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说「闻一知十」。古人讲得好,「一闻千悟」,你才会有这个境界现前。你这两种障碍不排除,佛菩萨怎么慈悲,只跟你结个缘而已,你阿赖耶识落个种子,这一生当中决定不得实际的受用。我们要明白这些事实真相,要懂得这个大道理。佛法,现在世间人所讲叫「真理」,佛法是真理。真理决定没有界限,真理决定是清净、平等,清净就是没有污染,平等就是没有高下。
『一切智道咸开示』,这一句话包围得广,佛法里面讲无量无边的法门。无量无边法门,过去一般人都看到佛门里面自己的,没有超越佛教的范围。现在我们明白了,「一切智道」包含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世出世间所有一切的圣贤人,这才是「一切智道」。凡是启发众生智慧的都包括在其中,所以不一定是佛菩萨的教学,耶稣基督的教学,穆罕默德的教学,中国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教学,都包括在其中。从这个地方我们才体会到,随类现身,随机说法。《楞严经》里面说得也非常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话说得多好!
所以感应示现没有原则、没有方所,完全随众生的意念,正是「一切法从心想生」。在《华严》,特别是在五十三参里面,我们深深体会,想佛说法就现佛身,想菩萨说法就现菩萨身,想比丘说法就现比丘身,想王公大臣说法就现国王身、大臣身,喜欢童男、童女说法就现童男、童女身,这是充分显示出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要晓得。这样一来我们的心境开阔了、坦然了,一丝毫疑惑都没有,才真正得清净心、真正得平等心,我们的生活自自然然就得大自在。这个大自在就离苦得乐,苦是不自在你就苦,得大自在就是得安乐。这在佛法里面讲是证果,修行证果。修行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证得清净自在,在生活里面得清净自在,这是证果。
自己得到之后,这才能帮助一切众生,帮助佛「於世救众生」。用什么方法帮助?教化。教化不仅是言语,而且还有行动;不但是教佛法,还要教世间法。如果你要问:哪有这种事情?不错,近代你没有见过,你也没有听说过,古代出家人教世间法。诸位去念古书,中国历史上许许多多人物,他求学在哪里求?在那个时代没有学校,想读书,书本到哪里去找?宋朝以前的书本都是手抄的,买不到。到什么地方去抄?寺庙里头的藏经楼、藏经阁,就等於说是现在我们的图书馆。这里头不但藏有佛书,世间诸子百家什么样的书寺庙里都收藏。所以到哪里去念书?到寺庙里头。传授世间一般的知识,谁教?出家人教,出家人通世出世间法。
明朝以前出家人都是经过考试的,不是随随便便想出家就出家,没那么简单,要通过国家的考试。国家考试的标准是进士的学位,所以你要参加考试,就是你一般的知识水平要达到进士,达到这个标准,然后在社会上很有地位,上从天子、皇帝,下至地方文武百官,哪一个对出家人不尊敬?他是社会导师,也是他们的顾问,他们有什么疑难杂症不能解决,去寺院里面向这些法师们请教。法师们真有智慧、真有学问,真能帮助他解决问题。这个考试制度是清朝顺治皇帝废止的,《印光大师文钞》对於这桩事情,多次感到遗憾,顺治皇帝把这桩事情做错了。考试制度一废止,出家人素质就下降了。所以今天佛门之衰,什么原因衰的?这个制度废除所遭遇到的后果。
说老实话,也幸亏顺治皇帝废除,我们才能出家,如果考试制度还在的话,恐怕我也没有办法考取;说这个话,这是自私自利。可是我们要晓得,出家之后要认真努力发愤求学,我们世间法要通达,许许多多典籍课程我们要修学。特别是在现代,有很多科技、电脑的课程,不能不认真学习,你要不认真学习,你就不能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同学一定要晓得,佛法要用功,要把它学好,世间法也要把它学好;至少我们要在伦理道德这些学科里面,把它学好。我们今天走的路子是教育,我们提倡,不建寺庙,建学校。将来学校多了,中学里面、大学里面,你们同学们要去教。现在我们的际遇,实在说「百千万劫难遭遇」,国家承认我们的教学。诸位同学在此地,将来拿到这个地方的结业证书,这个结业证书就很有效果,国家承认。将来在学校任教,你就取得教师、教授的资格。
我们偏重在德行、修身这个课程。修身这个课程民国初年还有,我们希望将来这个课程要恢复,奠定德学的基础,这才能够挽救世道人心。不但要讲求,一定要实现,要从我们自己本身做起。我们要学释迦牟尼佛,不但是天天讲经说法,在生活里面做出示范,我们真的把名闻利养放下,真的把一切物质享受放下,放下之后,我们很快乐、很自在,让社会大众仔细去看看,你过得有没有我这么快乐、有没有我这么自在?让他们看了之后,生起羡慕之心、效法的心,社会风气就能够转过来。所以不从自己本身做起,这个教学的效果就很难收到,特别是在现代社会。这是智慧的教学,我们展现智慧的生活。
