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邪旆ǎ荒懿煌俗环彩谴诱媸抵腔劾锩嫔模挥邢蛏咸嵘圆换嵬峦俗�
中国四大菩萨,最后是峨嵋山的普贤菩萨,普贤菩萨代表大圆满。什么圆满?真平等了,普就是平等;不平等,普这个字做不到。「普贤」:大家都一样,大家都是贤人,大家都是圣人,《华严经》上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佛就是圣贤,人人是佛,一切众生个个是佛。普贤教导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的心态,他讲了十条,第一个「礼敬」,对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物」就是一切众生,这里头包括动物植物,我们今天讲生物,在佛法叫众生;平等的恭敬,平等心现前了。第二个「称赞」,赞扬德行,中国古圣先贤教人隐恶扬善,别人的过失绝对不把它放在心上,心上尚且没有,口里哪里会有?口没有恶言。小乘人修行著重在发露忏悔,自己做错的事情绝不隐瞒,坦白承认;但是大乘佛法里面,忏悔的方法跟小乘不一样,大乘是把恶的念头、恶的思惟统统放下。就像佛在《十善业道经》里面说的,他讲的是菩萨,「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世间苦」,一切世间是讲六道、讲十法界。菩萨有一个方法,六道十法界一切苦统统断尽,什么方法?「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夹杂」,你们想想看,大乘菩萨这个忏悔跟小乘不一样。
净土宗最殊胜的忏悔方法是什么?「阿弥陀佛」,我昼夜不间断念这句阿弥陀佛,心里想这句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一个杂念都没有,你的恶业忏悔干净,统统没有了,比小乘殊胜。小乘忏不干净,为什么?每发露一次,他心里又想一次,口里说一次就等於又造一次,那怎么能干净?他那个业障习气多重多深!大乘法里全没有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真正做到清净无染。
大乘是根性利的人,所以佛教导的理深、方法巧妙、效果快速,这小乘没有法子比。佛不是不平等,佛教化众生应机施教,他是什么样的根机,就用什么方法教他,绝对不是不平等,绝对不是轻待他、小看他,不是的!你给他说这个法门,他不相信,他不能接受;用发露忏悔,他想想「这个不错!」他欢喜接受。所以佛教化众生,你喜欢什么,他就教你什么,「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楞严经》上讲的。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没有一定的形相,没有一定的说法,所以才能够应一切众生之机。但是他有一个方法、有一个目标、有一个方向决定不变,帮助众生断恶修善,帮助众生破迷开悟,帮助众生离苦得乐,帮助众生超凡入圣,这个原则是永远不会断的,永远不会改变的。无论是显教密教、大乘小乘、宗门教下,方向相同,目标相同,只是手段方法不一样,所以才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我们今天在此地看到永断迷惑主方神,他也是用这个方法自行化他,自己证得究竟无上菩提,又用这个方法来教化一切有缘众生。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四二六卷) 2001/6/20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426
请看「世主妙严品」,主方神偈颂第六首:
【若有众生至佛前,得闻如来美妙音,莫不心生大欢喜,遍游虚空悟斯法。】
这是第六尊菩萨,前面我们在长行里面读过,「遍游净空主方神,得恒发妙音,令听者皆欢喜解脱门」。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这十尊菩萨的德号都有密切连带的关系,从「遍住」到「周遍游览」,我们从名号、从得法,就知道诸佛菩萨是如何来教化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恒发妙音」,这在众生根性里面是偏取耳根独利的众生。文殊菩萨在楞严会上为我们拣选圆通,说了两句很有名的话:「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此方是指娑婆世界,特别是指阎浮提众生;这个地区的众生绝大多数耳根最利。所以古圣先贤,无论是中国、外国,特别明显的西方宗教家,各个宗教的创始人都是神圣,佛教的释迦牟尼佛,中国的老子、孔子,无一不是用音声来做教学的工具;佛法里面称之为教体,以音声为教体。
今天我们在偈颂里面看到,菩萨在这里叙说他的心得报告。『若有众生至佛前』,「若有」是假设,如果有众生,这一句关键在「至」,「至」含义就很深;诚心诚意到佛前去求教,我们一般人讲「请教」,假如有众生以真诚心向佛请教,这样说大家就很好懂了。如果没有真诚心,即使遇到佛也得不到真实的利益,正是印光法师他老人家常常教人:「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这句话说得好!这句话是真理,可以贯穿一切人事物,不仅仅是对佛、对老师,其实在整个生命当中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要用诚敬心,至诚恭敬,我们会得利益,会得非常殊胜的利益。也许人家要问:「这个人是恶人,我们也是用这个心态对待他吗?」没错!我们对善人,我们得到的是正面的教育;我们对恶人,我们得到的是反面的教育。正面、反面是一不是二,唯有真诚才能得一,唯有真诚才能自利利他。善恶两面都得利益,善的一面大家能够想像而知;恶的一面,他造恶,存恶念,行恶事,损人利己,甚至於对我自己都有很大的伤害,可是我们用真诚心对他,我们的伤害弥补过来了,而且能够感化他。
