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烦酥猓褂芯欧ń缰谏镁欧ń缰谏幕断残模阅阕鹬亍⒒断病鳎飧龈1ú豢伤家椋∥颐且灰。磕阍儆懈7郑ツ阈薜母2簧伲闳肥的芄蛔錾系弁酰隳芄豢刂埔桓龅厍芄徽加姓飧龅厍錾霞甘昊实郏凰凳翟诨埃诮奔渥畛ぞ玫奈薰犊滴酢⒏陕。陕∽隽肆昊实邸⑺哪晏匣剩哪辏S校】墒橇哪瓯绕鹄返某『希苄《淘莸囊徊糠郑≌娴哪芸刂坡穑空娴哪苷加新穑克懒嘶共皇橇绞挚湛眨裁炊即蝗ァ�
这些历史事实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再要不相信,再要看不懂,那可以说是从前李老师常讲的麻木不仁,你没有能力、没有条件接受古圣先贤的教诲。你看了,你接触到了,你听了,你要觉悟,要回头,回头是岸!你要晓得你觉悟、回头,放下了,放下好!放下,你的智慧增长了,那个利益之大,自性本具无量智慧现前了,虽不是完全现前,现前一部分。德能现前,相好也现前;相随心转,体质也随心转。它都在变,刹那刹那在起变化;变化依据你的心想,佛在大经上讲得很多,「一切法从心想生」。第八句:
【善住三世平等智地】
我们要学!『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平等』就把三世圆融了。大乘经教里面所说的,十方三世是一不是二。为什么有十方?为什么有三世?是从妄想分别执著里头生的。你一定要晓得,妄想不是真的;分别从妄想生的,分别不是真的;执著从妄想分别生的,执著哪里会是真的?你要不懂、你要不舍弃,你有得受!三途六道,苦海无边,永远没有中止的时候,你要受。你要是有智慧,你明白了,你相信佛陀的教诲,你把这个放下,你得大自在,你得真解脱。真解脱、大自在从这个地方来的,我们要懂。
这一句里面最重要的一个字「善」,善住!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善住』。「善」用什么方法来形容它?我们世间人所说的活活泼泼,这才叫善住;而不是死住在句下,那就错了。住与不住是一不是二,不住空有两边,这是善住;不住善恶两边,这是善住。由此可知,佛法里面讲的善住,教你住中道第一义谛,住中道!换句话说,在「三世平等智地」里面。生活,你示现在其中,你离不开生活、离不开工作,就像释迦如来当年示现在这个世间,他有他的生活方式,他有他的工作。他的工作用我们现在人的话来说,他是从事於多元文化的教学,每天给学生、给大众们上课,我们佛门里面所说的讲经说法,现在人叫上课。讲讲经说法,大家马上就会想到是迷信、是宗教。孔老夫子讲「名不正,则言不顺」,大家对於讲经说法已经产生误会,错解了,我们就得换名称、换名词,我们说教学上课,这个大家好懂。教学上课,是老师学校里干的事情。
释迦牟尼佛每天跟大家上课教学,四十九年如一日,从来没有放过假,现在我们讲敬业,世尊给全世界各行各业的人做了一个敬业的好榜样。他对他的事业多么尊重,认真努力,不论这个环境是顺境、是逆境,他都不受影响,他的课照常上。我们从这个地方去体会,从这里面去学习。个人生活是我们生活上的好榜样,他的生活用中国人的话来说「安贫乐道」,中国在古时候颜回给我们示现了,在西方释迦牟尼佛为我们做非常具体的示现,好!颜回家里贫穷,想过好的日子他没有条件;释迦牟尼佛家庭富裕,舍掉富裕的生活,过贫穷的生活,这个难!为什么这样作法?让一些极其贫苦的人,乐意跟他学习,看到释迦王子,「哎呀!他过的日子跟我们一样」,平易近人,一点架子都没有,和蔼可亲,得到社会一切大众的尊敬信仰。乐意听他教诲,接受他的教训,所以他的法缘非常殊胜,「住三世平等智地」。
诸位要晓得,这个十二句,后后胜於前前,他要不得「如来普门之地」,要不得「一切陀罗尼」,「容受一切法海」,怎么能住平等地?住平等地,平等性现前!从理上讲,末那识「四大烦恼常相随」,转末那为平等性智,才叫做「善住三世平等智地」。转末那为平等性智,就是这个意思,那真的叫善住。四大烦恼,我见放下了,见思烦恼头一个我见;我爱,我爱是贪,贪烦恼;我痴,我慢,我慢是瞋烦恼。贪瞋痴!我见是执著身是我,这是个错误见解;不执著这个身是我,贪瞋痴放下了,这样才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就这么个道理。末那识转成平等性智,给诸位说,第六意识就转成妙观察智,当然能够「容受一切法海」。下面讲「深信广大喜乐,无边福聚」,都现前了!求福求慧不要向外求,要向内求,就对了!所以佛教导我们,佛法是内学,不向外求。凡是向外求叫「心外求法」,佛称他作外道。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二二卷) 2001/12/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522
诸位同学,请看「世主妙严品」,座内众流,叹德能,第九句:
【已得深信广大喜乐。】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第八句到第十二句,这五句是讲「福智清净广大」,佛法的修学自始至终不离福慧,求福求慧。第八句讲的是「善住三世平等智地」,这是说福智的基础。第九句,『已得深信广大喜乐』,诸佛如来已得。他怎么得来的?大师告诉我们:「福无不修,故生信喜」,这一段清凉大师说了很多,这一句非常重要,也就是告诉我们要修福。无论是大福小福,诸佛如来在因地里头全修,没有不修的,这一点我们要懂得,我们要记住。所以在果地上,才能生「深信广大喜乐」。
