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德叉迦龙王,得以清净救护音灭除一切怖畏解脱门。】
清凉大师注得不多,但是精要给我们点出来了,「慈音智俱,故云清净。净无贪爱,何畏何忧」?慈是慈悲,慈悲里面有智慧,慈悲里头没有智慧就叫爱,就是爱欲,爱欲里头有智慧叫慈悲,所以慈悲心是清净心。我们这些年来,在佛法修学提出一个纲领修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说是五个,实际上是一个,一体。说慈悲,慈悲里头一定有智慧、有正觉,一定是平等,一定是清净,一定是真诚,否则的话,就不叫慈悲;说真诚心,真诚心里面一定具足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否则的话,就不叫真诚;说五个,实际上是一个,这是真心。
真心里面决定没有烦恼,不但没有烦恼,习气都不存在,哪里还会有贪爱?贪瞋痴慢都断了,一切忧悲苦恼永远离开了。我们想想世间人忧悲苦恼多,他忧的是什么?他悲的是什么?他怕的是什么?无非怕既有的会失去,怕这个。当然最重要的一个怕死,这个身是现在得到的,这既有的,怕把它失掉,贪生怕死。有这个身之后,贪恋这个身,附带的身外之物样样贪著放不下,於是这里头才生出忧悲苦恼,这么来的。如果这个人真的觉悟了,这身不是我,生死、得失永远离开,没有了,他还有什么贪爱?还有什么畏惧?自然就没有了。由此可知,凡夫不了解事实真相,所以才有这许多烦恼。身死了,烦恼和习气不断,带到来生,它去投胎了。生生世世,舍身受身,累积的习气无量无边,太深太广了。但是佛告诉我们,虽然甚深甚广,它不是真的,它是虚妄的,因此真实智慧现前,这个虚妄的就被照破了。佛在经上有个比喻,把我们习气烦恼比作千年暗室,千年时间长,黑暗,点一盏灯就把千年暗室破除了。这一盏灯代表真实智慧,真实智慧现前,愚暗自然就没有了。
佛的教学是以智慧为教学的核心,世尊当年在世说法四十九年,说《般若》占二十二年,几乎占一半。从这个现象上,我们就能体会到,佛法的教学是以慧为主。整个佛法教学,不仅是释迦,佛给我们讲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教化法界众生,纲领只有三个:戒、定、慧。戒、定都是手段,慧是目的,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所以戒学是手段之手段,定是手段,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修学过程当中,一定是因戒要得定,持戒持得再好,不能得定,那你就停留在这个阶程上,不能向上提升,这个错了。持戒为什么不能得定?著相,就没有办法得定。著相是什么?不能够放下分别执著,你就不能够突破,不能提升。我们要问:放下分别执著还持不持戒?还持戒。不是说放下分别执著就不持戒,那就错了。持戒不著持戒的相,你才能得定,不著相心才清净,所以是如理如法。得定之后能不能开慧?也在於你能不能把得定的分别执著放下,你才能开慧。如果你要是分别执著定中的境界,慧就永远开不了,你就住在定境里面,没有法子向上提升。这个道理很深,要细细的去思惟、去体会。
佛法永远是一个整体,不可以分割,理事是一个,性相是一个,一分开来就落在分别执著里头了。如何不分,如何相应,这才是佛法,真正的觉悟,彻底的觉悟。这个道理方法与事实真相,都在这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里面。尤其是末后一品,佛菩萨表演给我们看。这个表演意义很深,戒定慧三学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五十三参每一位善知识都如是表演,都如是示现。我们从这里头去体会,从这里面去学习,这是真正的佛法。清凉大师给我们说无障碍法,真正佛法是无障碍法,无障碍法里面具足圆满的戒定慧三学,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障碍产生在哪里?产生在妄想分别执著。最严重的障碍这三个统统具足,事事统统都有碍,这四种无碍一个都得不到;如果我们把执著放下,还有妄想,还有分别,理无碍你能够得到,事无碍也能够得到,理事无碍就没有,你就得不到;再放下分别,还有妄想,分别没有了,执著没有了,四个无碍你可以得到三个,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没有;必须把妄想再放下,才能够得事事无碍。事事无碍,具足戒定慧,具足一切佛法,一条都不缺。都表现在生活里面,表现在我们日常工作之中,处事待人接物,这叫大圆满,受用叫大自在。我们果然认真努力,在这一部《华严》里面可以能够学得到。
实在没有这个能力、没有这个智慧,我们在《无量寿经》或者《阿弥陀经》,老实念佛。老实两个字不容易,不老实念佛,未必能生净土;老实念佛,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会漏掉,老实。老实是什么?心里没有第二个念头,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念头都没有,这个人叫老实;还有杂念掺杂在其中,这不老实。所以老实人是大福德,这个人决定往生。真信切愿,这个老实,所以很不容易。这两样我们如果一样都学不到,这一生空过了,又一次跟佛结个缘,在佛法里除了结个缘之外什么都得不到,该怎么轮回还是怎么轮回,该受什么样的果报还得受果报,没法子。如果我们真正能够勘破这其中的利害得失,我们就不敢掉以轻心,就会很认真努力去学习。
我们今天学习的方法是以《阿弥陀经》、以《无量寿经》为主,这两种经选择任何一种都可以,深信切愿;以《华严经》为辅助,学多少算多少。能够圆满学习,当然好,对於修净土帮助太大太大了;不能够完全学习,学一部分,都得利益。诸位同学,我们在一块研究,我想大家能够很明显的体会到,我们学一句,一句的利益;我们学一章,譬如此地「龙众」这是一章,长行十一句,偈颂十一首,这是一章;一章有一章的利益,一句有一句的利益,一生受用不尽。那全经,利益当然更是深广无尽!
