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第2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都是世间的妄想分别执著,不是事实。事实真相是什么?决定没有占便宜的事情,决定没有吃亏上当的事情,我们心才真正得到平静,我们的心才真正能够离开一切污染。由此可知,业因果报的理论与事实,对我们的生活、对我们的修持、对我们提高境界,是多么的重要!难得菩萨在此地为我们示现『一切众生业无差别』。但是你一定要记住,善恶业体无差别,果报不失。所以人家骗去我们的财物,我们心里很欢喜;如果是我欠他的债,还清了,这个帐结了,如果我没有欠他的债,来生他要还我。我欢欢喜喜的让他来骗取,将来来生他欢欢喜喜的来还我、来供养。我如果被他骗取了,心里还难过,还想拿回来,那就是冤冤相报没完没了,纵然来生他要还债,还得很辛苦,还得不是心甘情愿。什么样的因行,有什么样的果报,业因果报丝毫不爽,我们要懂这个道理。
  清凉在注子里说「性相无碍,为自在力」,什么叫自在力?都是从觉悟当中得来的;《华严经》上所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自在力。宇宙人生的大道理,宇宙人生的现象,宇宙人生的作用,真的清楚了,真的明白了,得大自在!我们再把话说回来,清凉也说得很好,「说能感报,令除恶业」,这是对我们现前这个阶段,我们自己要晓得,我们不是圣人,人贵自知,我们是凡夫,不是圣人,我们对於经教没有悟入,展开经教我们还是不懂,我们学讲经要搜集许许多多古今人的参考资料,离了参考资料,我们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我们没有这个能力,所以自己肯定自己是业障深重的凡夫。那我们怎么办?我们必须从断恶修善下手。佛在《十善业道经》里面跟我们讲的,我们要以这个为基础,儒家修学从《弟子规》下手,佛法修学从十善业道奠定根基,断十恶修十善。
  十善里面最重要的无贪、无瞋、无痴,这三条最重要。於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贪恋,这是什么?顺著你的意思的没有贪恋,不顺你的意思的,也决定没有瞋恚,心平等了。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逐渐逐渐明白、搞清楚了,那就不痴,这一点最困难,当我们还做不到的时候,怎么办?我们跟著佛走,就是我们自己还不认识路,自己不认识路,佛带路,佛在前面走,我们在后头跟他,决定不会错,我们要有这个信心。佛怎么带路?佛给我们讲的一些经教就是带路,随顺经教的理论,随顺经教的方法,随顺经教的境界,就是跟佛走;哪一天我们彻底觉悟了,禅宗里面讲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净土宗里面讲的理一心不乱,我们到这种境界,不需要跟佛走了,我们自己认得路了,我们认得的路跟佛所指的那个路完全相同,佛佛道同,那就不会错误了。所以贪瞋痴,痴最难断;贪瞋,定能断;痴要开慧才能断,禅定不能断。戒定慧三学,戒破贪心,定破瞋恚,慧破愚痴,要用戒定慧来对治贪瞋痴。所以十善业道是我们修行的根本,经不长,纲目更短,总共不过三十个字: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后面不贪不瞋不痴,实际上只有二十七个字。这二十七个字是我们行为的准则,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只要不违背这二十七个字,这是佛的好学生。我们的德行从这个标准建立,我们消除业障、开启智慧也从这二十七个字开始,中下根性的众生都得利益。
  上上根人、华严会上的法身菩萨,主方神在这里教导的是『业无差别自在力』,那就是「说业性空,善业亦亡」。这个亡是什么?断恶,断恶的功德,修善,修善的功德,断恶修善无论功德大小也不放在心上,心地才真正到纯净纯善,纯净纯善才得到圆满。怎么样圆满?真心里面的净跟善遍满虚空法界,遍满过去未来,佛家常讲的「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我们的清净心遍十方、遍三际,我们的纯善心也是遍十方、遍三际,这就是究竟佛的果位。由此可知,佛给我们讲的十善二十七个字,是从初学一直到证得究竟果位,还是这二十七个字,只是这二十七个字境界大小广狭不相同。如来果地这十条是遍虚空法界,遍一切时处,纯净纯善。我们何以不能遍?因为我们妄想分别执著没有断,妄想分别执著重,我们修的十善业道境界就狭小;妄想分别执著轻,我们境界就渐渐的扩大。到执著完全没有了,我们的境界就超越三界六道;到分别心也断尽,我们这个十善就扩充到十法界;无明妄想也断尽了,我们就证得究竟如来的果位,如此而已。所以佛弟子如果不在这上下功夫,菩提道上我常讲寸步难移,你怎么可能有成就?
