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你还以为值得骄傲,那你就大错特错,你有什么值得骄傲?印光大师,这许多人都知道,西方极乐世界大势至菩萨化身再来的,人家是什么态度?常惭愧僧。我们都尊敬他、都佩服他,都觉得他修行得不错,他没有觉得值得骄傲,反过来说常惭愧,惭愧是做得不够好,做得不够圆满,这都是表演给我们看的,这是身教。印祖在世一生当中言教少,身教多。虽然言教少,但是他用文字来代表言说,也留下了非常宝贵丰富的教诲,《印光大师文钞》。任何一篇我们果然参透,能信能解,能行能证,都能够离苦得乐。所以菩萨在此地说的话,「令法界一切众生舍离懈怠」,这一句话我们在前面特别强调过,我们的大病就是懈怠,提不起精神,不肯吃苦、怕苦。懈怠懒散这是我们一生不能成就真正的原因,第一个原因。
学佛的效果、绩效,你累积的功德有什么样的效应?就是这个经典上讲的清净解脱,「普清净」。普清净是一切清净,六根清净、身心清净。怎么清净?就是「所有根欲皆治净」,「根」是六根、六根清净,「欲」就是讲身心清净。见者爱乐主稼神从这个法门悟入,信解行证,悟代表信解,入就是行证。第十首:
【如来出现於世间,普观众生心所乐,种种方便而成熟,此净光神解脱门。】
离垢光明主稼神,我们从德号里面特别要重视离垢光明,垢是染污、是烦恼、是习气,一定要离。光明是什么?光明是智慧,只要你能够离烦恼,你的戒定慧一定现前,不但戒定慧,连著解脱、解脱知见,也就是你的五分法身就现前了。我们今天最大的苦恼就是法身不能现前,什么叫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不真干怎么行?我们自己要干,自己要成就,然后要帮助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最重要是观机。『如来出现於世间,普观众生心所乐』,「乐」是爱好。我们生在这个时代,生活在这个地区,现在我们生活范围扩大了,被卫星电视扩大了,被网际网路扩大了。刚才我听到新加坡那边同修打电话给我,我们在此地上课,那边的画面收得很清楚,新加坡的同修现在都在听,就扩大了。因此这个世界众生的心所爱好我们不能不知道,你要不知道,说法就不契机了。你所说的、你所做的他们不喜欢,他们就不能接受。所以我们所想的、所说的、所做的,一切众生看到、听到、接触到了生欢喜心,你的教学就成功了。
可是在今天教学真的是有一定的难度,为什么?现在众生普遍爱好的是十恶,不是十善,心里面所思的全是自私自利,全是怎样损人利已,你就想到圣贤教诲对现代众生是多么困难!怎么办?有一些善知识来给我说:「法师,度一个算一个。」我点点头:「没错!」只能做到这样子。哪些人得度?善根深厚的人得度,我们跟他讲,他听了之后,点头觉得有道理,慢慢他就听得进去了。可是世尊不是这样教导我们的,世尊要教导我们,如何帮助迷惑颠倒业障极重的众生帮他回头,这是要高度智慧,高度的艺术。底下这一句『种种方便而成熟』,这一句我们要特别重视,要想什么是「种种方便」,不但让他接受,还要帮他成熟,这是净光神解脱门。离垢光明主稼神,我们要向他学习,要发扬光大他的精神、教学。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四五一卷) 2001/10/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451
请看「世主妙严品」,主药神十法,长行第一句:
【复次吉祥主药神,得普观一切众生心而勤摄取解脱门。】
不但是人生於世,乃至於一切动植物,我们观察他们的生态现象,都不能够免除生老病死。因此医药对於众生,与饮食同等的重要,甚至於我们看到有许多药食。在这一个单元里面,世尊也为我们举了十个例子,第一位『吉祥主药神』,我们看到菩萨的名号,意义就非常的殊胜。「吉祥」这个名词很具有启发性,什么样因由才能够得到吉祥?吉利祥和,这不仅是一句祝福的话,实实在在是在提醒我们大众,凡是如理如法而得到的吉利祥和,这是真的;如果是非法违理得来的利益,那决定不吉祥,你暂时可以得到,你的灾祸在后面,所以这一句话是赞颂,同时也是警惕。在古时候,臣子对於君王常用这一句话,甚至於我们在戏剧里面,也常常听到的「皇上吉祥」,这是赞颂,又是提醒,就是说你的起居作为,一定要如理如法。在民间吉祥如意也是我们常常见到的赞颂,含著有同样的意思在。
这是一位主药神,主药神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大夫,为一切众生治病调身。凡是从事於这个行业的,都可以归纳在主药神这个单元里面。他所修学的法门,是『普观一切众生心而勤摄取』,这句话不太好懂,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注解,他说「顺情则易摄,逆意则难调,故普观之」。清凉大师这个解释,提供了我们很好的解释。凡是精於医道的大夫,他平常接触一些人物,跟我们一般人的观察不一样。他很细心的观察一个人,观察任何一个人身体健康不健康、有没有病痛。有一些人现前身体似乎是很健康,可是他有潜伏著病因,可能三、五年之后会发病,也可能十年八年之后发病。真正高明的医术,能够看到三、四十年后,你会发什么样的病。
