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孟照明同我们一起到了汪清,还参加了腰营沟防御战。他是在最艰苦的时候帮助了我们,和我们生死与共的难忘的同行者。1974年,孟昭明给我来信,感怀深切地回忆了我们在罗子沟台地上相遇时的情景。
我看了那封信才知道,过去在苦难中同我们建立了友情的吴义成的通信员还活着,在敦化合作社从事农业生产。
我记得,我们过的最艰难的关头是在老黑山。直到老黑山,还有救国军同行,尽管他们有些不牢靠,我们也吃了很多苦,却不觉得孤独。可是,他们逃到苏联去之后,在那空旷的台地上只剩下了我们18个人。周保中也率领王德林越境时留下的一部分人转移到别的地方去了,我们就完全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了。
空中有敌机盘旋,撒传单要我们投降,地面上参加“讨伐”的日军部队从四面包围我们。加上在我国高山地带也罕见的严寒和齐腰深的积雪,使我们根本无法前进。费力积蓄下来的口粮也都吃光了,每天临时找点东西凑合着充饥。5月在小沙河穿上的军服也破得露了肉。
就在这样艰难的时候,我们在罗子沟台地上遇到了一位姓马的好老人,才得以死里逃生,过了这道难关。这天正是大年三十。从思想上看,这位老人没有政治信仰、无党无派,对国民党的政治则加以唾骂。但他也并不信仰共产主义。一句话,他是一个厌世思想浓厚的人。但是,他是一位助人为乐的善良热情的好人。
马老人有两栋房子。我们住下房,上房住着救国军残兵。这些残兵大都是有反苏思想,以苏联是共产国家为理由没有越境才留在满洲的。在这些人当中,还有吴义成留在老母猪河的郭营长的部下。
孟昭明刚放下行李,就说要打探一下救国军的动向,自动找上房的残兵去了。我叫他去探问一下救国军士兵愿不愿意和我们携手共同行动,孟昭明说:“在郭营长的部下中,有不少人跟我熟。我先去探探他们的心思,若有希望,再由金队长去正式和他们交涉好不好?”孟昭明见了那些残兵回来,耷拉着肩膀,神情阴郁地说:
“别说联合战线了,他们这帮人什么也干不了。他们在商量当土匪呢。”马老人也来告诉我们,救国军残兵正在策划解除我们的武装。他说他们准备夺取我们的武器扩大土匪队伍。
事到如今,我们不能不对我们自己的命运和革命的前途深思了。当成千上万的反日部队士兵在我们四周的时候,我们觉得同日军打起来能很快胜利,可是现在他们都逃跑了,我们的队伍也只剩下18个人,便觉得前途茫然了。就是到了汪清,也只有十多支枪,靠这些枪还能干出什么大事呢!在延吉的武器,顶多也不过几十支枪。真是雪上加霜,那些凶暴的残兵还要夺我们的武器,这事该怎么办?我们来到罗子沟不知名的台地,回汪清的路也渺茫。“这事你打算怎么处理?”我自己问自己。“是放下武器,回去重新搞地下斗争呢,还是即使吃点苦继续进行武装斗争呢?”如果说没有过这种动摇,那就等于是歪曲事实,伪造历史了。我不隐瞒也没有必要隐瞒我和我们部队曾有过动摇。
钢铁氧化了也会变。人不是钢铁,比钢铁弱,变异性又大。但是、也可以说人比钢铁刚强得多,因为钢铁不能自行防止氧化,而人具有自行控制和调整自己思想变化的能力。问题不在于发生动摇,而在于如何克服这种动摇。
所以称人为万物之灵,是因为人具有善于自行调节的能力;说革命家伟大,是因为他们是从无中创造有,变逆境为顺境的刚毅而具有创造性和自我牺牲精神的人。
那时,我茫无头绪,不知如何是好。哪怕是天塌地陷,也应该继续进行武装斗争,可是现有的队员都是些还不到20岁的小青年。可以说我本人也是缺乏经验的,当年在吉林写传单、作演讲的时候,个个都曾是英雄豪杰,而遇到这种情况却都成了初学者。搞地下工作时办法也很多,可是在这个杳无人烟的地方,几万名友军都走掉了,只剩些残兵,如何开拓18人的前进道路,却是单靠我们的力量难以解决的问题。
上房的那些残兵打算当土匪,我们决不能干那种勾当。只有到有群众组织的地方去才能有办法,可是朝鲜人居住的村庄据说得走200里才有,而且这段路上的每一个山谷都有日军把守。
革命难道就这么艰难吗?原以为只要两三年就可以轻而易举取得胜利的我国革命,怎么竟走到这样的险境了呢?吹着号,雄赳赳地从安图出发的我们队伍,难道就要在这个荒凉的山岭上停止前进了吗?
为了建立这支部队,我们曾挨过多少饿,熬过多少个夜晚啊。我没有能为母亲送终,和可爱的弟弟们离别,不就是为了这支队伍吗?车光秀、崔昌杰献出了自己的青春,不也是为了这支队伍吗?车光秀是到敦化进行侦察时牺牲的。
回顾以往,展望未来,我的心情犹如整个地球坠在心上一样沉重。
我正坐在灶口前左思右想,马老人靠近我,轻声问:
“你是负责人吗?”
