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第3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颐怯孟执幕袄此担家鲆磺兄谏詈玫陌裱磺兄谏鲎詈冒裱褪俏皇俏约骸U嬲谏褪腔叵颍叵蛑谏宰约豪唇彩腔叵蚱刑幔刑崾谴缶酰蟪勾笪颉N约菏乔蟠蟪勾笪颍谏歉谏鲎詈玫陌裱盟吹健⑷盟健⑷盟哟サ剑兴写ィ兴舴ⅰK跷蛄耍突赝妨耍囟裣蛏疲孛韵蛭颍亓老蚣质澜纾裕≈谏姑挥芯跷颍谏姑挥懈写ィ颐亲约鹤龅貌缓茫龅貌还唬挂咏襞ψ龅酶茫龅酶飨浴D康氖鞘裁矗肯M缫惶炀跷颍M磺兄谏缫惶旎赝罚缫惶烀髁擞钪嫒松恼嫦啵缫惶焓∥蚬粗廊擞肴说墓叵担擞胱匀煌蛭锏墓叵担擞胩斓毓砩竦墓叵担挥斜鸬摹�
  凡夫一回头就是圣人,转凡成圣,这是我们对於一切众生的布施供养,对一切众生的真诚奉献。奉献我们的心智,奉献我们的身体,奉献我们全部的时间,奉献我们全部的精力,这就叫圆成。清凉大师这个注解,诸位有机会细细去看看,我给你讲解的这些,你就能体会什么叫「圆成」、什么叫「分成」。分成是部分不圆满,圆成快速,我们这一生当中立志取西方极乐世界实报净土,得用这个方法来修,自己会有信心,这一生没有空过。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四五八卷)  2001/1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458
  请看「世主妙严品」,主林神长行,第五句:
  【垂布焰藏主林神,得普门清净慧恒周览法界解脱门。】
  清凉大师在这段里面注解得很多,诸位同学自己可以去参考,有《疏》、有《钞》。《疏》里面讲:「智通万法,故曰普门;客尘不生,故曰清净;悟如日照,顿周法界;功如拂镜,说智渐明;明是本明,渐为圆渐。」这几句注解把菩萨修学的境界都给我们说出来了。「智通万法」这是讲的智慧,智慧跟聪明不一样,这是我们学佛同修必须要辨别清楚的,不可以把聪明当作智慧,那就搞错了。聪明跟智慧在形象上很相似,实际上不相同。不相同的原因在哪里?它发生的根源不相同。聪明发生的根源是意识,我们一般讲的第六意识,从这个地方发生;而智慧,是从真性里头发生的。所以它们的来源就好像同样是两条河流,那个源头不相同。因此,智慧一定是要从禅定当中得来的,诸位要晓得,禅定就是清净心、平等心,定生智慧。
  佛家的教学是「戒定慧」三学,不但是释迦牟尼佛教学离不开这三个原则,释迦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教化众生,都是用这三个科目,「戒定慧」三学,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所以智慧是从禅定里面生的,禅定就是清净心,就是平等心。如果没有得到清净、平等,你表现出来的那种智慧,在佛法里叫做「世智辩聪」,我们一般讲聪明才智。它的起作用,那个差别很大。聪明智慧起作用里面没有离开烦恼,换句话说,它带著妄想、分别、执著,而智慧起作用不带,智慧起作用里头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这就很容易能够觉察得出到底是智慧现前,还是聪明在起作用。佛告诉我们,唯有智慧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聪明不能解决问题。这个话的意思很深,聪明要是运用不妥当,不但不能解决问题,会让问题更复杂,这个道理我们总得要晓得。
  现在这个世间,可以说是许许多多地区都有严重的纷争,许多国家的领导人,他们想出种种方法来解决问题,问题不但不能解决,反而愈来愈麻烦。这什么原因?没有智慧,是聪明,世智辩聪,不是真智慧,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我们学佛一定要求真实的智慧,唯有智慧才能通万法,所以这里面称之为「普门」。清凉在「入法界品」里面跟我们讲「十普」,讲得详细,这在经的后面。这个地方给我们讲的「普门」是从总的纲领上来说的,简单明了。如果我们真实智慧现前,为什么叫「普」?心里面的障碍没有了,隔阂没有了,也就是说分别执著没有了,就普了,自自然然就普了。由此可知,不能够普遍十方三世,原因在哪里?因为你有分别,因为你有执著。所以知道,普法是真实法,普门是真心所现,聪明智慧是妄心起用,不是真心。
  底下这一句说得好,「客尘不生,故曰清净」,它得的是『普门清净慧』。什么叫客尘?客尘是比喻,它是客,当然它就不是主,《楞严经》上讲的「客尘烦恼」,比喻作烦恼。主是什么?主是自性。尘是空中飞扬的尘土。我们在房间里面,阳光从窗户射进来,你在阳光里面看到许许多多的微尘。没有这个光的时候,我们不知道,以为这个空间很干净,阳光直射的时候发现了,原来这个房间里面有这么多的灰尘。所以我们的桌子、茶几,一天没有去擦它,到第二天你去摸一摸,桌子上就有许多灰尘,从哪里来的?原来空中这些微尘我们不能够觉察,到它们累积的时候,我们这才发现,桌子天天要擦,地天天要扫。所以把自己的心性比喻作主,把这些烦恼比喻作客,把心性比喻作空,把烦恼比喻作尘,客尘都是烦恼的代名词。统而言之,就是代表妄想分别执著。用佛经里面的术语,就是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
  在此地大师用客尘来表示,这个客尘原来《楞严经》里面也是这么说法。客尘不生,烦恼不生;换句话说,智慧现前的人,六根接触外面的境界,境界总的来说不外乎顺境、逆境,这是讲物质环境;人事环境,佛家讲缘,有善缘、恶缘,人事环境。无论是顺境善缘,或者是逆境恶缘,智慧现前的人面对著外面的境界,一个念头都不生。他不会起心动念,他没有分别执著,这个心叫清净心,平等心现前。清净心、平等心就是禅定。所以禅定在哪里?在日常生活当中。绝对不是说盘腿面壁、眼睛闭下来那叫修定,那个定有什么用?不管用。诸佛如来、诸大菩萨他们的定、禅定、甚深禅定,他起用。他生活在禅定里面,工作也在禅定里面,待人接物无处不在禅定里面,所谓「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他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眼在色尘当中入定,你们想想这个意思,不会被色境干扰,不会被色境动摇。在色境里头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眼根在色境里头入定。耳根在声尘里面入定,他不是不见、不是不听,他听,听得很清楚,看得很清楚,那叫慧,真实智慧。