这个说法似乎显得很神奇,其实我们懂得这个原理,就不觉得奇怪。譬如现代这个时代,汽车是我们必须的交通工具,已经不是奢侈品,是很普通的交通工具。喜欢车的人,懂得汽车构造的原理和技术,他的经验非常丰富。车在一发动的时候,他听到发动的声音,看到当时状况,他就能判断这个车的性能,能够预料这个车跑多久、哪个地方会发生故障。从哪里来?从经验当中来的,从学术当中得来的。由此可知,人也是一部机器,是一部非常精密的机器。精於医术的人,看你的气,看你皮肤的颜色,听你说话的音声,看你走几步路的动作,就能够知道你身体的状况。就跟对玩车很有经验的人,一听车的发动,就知道这个车有没有问题,同样的道理。
从前我在台中跟李老师学佛的时候,李老师的医道相当高明。他曾经跟我说过,第一流的大夫望闻问切,切是把脉,第一等的功夫,一望就知道,不必问。望就是观你的气色、听你的声音、你谈话时的声音,就知道你什么病,第一等的医生。第二等的医生,看了之后,也听到你的声音,还得问问你,这是二等的;到把脉,这叫三等。李老师以前告诉我们,要把脉诊断,这是三等医生。还有三等三的讲法,怎么叫三等三?我们在李老师那里听的东西确实很多,中国的医学第一等的不是治病,是讲长生之道,是教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如何调养、保养这个身体。
根据中国医学里头的记载,人这个机器,如果保养得好,一丝毫没有糟蹋他,人的寿命正常应该是活两百岁,所以中国医学是讲长生之道。第二等防止疾病,第三等这才治疗,所以这就变成三等。治疗里面望闻是一等,到问是二等,到把脉是第三等,所以把脉叫三等三,三等里面的第三等。那我们看主药神应当是一等的、一流的,你看看这平常「普观一切众生心而勤摄取」,这是药王菩萨、药师如来。主药神那当然是这一大类的,药师如来这一类的,他们大慈大悲。我们应当要学习,要以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观察一切众生。
观什么?观众生的心,众生起心动念,我们要知道。起心动念是业因,造业的第一个因素。起心动念在造作业习,后面就有果报,种善因一定得善果,造作恶业必定要受恶报。清凉大师注解说得好:顺情的菩萨就容易教诲。摄是摄受众生,而勤摄受;那个逆意的,就是恶习气很重的人,比较难调伏。难调伏,菩萨是不是舍弃他?不是的,难调能调。佛家常讲,「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叫大慈大悲。不是说你叛逆,就不教你了,这个不是教育家,这不是一个好老师。好老师对於叛逆的学生,也要用真诚大慈悲,用长时间去感化他,这个感化就是此地讲的「勤摄取」。决不是以为这个学生不接受教训、违背老师的教诲,甚至於抵触,乃至於经上讲的,对老师毁谤、侮辱、陷害,当然他造的是无间罪业,可是老师有没有舍弃他?老师没有,老师还是在等待机缘,用种种善巧方便来帮助他,真正显示出「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是教育,成功的教育。这个学生顽皮,这个学生不守规矩,把他开除,开除不是好的教育方法。好的教育方法,怎么样把恶人变成好人、变成善人,把坏的分子变成好分子,教育成功,这是教育的伟大。
佛法是教育,所以佛法当中,对於一切叛逆,都是以慈心来对待,以善心来对待,以高度的智慧、善巧方便来帮助他,而不是排斥。虽然世尊在灭度之前,弟子们向世尊请教四个问题,其中就有一个,恶比丘我们如何跟他相处?佛在世,恶逆的比丘、出家人,佛有智慧、有善巧方便来调伏他、来教导他。我们凡夫弟子没有这个智慧,没有这个能力,僧团里面遇到这样的同参道友,我们怎么办?佛教给我们一个方法,「默摈」,这是不得已。默摈是什么意思?不要理他,回避他,各人修各人的,佛教给我们这个方法。这是我们自己的智慧、善巧方便不足以感动对方,只好用这个方法。
所以佛的教诲,我们要懂得他里面的意思,默摈有许许多多的技巧,有许许多多的层次。并不是说默摈就是不理他,我们要这样想法、作法,把佛的意思错会了。再恶的恶人,他也有长处,他也有善行,对於他的优点、他的善行,我可以随喜;对於他的恶行、他的悖逆,我不随喜,这就是默摈,我不赞成他。那要看机缘,他能接受,我们就提出反对的意见,我不赞成;如果他不能接受,或者引起更多的麻烦,我们就不表态,我们也不说赞成,也不说反对,都是对待恶比丘的态度。我们常讲要见机行事,要察言观色,「普观」。
假以时日,总是要帮助他回头、帮助他觉悟。那怎么帮助?自己要做一个回头的榜样,要做一个觉悟的样子,这是教化难调伏的一类众生。从这个地方,我们更深入体会到,菩萨在恶比丘里头有没有示现的?有,也示现恶比丘。佛陀在世的时候,提婆达多也是菩萨再来,他是不是真正的恶人?他不是的,他是菩萨示现的。就像唱戏在舞台上表演,他的角色是反派的,他不是真的恶人,他要演个恶人。演得很像,演得很逼真,教恶人看到的时候回头。如果我们把他当作真的恶人,错了!那就冤枉他了,我们就把人看错了。
由此可知,我们要怎样修自己,要怎样帮助别人,这个道理不可以不知道。他无恶不作,示现那个恶人,他是真的恶,是假的恶?他作恶的动机何在、目的何在?我们晓不晓得?不知道。我们是在初学这一阶段,那应当怎么办?决定要随顺佛陀的教诲,连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都教导我们:「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我们从这里下手。儒家教导我们:「三人行,必有吾师」,真实教诲。三个人是什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