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偎荡忠坏愕幕埃盗φ习宋颐堑牧樾裕梅鸱ǖ氖跤锼担习宋颐堑闹腔邸⒄习宋颐堑牡履埽盗φ习宋颐堑奶迥堋L迥芫褪欠鹁辖驳牧稚裢ǎ颐橇臼谴侠模哪芰Χ际潜樾榭辗ń纾颐茄奂哪芰κ切榭辗ń纾⒚滞臃鹁嗬胛颐钦飧鍪澜缡蛞诜鸸粒绻颐敲挥姓习幕埃颐亲诖说兀窗⒚滞臃鹂吹们迩宄⒚滞臃鹪诮簿捣ǎ颐钦飧龅胤教们迩宄R嫡习盐颐钦庑┠芰φ习。嫡弦窍颐悄芰突指础8钗凰担环志突指匆环郑椒志突指戳椒帧U娴南耍谖颐欠鸱ɡ锝仓す恕�
小乘初果把业障里面最粗的、最显著的见惑消除了,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这五种。身见是什么?执著这个身是我,不再执著了,知道这个身不是我,身见破了。身见破了是什么样子?我们常讲,自私自利没有了,决定没有自私自利,身见破了;还有自私自利,身见没破。边见破了,相对的执著没有了。给诸位说,身见破了,烦恼障就少了一大半;边见破了,所知障也就少了一大半,於是乎这个能力恢复一些,天眼通恢复了,天耳通恢复了,你的眼根、耳根非常聪明、非常猛利;也就是说,你能够突破时空维次一部分。成见没有了,见取见跟戒取见这两种都是我们所谓的成见,没有了。见取见是果上的成见,戒取见是因上的成见,没有成见了。末后一个邪见,所有错误的见解你都断了,小乘初果,大乘圆教初信位的菩萨,入门,这在佛法讲入门。我们想想我们有没有入门?没有入门,我们是在门外。像念书入门是小学一年级,正式上学;我们现在是什么地位?我们是幼稚园的小小班,望小学一年级还挺遥远的,不努力怎么行?这种坚固的执著不放下怎么行?这都给你说老实话。
自己要想成就,要破除暗障,没有这个决心,没有这个毅力,做不到!从哪里做起?过去章嘉大师教我,从布施做起,先舍身外之物,要做!理帮助事,事帮助理,理跟事相辅相成,如果只执著理而废弃事,那个理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要真干才行。这个破第一关,没有出三界,诸位要晓得,证得四果阿罗汉才出三界,才超越六道轮回,这才初果。那我们就能够想像得到,这个事情的确不容易。佛法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每一个法门,方法门径尽管不相同,除暗障决定是相同的。暗障不除,真性不能显露,这个东西分分除,真心分分显露。
『为现法炬大光明』,第二句、第三句是佛教导我们怎样除障,佛现法炬,这个炬是比喻,佛教给我们方法,这个方法能除障。佛给我们讲经说法,先教我们认识暗障,暗障从哪里来的?大乘经里面佛说得好:「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暗障的起源,起源於一念不觉。我们要问,一念不觉是怎么起来的?一念不觉是从什么时候起来的?这在佛法里面称为根本大问。世尊当年在世,富楼那尊者向释迦牟尼佛提出这个问题,佛为他解答,这个解答在《楞严经》第四卷。诸位要想知道这个问题,你好好的去念《楞严经》,不过我可以说,《楞严经》纵然念上百遍千遍,你这个问题还是不能够解决,什么原因?佛所说的话很不容易体会到,「愿解如来真实义」,真难!但是我告诉你,佛答覆富楼那的时候,是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为什么听不清楚?为什么看不清楚?我们有暗障,就像《吉凶经》里面讲的,我们「愦塞难信」,如果我们没有愦塞,听了佛这个开示,一定是大彻大悟,那就明心见性。这怎么办?佛教给我们另一个法门,另一个法门是你不要去管这些,教你一心称念阿弥陀佛,这个办法好,这办法我可以学得到,但是要记住「一心称念」,关键在这句话。这「一心」两个字,一心就是禅定,一心就是真心,不许有一个杂念夹杂在里头。这样念佛念久了,也能把这个「暗障」念掉,也能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个在净土法门里面叫「理一心不乱」,关键在一心,如果不是一心做不到,你的障难还是不能够化解。
诸位真正明白了,佛法里面讲的教、讲的禅、讲的律、讲的密、讲的净,是一不是二。禅、教、密、律、净是方法不一样,目的全是破暗障的,全是教我们明心见性的。方法手段不相同,理论目的完全一致,那你还有什么好争论的?摆在面前八万四千法门,你喜欢用哪个法门,你就用哪个法门。无论哪个法门,法门不相同,方法不一样,原理相同,都要一心称念。学教要一心,参禅也要一心,持戒也要一心,念咒也要一心,念佛还是要一心,「一心」不能离开。无论用哪个方法,都是要一心称念,没有不成就的,所以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如果执著这个法门高,那个法门下,你永远不能够契入,为什么?你有高下,高下就是暗障。一才能入,二就不能入。所以心性在佛家它还有一个别名,叫不二法门,入不二法门就是明心见性,就是真正明了宇宙人生真相。我们的心入不二,我们的行也入不二,我们的语亦入不二,这个道理要懂,这个道理甚深甚深。实在不能,就「老实念佛」。这句话里头,关键在「老实」,老实就是一心,二心就不老实,一心老实,这要懂得。
永远保持著一心,就是安住佛住,佛住一心,凡夫住三心二意。一心是真心,二心是妄心。什么是一心?离一切虚妄就一心,只要夹杂虚妄在里面,这个心就不是一心。所以念佛人,祖师大德教我们不怀疑。因为你里头有怀疑,你就不是一心。不夹杂、不间断,这是觉明妙行菩萨在《西方确指》里面告诉我们,他的话跟大势至菩萨教导我们念佛的原理原则完全相通。大势至菩萨教导我们八个字:「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净念就是不怀疑、不夹杂,这个念叫净念;相继就是不间断,这是修行。一个人想入佛境界,想明心见性,行门里头总纲领、总原则,无论你修学哪个法门,都不能离开这个原则:净念相继。离开这个原则,你就不会成就,然后你才晓得,这四个字是多么重要。
佛为我们讲经说法,教给我们无量无边的法门,这个法门是纲领,这中间确确实实没有委曲相,而是一切众生都有能力修学,无论男女老少,无论富贵贫贱,也不论聪明愚痴,你只要老老实实的持这一句万德洪名-南无阿弥陀佛,不知不觉当中,暗障消除,智慧显现,德相逐渐也都转过来了,真正是不可思议的功德。所以《华严经》到末后,善财童子参访普贤菩萨,普贤菩萨总结一切法门,用十大愿王总结,无量无边的法门,最后都会归在十大愿王,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们想想这什么意思?这是何等的示现!品题「入不思议解脱境界」,这句话意思无尽的深广,我们究竟能够体会到几分?
