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蚕衷谥谏枰裁矗克睦锊⒚挥行枰颐侵浪枰裁矗枰桌恚枰赖隆6桌淼赖拢道鲜祷埃髅我裁幌氲剑幌胛颐窃趺茨芄蝗谜飧錾缁岚捕ǎ澜绾推剑芄萌兆樱氲氖枪飧龉囊蚴鞘裁矗恳蚴锹桌淼赖隆�
我们就懂了,我们在这个社会里面教学、讲经说法,重点在哪里?重点是印光老法师所讲的「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他老人家这十六个字教导我们,是末法九千年弘法利生的总方向、总目标,印光大师为这个来的。李炳南老居士是他的学生,以前我不了解,我不认识他,他在台中三十八年,一直到他老人家往生,在台中所作所为确实是遵守印祖这十六个字,这是印祖的真实弟子。李老师教我要学印祖,确实我想想印祖这十六个字,不仅是当前迫切需要,我想到往后末法九千年,他老人家这个指示,方向目标正确纯正,没有错误。
我们所依靠的经典是净宗的五经一论,而《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大本《无量寿经》,华严境界原来就是极乐世界,要想契入华严境界谈何容易!你不能够断见思、尘沙,还得破一品无明,你入不了这个境界。可是诸佛如来有大方便法门,教导我们信愿持名,往生净土就入了,方便门入了,不可思议!所以这个法门得到诸佛的赞叹。众生「欲乐诸行各差别」,这是大欲大乐。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广度虚空法界一切有情,这是大欲大乐,净土宗可以办到。《无量寿经》,特别是会集本,我跟会集本的缘非常之深,我们是一脉相传。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他的教是跟梅光羲居士学的,梅老居士是他的老师,在那个时代,大家尊称他为梅大士,大士是菩萨,他跟夏莲居老居士是同参道友,两个人关系非常密切,黄念祖居士是他的外甥,他妹妹的儿子,黄老居士的佛法是跟舅舅学的,舅舅又把他送到夏莲居那里,做夏老的学生,是夏老的传人。我们有这些关系在,跟别人不一样,梅大士、夏莲老、印光祖师,我们有法乳的渊源。
我们了解世间苦难众生,他们有欲望、有爱好,这个欲望爱好的口味太小了,我们要教导他有大欲大乐。「随其所应为说法」,随著众生的爱好,《楞严经》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是正确的。普贤菩萨十愿里面跟我们讲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不但说法要恒顺,形象也恒顺。大乘佛法是什么?我们在《华严经》开讲的时候拟了一个题目,希望大家对佛法有个正确的观念,我们这个题目题的是「现代生活艺术系列」,这是华严净土,高度的智慧,高度的艺术,确确实实给你带来的是幸福美满的生活。世界动乱,它动乱我不动乱,它不安定我安定,它不太平我太平,我们从哪里学来的?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学来的,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若能转境,则同如来」,换句话说,我们必须要有能力,不被外面境界影响。不被外面境界所转,这要靠什么?要靠定力,要靠智慧。你没有智慧,你没有定力,你必定受外面境界影响,必定为外面境界所转。
定慧从哪里来?修定慧的方法太多太多了,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只要是佛法,我学佛,佛法不离戒定慧,离戒定慧就不是佛法。我们用读经的方法修戒定慧,用念佛的方法修戒定慧,用参禅的方法还是修戒定慧,遵照他的方法来学习,就是持戒。心能够安住一处,不为外境所动就是定,境界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一点也不糊涂是慧。契入这个境界,现在这个世界这样动乱,也许可能发生严重的天灾人祸,我们面对这个境界怎么办?像看科幻电视、看电影,他们在演,我们在旁边看,自己决不会牵累在里面,你学佛你就真正得利益了。这些现象、这些灾难有没有办法解决?很容易,轻而易举,他为什么不了解、不明白?他没有学过,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也就是随顺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麻烦就出来了。
我们没有明心见性,不能随顺性体性德,我们怎么办?没有关系,经教里面所讲的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性体性德。释迦牟尼佛的性体性德跟我一样,我们同一个心性,他明心见性,我没有明心见性,但是我能够放弃自己的成见、放弃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随顺他的,随顺他的是随顺我自己性德。这是佛法跟其他教学不相同的,我们不是被人牵著鼻子走,被人牵著鼻子走,这个不算是好汉。释迦牟尼佛所教的,是让我们随著性德,这高明,这值得我们佩服,这才真正叫伟大,他对我们布施恩德,自己一丝毫的念头都没有,绝对不是要我们去感恩戴德,感恩戴德是我们的本分,人家并没有这个念头。
