」是小乘证得初果以上的圣人,也就是说见思烦恼里头已经把八十八品见惑断尽,真的觉悟了。一品烦恼没断,是俗人、凡夫。「真俗」也可以讲世出世间这一切有情众生,这是佛境界,佛的境界太大了,不可思议。第二个是「所住刹海」。佛有没有住处?没有。我们在经上常常看到: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什么地方,没有说佛「住」什么地方,这个字用意很深。佛住在哪里?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佛住的地方,所以不能问佛住,要问佛在哪里。譬如我们这些同学们,我们今天住在净宗学院,净宗学院很大,房舍很多,我们住净宗学院。净宗学院,到哪里去找我们?一定要问:某某法师他在哪里?他在哪个房间?净宗学院是我们住的境界。尽虚空遍法界是诸佛住的境界,我们要找佛,还是没地方找,一定要问他在哪里。佛所住的是刹海,这个名词要记住,不是一个大千世界,一个大千世界是佛的教化区,可以说佛在。释迦牟尼佛在哪里?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他现在在娑婆世界作教主、作导师。他住哪里?尽虚空遍法界。第三个是「所起业用」,也是佛的境界,他的业用太大了,「唯心所现,唯识所变」,那是他的业用。第四个「所应摄化」,这是讲他教学的对象,摄受众生、教化众生的对象,这都是佛境界。换句话说,深广无际,克实而论,无有一境非佛境界。所以,佛证得的才真正叫究竟圆满,不同於菩萨、声闻、缘觉,他们的境界是有限量的,佛的境界没有限量。
  「出现品」,本经第五十二卷有一段经文,我们念一念,如果要解释费的时间太长,以后到后面会讲到,但是要隔相当长的时间。经上说,「复次菩萨以无障无碍智慧,知一切世间境界是如来境界,知一切三世境界是如来境界」。是如来境界,经上没有,我加上去的,因为前面「是如来境界」,它每一句都贯上,这在文字上省略了。「一切刹境界是如来境界,一切法境界是如来境界,一切众生境界是如来境界」,「真如无差别境界、法界无障碍境界、实际无边际境界、虚空无分量境界、无境界境界,是如来境界」。下面接著说,「佛子,如一切世间境界无量,如来境界亦无量,如一切三世境界无量,如来境界亦无量」。我们细细在这个地方观察思惟,才知道如来境界不可思议。但是这里头有个很深的意义,不能不知道。如来境界是自己的境界,是自己心性本来具足的境界,我们现在可怜,迷失了自性,把这样深广无际的境界失掉,佛在经上讲「可怜悯者」,我们真正是可怜悯者。为什么失掉?无端起这些妄想分别执著,妄想分别执著久了,心思暗冥,顽固不灵。李老师常讲,四方木头脑子,转不动,死的,不开窍。看,眼不明,你看不清楚,听,耳闭塞,听不懂,怎么教法?教的人辛苦,学的人不得利益。佛慈悲,对这样的学生,只要他还想学,佛都不舍弃,除佛之外,没有人做得到。声闻、缘觉不会教你,为什么?他嫌你麻烦。世间圣人也不教你,你看孔老夫子教学,他选学生什么条件?《论语》上讲得很好,「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者」,孔老夫子不愿意教你,为什么?你太笨,你已经麻木,没有反应了,夫子不教你;佛教你,这就是佛彻底悲心,不舍弃你。像周利盘陀伽这样的根性,孔老夫子一定不教他。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我相信都不愿意教他,佛教他。佛有耐心,佛有善巧方便,了不起,我们不能不感激。我们在这个地方,只有学习佛陀的那种耐心,佛陀那样的慈悲,不舍众生。学生学不好,不能怪他,怪我自己教不好,一切反求诸己,我自己教学的方法不善;我们自己才会有进步,不能把这个责任推到学生。学生业障重,阐提根性,不能教,这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