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第17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称佛是从相上讲的,换句话说,从事上讲的;称如来是从性上讲的,是从理上讲的。我们把这些名词的含义都搞清楚、都搞明白,这问题就解开了,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哪一法不是心性?哪一法不是如来?哪一法不是诸佛?法法皆是。
  为什么会有十法界?为什么会有六道?这里面总的说法,就是迷悟不同。彻底觉悟,在事相上成佛了;迷惑颠倒,在事相上,这是凡夫。生死凡夫,从事相上讲,不能从性体上讲。从性体上讲完全平等,没有两样,众生跟佛是一不是二。所以我们必须深深去体究,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本是一体,这是佛在经上常说的,「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这才讲到真正的圆满,究竟的圆满,他在相上当然是「普入一切世间」。我们今天在事上普入,宗教的传教,确实不论哪个宗教都不分国家、不分族群,都在那里传播,都希望一切群众信我的教,这就是普入一切世间。
  他是普入一切世间群众,没有普入一切世间宗教,宗教跟宗教对立,我不入你的教,你也不入他的教,这还是不能普入;这个入,他只入了一部分,另外一部分他不能入。这又是什么原因?还是妄想分别执著。学佛的人,不要说他不接纳其他宗教,佛门里面还要分宗分派,天天还在吵吵闹闹,彼此格格不入,这是什么原因?对於诸佛菩萨的慈悲完全不了解,他只慈悲他自己小圈圈里面的人,不同宗派的人他就不慈悲,那不同宗教的人当然就更不慈悲;不但不慈悲还对立,一对立之后就变成斗争,这个事情多麻烦!人走上了斗争,社会怎么会安定?世界怎么会和平?民生的福祉全被他破坏了,这不是佛法。
  佛法我们要牢牢的记住:「清净、平等、觉」。佛法是对於世出世间一切众生真诚平等慈悲,这是佛法。念念利益一切众生,教化一切众生,影响一切众生,给一切众生做好榜样,不能做坏样子,做坏样子是破坏佛法。做些什么样子?佛没有定法可说,佛说法非常讲求现实,现前社会环境,有哪些弊病、有哪些错误、有哪些缺陷,你把它纠正过来,就叫做佛法。现前社会里面,根本的缺陷是迷惑颠倒。所有一切的错误,想错了、看错了、说错了、做错了,归根结柢迷,没有开悟;换句话说,对於事实真相不明了,所以才产生许许多多错误,这是根本的原因。我们怎样帮助这些社会大众,帮助自己?首先要自己觉悟,自己觉悟了,才能够帮助别人觉悟。
  我们看看现在社会上,儿女不孝父母,父母不爱子女。也许有人听到我这个话提出反对,「我很爱我的儿女」,怎么个爱法?儿女需要什么东西,统统满足他的愿望;请一、两个佣人在家里照顾他,自己忙著自己的工作,一个星期难得跟儿女见一次面,这叫爱护?这个不爱护儿女。怎么样叫爱护儿女?做父母的人天天跟儿女在一起,这叫爱护。生下来之后就交给佣人去管,亲子之间没有感情,这个小孩长大之后,对父母没有亲情,孝敬怎么能生得起来?为什么古时候的人懂得孝道?古时候儿女是父母,特别是母亲亲自带大的,这个感情深,这个恩德厚。从小跟著母亲,时间短的也有十年、八年,时间长的可能到二十年,不离开母亲。父亲虽然有工作,早晨吃饭一定在一起,晚上吃饭一定在一起,白天父亲出去工作,早晚一定是团聚的,这叫真正爱护子女。子女的孝敬,从这个地方培养出来的。现在人只顾自己,不要下一代,所以到自己年老的时候,子孙不孝,不照顾他,果报就现前。
  佛法是师道,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人要是不孝父母,怎么会尊师重道?所以孝道没有了,师道跟著也就完了。孝道跟师道是世出世法的大根大本,这几个人能懂?几个人能体会得到?佛教我们什么?「净业三福」头一句,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所以你要问佛教教的是什么?佛教彻始彻终教人孝亲尊师。佛度化众生从根本度起,就是要把这桩事情做出来给大家看。世尊说法四十九年,不敢说是自己说的,清凉大师在玄义里面告诉我们,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没有一句是自己的,古佛所说的。所以释迦牟尼佛跟孔老夫子一样,「述而不作」,这是什么?尊师重道。我所讲的不是我的,老师是这么说法的,尊师!现代人满脑袋是要创造、要发明,跟别人学的,也否定、也不承认是跟他学的,是自己的创造。为什么会有这样错误的思想?这种错误思想果报不堪设想,果报都是在恶道。何以故?不顺性德,他是悖逆自性。悖逆了自性,变现的境界就是三途六道;随顺性德,是一真法界,是四圣法界。这些境界全是自己心性变现的,不是从外头来的,佛家常讲「心外无法,法外无心」。
  我们一定要晓得,自己的毛病在哪里,社会的病态在哪里,对症下药。讲经说法,这个经典没有错误,文字也一句没错误,今天的讲法跟过去的讲法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今天众生得的病跟过去众生得的病不相同,经典给我们是原理原则,我们决定不违背这个原理原则来开方子。所以我们看到一部经,自古以来,每一个朝代都有许多人注解,注得都不一样,这是什么原因?他在那个时候,面对著那些群众是些什么状况,他那种讲法就能帮助那些人,就能叫那些人破迷开悟,修行证果。时跟地变迁了,对象不一样,讲的方法就不同了。我们如果拿古人那个注解,依照注解一成不变来讲,现在人都不得受用。所以经教字字句句是活的,字字句句都含无量义,它是圆融的。为什么是圆的?它从自性里头流出来的;自性是圆满的,从自性里面流出来字字句句,也跟自性一样圆满。所以它真的是无量义,深广无际,应用无方,我们要看环境、看对象,怎么跟他说。