诸位从这个地方细细去体会、去观察,才晓得「随其所应为说法」。我常常讲的很具体,讲是讲不完的,只能举几个例子,现在人不孝顺父母,我们怎么教?我们要提倡孝顺父母,要做出孝顺父母的样子给人家看,这就是教化诱导。现代的人不懂得尊重尊长,对老师、长辈不晓得尊重,我们要做出样子给他看,特别是儿童,比什么都重要。做父母的人,真正爱护你的子女,你的思想,你的言行,一举一动,要做最好的榜样给他看,你是真正爱护他。如果你在小朋友前面形象不好,他从小就学坏了,以后够你瞧的,够你受的,你不能说他不孝,不能说他叛逆,是你教的,他没有过失,你有过失。现在社会一般众生不懂得仁义,更不懂得道义,人与人之交往,我们要做出来,他不懂我懂,他不仁不义,我们一定要行仁义,要行道义,要行情义、恩义,这就教化众生。我们所说的跟所行的完全一致,说到做到,看到一切众生的毛病、不善之处,我们从对面做出榜样给他看,这样才能成就种种解智力。你想想他怎么成就的?三宝加持,你成就了。诸佛菩萨大慈大悲,等念众生,你也发这个心,你也是这个作法,佛菩萨怎么会不欢喜!冥显加持。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头有几句话说得很好,他说这一条与前面的根有什么不同,前面第三条是讲「根胜劣智力」,这个地方讲「种种解智力」,这两条看起来好像相似,怎样区别?他说得很好:「根约宿成,智有多少」,根是讲过去世的善根,过去生中所修的,你的根智力多少不一样;种种解是现前的,是你六根接触现前六尘境界你所体会的,你所感受的;这就不同,一个是眼前的,一个是过去的,这个说法很好。他又引论中所说,「论云」,一般不说什么论,多半都是指《大智度论》,这在大乘教里面引用最广泛,「若照诸根为先,彼彼法中,种种意乐,是根智力」,这是大论里面所说的。「若正分别意乐差别,是解智力」,这个说法跟前面说法意思是相同的,一个是讲宿世的,一个是讲现前的。第五首:
【普尽十方诸刹海,所有一切众生界,佛智平等如虚空,悉能显现毛孔中。】
这是第五「种种界智力」。界就是性。清凉大师解释说:「谓或一二三四五乘性等」,这个性是说的体性,就众生分上来讲,体性各个不相同,我们一般人讲性质。「一二三四五乘」是大乘法里面所说的,一乘法是佛乘,《法华经》上讲「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确确实实,佛教导众生决定是一乘法,要不是一乘法佛对不起众生。但是一佛乘,初学的人不能接受,因此佛就开方便法门,开二乘、三乘,三乘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五乘就再加人乘跟天乘,各个性质不相同。十力称作「种种界」,它有界限。
或者讲:「贪瞋痴等分行等」,贪瞋痴等分差别不一样,六道众生都有贪心,贪心的成分不相同,贪心的对象也不相同,有人贪财,贪财的心非常重;有人贪名,对於财他看得很轻,都是贪心;有人贪色,还有人贪佛法,都是贪心。佛法里面有人贪爱佛像,有人贪爱经典,专门收藏古时候名贵的版本,有人贪图佛像,欢喜佛像,收这些古董的佛像,我都见过。把佛像当作古董来收藏,把经书当作古董来收藏,不肯轻易给人看。不管他对象怎么样,贪心不二,都是贪心,贪心将来到哪里去?到饿鬼道去,你贪图的对象不一样,到饿鬼道里面的果报也不一样,有享福的,有受罪的,你是贪图佛法的,大概会享一点福,鬼道里享福;贪图世间名闻利养的,大概要受一些罪报。所以贪瞋痴的等分不相同,我们要清楚。佛教给我们舍贪心,不是教我们换贪的对象,这个要搞清楚、搞明白,要把贪瞋痴的念头断掉,贪瞋痴的行为断掉,你就行菩萨道了。细说「乃至八万四千行,名种种性」,清凉注子里面有两句话很重要,「性」是讲种子,阿赖耶识的种子,「解」是讲现行,这个把性跟解,跟前面第四首里面讲的「种种解智力」,很清楚的给我们辨别出来了。种种界,界叫性分,就是性质,阿赖耶识里头含藏的种子,我们现在叫习气,解是现行。
『普尽十方诸刹海』,这个境界依旧是尽虚空遍法界,所以它不是指一个地区,不是指一个星球,当然更不是指一个国家,尽虚空遍法界「诸刹海」,一切诸佛的刹土,「海」是比喻深广无尽。这里面『所有一切众生界』,所有一切众生阿赖耶识里头所含藏的种子现行,各个不同;这是讲阿赖耶识含藏种子。『佛智平等如虚空』,佛如何能够遍知一切众生阿赖耶里面所含藏的种子?后面两句说出来了,「佛智平等如虚空」,就能知了。为什么?界限突破了。我们今天为什么不能知?我们界限竖立在那里就没法子知,毛病出在这个地方。佛的平等智不但现前,究竟圆满,法相唯识里面讲转末那为平等性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这两个智转过来了。这两个智是因上转,因转果就连带转了,果是阿赖耶自自然然转成大圆镜智,阿赖耶里面含藏著十方世界一切众生的种子习气,这个障碍全部突破了,你全都明白了;同时也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那就是万德万能,你广度众生的能力,「众生无边誓愿度」,你这一愿可以兑现了。往年我遇到一个小乘法师,跟我说:「诸佛菩萨发的大愿,众生未度誓不成佛,我还没有得度,他怎么可以成佛?」他不懂得,佛确实度你,你自己不肯让他度,那有什么法子!所以才说「佛不度无缘之人」,不是佛跟你没有缘,是你不肯让他度,你不信他,你不接受他的教诲,佛对你也无可奈何了。
什么叫有缘之人?第一个是信佛,信佛的人有缘。第二个是佛所教导你的你能够理解,你要不能理解,你也是没有缘。能理解了,还要能落实,能奉行,「信解行证」你都能做到,佛就度你,这叫有缘人。这四个字缺一个,缘不足,虽有缘,不足,佛不放弃你,佛会培养你的善根,帮助你善根增长,帮助你善根成熟;换句话说,在这一生当中你不能成就,你无法脱离六道轮回,意思在此地。
『悉能显现毛孔中』,毛孔是正报最小的,微尘是依报最小的。为什么十方诸刹海所有一切众生界都能够显现在一毛孔中?这是《华严经》讲的事事无碍的境界,道理就在第三句「佛智平等如虚空」,虚空就没有界限。清凉大师注解这两句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