诸位要知道,佛在经上说得好,「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我们中国古人讲「一切人都有良心」,有天良,他要是常常遇到真诚人,他的良心会发现,他的佛性会现前,这就是我们帮助恶人变成善人。这种殊胜的功德利益,我们知不知道?世间人常说「成人之美」,怎样才能成人之美?以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处事待人接物,这个心能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只要用这个心就行了。这个心就是真心,这个心就是佛心,这个心就是神圣的一心。我们自己学到了,学到就必须落实在自己生活行为当中,你才真正学到了。落实之后,要把你的功夫加深,要把你的心量扩大,大到虚空法界,你自己不知不觉就成佛了。尽量的扩大,扩大心量就是扩大我们的服务面,我们全心全力去做,自自然然有不可思议的境界现前。
菩萨广度一切众生,也不能够疏忽物质条件。物质条件从哪里来?物还是由心变现的。我们在大乘经里面常看到,经上给我们写的:菩萨帮助一切众生,两个手掌出无尽的宝藏,做布施供养。这不是想像,不是赞叹,而是实际的,事实。难道他那个无尽宝藏从手上变现出来的?这个说法也可以,但是一般人不能理解。菩萨的德行、菩萨的真诚,感动一切善良众生,菩萨教化众生、安立众生,所谓「得道者多助」,道理在此地。一切众生都愿意为佛菩萨贡献他自己一分心力,这就等於手中出无量妙宝。佛教给我们:一切法不能向外求。向外求,错误了!心外求法,无有是处,向内求!内就是真心,你的心、愿跟诸佛如来一样,等同,向内求。我们的心跟佛的心相同,愿跟佛的愿相同,言跟佛的言相同,行跟佛的行相同,自自然然就得诸佛护念。我们一发心,诸佛如来就知道。我们不知道他,是我们这边有障碍,佛那边没有障碍。所以,就像楞严会上《观世音菩萨圆通章》所说,「上与诸佛,下与一切众生,自自然然感应道交」。我们要想学佛,要想在这一生当中得到成就,大心的人,他要想在这一生当中得到圆满的成就,可不可能?答案是肯定的。答案既然是肯定的,为什么许许多多人不成就?这是他对於理论、方法、境界欠缺明了,这样才产生了障碍。如果他对於佛在经教里面所说的道理通达明了,佛所教导我们的方法、境界也完全能够明了,他障碍没有了,他当然圆满成就。
第二句说『得闻如来美妙音』,这个必须要生在有佛出世的时代,这个机会难!如果生在佛前,生在佛后,或者虽然跟佛生在同时,没有住在一个地区,或者虽然住在一个地区,佛经常讲经说法,他疏忽了,他没有去听。就像佛在经上给我们形容,当年世尊在王舍城讲经说法,王舍城的人口有十万人,古时候十万人的城市就是大都市,佛在这个城里住的时间很长,这个城有三分之一的人见过释迦牟尼佛;另外有三分之一的人跟释迦牟尼佛没见过面,但是知道,听说有释迦牟尼佛这个人,闻名没见面;还有三分之一的人连释迦牟尼佛名字都不知道。由此可知,缘分也是难得,不容易!由此可知,结缘太重要了。
我们年轻的时候作学生,跟随李炳南老师,李老师常常教导我们:不要忘记与一切众生结法缘。他非常重视结缘。为什么?佛在经上讲得好,「佛不度无缘之人」。跟佛结缘,怎么结法?用什么来结?称念佛菩萨的名号,与佛有缘了;供养佛菩萨的形像,与佛有缘了。缘要结得深,「深」是什么?心里头真的常常想见佛,真想!大势至菩萨跟我们讲:「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佛虽然离开我们,在我们这个世间示现入灭,是不是真的入灭?没有。那是表演,舞台上表演,他从舞台上下来了,舞台上面看不到他了,这叫示现入般涅盘,实际上佛没有离开我们,不过是把那个戏装换下来了。现在穿的服装跟我们一样,跟我们大众在一起,我们不认识。世间愈是有苦难,佛菩萨应化愈密集,这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绝对不是说,现在众生业障很重,心目当中完全没有佛菩萨,完全没有圣人,这些佛菩萨、圣人一生气都走了,没这回事情,他不会生气的。他看到你愈可怜,他愈要多住在这个地方。现在社会各个阶层,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有佛菩萨化现在其中,只可惜我们肉眼凡夫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如果有心思细密的人,感应灵敏的人,我们常讲烦恼轻的人,确有善根福德的人,他们有时候能看得出来;还有一些我们世间所谓具有特异功能的人,也能看出几分。所以,不能说没有圣贤在世间。
大势至菩萨跟我们讲的「现前当来必定见佛」,现前是我们有生之年。有没有见佛?有,我们同修当中就有。念佛人在往生的时候,佛来接引是现前见佛,他看到佛来接引,看到菩萨以及声闻大众来接引他,所以往生是不死,我常讲是活著往生去的,不是死了以后,他一口气还没有断,他还会说话。有些功夫得力的,功夫得力是什么?业障、烦恼、习气,他确实伏住了;虽然没有断,它不发作,它不起作用。像我们净土祖师传记里面记载的初祖慧远大师,他是东晋南北朝时代人,他老人家临终的时候告诉大家:「西方极乐世界境界现前了,我这一次应该走了」;而且跟大家说:「这个境界我过去曾经三次见到过,没有跟任何人讲。西方极乐世界现前这个境界,跟《无量寿经》讲的一模一样。」远公大师在世的时候,建立中国第一个念佛堂,集合志同道合的一百二十三个人,都是志同道合,一心求生西方的,这称之为「莲社」。他走的时候跟大家讲话,说完之后才走的,所以是活著往生,不是死了往生。往生了,这个身体躯壳不要了,换一个什么身体?莲花化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