“是的。”
“一个队长,怎么还流泪呢?”
“可能是因为迎着风走来的关系吧。”
我这样支吾过去。其实,我并不是因为风,而是因为对未来的担忧才流泪的。
老人捋着长须,端详我好半天,才说:
“你是担心住上房的那些人作恶吧?不要太担心。晚上我把你们带到好地方去,你们就在那儿好好歇几天吧。歇个20来天,边学习,边补养补养,脑筋就会像诸葛亮那样灵了。”
半夜,马老人摇醒熟睡的我们,给我们吃了准备过年吃的饺子。然后把我们带到了足有50里路的深山中的一个窝棚。窝棚在葱郁的林中,连飞机也发现不了。
窝棚不大,只能铺一张草席,旁边连着个小库房。库房里放着马老人下套套来的冻狍子和兔子,还有小麦、玉米和小磨。
“屋子虽窄,垫上草,还能将就着过日子。这样就能闯过这一关了。你们就躲在这里,好好补养身子吧,外边的消息,由我每隔几天来告诉你们。
你们走的时候,我还给你们带路。”
老人说着在灶坑里生上火。我们都感激得流下了热泪。在这荒凉寂寞的台地上,遇到诚挚的马老人这样的恩人,并不是任何人都能有的幸运。队员们高兴地开玩笑说,“老天爷”在保佑我们。
我们在窝棚里待了半个多月,边休养,边学习,还出去猎狍子。
窝棚里有不少马老人的书,有小说、政治书籍,也有伟人的传记。马老人虽然在深山里以打猎为生,学识却很渊博。很多人争相传阅这些书,因此书边都起了毛,磨破了。
大家把书读完了,就一定要发表读后感,或者定个题进行争论,各自都援引经典作者的论断。马克思怎么说,列宁又怎么说,全部用来论证自己的主张。当时,人们都能背几个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论点和著名作家的名句。
当时的青年们只要聚在一起,对孙中山也要进行批评。崇拜某人是一种时髦,批评人们都崇尚的伟人也是一种时髦。
那时是每个人都自以为了不起的时候,人人都自以为是伟人,是英雄豪杰。
我们在这个窝棚里就今后的行动方向也进行了认真的讨论。是解散队伍各自回家呢,还是去找汪清的朝鲜人村庄,把那里的别动队集结起来扩大队伍,继续进行斗争?
大家都表示决心,要继续进行斗争。唯独在海龙入伍的那个同志坦白地说,他身体虚弱,无法和我们一起继续进行武装斗争。以这个同志的体力,搞武装斗争有困难,这倒是事实。
我们对他的坦白没有挑剔,也没当作问题。
“要是不能跟我们去,最好在这里直截了当地说出来。革命是不能勉强的。革命是不能靠强权或威逼来进行的。所以,要走就走,要想继续进行斗争就留下来进行斗争。”
我作为部队的指挥员阐明了我的见解后,给他们时间,让他们各自下决心。
几天后,我们重新聚在一块,听取了队员们的决心,我们一行中有16名同志发誓说,就是献出生命,也要继续进行革命。
其余两个人请求允许他们离开部队。来自海龙的那个同志这次也说,他身体虚弱,不能进行武装斗争,请我们允许他回家去,还希望我们不要把他看作是怕死鬼。他说因为身体虚弱不能继续进行斗争,我们也不能无视他的要求。
我对他说,如果你跟我们走有困难,就回家去吧。我们不责怪你。不过,现在你这个样子是不能回去的,衣服都破得像个叫花子了,弄成这个样子,怎么好意思去见父母呢!你要走,也得到朝鲜人村庄,弄些路费,做一身新衣服穿上再走。
另一个同志说要到苏联去学习。
“你盲目地到苏联去,又没有保证人,谁知道他们那儿是叫你念书呢,还是叫你劳动。先到汪清去工作一段时间,等和那里取得联系后,带着组织的介绍信去不是更好吗?”
两个同志都同意我的意见,愿意按我的话去做。
后来,我们由马老人带路,安全地离开了罗子沟台地。马老人一直把我们带到汪清县转角楼。他真是一位待人亲热的忠厚的老人啊!几年后,当我们在根据地内外痛歼敌人的游击斗争蓬勃开展的时期,我带着一些布和粮食到罗子沟台地找他。可惜,那时马老人已经离开了人世。
60年前马老人的形象,至今仍活生生地留在我的脑海里。有一次,我曾指示作家们以这位老人为原型创作一出歌剧或话剧。有关这位老人的传奇般的故事,是创作歌剧或话剧的很好的素材。
那年冬天,我们在罗子沟台地没有饿死,没有冻死,也没有被打死,可以说是奇迹中的奇迹。我现在还常自问,那时究竟是什么力量,使我们能够经受住考验重新站起来?是什么力量,使我们没做失败者和落伍分子,而成为胜利者继续高举抗日的旗帜呢?每次我都无比骄做地回答:“那是对革命的责任感。”如果没有这种责任感,我们就会陷在雪坑里再也起不来了。
那时,我觉悟到,如果我们半途而废,朝鲜就再也不能复兴。如果当时我们都想,即使我们死了,也会另有人拯救朝鲜的话,那么我们就可能被埋没在罗子沟台地的雪崩中,永远也起不来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