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清凉大师在此地注的是「无不乐见」,一切众生没有一个不欢喜看到你,所以叫「喜眼」。这个名号我们要记住,我们要以「喜眼观世」,在佛门里面非常非常重视。在中国,只要是佛教道场,一进山门,第一个就是看到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就是喜眼观世。示现的肚皮很大,教我们要一切包容,不要计较,不要分别,不要执著,一切包容,「喜眼观世」。你所得到的回报,也是一切众生欢喜你。无论办什么事情,很容易办成功,帮助的人太多了。
佛家所说的「常生欢喜心」,欢喜对我们身体是最好的滋养,古人所讲的「忧能使人老」,那欢喜就使人年轻,不会老化,不需要去吃什么补品。那些补品是愈补愈糟糕,愈补毛病愈多,它起副作用。所以我们要把自己身心调整,用什么调整?智慧调整、真诚调整、清净调整、欢喜调整,你身心自然健康,不会老化。这是我们学佛,可以说是最浅显的收获,我们得到这个利益。这是学佛最低的利益,我们要能得到:身心愉快,不容易衰老,也不会生病。修行真正的因,就是这个地方的「喜眼观世」,「广大清净」。
清凉末后跟我们讲「悲为德相」,大慈大悲,「观察普喜」。这一点很难做到,这是自己真正的修养。我们为什么很难做到?心不平,有分别、有执著,所以很难做到。离分别执著,就不难做到了。所以修行在哪里修?就在六根接触六尘之处。修什么?修清净、修平等。什么叫「清净」?不起贪瞋,不起好恶,你的心就清净了。怎样修平等?不生高下,我们的心就平等了。总以为自己比别人高一等,就决定不会平等,佛心平等。在十法界业因里头,第一个因素,佛是平等心,菩萨是六度心。所以我们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去修平等心,这个是修佛道。换句话说,以清净平等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这是修佛道。以六度心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是菩萨心。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要晓得怎样去修学。
这些夜神都是诸佛如来示现的,不是真的夜神,真的夜神哪有资格参加华严法会?华严会上最低身分都是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才能够参加这个法会。所以这上面所有的这些人,都是诸佛如来示现的,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就是多元文化,不同的身分、不同的形像,要以我们现在来说,不同的族类、不同的文化,都能在华藏世界共存共荣,这不就是现在所讲的多元文化吗?所以多元文化最好的教材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非常适合於现代社会,适合於现代的世界。人人都能够读《华严》,人人都能够学《华严》,我们这个世界就是华藏世界,这个世界就是极乐世界。每一个人心地都是清净平等,能够与一切人、一切族群、一切宗教,和睦相处,平等对待,决定不破坏别人的文化。这里面各种这些神类,我们都分得清清楚楚,他并没破坏;夜神有夜神他们的文化,他们的生活方式;昼神有昼神的文化,有昼神的生活方式。能够在一起,又互相不破坏,这才能共存共荣。绝对不可以说,「只有我的,你们都不行,你们一定要跟我走」,这就难了。所以《华严》展现的是多采多姿,共存共荣而不破坏,彼此互相尊重,互相敬爱,这样才能得到一切众生欢喜接受。
我们在这个地方看到,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那就是各个都第一,没有第二。佛是第一,夜神也第一,昼神也第一,前面我们看到的山神、树神,各个都第一,没有第二的,才平等。佛第一,菩萨第二,就不平等,这个世界就不安定、不太平;各个都第一。宗教,每一个宗教都第一,我们佛教第一,基督教也第一,伊斯兰教也第一,大家就和睦共处。如果有第一、第二、第三,那一定要打架,决定不能有和平,各个都第一。佛经第一,《古兰经》也第一,基督教《圣经》也第一,各个都第一,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
我举个比喻说,我们这个身体,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文化,就像我们身体不同的器官,一定是各个第一,没有第二的。我们眼第一,眼见第一,耳听第一,鼻嗅第一,各个都第一,身体健康。总不能说,眼是第一,耳第二,鼻第三,这个人生病了。不同的族群就像不同的器官一样,我们眼是佛教,耳是基督教,鼻是伊斯兰教,只有我这个眼第一,耳、鼻都第二,这个人不生病吗?所以世间不平,社会生病了,世间生病了,跟我们一个人一样。人每个器官都第一,身体健康;社会每一个族群、每一个宗教都第一,社会健康,世间健康。懂得这个道理,你才能懂得《华严经》,《华严经》就是阐明这个大道理。然后你才真正能用「喜眼观世」,「清净可爱」,从这个地方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契入一真法界。这个「解脱」就是脱离六道,脱离十法界,契入一真法界。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三九五卷) 2001/2/16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395
请看「世主妙严品」,主夜神长行,第三句:
【护世精气主夜神,得普现世间调伏众生解脱门。】
