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第3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蘧〉拇缺镏磺锌嗄阎谏乇鹗窃谖颐窍智罢飧鍪贝约阂悖米栽冢蟛拍芤云降惹寰坏闹腔邸娜グ镏鹑恕5诎俗穑�
  【净喜善音主水神,得於菩萨众会道场中为大欢喜藏解脱门。】
  清凉大师说得好:「处处见佛,故大喜无穷,喜从佛生,即佛名藏。」把菩萨的名号跟他的法门都说尽了。菩萨的德号好!「净喜」。由此可知,法喜充满从哪里来的?清净心来的。为什么?心清净了身就清净,身心清净,境界就清净,这是佛境界,所以清凉说「处处见佛」。我们在经上读到菩萨成佛,菩萨刚刚成佛的时候,「普见大地众生同成佛道」,这是初成佛的样子,初成佛的境界。我们没有,我们只觉得我自己成佛了,别的人一个都没有成佛,我是不是成了佛?没有!我哪一天要是成佛,我一定看到大地所有众生都成佛道,我成佛了。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把境界降低一点来说,哪一天我们真正看到全世界所有一切众生都是善人,我才是个善人;如果看到众生还有不善的,我善他不善,说老实话,是自己不善。你要问为什么?道理并不难懂,也并不很深,我们用善心看一切众生,一切众生都善;我们用恶心看一切众生,一切众生都恶。由此可知,外头境界没有善恶,善恶在哪里?善恶从心生。佛菩萨成佛就是这么个道理,他以佛眼看众生,众生都成佛了;我们是用凡夫眼看众生,用凡夫眼看佛菩萨,佛菩萨也是凡夫,就这么个道理。由此可知,修清净心是多么重要!
  「净喜」所发当然是「善音」,善心、善言、善行,无有不善,所以他於『菩萨众会道场中』,成就『大欢喜藏』,我们相信。古人常讲「爱人者人恒爱之」,菩萨对一切众生尊重,对一切众生热爱,对一切众生无条件的协助,众生哪有不欢喜的?所以不分国家界限,不分族群界限,不分宗教界限,普遍得到大众的欢喜。我们看第九尊:
  【普现威光主水神,得以无碍广大福德力普出现解脱门。】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告诉我们,「性相无碍之福,故能普现神通」,我们看这两句提示就知道了,这就是我们要学的。如何能入无障碍的境界?《华严经》末后一品「入法界品」,入什么法界?入无障碍的法界。在《四十华严》品题里面讲得很详细,《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就是无障碍境界)普贤行愿品》。清凉大师在解释经题的时候告诉我们,不思议解脱境界是所入,普贤行愿是能入,能所不二,才是真正的契入。这就明显的教给我们普贤行能入,所以《无量寿经》一开端第一句话:「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我们这才恍然大悟,西方极乐世界所有一切往生者,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所以我讲《无量寿经》说过,极乐世界是普贤菩萨的法界,不修普贤行,决定不能够往生极乐世界,这一点我们不能不留意,不能不知道。
  普贤行跟一般菩萨行有什么不一样?从事相上来说,普贤行跟一般菩萨行完全相同,不一样的是在用心不一样。普贤菩萨的心,性相无碍,也就是说普贤菩萨的心是真心,永离妄想分别执著,所以他才「普」;尽虚空、遍法界,我们现在的话来说,虚空法界、国土众生是一不是二,这是普贤的见解、普贤的思想、普贤的智慧、普贤的福德。所以学《华严》最低的利益、最小的利益是拓开心量,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读了《华严经》心量不能打开,你白念了。心量拓开之后,那你的智慧福报就现前了,能现多少?看你心量拓开多少,果然跟普贤菩萨一样,等虚空、遍法界,那就恭喜你,你已经证到等觉菩萨果位,真正是圆顿大法。所以他以『无碍广大福德力普出现』,这个「普出现」就是像《普门品》里面所讲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无处不现身,无时不现身,这才显示出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末后这一尊菩萨:
  【吼声遍海主水神,得观察一切众生发起如虚空调伏方便解脱门。】
  『吼声』是形容佛菩萨说法的音声,如狮子吼;『海』比喻深广无际。清凉注得不多:「调生行广,如空无边。用靡暂停,如空无尽。」众生无边誓愿度,菩萨行愿不落空。『观察一切众生』,观机,应以什么身得度,为众生现身;应以什么法门教诲,为他演说佛法。佛法就是觉悟之法,令他觉悟之法叫做佛法。「调伏」,调是调心,他心不清净,心有烦恼,心有邪见,如何跟他调理;「伏」是降伏,他有习气恶业。「调伏」两个字是对身心两方面来讲的。如何能教他身口不造恶业,这是用戒律,戒律是调身的,降伏你错误的造作;经论是调心的,帮助众生破迷开悟。戒律帮助众生断恶修善,伏烦恼,方法称为善巧方便。由此可知,这一位菩萨他修行证果、成无上道,是用教化众生这个法门。
  由此可知,法门无量,法门平等,真的是无有高下,这显示出从教学也能成无上道。一般讲经说法教学,古人有所谓这是修的福报,福不能解决问题,六祖在《坛经》上讲「此事福不能救」。讲经说法是福,如果这个经讲得没错,是劝导别人的,那是福报;如果讲经说法,知道经里字字句句是劝我自己的,依文入观,那就是功德,那就能成无上道。所以我们一定要晓得,没有成佛之前,这个经百分之九十九是讲给自己听的,别人是旁听,只是百分之一。如果你搞颠倒了,百分之九十九是讲给别人听的,自己稍稍准备准备,那你是六道轮回众生,你出不了六道轮回。这里头毫厘之差,果报不可思议,真的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一定要晓得,自己没有成无上道,化他还是自度,自行化他是一不是二,著重在自度自行,这就对了。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四三九卷)  2001/7/19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439
