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钔贰⒄庑┬形钗凰担嫒绫拘岳锿访挥校》鸾痰嘉颐堑模嫒绫拘岳锿访挥械亩魑颐遣灰阉旁谛纳希沟追畔拢硇氖澜缫磺蟹畔拢挥械亩髀铮∽孕岳锩嬗械模颐且3郑孕岳镉械氖鞘裁矗堪闳糁腔邸⑽蘖康履堋⑽蘖肯嗪谩�
像世尊为我们示现的那是劣应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是到人间来,到我们这个世间来,我们这个世间人,如是的分别执著;佛很慈悲,「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你们执著三十二相,我就现三十二相,你们执著八十种好,我就示现八十种好,现这个福相给你看。实实在在的自性本具,那个相好是无量无边,没有止尽的,我们要懂得、要明了。於是佛这种示现,不说别的,就拿世尊应化,为什么?给我们有最明显的启示。他在经上告诉我们,菩萨成佛、菩萨示现成佛,要用一百劫的时间去修相好。实在说,我们读佛经千万要记住一句话,不要死在名句之下;一百劫实际上是什么意思?是个很长的时间,不一定是一百劫。因为时间跟空间在佛法里面都是属於不相应行法,它不是事实,所以说长说短,并没有一定的长短,是从相对来讲的。我们不能够执著,执著就错了,执著不是佛的意思。换句话说,要用相当长的时间种善因,善因就得善的果报;由此可知,这一百劫佛菩萨示现的是什么?原来是因果教育。
菩萨示现成佛,最后一个阶段示现给众生看的是因果教育。种善因得善果,种不善的因,一定得不善的果报,你看看这个味道多么深远!於是世间人不一定有求觉悟的这个念头,但是没有不求福的、没有不求相好的,相貌实在长得不怎么样还要去美容。你看街上很多美容院,他们赚什么钱?赚想得相好的那些人的钱。我们也曾经听不少同修说,美容起的副作用到最后把整个相貌都破坏了,还得了一身病,因为他注射化学东西。总而言之一句话,好美心切!喜欢相好。连阿难尊者也不例外,我们在楞严会上看到,阿难为什么出家?看到释迦牟尼佛的相好,他著迷了,他心里想世尊相貌这么好,这种相貌绝对不是父母所生的,一定是修来的,他出家修行目的是为修相好。你看看一百劫这个用意多深,这是提倡因果教育。
相好包括依正庄严,我相貌好,体质要好,身体要好;相好身体不好,常常多病,那个不圆满。身体要好,我居住的环境要好,居住在这个地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人民都知道平等对待、和睦相处。菩萨学佛目的在此地,不是求个人解脱,求个人解脱是一个理想的愿望,但是很不容易达到。大乘佛法:我一个人解脱,我希望大家一起解脱,你看这个心量多大!不为个人,起心动念为众生,为大家著想,这个意义就非常深刻,真正有意义有价值。我们能体会到佛菩萨这一个深刻的教学,我们知道应该从哪里用功。「及见此福所从生」,佛所修的六度万行,所修的那真叫无量无边。我们常常在讲席里头提醒同学,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修行是在生活当中,道场就是我们现实的环境。一切时一切处、一切人事物我们面对著,这就是我们修行的大道场,我们在这个大道场里面,把我们自己的过失毛病、烦恼习气要统统把它修掉,这叫修行。
我在初出家的时候,有一个居士他在台北圆山那边有一栋别墅,是日式的房子,在二次大战的时候为了躲避联军飞机的轰炸,所以在山上建了一个别墅,建了防空洞。大战结束之后,他们都住在市区,这一栋别墅建得非常之好,没有人住了,带我去看。我看了非常欢喜,然后我到台中去报告老师,我说现在有这么个缘分,我到山上去住茅篷进修好不好?老师听了之后笑笑,告诉我:古人闭关住山,住山就是住茅篷,是有条件的。我说:什么条件?道业成就了,参禅的人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学教的人大开圆解;这个时候,为什么要住茅篷闭关?你自己虽然开悟证果了,没有法缘,没有人请你下山弘法,所以住山住茅篷、闭关就是向天下人宣告,我已经修行证果,你们可以到这里来请法,原来是这么回事情。他老人家反过来说:「你有没有听说过赵州八十犹行脚?」这在中国佛教史里面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赵州和尚八十岁了,还到处参学,他为什么不闭关?他为什么不去住山,享享清福?没有开悟。换句话说,烦恼习气还没有断尽,那怎么办?参学去。这么一说,我就不敢去了,我明白了我不够资格。可是有不少我那个时候同学,大致上我们差不多年龄一起出家的,有好几位出家之后没有多久就闭关,也住小茅篷,果然跟李老师讲的一样,没有成就。
所以如果没有真正开悟,修行多半是盲修瞎练。没有开悟之前不能离开老师,开悟之后老师一定介绍你去参学,善财童子就是个好榜样。我们在「五十三参」里面、在《四十华严》里面,没有看到善财童子去住茅篷,没有看到善财童子去闭关,他成佛了,给我们示现的好榜样。由此可知,闭关跟住茅篷是什么情形?是不得已,我成就了,可惜没有法缘。所以从前参学的人到哪里去参?找那个闭关的、找住山的,他们是真善知识,找他。古人谦虚,不像现在人,现在人胡造谣言,想尽方法去打知名度;古人谦虚,愈有成就愈谦虚,愈是说我什么都不会。你看看「五十三参」,那些都明心见性,我们在表面上看是法身菩萨、法身大士,实际上都是古佛再来示现给我们看的,教导我们的,真正是大善知识。诸佛如来他们谦虚,「无量法门我只知道一个法门,你来很好,我把我所学的法门教给你;你学了之后你明白了,你要学其他的法门,你再去参访其他的善知识。」他给你介绍。善知识有人指引的,不是随便自己去乱找乱参,那个危险性就大了。老师介绍的,一个介绍一个,这个能让我们生信心。