清凉大师告诉我们,这一位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里面「焰慧地」的善友。在后面经文里面,他的名字是「普救众生妙德」,跟此地「护世精气」,文字上有一些差别,意思完全相同。护世精气才是真正的救护众生,由救护众生,才显示出佛菩萨的大德。
现在这个世间普遍的显示出动乱不安,在中国、在外国确实有不少有学问、有高见之人,常常感叹到现在世间没有道德,所以才呈现著一片昏乱的现象。什么叫道?什么叫德?道不是人为的,是自然的,在佛法讲是自性本具,《楞严经》上所讲的「清净本然」,这是道。道只有一个,没有多。究竟圆满,在佛法里面称之为佛道。佛道决定不是释迦牟尼佛自己创造的,没有这个道理。古圣先贤他们发现到了,他们体会到了,知道这个叫道。迷失了正道就生出许许多多的邪道,哪些是邪道?在佛法讲,十法界就是邪道。十法界里面,虽然有菩萨、有佛,但是跟一真法界相比,它是邪;一真法界是真。迷失了正道,才变现出许多的邪道。如果认识正道,邪道就不存在了。
此地经上讲的「精气」,这是正道。所以清凉大师说,「护世精气,方是救生」。那要怎样护法?人行道有得於心,这叫德。道,实在讲,眼睛看不见,耳朵也听不见;不但眼、耳无能为力,你心里也想不到。佛家常讲,起心动念,你就错了。所谓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起心便错,动念皆乖」,六祖能大师说「本来无一物」,这些话都是形容大道,形容真道、正道。什么人能行这个道?在佛家称他作佛,在其他的宗教里面称他为神、称他为上帝,他的行为、他的表现就是德。在儒家跟我们讲的三纲、五伦、五常、八德,这些叫德。特别是指五常八德,五常是仁、义、礼、智、信,八德一般有两种讲法:一个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另外还有一个讲法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两种讲法都好,这是德。
「道德」落实在我们生活当中,儒家称之为礼,佛家称之为戒。由此可知,礼与戒不是吃人的,不是圣人制作出来约束人的,不是的,自然而然的。礼的根源是道德,道德的根源是自性,自然而然。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才会守礼、才会持戒,自自然然不会犯戒、不会破戒。你懂得,「不是他制作来约束我的」,不是的,自性本来就是这样。所以性德的流露,表现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护世精气」就是要护这个,现在这个世间缺乏了。从哪里护起?现在是道德仁义礼全都没有,麻烦大了。社会上许许多多人,他的思想、他的见解、他的言行与道德一百八十度的相违背,习以为常,自以为是,这个事情麻烦大了。正是《易经》里面所讲的「天地否」,后面就是一个大的改革,物极必反。
这个大的改革是什么?恐怕就是许多宗教里面讲的世界末日。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适逢其会,这很难得的。这个大灾难之后,人心会省悟过来,痛定思痛,会省悟过来。所以一般宗教家也讲,世界末日过了之后,这个世界上有一千年太平盛世。看看这一个大难关,我们能不能够度得过去?这就要修德以待之。我们不懂得修德,依旧要造作恶业,恐怕这个难关就过不去。也许就是像基督教、天主教里面所讲的最后的审判,最后审判什么?算总帐。不要以为因果报应是靠不住,「善有善果,恶有恶报」,谚语常讲「不是不报,时辰未到」,现在这个时辰看看快要到了,要算总帐了。
世间中国、外国的大圣大贤都是劝导我们,要存好心、要说好话、要行好事、要做好人。我们这些年来,到处劝导大家「修四好」,救自己,也帮助众生。菩萨所修的法门是『普现世间调伏众生』,我们从这个法门的名义上来观察,岂不就是现在人所讲的社会教育?「普现」,普就是没有分别,决定平等,没有族类的分别,没有国土的分别,没有文化的分别,没有宗教的分别。贫富贵贱,男女老少,一律平等,这才叫普。真正是佛法常讲,「佛氏门中,不舍一人」。
世尊在《法华经》里面说,末法时期要提倡大乘。大乘是民主自由开放的,不同於小乘,小乘是保守的,封建时代很适合於小乘,民主时代适合於大乘。佛在三千年前就见到,就给我们正确的指示。佛菩萨怎么样普现世间?佛菩萨在哪里?我们要知道,我们学佛就是佛菩萨的学生,学生要学得像老师,要把老师教导我们的表现出来。「佛菩萨普现」,原来是让我们做出来给大家看,这叫普现。我们不做,天天在等著佛菩萨示现,最后没有不落空的。
诸佛菩萨殷切的希望我们个个都作佛、作菩萨,这是他示现教化众生的目标。我们要能体会到他的意思,决定要依教奉行,随顺佛菩萨的教诲,无惧无悔。佛教我们放下,我们真的放下,不要怕,「放下之后,我明天生活怎么办」?许许多多人有疑虑,不敢随顺佛菩萨的教诲,所以佛菩萨不住世间;随顺佛菩萨教诲的人,就是佛菩萨住世。世间人没有一个不自私自利的,佛菩萨大公无私,我们能够放下自私自利,大公无私,我们是真正佛弟子。佛的真实教诲,必定要我们显示给一切众生,这样才能够调伏一切众生。「调伏」这两个字是讲教学的成果,调是调教,伏是降伏,降伏众生的烦恼习气,帮助他回头是岸,这个教学就收到了成效,护世的目标就达到了。
总而言之,千经万论总不外「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总不外这八个字。我们自己学佛,起心动念,佛家说得好,「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我们起心动念要觉,什么叫做觉?我这个念头起来,佛在经教上许不许?与佛陀的教诲相应不相应?如果是相应,这是善念,应当要叫它念念增长;如果与佛经教上讲的不相应,这是恶念,恶念立刻要把它断掉;这就叫修行,这就叫功夫。修行功夫要从起心动念处下手,这是古来祖师大德常常劝导我们,「从根本修」,就是这个意思,念念都觉而不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