  我们自己要怎样契入境界,这是现前第一桩大事。自己不能入境界,你就没有办法了解经典的义趣,你读了这个经典,对你的生活不起作用。所以第一桩大事情,就是怎样帮助自己契入境界。这个我们在讲席里面说得很多,我们之所以不入境界,就是自私自利,就是这个念头,所以入不了一切世间,起心动念都为自己。那要怎样才能够入境界?入境界,在事相上说,就是入一切世间;要用现在的话来说,与一切众生都能够做最好的朋友,才能入。不同国家的人、不同种族的人、不同宗教的人、不同文化的人、不同生活方式的人,各个都是好朋友,你就入境界了。你做不到,做不到原因在哪里?没有爱心,自私自利。果然能够爱护一切众生,就像爱护自己父母、兄弟姊妹一样,像爱护自身一样,你这个念头一转,就叫做超凡入圣。
  佛法里头常说:「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方便就是帮助众生的方法无量无边,但是它只有一个目标、一个方向,帮助众生成就圆满的佛果,这个方向决定不错。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说法,介绍西方净土讲得最多。跟我们讲其他的道理只讲一遍,没有重复过的,介绍西方极乐世界重复很多遍。所以《无量寿经》在中国有十二次的翻译,非常可惜,那个时候的经本都是手抄本,数量太少,容易失传,现在留下来的本子只有五种,有七种失传了。这五种本子古大德细心参详,告诉我们至少有三种不同的版本,就是梵文的原本有三种不同;换句话说,至少佛在一生当中,讲《无量寿经》是讲过三次。这跟其他经典不一样,其他经典只讲一次,没有重复讲第二次的。失传的七种没见到,如果失传的七种见到了,可能发现讲得更多次。所以古人肯定,《无量寿经》是世尊在一生当中多次宣说。这无怪乎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里面讲,「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以这个为最主要的,帮助众生在一生当中成就无上道的方法。
  五种版本现在我们得来是容易,古时候你要看到五种本子,那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所以就有一些大德大发慈悲心,将原译本编成会集本,使你看到一本,等於五种本子都看到了。这是大慈大悲,这是大开方便之门。第一次会集,王龙舒居士,王居士只看到四种本子,你想想看在宋朝时候,以他的身分地位,搜集《无量寿经》,五个本子都搜集不到;唐译《大宝积经》「无量寿」这一会,这个本子他就没看过。我们从这个地方知道,古时候找经本难,太难太难了。所以王龙舒居士的会集本,里面只搜集四种原译本,这是收经不足。《大宝积?无量寿会》里面,有一些经文前面四种本子没有。但是这个会集本,确确实实对於弘扬净土,劝人念佛往生,收了很大的效果,所以他的本子收在《龙藏》里面。明朝莲池大师注解《弥陀经疏钞》,《疏》跟《钞》都是莲池大师自己做的,引用《无量寿经》,一半以上是引用王龙舒的会集本。所以古德会集《无量寿经》,这也是「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无非是劝导大家信净土,发愿求生净土,目标是这一个,归元无二路。
  现在有一些人反对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他没有细细想想,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哪一个经本都是会集本。为什么?会集过去古佛如来所说的,他自己没有创意,述而不作。孔老夫子留下的典籍也是会集本,会集古时候圣贤的,这个太明显了。而最明显的是我们佛教里面朝暮课诵是会集的,现在做很多法会里头忏仪全部都是会集的;水陆法会是会集的,《梁皇宝忏》是会集的,《慈悲三昧水忏》也是会集的。你们看看所有这些忏仪,哪一个本子不是会集的?我们要深明此理,这个会集就是方便有多门。目的、方向是一个,归元无二路,无非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转恶为善、转凡为圣,这是永远不变的方向,永远不变的目标。只要这个方向目标正确,都是佛说的。
  我往年在台湾「大专佛学讲座」开课,我开的是《了凡四训》、开的是《感应篇》。曾经有一位法师,这个法师从小出家,资格比我老,身分地位比我高,有一天遇到,他把我训了一顿。他说:你是个讲经的法师,尤其现在教大专学生,你为什么不讲佛经,你去讲些外道?我听了奇怪,我说:我没讲外道。他说:《感应篇》跟《了凡四训》,这不是佛经,这是外道。我这才明了,才恍然大悟,他说的是这个。我说:这两样东西是佛法法印印定的,佛法法印印定它就是佛经,它就不是外道。他说:什么法印?我跟他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不是佛教的法印?他听了之后,脸红起来,走了。你们想想看,《了凡四训》、《感应篇》内容是不是教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那就是佛经,何必一定要这么执著?
  佛在经上讲得多清楚、多明白,佛经有五种人说,不一定是佛自己说的。除佛自己说的,其余四种人所说的,只要符合佛的法印,佛都承认这是佛经。所以小乘经有三法印,大乘经有一实相印,跟释迦牟尼佛教诲的宗旨完全相同,这叫法印。何况我开这两门功课,不是从我开端的,你要来问我、责备我,你也搞错了。什么人开端的?印光大师开端的,你要找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