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第38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听我讲过很多遍,你处事待人接物还是用虚伪的心,你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外面境界,你还是染污心,跟大家在一起你还是有高下心。由此可知,说,是比经论里面讲法容易了,你听了怎么样?似懂非懂,没有真懂。真懂的时候那就恭喜你,你已经契入境界,你的心转变过来了。转变,自己晓不晓得?晓得,很清楚很明白。转变过来,跟从前不一样了,从前起心动念顾自己,现在起心动念顾众生,不顾自己,自己死活都不顾。还有一个念头,「我明天没有饭吃怎么办?」你没有入境界,你菩提心没有发。为什么没发?不懂。真正觉悟的人,譬如我们把钱财舍给人,我们自己也很穷,看到穷人很可怜,我们布施,明天自己没得吃,绝对不考虑。今天看到人家在挨饿,我明天那点粮食拿去赶紧供养别人,绝对不会想到我明天没得吃怎么办,有这个一念,这一念就错了,这一念是染污,这一念是不平。觉悟的人心里头真的像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心地清净,一念不生,他怎么会想明天?他怎么会想到自己的利害?没有。那个人真正觉悟了,那个人起心动念「上与诸佛如来感应,下与一切众生感应」,确确实实他跟宇宙融合成一体,那是法身菩萨的境界。他的智慧、他的德能、他的色相,都像此地所说的,「十方国土皆周遍」。我们要从这些地方去体会。
  『佛昔修行悉令见』,第一句讲如来,后半首第一个字讲佛。如来是从自性上讲的,佛是从现相上讲的,如果不现相怎么能帮助别人?一定要现相。现什么相?现佛相。这个地方诸位要记住,广义的来说,我们讲佛相不止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你要执著这个你也错了。什么是佛相?觉悟的相就是佛相,「佛者觉也」。所以佛翻译成中国的意思「觉者」,换句话说,他的示现没有一定,「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现身,那个身都是佛身,佛应化的怎么不是佛身?他现的这个身跟同类身差别在哪里?有差别。譬如说他现一个童子身,童子身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学生,跟一般学生都在一起。这个学生特别聪明有悟性,他的心地清净、为人诚恳,足以为一般学生做榜样,做表率,模范学生。这就是佛示现,「应以学生身得度者,他就现学生身而为说法」,他没说法,他那个形象就是说法,让同学们看到这个形象效法他、学他。所以佛菩萨示现在任何的身分,过不同方式的生活,都是给同一类的做示范,做觉悟的榜样。让这些同类的人、众生,看到、听到、接触到有所感悟,他就回头了,清醒过来了,这是他度众生的一种手法、方式。这就是这一句「佛昔修行悉令见」,过去、现在、未来,这个修行是示现的。
  佛的功德圆满了,何必还要修行?释迦牟尼佛到我们这个世间来何必还要示现「八相成道」?八相成道是修行,就好像唱戏一样,唱给我们看的。古时候这些文艺的表演、歌舞、戏剧,都是教化众生的手法,教化众生的手段,寓教於乐,文艺的教学。孔老夫子给文艺教学订了一个宗旨,我们今天讲文艺的总方向。文艺的总原则、总路线是什么?「思无邪」,这个好。所以你仔细去观察,古时候文艺的教学,它的内容都是五伦八德,它所表演的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善因善果、恶因恶报。几千年来中国文艺作品归结在这里,所以对广大社会产生教化的作用。
  在从前学校教育并不普及,为什么乡下人、没有念过书的乡下人都知道礼义廉耻,都懂得孝悌忠信,谁教他的?这些文艺表演教他的,大人学会了教小孩。哪个地方庙会演戏,父母带著儿女去看戏,一面看,父母讲给儿女听,那就是教育,印象非常深刻,一生受用不尽。现在这些文艺传播教人什么东西?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手段,内容变了。现在这些东西教人,我们看电影电视,看得寒心。教什么?教人杀盗淫妄,里面所表演的那个画面妖魔鬼怪,让人不忍心看、不忍心听。所以我有几十年不听广播、不看电视,我也不看报纸,好了,心地清净了。人家来问我今天怎么样?天下太平没事。出了什么事情,有一些同修来告诉我,哪个地方出了事情,没人告诉我我什么都不知道,天下太平。你住的是乱世,我住的是净土。本来是个净土,就是被这些电视、广播、杂志、电影,把这个净土搞乱了,搞成秽土。这些东西如果我们统统把它去掉,很快就恢复净土。但是现在人喜爱这些东西,好像离开它日子就不能过了,这叫业障。我们要多想想《大方广佛华严》,给我们很多很多启示。
  
  主林神偈颂第九首:
  【众生祝гv不修德,迷惑沈流生死中,为彼阐明众智道,此妙光神之所见。】
  这是妙光迥曜主林神他的赞颂,他所修学的法门是「得以一切功德法饶益世间」。偈颂里面「众智道」,就是长行里面讲的「一切功德法」。『众生祝гv不修德』,「祝гv」是谄佞。清凉大师注解,「众生谄佞,自不修德,宁有进贤之心」。这个事情古今中外历史上都有,「祝гv」就是古时候所讲的谄佞,这一类的人,谄是谄媚巴结,佞是奸佞、心术不正。但是他很聪明、善於词令,我们可以这么说法,好话他说尽,坏事他也干尽。在中国过去历朝所谓大奸臣,真的是祸国殃民,他很得皇帝的欢心。清朝干隆他是圣君,了不起的皇帝,他身边还有一个奸佞的大臣和恢钡礁陕∷蓝济挥蟹⑾郑憔拖盟芑崴祷啊⒑芑崽趾茫袷赂傻锰唷K运抵谏谜飧隼醋霰扔鳎恢佬扪约旱牡赖拢龆ㄗ龀稣习萌撕檬隆N裁矗克刀剩刀室欢ㄏ刖》椒ㄆ苹怠�
