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纯从卸嗌偃讼胩飧龇拧⑾胙д飧龇牛缓笪颐窃傺【⒃傺〗淘薄U嬲邮蚂逗牖すぷ鞯纳浦毒龆挥谐杉龆挥蟹直鹬粗P扌腥嗽谡飧鍪兰洌鸾痰嘉颐堑摹杆嬖刀慌试怠梗母龅胤接醒耄睦锞腿チ耍皇亲≡谝桓龅胤健�
出家人,这是特别讲出家修行人,过的生活行云流水,没有一定的地方;到处参学,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首先给我们做出了榜样,哪里有缘到哪里去,成就自己的圆满后得智。谁邀请你?护法的大德他来邀请。大概一般护法都是长老,为什么?他们过去都是从事於弘法的内行人,弘法到老了,老了的时候结的缘广,跟众生广结善缘,一生修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所以到晚年福报一定现前;福报现前的时候就做护法,从前是作教员,现在可以作校长了,要把年轻的弘法的善友带起来,要帮助他们、成就他们。我们今天遗憾的就是住持、护持佛法的大德缺乏弘法的经历,所以弘护都出了问题,令人感到遗憾。但是事实虽然如是,我们知道一定要尽一份心力,全心全力去做,把弘护的工作做好。
说到弘护正法,首先要培养正知正见的善友。这个事情在现代确实不容易,为什么?真正修道一定要遵守释迦牟尼佛的教诲,世尊遗教里头有两句话必须彻底做到,第一个是以戒为师,第二个是以苦为师;换句话说,你不能持戒,你不能吃苦,那就难了。真正修行人是很苦的。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做出榜样给我看,九十五岁这样的高龄都没有人照顾,自己烧饭,自己洗衣服,住在一个很小的房子里,十五坪;香港是讲平方英尺,大概是五百尺的房子,一个小房子,小客厅、小佛堂、一个卧房。想照顾他的人很多,他拒绝。九十五岁以后才让学生们照顾他的生活,两年他就往生了。他往生的时候九十七岁。这是末法时期真正善知识做出好的形象给我们看,无论什么事情自己处理自己做,哪有那么大的福报吩咐别人,叫别人去做?没有这个福报。
我在台中十年,当中有五年我自己烧饭,我向他学习一天吃一餐。以后出来讲经,韩瑛馆长护持,我自己不要烧饭、不要洗衣服,我的福报就超过我的老师了。但是多少年来在海外弘法我没有侍者,我就是孤家寡人一个,在许多国家城市去行走,言语也不通;但是事先联络好,一下飞机他们就见到我,就接待,一站一站的时候统统联络好,没有助手。看看现代年轻法师出去都有好几个侍者跟著,我很感叹,他们的福报超过我了。这福报一代比一代超过了,德行、道行、学问能不能超过前一代?这个问题不能疏忽。假如我们的德行、道行、学问不能超过前一代,这个福报享了很容易堕落。为什么李老师不受学生的照顾?当然最重要的是做模范给我们后学看,这是真正的用意。第二,也证实他有体力,有能力自己照顾自己,不需要别人照顾;需要别人照顾的时候,自己体力衰退了,没有这个能力了。他做榜样给我们看,这是教学,这是现身说法,把如来、法身菩萨、真善知识那个样子做出来给你看,我们才有学处,看到那个样子:哦,原来是这样的!
也有人想照顾我,我为什么不接受?你们想想这个道理不难懂。我要一接受,底下一代就变本加厉。我们想想释迦牟尼佛为什么会接受?诸位要记住,释迦牟尼佛的侍者是阿难尊者,阿难尊者什么时候当释迦牟尼佛侍者?二十五岁。我们就能想到,释迦牟尼佛示现成道的那一天,阿难出生;世尊示现成道之后就在鹿野苑开始教学,教五比丘。世尊一生教学四十九年,就算是五十年,前面二十五年释迦牟尼佛没侍者,到第二十五年的时候阿难出家,发心做他的侍者;这个他可以接受,是他的小堂弟,也知道将来他是传法的人。世尊灭度之后,集结经藏是阿难跟迦叶两个人的工作。释迦牟尼佛开始弘法利生前二十五年,都没有侍者,做给我们看的。难道他没有福报吗?王子出身,让家里派几个人伺候都很容易,都不难。为什么要这么做?做给后学人看的,给后学人树立一个修行人的样子,我们现在讲形象。这些地方我们读经、我们读史,不能疏忽。我们向佛学习,要在这些地方下功夫。首先要认识清楚,年轻作威作福那个习气很容易养成,无量劫阿赖耶识里面含藏贪瞋痴慢业习种子够多的了,现在看看一般人那种排场、场面,你看到很羡慕,也想获得,你没有想到那是什么因果?真正学道的人,念念当中不能忘记宇宙人生真相里面的性相、理事、因果,时时刻刻提得起,这个样子才能保持在菩提道上,没有走向歧途,没有退转。
我们今天勇猛精进做不到,确实天天是在向前进,於是这个地方菩萨教我们,『修习菩萨福德庄严出生一切佛国土』。读到这一个单元的经文,心量跟前面确实不一样了,每一句里头都加上「一切佛国土」、「一切众生」,心量确确实实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十普菩萨为我们示现的,为我们展现出这种形象,我们应当修福。福,福德,加上一个「菩萨」,不是人天的福德,不是二乘的福德。菩萨福德怎么修?跟人天二乘没有两样,事相上完全相同,用心不一样。为什么?世间人有分别执著,二乘人虽没有执著,有分别,菩萨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这样修福是菩萨的福德;也就是说不著相,修福不著修福的相,佛门里面的术语叫「三轮体空」。天天修福,念念修福,心地里头连痕迹都不著,这个福德是清净的福德、自在的福德,果报不可思议。用这个福德「庄严出生一切佛国土」,这是我们要记住,应当要学习的。第四句:
【普宝焰妙光菩萨摩诃萨,得观察佛神通境界无迷惑解脱门。】