  请看「世主妙严品」,主水神偈颂:
  【尔时普兴云幢主水神,承佛威力,普观一切主水神众,而说颂言。】
  第一首:
  【清净慈门刹尘数,共生如来一妙相,一一诸相莫不然,是故见者无厌足。】
  这个偈颂是赞叹如来相好光明。世出世间接引大众,相好是第一德,最重要的一个关键;也就是说,我们跟一切众生接触,第一个印象要好;如果第一个印象不好,再要叫人家对你有好印象相当困难,为什么?我们常讲先入为主,凡夫哪一个没有成见?所以第一个印象不好,想别人对你好,想别人能帮助你、成就你,那个艰难可以想像得知。菩萨成佛,菩萨知道,知道众生的心理,所以在没有成佛之前先修相好,相好是福报。成佛是怎么成的?成佛是修慧成就的,《坛经》里面说「此事福不能救」,了生死、出三界、断烦恼、证菩提,福做不到,慧才能做到。由此可知,菩萨平常著重在修慧。
  但是这要成佛了,成佛之后要把他的弘愿兑现,「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愿要兑现,不能说话不算话,说话不算话那就是骗人,哪有骗人的人能成佛?修行人决定不可以轻诺寡信,这是缺德的事!言而有信。要度化众生就要想到,跟众生接触第一个印象一定要非常好,所以他要特别去修福。经上常讲,用多少时间?百劫,百劫不一定是那么长的时间,表圆满。什么叫圆满?你的福修圆满了,百劫修相好,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全是福德积集的。在此地,前面这两句,『清净慈门刹尘数』,这里告诉我们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第一个因素,就是根本的业因是清净慈悲,你才能得相好。「刹尘数」也不是真的是个数量,清凉大师说得很好,「离过无缘」,这是说清净;「门如尘数」这是讲利乐众生、度化众生,众生无边,门是法门,所以诸佛如来以无量无边,就是以刹尘数的法门来教化众生。所以诸位一定要记住「清净慈悲」,第一个心要清净,第二个身要清净,第三个环境要清净。效果从哪里看?从环境,我们居住的环境不清净、零乱,一切东西堆得拉拉杂杂的,人家一看,你这个环境零乱,你身不清净、心不清净,给人第一个印象就坏了。
  第二句『共生如来一妙相』,如来三十二相每一个相都有一个因,《大智度论》、《瑜伽师地论》、《涅盘经》、《大集经》里面、《华严经》也讲到,《华严相海品》里面会讲到。这个地方引用的清凉大师的疏跟钞也有一部分,诸位可以参考;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里面引经据典,把这些业因果报详细的介绍了。在此地菩萨告诉我们「清净慈门刹尘数,共生如来一妙相」,这个意思就是说,如来任何一个相好,换句话说,我们任何一种福报,许许多多善因共成的。说一个相有一个因,那就是许多因素里第一个因,如同世尊为我们介绍十法界的业因,那个业因太多太复杂了,佛只举一个。佛法界,「平等」,平等心是因;菩萨法界,六度心是因,举一个。但是要知道,实在讲是无量无边的智慧善因所成就,每一个相好都有密切关联。
  『一一诸相莫不然』,一一诸相通常我们讲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故见者无厌足』,这是果报,这才能够接引众生,令众生跟你一接触就生欢喜心、尊敬心、仰慕心,他才会跟你学习。所以,福德庄严是干什么的?不是自受用,摄受众生的。我们希望众生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超凡入圣,头一个就要给众生最佳的印象,我们不能不记住。诸佛菩萨为我们做这个示现。第二首:
  【世尊往昔修行时,普诣一切如来所,种种修治无懈倦,如是方便云音入。】
  这个地方我们要学的,学佛,此地讲的世尊就是释迦牟尼佛,过去生中无量劫来好学不倦。所以我常常劝导诸位同学,我们学讲经的人,都希望自己法缘殊胜,法缘从哪里来的?要跟人结缘才行,你不结缘,法缘怎么会来?我们讲经的人要想法缘殊胜、要想经讲得好,听别人讲经。无论是老参或者是初学,像我这样的算是老参,讲了四十多年,你们培训班同学是初学,不论是老参、初学讲经,欢喜听闻,增长自己的福慧。他讲得没有我好,我为什么要听他的?我们去给他作影响众,这就是护持佛法、这就是拥护三宝、这就是广度众生。这里面有无量无边的利益,同时结了法缘,这我常讲的,跟道场结法缘,将来我有缘到这个道场讲经弘法;跟道场常住结法缘,这里面出家在家的修行人,我跟他有缘;第三个跟这个道场的信徒结了法缘。这一去听经,一举不晓得有多少得!我懂得,任何人讲经,法师也好、居士也好,只要跟我自己时间没有冲突,我一定去听,我欢喜听经,所以才有这样殊胜的法缘。不喜欢听经,这个人没有法缘,这个人智慧福德都有限,不会增长,他不会修。
  我们要懂得『普诣一切如来所』,一切讲经的道场,我们都要去参与。『种种修治无懈倦』。你只要去听、去观察,《坛经》里面说得好,「下下人」可能有「上上智」,不要看那个是初学,不能够轻慢,也许初学讲这一座经有几句话我们没想到,他或者是有意无意说出来了,对我们很有受用。如果他有过失,犯的有过失有错误,我们看到了、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