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第46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畔拢饩投粤恕J芤坏阈⌒〉奈睦锿纺钅畈黄剑庋娜瞬荒芡荒愕脑┘叶酝范阅愕奶炔缓茫慊够澈薇ǜ矗悴荒芡K裁炊员鹑撕茫裁炊晕也缓茫抗ド杏性梗飧鲈挂遣荒芑猓庖皇赖敝惺切≡梗瓷贡日飧龈笠坏悖煌笙氯ィ朗涝┰┫啾ǎ阶詈蟛也蝗潭谩V挥蟹鹂吹们宄驳猛赋埂N颐侨绻嬲梅鹚驳囊馑迹冈附馊缋凑媸狄濉梗颐且磺兄谏颜飧鲈购藁狻�
  我学佛,我感激佛菩萨,我感激老师、感激善知识,一生当中干的是什么?没有别的,化解怨恨而已!无论什么人,无论他用什么态度对我,我都恭恭敬敬承受,欢欢喜喜的承受,我这个怨结化解了,不再结冤仇。心地清净,禁得起打击。每一次受侮辱迫害,我的境界都会向上提升一层,法喜充满,永远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这是我在一生修学当中能有这么一点成就,得力於经论的教诲。我每天读诵,我懂得意思,我能够把佛菩萨教诲落实到生活当中,落实到自己的心地,与人为善,不与人为恶。别人作恶,我们远离,远离不是说身离他远远的,不是,是心地清清楚楚,不受他的干扰;用现在的话来说,不受他的影响,这叫远离。孔老夫子教人「敬鬼神而远之」,也是这个意思。鬼神他也是一类众生,既是众生就有佛性,他也是未来佛,我们对他要尊敬,对他要供养。怎么远离?他的不善我们不赞叹,这就是远离。他们的善行,我们赞叹;不善行,不赞叹不随喜,这就是远离,这个我们要懂得。
  在这个末法时期,诸位看看《楞严经》上所讲的「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这邪师从哪里来的?魔王子孙,因为在这一个阶段,圣贤教诲被一般人误会、轻视,不再去读诵,这个时候魔得其便,魔王的邪知邪见自自然然就渗透在人心。凡夫好奇,喜欢神通喜欢感应,很容易迷著,这是魔的法,不是佛法。魔的法很能够诱惑人,为什么?他有些小神通,有些小感应,凡夫一接触,「这个了不起!」甚至於学佛把佛法也忘记了,跟著魔走了,这个人可怜!读《楞严经》的人就清楚就明了,往后的苦报痛不可言。所以我们在此地读这一段经文,要学菩萨,要帮助一切众生生正知正见、生善心善行。
  『随其根解除疑惑』,你要帮助众生断疑生信。信正法不是一个容易事情,太难太难了!你把人家的正信打断,让他对正法生起疑惑,这个罪过是断人法身慧命,比杀人身命不知道要重多少倍!杀个人没什么了不起,罪不重,为什么?假如这个人是个善人,谚语说得好,二十年之后他又是一条好汉,这意思是什么?你把他杀了,他马上就投胎又来了。他是个善人,他决定得人身,死了以后他又来了。可是闻佛法的机缘难得,这要法身慧命,他来生得人身、得天身,能不能遇到佛法不一定,所以断人慧命的罪过比杀人不晓得重多少倍!你要懂得这里面的果报,你就好好的读戒经。世间居然有一些真的连鬼神都说胆大妄为,敢断众生的法身慧命,障碍佛法流通,毁谤正法;因缘,往往就是为自己一点的小利,真叫蝇头小利,他就敢毁灭佛法,就敢断人法身慧命。
  菩萨「随其根解除疑惑」,你要知道众生的根性,要知道众生的程度。「解」是他能够理解的,帮助他断除疑惑,这就对了!千万不能够增长他的疑惑。所以我们帮助众生,特别是帮助初学,或者学佛虽然很久,但是对於佛法真正的道理、真正修行方法、境界,他并不十分了解,但是他很虔诚,对这样的人,你能够增长他的信心,功德很大;你要是把信心破坏了,那相对的,罪过就很大。佛在《十善业道经》上讲得好,「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我们在讲这部经的时候,这一段经文不长,这几句我们用了很长的时间,为什么?它不仅是全经的核心,它是整个佛法修行的根本。
  我们常常想想,我们自己修行为什么不能成就?就是夹杂不善太多。我们确实是在断恶修善,恶断不干净,善修不圆满,什么原因?夹杂不善太多。有的时候夹杂的不善超过我们修善,夹杂一个严重的不善,把一生的善行都毁掉了!真有,不是没有。我们有意无意的一句话说错了,就把佛法毁灭了,有这么严重吗?有!古人讲:「一言兴邦,一言丧邦」。一句话可以招来国家灭亡,这不善的话;一句好话,国家可以兴旺。我们佛法也是如此,一句话障碍正法弘护,佛法就灭了。一句话让大家听了,都发心来护持佛法、弘扬佛法,佛法不就兴了吗?一句话!菩萨在此地教导我们的这个意义非常非常之深。说实在话,不是这个境界,这经看不懂,意思体会不到。你能看懂,你能体会得到,你的境界又提升了,这是在我们多年修学经验当中,非常明显的感触到。
  过去《华严经》我讲过一遍,这些统统都讲过,但是没有讲完,讲了一半。当时不但没有录像,连录音的设备我们都没有,所以这一次是发心重讲。但是这一次所讲的跟我上一次所讲的不能比,为什么?上一次我看不出经文里头的意思,我的讲解只能讲文字表面的意思,看清凉大师的注解,找其他参考书来解释经里头的名相。为什么?没有契入境界,这里头甚深的义理、深密的义趣,看不出来,想像不到。所以虽然对这部经教非常欢喜、非常爱好,这是过去生中的善根因缘,大概过去生中学过这个经,可能也讲过这个经,而这一生为烦恼习气所遮盖。很难得这一生当中有缘分认真修行,淘汰一些烦恼习气,於是这个经文字字句句的深密义趣这才发现,自己欢喜赞叹,深得利益,这才能将这一点利益贡献给同学们。『华缨悟此心欢喜』,要不能够悟入,欢喜心就生不起来。这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道场神偈颂第七首:
  【无量法门差别义,辩才大海皆能入,雨宝严具道场神,於心念念恒如是。】
  这是雨宝庄严道场神的赞颂,也是他的修学报告。他所修的法门是「能以辩才普雨无边欢喜法」,跟偈颂里面的报告完全相应。『无量法门差别义』,这是很不容易的一桩事情,绝对不是我们凡夫能够学得到的,这一点我们一定要知道。众生无量无边,众生的根性无量无边,众生的嗜好无量无边,众生的乐欲也是无量无边,一个法门度不了一切众生,所以诸佛如来、法身菩萨要度无量无边众生,一定要说无量无边的法门。「法门无量誓愿学」,如果你只会一个法门,在一切众生里面,你只能度与这个法门相应的一类众生,不能广度。由此可知,「法门无量誓愿学」是不能不学,你要不学,与性德就不相应。但是是不是现在就学?不是的!
