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牟辉谏偈怨┥醒郧搿C技浞殴馐鞘鞠址ㄖ鳎只潜硪馑迹种谑潜斫蹋庑┒际窍窒啻稹�
三昧品里面,这是「以言重请」,往下的三品是「言答」。现在第二会只有「念请」,「如来示相答,菩萨言说答」。华严会上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佛是表自性,自性没有言语,现相!你看看十法界依正庄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自性是佛,佛哪有言语!菩萨就有言语。所以在这个经上,我们都看到许多菩萨说法,菩萨这一问一答,我们听了悟了、明白了;如来只现相,这一层很深的意思,我们要懂。大意我们就讲到此地。下面我们可以看经文:
【尔时诸菩萨及一切世间主作是思惟。】
诸位记住,『作是思惟』,没有开口说话。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说,「尽於众海,皆希佛境,并欲利生,成缘起门,故标同念」。这个话说的真的,可以说九法界的众生,这是以我们这个世界来讲、娑婆世界来讲,九法界众生,扩大来说,那就是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诸佛刹土,一一刹土里面所有一切九法界众生,因为九法界众生没有见性,哪一个不希望明了佛的境界?人人都希求,都想知道佛境界,这就是我们常讲的上求佛道,这是第一个大愿。第二个大愿,哪一个不想利益众生?下化众生。上求下化,《华严经》的缘起就是这个。这些菩萨以及一切世主,为我们显示出那种真诚殷切的上求下化,做为这一品的缘起。请看下面经文:
【云何是诸佛地。】
这是第一句。总共它有四十句,前面二十句问果,什么是诸佛地?后面十句是问因,中间十句是讲佛教化众生的作用,整个合起来是通问依报正报净业染业的因果,净业是佛与菩萨的因果,染业是九法界众生的因果。前面问的这二十句是所求的,末后这十句是所行的,当中这十句是我们希望知道的。在四分里面这是头一分举果,所以先问果。前面十句问德用圆满,后面十句问体相显著。我们先看第一句,什么是『诸佛地』?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讲,「佛地者,即智德分位」。我们在前面曾经读到,如来的三德,恩德、智德、断德,「佛地」是三德里面的智德,自性本具般若智慧。「分位」就是自性本具般若智慧有圆满有不圆满,这里头就分出地位。从初地,初地不同於二地,二地不同於三地,这是讲十地、等觉、究竟果位,这就十二个位次不同。
清凉大师说,「然此经宗,通收万德,故广则无量,略有十种」。这句话我们要记住,佛的地位要是细说无量无边。就是以十地来讲,同样是初地菩萨,实际上每个人境界并不相同。就好像我们念书,我们在学校读书同一个年级,你念的是大学都是一年级,同是一年级的学生,考试起来还有第一名、第二名,不一样。佛地果位亦复如是,每一地里面细分无量无边。为什么?每一地的菩萨无量无边。同是初地菩萨,初地菩萨有多少?单单就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就不知道有多少人!为什么?释迦牟尼佛的教化区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不是我们地球上这些人!地球上的人包括在其中,你就知道有多少。再要讲到尽虚空遍法界,无量无边微尘数的诸佛刹土、诸佛如来,这些初地菩萨统统合起来,恒河沙又恒河沙数,「广则无量」。佛为我们讲经说法方便起见,把它归纳为十种,初地到十地。
大师在这里给我们说,「然体不出五」,就是讲佛地的性体,也就是讲智德,换句话说,就是自性本体;这个五,是说清净法界及四智,这是智德之体。四智,如一般大乘所讲的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合清净法界,这是智德之体。用这五法「说大觉性」,佛是大觉,大觉从哪里来的?大觉之体就是这五种。《佛地论》,「具如佛地经,及彼论说,然要唯有二,无所不摄」,如果你说得更简单一点、更扼要一点,那是说两个,一个是「真理」、一个是「妙智」。真理是什么?清净法界。妙智是什么?四智。你看看,说两个跟说五个,是一不是二,把四智归纳成一句妙智。「融而无二,是诸佛地」,这句话非常重要,因为有这句话,这就是佛法。真理跟妙智是一不是二,妙智是能觉,真理是所觉,真理是清净法界。这不同於哲学,哲学能所是对立的,佛法能所是圆融的。我们从这个地方体会佛法所说的体性,这个就是佛地。
「并有生成住持功能,故名为地」,这是说为什么称作地,地是什么意思,这是讲了三个意思,有生成住持。第一个是「能生万德」,这就是讲「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所以它有生,生就是现。「成熟自他」,智慧:四智、妙智,能令自己入佛境界,证入佛地,这个智慧也能帮助别人明心见性,所以有成熟自他这个意思在。第三个意思,「任持万德」,任是自自然然的任运,没有一丝毫勉强;持是保持,万德万能是自性当中本来具足,本来具足就是任持的意思。这一句是总,下面这些疑问,这一句是总,向下都是讲佛的果德。「总」,全都包括在里面,实在讲一句就问完,但是我们没有办法理解。所以,什么叫佛地一定要搞清楚。第二句:
【云何是诸佛境界。】