我在没有学佛之前,因为在二次大战当中,多年失学,没有机会读书,所以非常想学。初到台湾,人地生疏没有依靠,自己要去找工作,要谋生,希望利用自己空余的时间去学一点东西。到学校不可能,为什么?我们自己要工作,待遇很微薄,缴不起学费;缴了学费去读书,自己吃住没有能力负担。所以必须工作,只能够利用公余的时间。怎么办?我就找一些教授,我有胆量,我打听这些学校好的教授,我给他们写信,要求在空余时间旁听他们的课程。这个信寄出去之后,几乎都有回信,星期假日约我见面,以后一个老师又介绍一个老师,老师再给我介绍老师,我认识十多位老师,哪有时间到学校去听课?只有利用假期空档的时间,我到他们家里面去拜访,等於是听他们讲开示,我学到了不少的知识、常识。我跟方东美先生也是这样认识的,给他写信。不能把大好光阴浪费掉,那太可惜了!我心里常常想,如果我是一个好老师,有一个人真正肯学,来找我,我一定会帮助他,「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诚诚恳恳写信向他请教,他要是不回信,那不是好老师;真正好老师,我们有这一番诚意,一定会来找你。所以我们检验这个老师是不是真正善知识,用这个方法,我们的诚意要到,十分诚敬就得十分利益。
我年轻的时候除了工作,多余的时间都是去亲近善知识;娱乐场所里面没有我的踪迹,决定找不到我的。除了这些善知识,我一定常常找他们,跟他们约会,之外我常去的一个是书店一个是图书馆,我比较常去,我要读书。我学校教育没有完成,我如何来弥补?那就用这些方法。学佛之后,我从来没有旅游过,为什么?第一个我没有那么多的旅费,第二个我没有时间。在全世界各处旅游都是人家邀请我讲经,讲经大概每天两个小时,其余的时间带我到附近观光,顺便!从来没有专门去观光旅游的。所以我的生活这一生非常单纯,可以说一生都是在做学生,天天在学习,展开经卷向释迦牟尼佛学习,向诸大菩萨们学习。我能够把学习的东西全部落实,我的思想改变了,心理改变了。我们今天念这一段偈子,相貌改变了,体质改变了,你们诸位同修有很多人看过我刚刚出家那个照片,你不会认得;刚刚出家那个时候,十年十年的看,变化很大,非常明显的改变了。
我三十三岁出家,四十三岁、五十三岁完全不一样,这个相好、体质是修来的。怎么修法?普贤菩萨教导我们「如教修行供养」,善导大师在《观经》上品上生章里面讲得很多很多。佛教我做的,我一定把它做到,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佛教我忍辱,不能忍也要忍,学久了就变成自然,就若无其事,得自在快乐!舍不得也得要舍得,就在这个地方下功夫。忍人之不能忍,为人之不能为,要把自己这个难关瓶颈突破,突破之后海阔天空!我们不敢讲得大自在,小自在是真有,愈学愈欢喜,愈学愈接近美满,幸福美满的人生。在世间人来说真善美慧是有名无实,唯有真正修行人,真正如教修行,他才能体会得到。真善美慧不是在这个社会上有什么高的地位、有多少财富,与那个毫不相关;富贵贫贱、五欲六尘远远的离开,远远的离开是从心地上离开,毫不沾染,事相上一切随缘,随缘当中念念为大众示现好形象。为什么要做这种示现?帮助他觉悟。
我学佛是以释迦牟尼佛为榜样,起心动念我会想到「释迦牟尼佛会动这个念头吗?会起这个心吗?释迦牟尼佛会做这些事情吗?」佛不能做我就不能做,佛欢喜做我就欢喜做。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教我学印光法师,我真的学;以后我读《无量寿经》,我就学无量寿佛,我就学本师释迦牟尼佛。都要找一个榜样,向他学习,找到这一个模型,依照这个模型塑造自己,把自己塑得跟他很像,这是讲到修福修慧。
第三句这具体说出来了,『往昔修行诸度海』,佛的相好怎么来的?在十信位修十波罗蜜,十住位又修十波罗蜜,十行位、十回向、十地位,位位都是修十波罗蜜,十波罗蜜是性德;把无量劫来迷失的本性,逐渐圆满恢复过来了。『皆佛相中明了见』,修因证果都在佛相里头见到了。这一次马来西亚有一位同修托人转告我,他送我一百尊佛像,这个佛像我在新加坡净宗学会看到了,造得非常庄严。他送一百尊给我,我就请他分一半到此地来,另外一半送到香港与大众结缘。供养佛像一定要庄严,从佛像上能够见到佛的智慧、相好、光明,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比什么都重要。
清凉大师注解说得很好,第一句「见福相」,第二句「了福因」,第三句「示因体」,第四句「明见处」,说的是佛,赞叹的是佛,我们自己在这个地方要用心去体会。为什么?我们自己现在是个什么相?每天照照镜子,跟佛的相好做个比较;每天拜佛跟他比较一次,早晚课诵跟他比较比较,我今天这个相好有没有进步?具体而言,我今天有没有十波罗蜜的心?心里头有没有?有没有布施供养的念头?有没有布施供养的行为?布施供养对一切众生决定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亲疏,遇到的人物都是有缘,没有缘遇不到。对一切人有没有供养的念头,有没有供养的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