我们把佛法介绍给别人,佛经里头佛法常讲有全身舍利、有碎身舍利,这从比喻上。全身舍利是介绍人家一部完整的经,给他细细讲解,研究讨论,一部经;碎身舍利是这一部经里头一段、一章、一句、两句,为人演说。世尊在经上常常提示、常常勉励,为人说四句偈,四句偈是碎身舍利。章句选择的标准是什么?这个要懂得,这所谓是契机,一定要仔细观察听众根机,听众现前的需要,以这个为标准。换句话说,我们一定要了解,现前的大众最需要的是什么?最需要的,也就是他现前迷失最严重的。佛在经上常常用医王来比喻,佛是大医王,众生是病人,你要看看他的病,病很多,哪一个病是最严重的、要命的,从重的先治。重的治好了,其余轻的慢慢来,那个容易了。最重的病是什么?
今天最重的病,诸位要晓得,是教育。说到这个地方,使我们想到《三字经》,一开端就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人之初,性本善」,这个性是佛性、是真性。所以德叉迦龙王在此地就是教育,『清净救护音』,教学。今天世界众生是什么?『一切怖畏苦』。你要认识清楚,我们要用清净的救护音,来帮助这些苦难众生。佛陀的教育,世出世间圣贤的教育,最重要最重要了。教学,我们帮助别人,假如别人来请我们去讲经说法,诸位想想我们去讲哪一段?最重要最重要的是「净业三福」。佛说这十一句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第一堂课一定是讲这个。如果是在不常闻到佛法,通常我们头一堂课介绍佛法,认识佛教,把佛法介绍给他。正式第一堂课一定是净业三福,比什么都重要,从这个地方下手,从这儿入门,句句都讲清楚。实际上每一句就是一个题目,一句就是一个题目,细细解说,劝化众生回头是岸。好,今天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八四卷) 2000/3/20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284
请看「世主妙严品」,得法赞佛,八部四王众,龙众长行,第八句:
【无边步龙王,得示现一切佛色身及住劫次第解脱门。】
清凉在这一节的注解很简单,「示现等者,谓於身中现身土也」,这个境界是不思议境界。实在讲佛家把这些话都说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愈是大道愈简单,而是一般人把它想复杂了。中国文化学术的根是《易经》,你看那名称,「易」是什么?容易,简易;但是你愈想就愈复杂,愈想就愈麻烦;你什么都不想,很容易,很简单。易,佛家叫不思议,不思议就容易了;一思一议,麻烦就来了。所以《易经》,《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佛法的《易经》,叫「不思议经」,在佛家讲「大不思议经」,大本的,称《维摩经》「小不思议经」。其实一切经皆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就解脱了。
诸位想想,思跟议都是妄想分别执著,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你还有什么思的?你们诸位看看中国的文字,中国文字之美,中国文字之善,是世界上任何国家民族没有的,这是个符号,从符号上你体会这个意思。「思」是什么?心里头有分别,心里头画上好多格子,就分别了。不思是真心,一思心就变成妄心,心里头就有界限。「想」是心里头有相,心里头本来没有相,相出来了,所以想像,相就出来了。由此可知,思跟想都是妄想分别执著。不思议是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不但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言语也没有了。我们在大经上看到,诸佛如来见面的时候一句话都没有,为什么?大家都是不起心、不动念,无分别、无执著,这个世界美好,完全随顺性德的流露。这个法界叫一真法界,净土经里面讲极乐世界,《华严经》上讲华藏世界,是不思议解脱境界。
我们的麻烦就是麻烦在有思有议,一天到晚打妄想,话说得没停,废话连篇,这造业。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无不是业,把不思议的境界变成了思议境界,思议的境界是十法界依正庄严,就这么回事情。一念回心,什么是回心?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就回头了,回头是岸!这么说来诸佛如来示现在世间、示现在十法界,这个经上所说的全是,他们为一切众生,以我们的看法、我们的观念,不辞辛劳为一切众生演说妙法,法本来就妙,以种种的身分、种种善巧方便教化一切众生,我们要问他有没有思议?他没有。不要说是如来果地,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的人,分别执著都放下了,妄想也放下了,不过没有放得干净,四十一品无明都是属於妄想,没断尽,不断不断在那儿用功夫。他用功跟我们用功完全不一样,我们今天所用功这种方法、理念,到他们全不适用。他们如何用功?无功用行;很不好懂,什么叫「无功用行」?
往年我在台中,李炳南老居士跟我们讲这一段话的时候,他举比喻跟我们说,让我们从比喻当中去体会。譬如划船,大陆上我们用的小帆船,现在在中国还有,有风的时候扯帆,没有风的时候摇橹、划桨,船快要靠岸的时候,帆也下下来,橹也不摇,用竹竿撑,因为岸边浅,用竹竿撑,这都叫有功用。快接近岸边,那大概有多少距离?一、两丈的距离,我们现在讲大概十公尺的样子,十公尺这个距离,像我们此地到这个门这样的距离,这个时候撑的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