什么是『诸佛境界』?「诸佛」,前面讲的是诸佛地,你就晓得,从初地都是诸佛,在圆教里面讲初住菩萨就是诸佛。诸位看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金刚经》上讲的诸佛,江味农居士的注解里面,「诸」就是指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是诸佛。在别教里面讲,初地明心见性,别教初地等於圆教初住。如果我们讲十住、十行、十回向,那就不晓得讲的是别教还是圆教;如果讲十地,大家就没有问题,肯定是明心见性法身菩萨,肯定是法身菩萨。诸佛境界,什么叫做佛境界?我们先要把境界这两个字搞清楚,「境界」就是你自家势力所及的净土。譬如我们现在这个国家,国家的国力能够达到的这个界限,这是我们国家的境界。在个人来讲,我所得到的这个果报,果报也有界限,我所得到的这个果报,这个果报是我的境界。界是界限,我智慧能够达到的,我能力能够达到的,我影响力能够达到的,你所能达到的那叫「境界」。《无量寿经》法藏比丘说,「法藏白佛,斯义宏深,非我境界」,就是说这个意思。佛说的意思太深,我的智慧达不到,我的能力达不到,那就不是我的境界。所以简单的讲,我们心思之所及,我们想像能够达到的,这个叫界。譬如我们的眼,是以色为境界,真的它有界限,音声我们眼见不到;耳以音声为境界,鼻以气味为境界,舌以酸甜苦辣咸味为境界,眼耳鼻舌身意各有各的境界,各有它能达到的范围。
境界两个字懂得、搞清楚了,现在我们要问,什么是「诸佛境界」?清凉大师说「佛境界下诸句」,以下这些句子,「皆别明佛地之德」。前面一句问佛地位那是总说,这个是别说。大师的注解里有,「言境界者,悲智所缘故,亦分齐故」,分齐就是界限。诸佛如来,诸位要记住,诸佛如来里面有地位不同的,都称作诸佛如来,只要是登地的菩萨都称诸佛如来。初地这个佛如来跟二地佛如来,他们境界就不一样,二地跟三地不一样,他们的境界就是他们的大悲心之所及,他们的智慧之所及,所缘就是能够缘虑得到的,境界不同!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细心去思惟观察,看看我们自己,看看我们周边这些同学,看看他们的境界。起心动念都为自己,这个境界很小,范围小,自私自利;起心动念会为一家人想,这个境界就稍微大一点;如果我们常常存心,常常思惟为整个社会著想,为社会大众著想,这个人跟普通人就不一样,他的悲心、他的智慧比普通人要大,他可以出来替大众办事。这样的人就是我们前面讲的世主,是社会大众各个阶层的领导人,世主就是领导人。佛、菩萨都是世主,因为他教化一切众生,这个社会上许许多多大众接受他的教化,是他的学生,这是他悲智之所缘。所以它有界限,分齐就是界限,分是一分一分,齐是等齐,他跟哪一分等齐?这个等齐都是讲大分,譬如你上学去念书,你是什么境界?你是一年级,他是二年级,这是大分;细分,你同一个年级的,我刚才讲了,每个人程度并不一样,换句话说,每个人的境界都不相同。修行人亦复如是,菩萨也不例外。所以说,「广亦无量」,广说说不尽。「略有十种」,这个略说,前面有简单的介绍,在菩萨赞颂里面,赞颂十地,赞颂十波罗蜜,赞颂如来果地上的十力、十种智力,这是总说;别说,那就太多了。第三个问题:
【云何是诸佛加持。】
这个意思很深,我们常常都求佛加持,佛怎么加持?实在讲我们很模糊,到这个地方你看看菩萨还提出这个问题,如何是诸佛加持?是不是时间到了?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这一句我们明天再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五七卷) 2002/1/2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557
诸位同学,昨天我们介绍到「如来现相品第二」的经文。
经文一开端,菩萨以及一切世间主心里面在默想。向下的经文就是他们默想当中的一些疑问,总共有二十句。第一句,「云何是诸佛地」。经文我们必须要注意到,「诸佛」,不是单指某一尊佛,换句话说,他们所希望明了的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境界。第二个问题:
【云何是诸佛境界。】
我们把「境界」这两个字跟诸位同学介绍过,而什么是佛境界,也只是略说了一点。这些问题,在《华严经》上是重要的大问,菩萨尤其是法身菩萨们,乃至於一切众生,都希望明了,所以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确实为我们介绍得相当的详细。道霈禅师《疏论纂要》里节录是简单扼要,他的目的是接引初学。也就是祖师大德们编纂经论,他有他的目的,他有他心目当中的对象。我们今天学经教,不但我们对於这些问题要有相当程度的理解,最重要的,我们怎样学习,也就是说怎样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这是我一生学佛最关心的,如果这门东西学了不起作用,我在生活上用不上它,我的学习兴趣就没有了。所以我可以说从小就重视学以致用,因为我知道,我们人生在世的时间很短促,光阴很宝贵,世出世间典籍数量太多,哪里是一个人能学得尽?正如从前李老师跟我们谈,不说别的,单单讲干隆年间编的这一套《四库全书》,就这一部丛书,我们一生用一百年的时间都念不完,怎么学法!这正如一个完具的大学里面各种科系都具足,我们学什么?我们只能够在这个学校里选择一个学系,或者是你有过人的聪明精力,你可以选两个学系、三个学系,再多就不行了。佛法亦复如是,我们学的东西得管用。一定要在日常生活当中用得上,对我们真正有帮助,这是我非常乐意学的。学的那个东西我做不到,或者与我的生活脱节,这是我决定不能学的,我没有那么多时间,没有那么多的精力。所以,这是选择对象不一样。
对於诸佛境界,清凉大师注解里面就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