清凉大师说「三世平等」,前面说了不少,现在再简单的说。依一切众生及诸佛如来,「善住平等」。「且依佛说,佛佛平等。法身智身,不增不减」。如果就众生来讲,「生生平等」,众生与众生平等,「烦恼业苦」无一不平等。如果就佛跟众生比较起来看,凡夫现在等於佛的过去,佛过去也是从凡夫修行证果的;如果我们能够依教修行,证得无上菩提,我们跟现在的佛果平等;「成佛究竟,等佛常住」,这些意思都不难懂得。清凉大师这些话真正的用意是让我们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了解凡夫怎样才能够证得究竟的佛果。所以修福修慧非常重要,谁肯修、能修?觉悟的人。谁把这一桩事情疏忽、大意了?即使得人身闻佛法,这一生或许又空过了。我们追究里面的原因,总不外乎业障习气太重,遇缘不足。
不是说你没遇到缘,遇到了,遇到佛法、遇到真善知识,怎么会不足?一个是亲近善知识的时间太短,薰修的力不足。另外一种,善知识说经讲道不够详细,有许许多多地方点到为止,这样的说法能利上根,中下根性就感到困难了。其他还有种种因缘,所以对於大法了解得不够透彻,他对於修行,也就是我们今天讲,把经论里面的道理教诲落实到生活当中,他疏忽了。种种因缘,我们总起来说业障深重,所以不知道修福、不知道修慧,不知道福慧是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当中修积。我常常劝勉同学,你要不懂得修积,这一天空过了,你不知道光阴宝贵。古人所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成功的人没有别的,把握了光阴,绝不浪费;失败的人把光阴空过了,这一生即使遇到善缘,也不能成就。
「深信」跟「大喜乐」是从修慧、修福得来的果报,修慧你才能得深信,修福你才能得大喜乐。福与慧有连带关系,修福不修慧,得的福报是小福报;修慧不修福,得的慧也是小智慧,不能够大彻大悟,所以福慧要双修,福慧不能够偏废,这个道理一定要懂。福慧怎么修法?你看看佛门的术语「福慧双修」,把福放在前面,我们就晓得了,修慧原来不离修福,修福不著相就是修慧。修慧著相就变成邪智慧,不是真智慧;修福著相变成痴福,不是真正的福德。所以佛弟子应当学诸佛如来,应当学过去这些学长,学长就是菩萨、缘觉、罗汉,都是佛过去的学生,他是我们的学长,他们懂得修、懂得学,真的是善修善学。他们聪明,他们真的觉悟了,你要问他怎么修成的?很简单,以诸佛如来做榜样,诸佛如来像一个模子一样,我们依照这个模子来塑造自己,哪有不成功的道理?
我们想著释迦牟尼佛存的是什么样的心?阿弥陀佛存什么样的心?我们的存心要像他。佛对一切众生什么样的言语?我们在经上读的,经典记载里面细心去观察,佛对於一切众生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就连阿罗汉他真的做到了。菩萨修行的六个纲领,经上称六波罗蜜,诸佛如来圆满的成就了,一丝毫欠缺都没有。他修福修慧的对象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刹土众生,真正是了不起,我们应当要学习。学习佛陀日常的生活,日常生活当中惜福修福。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自己,不懂得惜福,我们过去生中修的福实在讲非常有限,糟蹋自己的福报,不知道修福,不知道惜福,智慧更不必谈了。菩萨、声闻、缘觉,他们天天修,时时刻刻都不会把机缘失掉,不著相。「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这样的学习,对於如来的教诲深信不疑,佛陀教诲全都兑现,那还有什么疑惑?
这里面讲的是因缘果报,修福得广大的喜、得广大的乐。喜是什么?法喜充满,是从心性里面流出来的喜悦,孔老夫子知道,「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乐是什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乐是得到九法界众生的尊重、爱戴、拥护,向你学习,这个乐!所以喜跟乐,这里头是有两个讲法的,喜是讲自己的成就、自己的觉悟,乐是外面的感应,如来果地上已经得到了,我们现在是在因地上,要认真努力去学习。第十句:
【无边福聚,极善清净。】
清凉大师说,后面这三句重显;第十句「净前福障,故令诸福无边清净」,这个话说得好!我们仔细观察这个世间,得福报的人有没有障碍?确实有!在这个世间位尊财大,发大财,做国王、做大臣,都是福报。这些福报,不是短时间修的,至少过去三世才能修积这一点福报。若是大福,不只三世。可是福要是没有慧,福报变成障碍了,这一生当中不知道又做了多少的罪业?过去章嘉大师跟我讲过,他说做大官的这些人,往往一个政策考虑不周到,多少人受害!一个措施与社会大众不方便,又有多少人受害!所以有意无意之间,造了许许多多的障碍,这是有福没有慧。所以佛虽然重视福慧双修,但是对我们初学的人来讲,佛总是劝我们修慧比修福重要。
许许多多经论里面佛都说了,财布施跟法布施的比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比不上与人说大乘四句偈。这个话我们乍听起来,不能接受。不要说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今天拿一亿、十亿出来布施,来救济社会一些苦难的众生;这一边有一个法师在这里讲经,讲一座经一两个小时,功德能超过他吗?这个话谁相信?经上常常这样说。我们要多想想,佛这一句话我们要如何去体会、如何来解释,才能讲得圆满?而且还要与事实真相相应,决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