『其光普照无不见』,这一句是讲佛教化众生,佛虽然是清净平等慈悲的教化,奈何众生暗障太重,对於佛光普照依旧是不见不闻,这个可惜!不是佛不帮助我们,我们迷惑颠倒,不知道佛陀的教化可贵,尊贵到极处,世出世间一切法不能跟它相比。所以护持、弘扬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只有真正认识的人、明了的人,他才会全心全力去护持弘扬,不惜生命。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今天的世界,迷惑的人多,暗障严重的人多,认识的人太少了,觉悟的人太少了。无与伦比希有的法宝,《无量寿经》会集本,不但他不能接受,他还要反对,我们从这个地方看众生的业障、看众生受苦、看众生受难,其来有自。明眼人、觉悟人应该都能肯定世尊末法九千年,能帮助一切苦难众生只有这个本子。你要问为什么?这个本子是集《无量寿经》五种原译本之大成,五种原译本里面所讲的意思,一条没有漏掉,经文一个字没有改动。会集的善巧是把艰涩难懂的文句舍掉,取浅显易懂的文句,了不得!这是圆满的智慧,与弥陀、与诸佛菩萨相应的慈悲。他们不相信,我们相信,他们为什么不相信?他没有遇到善友,他没有遇到好老师,《吉凶经》里面一开头就讲「从明师受戒」,他一生没有遇到,他是不值善师,所以或信或不信,犹豫不决,我们清楚。我们非常幸运,我们遇到好老师,老师教导我们、指点我们,无尽的慈悲加持我们,让我们有机会,有能力受持,能度末法九千年一切苦难众生的大法炬。
诸位也许要问,你今天为什么要去讲《华严经》?预定当中还要讲《法华经》、讲《楞严经》,为什么讲这些大经大论?我只有一个目的,帮助大众认识《无量寿经》会集本,你没有这些大经论的基础,这个珍宝你不识货;你要是具足一切大经大论的知识,你看到这个,你才知道它是宝中之宝。这是必须要用相当长的时间来将这些大经细说一遍,帮助大家开慧眼、开法眼;你这个慧眼不开、法眼不开、天眼不开,肉眼凡夫你怎么能认识诸佛如来的珍宝?
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依旧随顺你自己的无始无明、烦恼习气,你怎么会不造业?自己不信,劝别人不信,你到底信什么?说穿了,你还是信你自己的烦恼,还是信你自己的习气。在十法界里头,你走的是哪一条路,你知道吗?所以我们读到这句经文:「其光普照无不见」,我们感慨万千,有几个人能够像光行庄严主方神?「光行」这个名号,就是我们现在人所讲的,生活在智慧光明之中;我们凡夫恰恰相反,凡夫是生活在烦恼业障之中。你看看他们的生活,生活在智慧光明之中,这个多快乐多自在!自在快乐叫做「庄严」。他们统统能见到,他们确确实实毫无暗障,沐浴在佛光之中,佛光注照,暗障念念在消除。暗障就像冰山一样,佛光像太阳,太阳照著这个冰山,冰山渐渐在融化。这样修行人,冰山渐渐融化,就是他烦恼习气不知不觉的念念都在消融,他自性里头本具般若智慧也念念往外透,这是菩萨的生活、这是觉悟人的生活、这是正常的生活,我们学佛就是要学这些。
也许有同学要问,我也很想学,从哪里学起?这个问题问得好,我也没有法子给你解答,佛给我们解答,「从明师受戒」,亲近善知识,从这里下手。但是自己要具备作学生的态度,自己确实是个好学生,遇到好老师,你才会有成就,自己不是个好学生,遇到老师,也没有法子成就。学生的态度是什么?佛给我们讲「专信不犯」,这一句是「善根」,我信老师,老师绝不欺骗我,我对老师要专信不犯,不犯是不违背老师的教诫;「精进奉行」,这一句是「福德」;亲近善知识,这是「因缘」。专信不犯是善根,精进奉行是福德,《弥陀经》上跟我们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你这三个条件都要具足。不是修学净土法门,修学其他法门的,也是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缘而得成就。你这三个条件统统都具足,哪有不成就的道理?佛这些教训,我们要牢牢的记住,这是佛对於我们根本的教诲。
好老师决定教导我们断恶修善、破迷开悟,无论他用的是什么方法,他的宗旨决定不会变的,真善知识。你在《了凡四训》里面,你看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