清凉大师注解,「以深妙智,观难思境,故多处不迷,多劫不厌。」这几句话说得好,但是关键在第一句「深妙智慧」,如果我们没有深妙的智慧就难办了。菩萨德号『普宝焰妙光』,名号里面就含藏著深妙智慧。「普」,心里头没有一物,《六祖坛经》里面讲的「本来无一物」,这个心就普;普遍法界,普遍虚空,是一个智慧的心,是一个福德的心,是一个普度一切众生的心。「宝焰妙光」,宝比作福,妙光比作慧,正是清凉大师所说的「以深妙智」。他的法门,『观察佛神通境界』,这是不思议的境界。普贤菩萨在前面讲的,法性理体是不思议境界,没有深妙智怎么行?这个深妙智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根本智;根本智也就是不动智。在一切境界当中,佛境界是一真法界,众生境界是十法界,从来没有动摇过,那个心是如如不动,周遍虚空法界,这个心就具足了圆满的般若智慧。我们怎么学?善财童子给我们做出了一个榜样,历事练心,功夫就在回光返照。
凡夫那个心往外头跑,他回不了头来;圣贤人跟凡夫不相同的,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他能回头。孟夫子所说的「学问之道无他,在求其放心而已」,凡夫的心不都往外边跑吗?心神不定,一天到晚想东想西,真正做学问的人,把这个心收回来;眼是看了,没错,看了之后收回来,不被外面境界所动摇,不被它所迷惑,这就是功夫。佛家也是做这个功夫,观世音菩萨在楞严会上所示现的「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这是举一个例子,耳根。我们凡夫耳听外面的音声,听了怎么样?听了些音乐,跟著这个音乐手舞足蹈,生起七情五欲;你被这个音声勾引走了,你受它的影响,你被它迷惑了。观音菩萨跟我们不一样,他能从那个音声回头,反闻闻自性;眼见色能够反见,见自性。六根可以往外头接近,外面六种境界接近,你要知道回头。所以佛家常讲「回头是岸」,儒家讲「反求诸己」,都是这个意思。回头要紧!不能不回头。
中国的文化在古时候作大官的、发大财的人,这些大福报、大富大贵的人手上常常拿著一柄如意;我们现在出家人这个衣服是福田衣,这个挂钩就是个如意的相,教你常常看到、常常摸到。如意表什么?回头。你看如意那个头是回来的,回首如意;回头就如意,不回头就有灾难了。世出世间大圣大贤他们的功夫都是知道回头,不会被外境所迷,『无迷惑』。清凉大师在注解里注得好。境界,十法界、一真法界,修行人不能不接触;善财童子用五十三参来表法,给我们示现这个境界,做出这个形象来给我们看,可以看、可以听,可以接触,决定不能够染著。世尊在《金刚经》上教给须菩提尊者还是这句话:「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不取是什么?绝不著相。也就是说,绝不被外面境界相所影响;现在人讲影响,不被它影响,不被它动摇。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智慧。心里头怎么样?如如不动,这是功夫,这是禅定。所以定慧等学,定慧等用。不是叫你不接触,接触的时候一定要记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要知道真相跟假相。《金刚经》末后偈子说得更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这首偈好!我们应该在一切时一切处对於宇宙人生用这个看法就对了。这是诸佛如来的看法,这是法身菩萨的看法,正知正见;不是这个看法,那你就看错了。所以他看得很清楚、看得很明白,他怎么会被迷?他怎么会在这个境界相上起心动念?怎么会去造业?不可能!真正明白了,你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随缘,佛家讲「随缘不变」。
我早年讲经,把这一句说成四句。当年我记得赵默林老居士听我讲,他很欢喜,他说:「这个我从前没听说过」。我把这四句说为修行四个层次:「不变随缘」是如来、是诸佛如来,他不变,他随缘。「随缘不变」是菩萨,我随缘里头学不变,也就是我随缘,我在随缘里面学什么?学「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在顺境里头学这个,在逆境里头也学这个;在善缘里头还是学这个,逆缘里头还是学这个,这是大智慧、大福德。还有一种「不变不随缘」,这什么人?二乘人,阿罗汉、辟支佛他不变,但是他不随缘,这小乘。另外一种,我们凡夫「随缘随著变」,这就搞六道轮回了。我把这一句开作四句,四个境界。我们要在随缘里头学不变,这也是修学纲领,福慧双修。
这个地方讲「观察」就是妙观察智,真正能够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我们不能不在这里下功夫。在什么地方转?就是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里头去转。开始学,难!刚刚转,一转念又跑掉了。禅宗那个「牧牛图」很有味道,那就是讲我们这个功夫;这个修学功夫十个层次,它是用这个牧牛图来表现。我们烦恼习气重,收不住,但是觉得收了,收了马上就跑了,再收回来,逐渐逐渐功夫成熟了;大概你要想真正能有把握做得了主,给诸位说,我是用了十年。章嘉大师传的这个方法,李炳南老居士会下观察境界,在这里头练功,练的是不被外境所转。怎么练法?心在经教上,我用这个方法。凡夫那个心总是要一个地方安住,我把我的心安在经教上,全心全力学经教,不理会外面境界。外面境界来了,很好,点点头好,顺境也好、逆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