  所以定慧是同时的,没有先后的,定慧等运。运是起作用,同时起作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绝对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这才叫清净。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根根如是,尘尘如是。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无不如是。从这个地方我们能够体现出主林神、树神他们修行的功夫高,绝对不是我们凡夫能够跟他相比的,他们是真正修行人,愿意作树神,不愿意得个人身。像他们这个境界,在六道里取得人身那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他为什么不到人间来,要去作树神,这就是人各有志,各有所好。他喜欢住深山,喜欢住丛林,人住在深山、森林里面有很多不便,树神就很方便。所以这个我们能够理解,人各有所好,有的人喜欢山,有的人喜欢水。无论受什么样的身,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都能成无上道。
  人能修无上道,诸位要记住,树神也能修无上道,花神也能修无上道,水神也能修无上道。水神是指什么?水里面的那些动植物。我们知道大海里有动物,海底有植物,他们也能修行。也闻法,也念佛,也能够修行证果,我们不能小看他。有些灵性特别高的,我们就知道那是有修行的,那个不是迷惑颠倒的。许多同修们,你们在没有学佛之前或者学佛之后还没有素食的,像香港这个地区,很多人吃活的海鲜。你吃的时候,你仔细观察,它在没有被杀之前,你看它的动态,仔细去观察;如果观察有灵性的,那是水族里面的修行者,这个买来放生,功德很大。你看它,它不愚痴,它不糊涂,它好像懂得人的意思,不是看不出来。水中的这些动物修行者都是属於水神这一类的。天地万物都有神灵附托其身,这经中称之为杂神这一类。
  这说出他们心地清净,真的做到一尘不染,这是『清净慧』。『恒周览法界』,「览」是观察。观察的境界不是一个地区,不是这一个山头、一个地区,也不是一个太阳系、一个恒河系,周遍法界。清凉说「悟如日照」,强调迷悟,修道的人觉悟了就像阳光普照大地,「顿周法界」,它不是渐的,是顿的,立刻周遍虚空法界,尽虚空遍法界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从清凉大师注解里面来看,这些树神、主林神都是诸佛如来化身。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么?树神很多,主林神是树神里面的领导人,诸佛菩萨示现这种身,度化这些树神,只要这些树神他有善根。我们相信多数有善根,为什么?喜欢森林,喜欢大海的,都是相当有修养的人士。我们中国人常讲「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那是爱好,有智慧的人喜欢水;仁慈之人、仁德之人喜欢山,山水怡情养性。这些人喜欢山水的多半他们都去作山神、作水神,做这些树神,到这边去了。正是孔老夫子在《易系辞传》所说的「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我们来生愿意受什么样的身,愿意过什么样的生活,都在自己一念之中。真正具备这些条件,有这样的德行,去处无不随心所欲,这些都是属於事实真相。我们要觉悟,不能不觉悟。
  清凉后面说:「功如拂镜,说智渐明」。前面讲「智通万法」是讲根本智;「悟如日照,顿周法界」这是讲后得智。佛在《般若经》上告诉我们「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知是讲根本智,就是清净,清净平等觉,这是根本智,实智。它起作用的时候叫后得智,叫权智,那个作用是无所不知。可是后得智不是像根本智那样一时圆顿现前,后得智一定要藉缘,没有缘引发,它不会起来的。就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要是没有人向他请教,他心地清净,一个念头都不生。六根在六尘境界当中,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那是他的自受用。有人向他请教,他要为人说法,要为人解答问题,显现的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他的清净平等觉起作用。清凉在此地讲「功如拂镜」,「拂境」是《坛经》里的话,神秀和尚说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心像一面明镜,要常常把镜子擦干净,不要让镜子惹灰尘,这都是比喻话。
  「洗心易行」这四个字是《无量寿经》上讲的,就跟神秀这首偈子的意思完全相同,都是讲修德。我们要怎样去起修,怎么个修法,不能不知道。用在功夫上,要常常反省自己的过失,过失就是尘埃,用功要从心地上用功,这叫从根本修。心地清净,你的言行自然清净;心地善良,你的言行自然善良。从身修、从口修,叫从枝叶上修;从心地起心动念来修这叫从根本修,你能这样修,你智慧慢慢就开了。这个智是权智,在《华严经》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大家虽然没有念过也听说过。「五十三参」是什么意思?我们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