  我早年学佛那是二十六岁,第一次见出家人章嘉大师,头一天他教导我「看得破、放得下」,看得破是什么?因果的道理明白了,这一层看破了;放得下是什么?十恶业放下了,放下十恶就是十善,从这个地方下手,从这里做起。做久了,由於这个善缘,集合过去生中的善根,慢慢就开悟了,烦恼轻智慧长。烦恼何以轻?不造恶业了,烦恼一定轻。念念想善的,正是世尊教导我们的「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我们所念的、所想的、所做的,都是利益一切众生,都是为一切众生服务,没有想自己。想自己是恶,为什么说想自己是恶?想自己是增长我执;换句话说,我们终极的目的是要把妄想执著断得干干净净,想自己是增长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由此可知,不能想自己,所以佛法里讲「无我」;有我,我打妄想,「我」就是妄想,「我」就是分别,「我」就是执著,你说麻不麻烦?所以我们应当要学佛菩萨,念念为众生想,念念为正法久住世间想,绝不想自己的利害得失,绝不想自己的名闻利养,我们这样才能得度。
  这个「得度」大家听了难懂,我再说得方便一点,我们才能得到诸佛菩萨、才能得到天地善神的帮助,这个大家好懂。不需要求,求,求不到的,要以行动来与诸佛菩萨、天地鬼神一切众生感应道交,要以行动,要以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心,自然就有感应,自然就得诸佛护念,龙天善神帮助。落实在生活、在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坚守原则「看破」,看破是明了,我的生活我很清楚、很明了,我的工作我也明了,我处事待人接物我都明了。「放下」是什么?绝对没有自私自利,绝对不著名闻利养,叫放下。生活工作「随缘」,哪里有缘哪里都好,绝不执著一个地方,绝不执著一个地区。「缘」我们中国人常讲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都具足,这个缘分最好了;三个条件不具足,那古人讲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我们头一个考虑的是人事环境。这个地方的人大家和睦相处,大家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这里好,这个地方生活好,修行养道好,弘扬正法决定没有障碍,随缘!随缘你就得自在,末后不要忘记念佛求生净土,我们的功德才能够圆满。所以今天我们看到「髻目无乱主方神」,他所修学的这个法门,给我们很多的启示,帮助我们认真努力的学习。今天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四二0卷)  2001/6/12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420
  请看「世主妙严品」,主方神长行,第九句:
  【普观世业主方神,得观察一切趣生中种种业解脱门。】
  清凉大师在注疏里头告诉我们,他说前面就是第八尊「髻目无乱主方神」,他是就业的性相来说的,目的是教我们「忘我」,不仅是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要在根本上做功夫。这位主方神教导我们的,是让我们知道业报差别,然后才能够随机教化一切众生。这两位主方神所学所教的,关系非常密切,也就是说,髻目无乱主方神著重在自利、自度,自度而后才能够度他,如果自己不能得度而能度他,这无有是处,没有这个道理。自度一定要达到最高的目标,毕竟空寂,这就是如来果地上的寂灭忍,知道所有的业性不可得,相虽然有,性不可得。
  相既然有,报就决定有,可是真正契入境界的人有没有果报?那就像百丈禅师遇到老狐狸问的话一样:「大修行人还落不落因果?」真正悟入佛境界的人,我们要问他还受不受业报?答案是他还是要受,虽受他没有苦,百丈禅师讲大修行人「不昧因果」,不是没有因果,对於因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释迦牟尼佛受三个月马麦之报,他清楚;释迦这一族被琉璃王消灭了,他也清楚,前因后果、点点滴滴都明了,都不迷惑,知道「业因果报,法尔如是」。佛能不能救他这一族人?不能救,业报!谁能救?释迦族的人个个回头就能救,回头是岸。释迦佛他回头了,所以他不受他的难,释迦族跟佛出家的这些人,像阿难尊者这些人他不受,为什么?回头了,转恶为善,转迷为悟,我们一般讲逃过一劫。虽不受这个大难,可是小难还是有,小难是什么?释迦族被灭,释迦牟尼佛头痛三天,这是经上有记载的。在我们想像当中,像阿难尊者就一定这几天也有一点不舒服,这就是我们常讲的重罪轻报。於是我们才晓得,业因果报丝毫不爽,这是事实真相。
  菩萨在此地教给我们,名号里头『普观世业』,「普」是普遍,没有界限,超越时空;「观」是观察;「世」是世间,世间众生的业报,他从这个地方修行证果的。他得的是『观察一切趣』,这个「趣」就是讲的六趣、五趣,我们一般也叫六道,也叫五道。「一切趣」,这个意思如果用一般的术语来说,就是十法界,一切趣就是十法界,十法界众生的种种业。为什么说十法界的众生都造业?妄想分别执著没有断尽,焉能不造业?不造业的只有一个人,圆教的佛果。为什么?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未断,那就是业,这是圆教。我们讲一真法界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造的业非常轻,因为他们没有执著、没有分别,但是妄想有,妄想没断,所以这是造业非常非常的轻。他们用真心,这真心不圆满,就是他还有妄想,这个妄想一般经里头称为无明烦恼,那个妄想在一真法界分分破,我们《华严经》上讲的华藏世界。为什么会有四十一个阶级?就是妄想、无明这里头差别不同,这佛在经上常讲,把无明,也就是把妄想分作四十一等,四十一个阶级,你破一品无明,像念书一样你就升了一级,四十一品无明破尽,这才真正成佛,究竟圆满佛,他不造业了。
  我们这样就明白了,业从哪里来?业从妄想分别执著来的,也就是一般经论上佛讲的无明烦恼、尘沙烦恼、见思烦恼;见思烦恼就是执著,尘沙烦恼就是分别,无明烦恼就是妄想,只要有这三样东西,哪有不造业的道理?此地这个「一切趣生中」,如果我们从广义上来说,把一真法界里法身菩萨都包括了;要用狭义说,这「一切趣」就是指十法界。「趣生中」,这不是六道轮回,六道轮回上面还有四圣法界,四圣法界里头虽然不说轮回,它有进退,进进退退,但是它有个底限,这个底限是绝对不会退到六道,这叫「位不退」、「行不退」;到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就「念不退」。法身菩萨也是进进退退,但是绝对不会退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