  佛法的修学跟我们世间读书是一样的一个道理。你看看一个小朋友上学了,现在大概四五岁就上幼稚园,幼稚园学习一些基础,准备上小学;小学是中学的基础,中学是大学的基础。到大学所学的科系愈来愈狭,到研究所往往只研究一个科目、一个科题。所以现在学位最高的是博士,实际上来说,他一点都不博,名副其实的他是「专士」,他在学术里头专精一门,第二门他就不通了。为什么还用博士这个名词?外国名词里头是不是这个意思我不知道,我们中国「博」的意思那跟他学的恰恰相反,但是中国古时候确确实实是有「博士」这个名词,那是真博不是假博,博古通今。在我们佛门里面称为「通家」,佛门称通家就是现在真的是博士,通宗通教,广学多闻,这个人才是博士。他怎么修成的?他从专精一门学成的,专精而后才博通。所以我们中国古时候教学跟佛教教学是完全一样的,理念是一样,方法是一样,成就也差不多。跟西方人做学问不一样,观念方法都不相同。
  西方人教学,从小一开始他就博,他就学得很多。小学有许多科目,中学科目更多,到大学慢慢就专,研究院就更专。所以有一些人做个比喻,西方人做学问像金字塔,下面是又广又大,最后到尖端上就变成一点,不能再往上面突破,所以西方这个智慧是有限的,金字塔它就是有限的。东方这个是无限的,东方做学问的方法像一棵大树一样,先栽种子扎根,根生出来是一个本,本里面再长枝条,枝条再长梢叶花果,年年这个树会扩大,年年会长高,它没有极限,它是活的。金字塔是死的,中国的是活的。
  所以广学多闻在什么时候?悟后起修。当你没有开悟的时候,你专攻一门,「一门深入,长时薰修」,目的是什么?目的是戒定慧三学,很单纯!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智慧开了之后,才能够广学多闻。因为那个时候学习容易,就不难,一接触就明了就通达,这个很有道理。没有开悟之前,你要学,学得太辛苦,学得太难了。说实在的话,你用了许多的时间精神,能不能得到?得不到,肯定不能得到,不能成就智慧。能成就的,那就是儒家所讲的「记问之学」,你只能说我记得很多,全是别人的,与自己不相干,所学都是别人的。
  儒跟佛它学习的旨趣,是藉著别人的东西引发自己的智慧德能。譬如说这个经,释迦牟尼佛讲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如何我们能够藉著这部经把自己自性里面本具的「大方广佛华严」引出来?自性里面的《华严经》跟释迦牟尼佛讲的《华严经》相应,一样的!儒跟佛教学的目的在此地,这就是开悟。大乘法里头常讲「佛佛道同」,凡是开悟的人,道都是相同的。你悟入这个境界相同,所以你的智慧相同,你的德能相同,你的相好相同,自性本具的,这个才有用处,自己得到真实的受用。这西方人得不到,西方人是聪明,佛经里面讲的世智辩聪。确实世智辩聪可以说达到了登峰造极,我们从这些科技上的发明能够看得到,这是世智辩聪的成就,能不能给自己带来幸福?不能!说老实话,今天世界上无论从事哪一种科学技术的研究,他有什么样的成就,自己生活并不快乐,「常乐我净」得不到,还是有名无实。可是在佛法上修学,法身、般若、解脱,常乐我净四净德真的得到了。至少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生从哪里来,死了以后到哪里去,宇宙人生、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真相清楚明白了。一切众生所作所受,因缘果报,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西方人没有法子的。在东方称之为「实学」,实实在在的学问,有真实的受用,前途展现的是一片光明,心行纯净纯善。
  因此「四弘誓愿」这四句它是有次第的,决定不能颠倒。头一个要发心,为什么?你要不发心,你的烦恼断不掉,这是老老实实的话。一个人起心动念为自己,往往会堕在懈怠懒散。「为自己有什么关系?无所谓!我早一天成就,晚一天成就无所谓。」不容易积极。如果为众生不是为自己,人就能振奋起来,我在长行里面也提到比喻,像《地藏经》上的婆罗门女、光目女,她要为自己,很难精进,她这一生当中念佛能不能念到功夫成片,说实在话,很难讲;她知道她母亲堕在恶道受苦,一心一意要救她,佛菩萨教她用念佛这个方法,她勇猛精进,那是什么?救母亲苦难的心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