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第6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你又执著一个有所住、无所住,又变成两边,这是般若难讲,般若难懂。对凡夫真的是不容易,为什么?凡夫总要找一个依靠,总要找一个落脚之处。佛讲的这些话,甚深义理,一般人听了这个话,执著在这个话语里头,所谓是「依文解义」,没有办法体会到如来的真实义,这是般若难讲的地方。
  我们今天学习,浅而言之,就是离妄想分别执著,这就是慧,也就是禅。禅跟慧常常是连在一体的,禅定是体,智慧就是作用;智慧是体,禅定就是作用,所以禅跟智可以互为体用。相是什么?前面四度就是相,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那是相,这是佛教菩萨基本的修学方法,我们不能不知道。你要是把这些方法应用在生活当中,你就是过菩萨的生活;你应用在工作当中,你是菩萨在办事;你应用在日常应酬当中,你是菩萨接引众生。所以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能没有智慧。智慧,简单来讲就是没有分别执著,这是浅而言之,我们容易理解的。决定不能有分别执著,真智慧;如果有分别执著,你就有烦恼了。烦恼从哪里来?分别执著来的。没有分别执著,哪来的烦恼?这个道理细细想想不难懂,所有一切烦恼全是从妄想分别执著来的。
  佛菩萨在日常生活当中跟我们没有两样,每天也吃饭、也穿衣、也工作,释迦牟尼佛示现的工作是教学,为大家上课,讲经说法是上课。每天八个小时,一年到头不休息,四十九年如一日,敬业!对他本分的事业真正是尽心尽力,做到圆圆满满,给我们做示范,给我们做榜样。你今天从事哪个行业,你对你的事业要像释迦牟尼佛这样认真,这就对了。知道一切法「相有性无」、「事有理无」,所以相上非常认真,一点也不马虎,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一切为众生服务,没有自己的得失。以我们凡见解来说,做成功、做得很好,众生有福;这个事情做得不好、做得不成功,众生没福。为什么?我已经尽心尽力,套佛的说法你功德圆满了,做不成功功德也圆满了。为什么?你已经尽心尽力了,还有一些障缘、有一些障碍让你善行不能够成就,那是众生没有福,不是我们服务不周到。由此可知,圆满功德是怎么说的?真的尽心尽力这就圆满,真的是依真实智慧,决定没有感情用事,这是圆满的。
  清凉大师总结,「慧导万行,故云修诸行海」,跟我们前面讲的意思相同。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与智慧相应,不要与情识相应,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不迷,也就是说没有分别、没有执著,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知道怎样来帮助一切苦难众生,要有善巧方便。下面这四首偈就是讲的善巧方便。
  古德说「万行不得般若」,没有般若的智照,你就不晓得空有的事实真相,「不成彼岸」,这个彼岸就是般若波罗蜜。《大智度论》上有比喻说得很好,「五度如盲人」,前面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五个瞎子,有能力工作没有眼睛,「般若如有眼」,般若好比他有眼睛,出门道路上是平坦还是有波折,他看得很清楚,他领路,让前五度都行在正道上,成就一切圆满功德。如果没有般若智慧,往往把好事做错,善意变成恶行,常有的事情!什么原因?没有般若智照。
  我们看果报的两句,『是故舒光普照明』,「舒」是舒展,「光」就是智慧,你展开你的般若智慧;「普」,不但普遍而且是平等,这里面含清净,对於世出世间一切诸法的真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世尊四十九年的教学,我们能看出来《般若》是主,为什么?四十九年当中他讲《般若》讲了二十二年。《阿含》十二年,《方等》八年,《般若》二十二年,《法华》、《涅盘》八年,总共四十九年。四十九年当中《般若》几乎占一半,这不是主要课程吗?显示出「是故舒光普照明」。『克』是克服,『殄』是殄灭、消灭,『一切愚痴暗』,三毒烦恼里面,般若智慧是对治愚痴的。
  六波罗蜜,佛所用的方法,布施对治悭贪,忍辱对治瞋恚,般若对治愚痴,佛教菩萨这些方法有目的的。通常讲六度,后面这四种:方便、愿、力、智,都在般若波罗蜜里面包含著;《华严》讲十波罗蜜,从般若波罗蜜里面把它分出来,般若波罗蜜是体,后面这四种是般若波罗蜜的作用,有体有用;六波罗蜜里头,体用合在一起。所以六波罗蜜并没有减少,十波罗蜜没有增加,不增不减,佛法讲开合的方便。我们现在讲归纳,十个归纳成为六波罗蜜,六波罗蜜展开变成十波罗蜜,这是开合不同。请看经文:
  【种种方便化众生,令所修治悉成就,一切十方皆遍往,无边际劫不休息。】
  般若智慧起作用。什么叫『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宜,便宜就是非常适合,这个方法恰到好处。也就是佛法里面常讲的善巧,善巧就是方便,方便就是善巧,也常常把这四个字连起来用,善巧方便或者方便善巧都可以。清凉大师注解「下四但各二种」,后面四首偈都是属於善巧方便。第一种「谓回向方便,拔济方便」,下面第八第九第十,愿、力、智都有这两种,都有回向方便、拔济方便。什么叫回向?把自己成就的一切功德成果,不自己享受,把它拿来布施供养一切众生,这叫回向众生。我用这些做为求得无上菩提的条件,那就是回向菩提;如果用这个与性体完全相应,那就是回向法界。所以通常讲到回向,回向有三处,回向菩提、回向法界、回向众生,与性体性德完全相应。大师开示说,「种种化生,则拔济善巧。所修成就,兼於回向菩提。」《华严》教义是大圆满法门,任何一法必定含摄一切法,主伴圆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华严境界!不同於一般大乘,我们要从这些地方去体会。
