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强吹降娜嗥腥障推腥⑹掌腥⒁烀腥灰焐诶锩嫣嗵啵缍颂欤褂形奘脑由裰冢阉械亩铩⒅参铩⒖笪锒妓稻×耍接猩缴瘢S泻I瘢佑泻由瘢抟徊话魃瘛⒒ㄉ瘛⒉菽局瘢庑┒际鞘綮妒揭磺兄诨帷!耗幌蚍鸲醇唬飧龅胤骄筒荒苡萌缋矗缋词撬档男缘拢撬档恼嫘裕环穑馐钦嫘韵窒唷Sσ苑鹕矶枚日撸聪址鹕矶捣ǎ稚硭捣ā�
这末后五首,说的是教化众生。诸佛如来、菩萨摩诃萨他们的大事业,《法华经》上讲的「大事因缘」,这个地方我们不能不细心去体会。在这五首偈里面,从「十方普现变化云」,到「莫不向佛而来集」,五首二十句,说明诸佛如来、菩萨摩诃萨他们对一切众生的恩德。我们说恩德,在他们来说,他们连痕迹都不著,也就是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教化众生的事业是自然的、是本分的,佛经里面常讲「法尔如是」,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我们凡夫看到他们的行业,当然感到不可思议,常常要问,「他为什么是这样作法?他为什么要这样好心对我?」我们反过来怀疑:「他有什么企图?他有什么目的?」这是以凡夫心测如来意,错了!如来没有心,如来没有意,如来处事待人接物向来就是这个样子,这是正常的。
由此可知,我们六道凡夫迷得太深、迷得太久,把反常当作正常,谁对谁会用真心?都是用虚情假意,这是正常。如果遇到一个人用真心,「这奇怪了,他肯定有目的,他一定有企图,我们小心防范。」把正常当反常。然后才晓得,佛菩萨教化众生是多么艰难,我们世俗人常讲的好心遭恶报,佛菩萨好心,众生对他是恶报。这个原因,就是在众生心目当中,他的思想、他的见解、他的言行都是反常的,我们不能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将来在菩提道上,跟诸佛如来一样会遭遇这些境界。遇到这些境界,我们就明白了,古佛如是,我亦如是!这里面就要有善巧方便,善巧方便就是智慧。我们要是没有实智、没有权智,跟一切众生往来那就非常辛苦,换句话说,很容易退转。
许许多多发菩提心的人,不教化众生没事,一发心教化众生,不久就退转了,退到二乘地。什么原因?现在我们明白了,我们搞清楚了。诸佛如来是怎样教导我们的?教导我们永远不退转。众生确实难度,像《地藏经》上所说的「阎浮提众生,刚强难化」。我们今天来到阎浮提,知道这个地方众生刚强难化,我们到这里来是行大慈悲心,帮助苦难众生,教导他们。自己要不受辛苦,还不是普通的辛苦,吃尽苦头,还不能教一切众生各个觉悟,你才晓得这个事情多难!吃尽苦头,有部分众生觉悟了。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我们不要以别的为例子,以舍卫国为例子。佛在这个地方,讲经说法的时间相当长,由此可知,这个地方法缘殊胜。经上记载,舍卫大城当年是一个很大的都市,居民有十万人。古时候的人口没有现在这么多,那个时候十万人的都市,就像我们现在几千万人都市一样,大都市!佛在这个地方常年讲经说法,舍卫大城的人,有三分之一见过释迦牟尼佛。三分之一见过释迦牟尼佛,未必是接受释迦牟尼佛的教诲。亲近释迦牟尼佛,听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跟释迦牟尼佛学的人并不多。另外有三分之一的人,曾经听过释迦牟尼佛这个人的名字,没见过面。同在一个城里头,还有三分之一的人,连释迦牟尼佛的名字也没听过,从这个地方我们就体会众生难度。
即使现在我们把讲经录像,利用高科技发射到卫星,全世界各个地区都能够收看得到,他不肯打开频道,不想看你这个节目,有多少人?我想至少有三分之二,对於你这个节目没兴趣。我这一个比例是假想的,事实上恐怕能收的、偶尔收的,顶多只能占十分之一;十分之九的人,不看这个节目。要真有十分之一,这个世界的灾难就能消除。十个人当中,一个人有福报,九个人都沾光,灾难可以减轻、可以延后,这是肯定的。这些人有善根、有福德,「莫不向佛而来集」。所以现在在这世间弘法,确实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同学,特别是发心将来要弘护正法的,说到弘护正法,无论是过去现在未来,对於佛法不明了,谈不上弘护。佛法是什么你一无所知,佛法的殊胜功德利益,你毫分都没有得到,你发心弘护佛法,那才真奇怪!真值得人怀疑,你是什么动机?你是什么目的?你是什么企图?真值得人怀疑!