  《了凡四训》里面讲得很好,了凡先生说的。从中国历史上来看,好人多半重实质而不重形式,也就是我们常讲的不修边幅,随随便便,但是他重视德行的修养。特别在不得志的时候,放荡不羁,因此很容易得罪人。无论想做什么事,他做的事情决定是好事,利益社会、利益大众,常常很容易招来别人的毁谤,毁谤带来的障碍是好事不容易成就,所以谚语才有「好事多磨」。为什么不说恶事多磨?恶事没有磨,好事有磨。磨从哪里来的?就是第一句话说「众生祝гv不修德」,他们来障碍,他们怕好人出头。好人一出头他们怎么办?所以小人可以联手起来把好人破坏,把好事破坏,小人才得志。这桩事情自古以来就常见,佛说这个经三千年前,那个时候社会有这样的人,没有现在这么多。现在这一类的人太多太多,自私自利的念头,争名逐利的念头,如果要不放下,必定很容易堕落到这一类里面去了。
  『迷惑沈流生死中』,他们所作所为的,「沈流」不是向上升,是往下坠落。往下坠落到哪里去?三恶道!饿鬼、畜生、地狱,他们到这里面去了,你说多可怜!菩萨有智慧有福报,帮助这些愚痴可怜的众生。『为彼阐明众智道』,「众智道」就是长行里面讲的「一切功德法」。这些人很聪明、世智辩聪,不是个糊涂人。他所求的名闻利养,他怕这个善人出来的时候,障碍了他的名闻利养,夺取了他的名闻利养。所以从嫉妒里面生出种种的障碍,制造种种谣言,毁谤贤能、陷害贤能,干这样的事情。他不知道因果报应,不知道功名富贵是你命中注定的。心术不正,你的福报已经受很大的折损,决不是你以种种奸佞的手段障碍贤能,你的地位就上升,官就上升,你的地位巩固,不是的!他完全想错了。你命中该做宰相的,到时候你一定接受帝王的封赏,拜相;你命里没有,想尽什么方法你也得不到。
  《了凡四训》里面讲得太清楚、太明白了,人生在这个世间,「一饮一啄」确实是命中注定的,「莫非前定」。谁给你注定的?是你自己过去生中所修的。你修善因必定得善果,你造作恶业决定受恶报。善人何以常常得谤,何以常常被人陷害?善人、道德之人,他也要明白其中的道理。自己虽然修养道德,有意无意得罪人,得罪人就跟人家结怨了。你想做好事,你这些冤亲债主他可要找你麻烦,他为什么不障碍别人,偏偏障碍你?我们要觉悟。所以世出世间大圣大贤常常教导我们、警策我们,不要跟人结恶缘,尤其不要跟恶人结恶缘,为什么?跟恶人结恶缘必定招来报复。与善人结恶缘没有关系,善人一笑了之,没有把他放在心上,所以可以得罪君子,不可以得罪小人。
  在中国历史上郭子仪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在历史上看到这个故事,实在是给我们做了一个好榜样。郭子仪对於心术不正的小人,纵然他的地位很卑微,他那个时候已经封王,这些小人来见他,他一定见,而且一定坐得很端庄,穿上礼服来接见。有很多人觉得奇怪,「许许多多达官贵人来见你,你都很随便,为什么这些小职员来见你,你这样的严肃?」他就说,「这些人心术不正又很聪明、又很会巴结,不能得罪,将来万一他做了大官,他得了志,我们得罪他,他怀恨在心会报复。」他的话后来果然应验,擅长於巴结的这些人,很容易讨得主子的欢心,凡是得罪他的人,他得志的时候都不会有好结果,有仇必报。郭子仪一生能够平平安安度过,他有他一套学问见识在,很值得我们学习。
  今天在这个世间,善人少,不善人多,要不是有深厚善根的人,处在这个环境里面,必定也会受不善人的影响,他那个善心会打折扣。古人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周边常常往来的人,常常接近的人,不善的人多,他的善根不是十分深厚,总不免受环境的影响。於是他的善心善行下降,自私自利、好名好利这个念头会上升,道德不知不觉坠落,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於是乎就不免要做错事,不免要遭受不善的果报,这个事情常常有。如果我们细心观察你不难发现,最重要的是如何保持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缘,如何在自己一生当中不得罪人,这个话从前李老师跟我们说过很多遍,常常教导我们,我们听得耳熟。
  所以对人,特别是对恶人,真诚的恭敬,不是假装的。佛在经上教导我们「礼敬诸佛」,只有他这教的榜样好,对恶人恭敬不赞叹,就这一点,对恶人跟对善人跟对佛菩萨无二无别。对善人善行有赞叹,对恶人恶行不赞叹。但是你要记住,这个恶人如果有一些善行,我们特别赞叹他的善行,对他做恶的,一字不要提,这是「为彼阐明众智道」。这就是用一切功德法去帮助他,让他在长时间里面,他会觉悟到,会省悟到。他周边所接触的某人,「你看看见到我作恶,他一字不提,若无其事;我做了一点好事,他都在赞叹、都在宣扬。」时间久了他会觉悟、他会体会到,这样劝他回头。还有一些人到临终的时候才觉悟到,这一生当中哪个人是真正好人,真心对我;哪些人是虚情假意,他明白了,他心里生忏悔心。如果这时候遇到善知识,善知识能够教他念佛求生净土,一样能往生。我们不能不晓得这个道理。
  「众智道」,这个智帮助他转迷为悟,「道」是方法,经论上常讲的「善巧方便」,去帮助他。在日常生活当中如何落实?落实一定要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