  「种种化生」,这个意思深广。世出世法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哪里来的?现在人常常在探索,宇宙从哪里来的?生命从哪里来的?《华严经》上两句话就给你解答了,「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识是一不是二,「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所以是自性变现的。这个事情真的很难懂,很难叫人承认。所以佛在讲经常常用比喻来说明,比喻里头用得最多的是梦,「梦幻泡影」。因为我们大家都有作梦的经验,我们试想想看,当我们作梦梦醒了之后,梦中的境界还很清楚,都能记得住,这个时候能够多想想会帮助你觉悟。你想想梦中的一些境界,你梦到有山河大地,梦到有天空,梦到有日月星星,梦到有许许多多的人物,好像跟我们现前环境的这个境界没有两样。你问问梦中境界从哪里来的?梦中那些生命从哪里来的?你要是能明白,这个问题就解答了。梦中境界,说老实话是第六意识变现出来的,我们现在讲潜意识。阿赖耶识里的含藏种子,在梦中第六意识、第七识它那种分别执著的能力比较薄弱,阿赖耶识里头含藏种子习气起现行,潜意识、意识心变现出来的。
  我们现在看到这个境界是怎么回事情?阿赖耶识变现出来的,跟作梦实在讲没有什么两样,你要搞清楚,它不是真的,确确实实「梦幻泡影」。所以佛劝导我们「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那你这个看法、想法正确,跟诸佛如来、法身菩萨没有两样;你要以为这些事情是真的、是实在的,那你看错了。事搞清楚搞明白了,『种种方便化众生』,我们自己觉悟、自己明白了,帮助许许多多还没有觉悟、还没有搞清楚的众生。用什么方法?太多了,「种种方便」,你要有智慧,你的方法就会用得很巧妙、用得很恰当。『令所修治悉成就』,帮助一切众生他们所学的、他们所对治的,都能够圆满成就。我们今天因为没有般若智慧,没有根本智,所以后得智也没有,「方便」、「愿」、「力」、「智」都没有。你要是真正晓得这个事实真相,你才晓得求后得智是多么重要。什么叫后得智?《般若经》上常讲「般若无知」,无知是根本智;「无所不知」,无所不知是后得智。无所不知从哪来的?从无知来的。
  古大德教学,教童蒙、教初学,教什么?培养他的根本智,每天教你读诵,不给你讲解,不给你讨论,那是根本智,根本智跟诸位说就是清净心。根本智就是无分别智,先培养这个,先学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学不分别不执著,这就是练根本智。练熟了,眼见色耳闻声,确确实实没有分别执著了,这个时候智慧现前了。智慧是明了,对於事实真相通达明了,然后善巧方便自然就生出来。「令所修治悉成就」,你能帮得上忙。那就看缘分了,对方接不接受你帮忙?愿不愿意、相不相信你提供他的方法?这是缘分。他要相信,他不怀疑,他真的能接受,他就成就了。果德是『一切十方皆遍往』,这个心量多大!真的是「千处祈求千处应」。
  『无边际劫不休息』,上一句讲的空间,下一句讲的时间,在这个时空之内无量无边的苦难众生,他需要帮忙没有不去的,不辞辛劳。关键就在有没有缘?缘不在佛菩萨这边,在众生,就是众生能不能相信,能不能接受?如果众生能相信能接受,佛菩萨没有不来的,真的是「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佛菩萨十方三世他都能去,而且不休息,我们一般人问,他能受得了吗?是的,如果是你,你受不了,佛菩萨能受得了。为什么?佛菩萨无我,他没有受得了受不了,他没有。凡夫受不了,为什么?有我,有我就有受得了受不了,你有分别执著在;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这个事情就没有了。他跟法性相应,他跟性德相应,所以能够显现出无有边际、无量无边的能力,这是自性本具的德能究竟圆满的显现。好,今天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四四卷)  2001/12/26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544
  诸位同学,请看「世主妙严品」,说偈赞佛,法界菩萨偈颂第八首:
  【佛昔修行大劫海,净治诸愿波罗蜜,是故出现遍世间,尽未来际救众生。】
  第八首偈是「愿」,愿是誓愿,我们佛法里面常说的四弘誓愿,就是属於这一类的。凡是说到愿,当然是一种希望,是一种要求。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说,愿是「以欲、胜解、信」这三个为性质;换句话说,这个希求就是欲望,而对这个欲望他有相当的认知,有相当的了解,有坚定的信心,这个愿望一定可以圆满。在大乘佛法里面,诸佛菩萨在因地修行,誓愿弘深,弘是讲大;发的愿各个人发的都不相同,但是总不外乎两大类,那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是大乘菩萨的愿望。
  清凉大师在此地也是这个意思,他说第一个是求菩提愿,就是上求佛道;第二个是利乐他愿,利乐有情,就是下化众生。因为有第一个愿,所以出现在世间,哪个地方众生有感,佛菩萨立刻就有应,感应道交,从来不失时节因缘,这是为了圆满成就无上菩提。为什么这么作法?世出世间的教学,我们都明了,教学相长,你要是不发心教化众生,你就没有办法圆满成就智慧。由於利乐有情的大愿,所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