目标,『悉令舍苦得安乐』。离苦得乐是果报,果必有因。由此可知,因果教育重要。我们要把因果的理论讲清楚,因果的事实要举例给大家看。举例最好举现代的例子,古时候例子很多,有很多人不相信,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书里头说的是真的吗?要举出现前的例子。我们尽量在报纸、杂志、资讯里面去搜集,我们每一个同修都应该要存这个心,见到了搜集,搜集之后储存在电脑里面。将来多了,我们可以印书,提供给大家做参考。中国有很多,外国也有不少,我们现在开始也在外国搜集这一类的资讯,搜集来之后我们把它翻成中文。有人跟我讲,说外国出的书都有版权,我们将来会不会侵犯别人版权?我说:不会。我们搜集起来自己用,我们印成书,内部做参考资料,我们不在外面发售,就不会侵犯他的版权。我们在应用,在讲经说法里面举例子,做为自己的参考资料,加强听众的信心,让他了解这是事实真相,这不是假设、不是幻想,是千真万确的事实,然后这才能够回心转意,修因证果。
世间人所希望的果报是什么?发财。你修这个因,你果然就发财,不就证果了吗?你喜欢长寿,你修这个因,真的得长寿。这正是佛家常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必应」就是果报,果报就现前了。世间人所追求的是小果、小报,很容易得到的。可惜现在人追求福报,他把因缘搞错了,用一些不正当的手段、违背因果的方法,这样虽然求得了,他怎么会求得的?他命里头有的,那不是求得的,是他命里有的。命里有的能够现前,虽现前已经打折扣了,为什么?他造恶业,恶业折福,他用不正当的手段去发财。譬如他发了一百万,他命里头本来有两百万,因为用不正当的手段,已经打了对折,这是错误的。他如果懂得道理、懂得方法,如理如法去做,他命里头两百万,他会发到四百万。这些理论与事实、方法,《了凡四训》里面讲得很清楚,所以《了凡四训》我们一定要大力的推广,我们不辜负印光老法师。印祖一生不遗余力的来推广这个法门,这个法门我们今天看是因果的教育,教导人种善因必得善果,教导人有求必应。这是帮助现代人,而现代人最迫切需求的,这真正叫应机。
善根深厚的人,目标远大的人,再帮助他向上提升。你所得的果报不希奇,这个果报能享受多久?何况这个世间灾变频繁,谁能保证自己的富贵能够延续若干年?没有人能保证。所以要懂得这个道理,他就会向上提升。佛法里面再教导他,比人间福报大的天上,天也是事实,也不是幻想,确实能够帮助你生天;还有比天人福报更大的,愈往上去福报愈大,不断向上提升。究竟圆满真实的福报,佛在经上常常教导我们,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那个地方是究竟圆满的福报,没有一样不圆满,连科学技术都圆满,所以到那个地方去,在很短的时间,就将自性的智慧、德能、相好全部开发出来。可是你能不能相信?
许许多多人今天都在修净土,可是真正能生净土的人不多,原因是什么?虽然修,不是完全相信,他那个信心若有若无,他的愿心是进进退退,所以就很难成就。我们要怎样帮助他?要教导他、要劝勉他,让他真正在理上通达;理上通达,事相上就不怀疑了。我们为什么对西方极乐世界,不能完全肯定的相信?理没有搞清楚。从理论上建立的信心叫正信,不懂理论就相信是迷信,那不算是正信。迷其理,而相信别人所说的,这叫迷信。迷信要不动摇,那也能成功,这也有好处,他真的迷了,他就迷去了。没错!所以佛家讲「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上智是什么?通达道理,他正信,他往生;下愚是迷信往生的,他也不动摇。老师传授给他的,他就相信;甚至於老师未必相信,他真相信;很可爱,他能成功。这两种人成就最多,成就也快速。凡是不能成就的都是自以为是,心里想著西方极乐世界,又放不下这个现实的人间,人间五欲六尘的享受他放不下,这才造成了障碍。
我们是很难得、很不容易,这么多年来奠定一些理论的基础,让我们生起了信心,坚定不移,我们深深相信这一生决定成就,一丝毫疑惑都没有。这个身体还留在世间,留在世间不再为自己,如果再为自己又退转、又堕落了,这是个关键。身体留在世间干什么?帮助诸佛接引众生,专干这个事情。我活一天做一天,活两天做两天,我们也不希望长寿,一切随缘,这样就得大自在。与一切众生接触,众生需要什么,我们就帮助他什么。
我们晓得在今天,最重要的是一切众生和睦相处,平等对待,这样才能真正消除这个世间的劫难,把世界末日化解。我们有这个愿望,但是这桩事情能不能成就,要靠缘分。无论缘分怎么样,我们是锲而不舍的在工作、在寻求。所以现在初步,在新加坡我们九个宗教联络上,居士林每一个星期天,都邀请各个宗教在这个道场传道。是不错了,距离我们的理想很远,为什么?各个宗教在那里讲经说道,听众不多。到哪一天传教师在讲道,各个宗教的人都来听,世界和平就有救了。不是说牧师上台讲道只有几个基督教徒,穆斯林去讲道只有几个回教徒,这个不行;各个不同的宗教都能够来听,把讲堂挤得满满的,我们做成功了,这是我的期望。
现在我们唯一能够做一点补救工作的,就是每一位传教师在这边讲演,我们全部用录像把他录下来,我们做成VCD,把每一个宗教讲演的VCD,送给各个不同的宗教,送给各个不同族群、不同宗教的团体,他虽然没有在我们讲堂现场来听,让他从VCD里面去听,希望将来有一天都能够到讲堂里面来听。我们佛教法师讲经,每一个宗教里面的信众都热烈的来听经,我们做成功了;基督教牧师来讲经,我们的佛教徒也热烈的来参与,这样才成功。
我们在这个地方求智慧,不但求智慧,我们在这个地方是真正发菩提心、发慈悲心,希望什么?希望这个道场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