如果对於佛法明了,深入经藏,你来护持,我们听到会点头、会赞叹,还会全心全力来帮助你。古时候即使是帝王护法,没有不听经的、没有不修行的。帝王常常延请高僧大德到皇宫里面去说法、去教学,让这些大臣甚至於后宫的后妃宫娥,都有学习的机缘。帝王这样作法,上行下效,所以地方政府省市县长,也常常礼请法师,到县衙门里面来讲经说法。或者在这个县市一个地区,找一个大的聚会场所,一年总得办个两三次,大规模讲经教学的活动,这是对广大群众。少数人修行的,无论是在家出家,每一个道场常年不断。知道佛法好处的人,他的方向、他的目标都在佛道场,这里面有老师、有善知识、有同学,有好的同参道友。
许许多多道场都是专修专弘,像我们现在所讲的专科学校,这里面的东西精纯。天下的学人,如果是想学某一部经典,打听一下,哪一个道场专修专学,就是这个专科学校在哪里,你到那边去,那是你修学的处所。我们看古德参学,老和尚常说「你的因缘不在我这个地方,在某处某一个法师,你去找他。」他为什么知道?那一个法师专学某一部经论,专门依照这个经论的方法修行,他是专家;我这里学的法门跟他不一样,你想学这个法门到那边去。指点他!法师、法门互相配合、互相合作,教化不同众生。
诸位同学,请看第五段「不思议菩萨」的赞颂:
【尔时不思议功德宝智印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普观一切道场众海,即说颂言。】
说偈仪意思跟前面相同。第一首:
【佛昔修治众福海,一切刹土微尘数,神通愿力所出生,道场严净无诸垢。】
清凉大师给我们说这一首是「总显」,后面九首是「别显」。菩萨「通赞道场树自在德」,赞树这个意思非常明显,赞叹诸佛如来在虚空法界一切刹土微尘数的建树,我这么一说,你就明白了。我们看他自在的功德,与菩萨的名号「不思议功德」相应,不思议就自在。第一句是说如来自在功德的来由,从哪里来的?『佛昔修治众福海』,修是修学,治是营治、营造,治生的事业。他不是为自己的,他是修学营治所有的福德。无量劫来他所修的福,聚集起来像大海一样,无量无边。所以福报从哪儿来?修来的。虽然性德里面本具无量无边的福德,但是我们要知道,如果没有修德,性德永远不会现前。性德就好比矿、金矿,这金在哪里?在矿石里头,矿石里头含著有金;如果不加以冶炼,你就得不到纯金,所以必须加以冶炼。冶炼就是修行,就是修治,那是修德。通过修德,这个性德才能够圆满现前,才能够得其受用。我们的性德就像纯金,矿石是什么?烦恼习气。无量无边称性的福德跟我们烦恼习气混在一起,就像金矿的矿石一样,这里面虽然含著有真金,但是你得不到真金之用;换句话说,你不能致富,依旧还要过贫穷的日子。懂得修行,等於说懂得冶炼,我能把这个矿石的渣子淘汰,纯金提炼出来,我得它的受用。
底下一句说数量,『一切刹土微尘数』,佛往昔所修的福报大大小小,像刹土微尘数一样,无福不修。修福到哪里修?凡是利益众生的、利益社会的好事,都是修福的缘。我们会不会?千万不要修恶,修恶麻烦可就大了,我们不能不知道。修恶就是造恶,通常我们讲造,我们不讲修,修是把它修正过来。佛作凡夫的时候,跟我们有什么两样?平等的!他为什么能成佛?他懂得修治,懂得修福,懂得修慧,福慧圆满,我们尊称他为佛陀,尊称他为菩萨摩诃萨,这多么重要!慧从哪里修?还从福里头修。诸位要知道,修福修慧是一桩事,不是两桩事,修福不著相就是慧。怎么修法?总的纲领就是布施,细说那就是「一切刹土微尘数」,说不尽!
世尊教菩萨把修治的总纲领说成六个,实在讲六个就是一个布施。我们知道布施里面有三类,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持戒、忍辱属於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属於法布施。想想看,六波罗蜜归纳起来,就是一个布施波罗蜜。由此可知,诸佛如来在因地当中修福修慧,我常讲的四摄六度,这是菩萨行门的下手处,从初学一直到如来地都不能够违背。如果你四摄六度与觉正净相应,那是福慧等运等学,修福修慧同时完成。福即是慧,慧就在福中,我们要真干!修福的对象是尽虚空、遍法界,上对诸佛如来,下对九法界众生,真诚的供养。这是《华严经》平等法界,对佛菩萨供养,对阿鼻地狱众生还是恭敬供养,没有分别,平等真法界!
清净的供养,真诚里头是真心,有诚意、有敬意。清净的供养,里面没有染污,换句话说,决定不希求果报。现在众生对别人布施供养都希求回报,没有回报他就不干了,这不清净!不希求回报。平等供养,没有高下之分别,离分别心。清净是离染污心,染污是贪。高下里面就有慢、傲慢,有瞋心在里头,傲慢是瞋的一分。正觉心供养,觉悟不迷。慈悲心供养,没有自私自利。把真诚清净平等正觉,全都融在慈悲里面,这就是布施供养里面具足修慧。一切时一切处常存此心、常行此事,天天在累积。了凡居士每天记功过格,这好事!天天记。无量劫来,好事做得太多了,「一切刹土微尘数」。
『神通愿力所出生』,他怎么能做这么多好事?因是愿力,缘是神通,这个神通就是善巧方便,他具足善巧方便。大愿力在推动,这个愿力就是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这句话用现代话来讲,众生无边我誓愿帮助他们,为他们服务,无条件的!为一切众生服务,才能够积功累德,到如来果地上,无论是智慧、无论是福德,都是究竟圆满,无量无边。这样来的,「出生」的!福智圆满,诸位想想看,相好哪能不圆满?相好是果报,因圆果满,这是自然的道理。
『道场严净无诸垢』,这一句讲的果报。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说得很好,这一首是总显,「谓宿因愿力」,愿力是因,「深广难思」,愿力太大太深,所以他才肯做。我们学,为什么不肯做?我们的愿力很小、愿力很浅,比不上佛菩萨。佛菩萨是大愿,念念为众生服务,念念照顾一切众生,特别是苦难众生。念念都跟别人结善缘,财力物力达不到,合掌欢喜,向人家问个好,都是结善缘;给人很真诚、很热心的打个招呼,都是善缘,都在自己一片真诚。知道一切众生的需要,常常照顾,「神通现缘,生果严净」,清凉虽然注得不多,很清楚。第二首:
【如意珠王作树根,金刚摩尼以为身,宝网遐施覆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