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埃蛱煺梦蛐蟹ㄊυ冢揖徒淮颐怯Φ贝罅康淖觯退盟谂分蘖魍ā�
他说那边的同修,人数现在慢慢多起来了,也想建个道场,建个念佛堂。我说可以,很好,可以仿照其他地区净宗学会去建立。现在在欧洲,西班牙有一个净宗学会,伦敦有一个佛教图书馆,常常跟我们联系。我鼓励年轻的法师去,我自己年岁大了,如果去走一趟,我们自己在这里学习又有一段时间中断,那《华严经》到哪一年才能圆满?所以我现在很不想离开新加坡,除非是不得已,能不离开尽量不离开,我让年轻法师到国外去弘法。这是把佛法的缘介绍过去,看看他们的善根福德逐渐逐渐成熟了。成熟也分很多阶段,这是第一个阶段,可以在那里成立净宗学会,流通净宗的典籍,帮助他们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实在说在海外的华人更需要,他们在追求,他们在摸索,总希望在物质生活之外,求得充分的精神生活。而精神生活,这在大乘佛法,真正接触到正法无限的欢喜,真正肯发心修学。
我们读到这一首偈,感慨无穷,这是我们今天现实环境的写照。这首偈最重要的就是「智光」,我们到哪个地方去求智慧?能够辨别真妄、辨别邪正、辨别是非、辨别善恶、辨别利害,有能力辨别就是「智光普照」。我们一定要明了,末法时期魔的力量太大了,积非为是,常常能够以一些似是而非的言论、修法来迷惑众生,众生没有能力辨别,於是被魔牵引过去了。如果在佛法修学多少年了,最后失去信心,也跟魔去了,那个影响力就大了。我们要清楚、要明了,修行多少年,为社会大众所尊敬,他是不是有真实智慧,这很难讲,不是一个容易事情。小智慧,小的德行,小的成就容易,真实智慧不容易。
我们从什么地方去观察?诸位同修如果很冷静、很细心,还是有办法观察得出来。他有没有私心?他有没有自利?赞叹他,他是不是很高兴?侮辱他,他是不是瞋恨的面孔就摆出来了?如果还有这一套,他所修行的成就有限,不是真善知识。真善知识,你赞叹他,他不会动心,决不会因为你赞叹,他生欢喜心,高兴了;你当面侮辱他,他也不会有瞋恚;他没有自私自利,他能一切为众生。你们从这些地方仔细去观察,你就晓得这个人是不是有真智慧,这个人是不是真善知识,从这里去看。决不是他的信徒有多少,魔的信徒很多,拥护他的人太多了,我们比不上他,人没有他多,势没有他大,财更不如,所以不能用这个来做衡量。但是今天社会上,大多数是用这个做衡量,标准错了!这是古圣先贤常说,「末法时期,法弱魔强」。如果我们一心向道,希求这一生了生死、脱轮回,你要走正法,你要信佛,「信佛」这两个字相当不容易!
我曾经跟诸位做过报告,我学佛七年出来讲经,那一年出家,我一出家就教佛学院,就上台讲经。又两年才受戒,受了戒之后,我到台中去看李老师,李老师一见面,大声叫「你要信佛」!指著我,「你要信佛」。我学佛七年,出家受了戒,在佛学院教学讲经已经有两年了,见了我面,高声叫著「你要信佛」,别人听到都奇怪。然后老师叫我坐下来,给我讲开示,跟我说许许多多出家的老和尚,到死都不信佛。我听了莫名其妙,不信佛为什么出家?然后告诉我,佛的教诲没有做到,不信佛。六波罗蜜,佛教你布施,你有没有做到?佛教你持戒,你有没有做到?佛教你忍辱,你有没有做到?一条也没做到,所以到死都不信佛,太多太多了。最后老人家教诫我,什么叫信佛?依教奉行。
经典里面字字句句的教诲,我们要懂得佛的意思,开经偈上讲「愿解如来真实义」,这是智慧;能够将佛陀的教诲,字字句句落实到生活上,这是奉行;这样的人才叫信佛,信佛的标准如是,不是普普通通的。世尊对於众生教诲,最低的标准是五戒十善,我们做到没有?你没有做到,你不信佛,佛教诫最低的标准都做不到!老师那个时候教我,出家人要求最低的标准是沙弥十戒,能够做到这个算是真正的出家人;在家学佛最低标准是五戒十善,五戒十善做不到,不是在家信众,这是老师讲到最低的标准。
沙弥戒里面最难的一条是金钱戒,今天金钱我们不能离开,你要是手上没有钱,你寸步难行,你坐公共巴士你要去买票,如何持这条戒?身上虽然带著有金钱,决定没有金钱的念头,事上有,心上要舍得干干净净,这是大乘法。特别是《华严》讲,事没关系,事事无碍,妄想分别执著有碍。特别是出家人,十方的供养,连许哲居士都知道,是不是供养给你享受的?不是的。他知道我不贪财,知道我会把这钱用在好的地方,不是给我享受的,是要把这个钱拿来帮助一些苦难的人、帮助一些需要的人,这个念头清净!这就是现在社会状况之下,持不著金钱的戒,我们今天是这个持法,决定不是这个财物据为己有,那你就破戒了。这些财物是十方三世一切众生所共有的,我要很妥善的来支配、来运用,决不是为自私自利,我们要懂这个道理。
所以戒律,在什么状况之下、什么时代里头,我们应该怎样受持,如理如法,这才叫信佛。平常我们不明白这个道理,不了解事实真相,以为自己是虔诚的佛教徒,正信的佛教徒,哪里晓得全搞错了。说穿了,自己根本就不相信,出家还不相信,你说有什么法子?那诸位要问,为什么我们今天搞得这个样子?《无量寿经》上世尊讲过,「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佛并不责怪我们。佛虽然不责怪,我们该堕地狱还是堕地狱,该轮回的还是轮回,这个佛救不了。说穿了,世法跟出世法一样,前一代没有把我们教好,前一代的上一辈无知。
我出家学佛,跟大家没有例外,我的佛法跟居士学来的。我跟居士学佛法,我的出家师父还不高兴,把我教训一顿:你太傲慢了,目中无人,出家大德里头就没有人能教你的?他说这个话,实际上就说他自己。我回答的是,我说:出家里面的大德多,能教我的人太多了,他不肯教我有什么办法?李老师虽然不行,他肯教我,你们大德很多,不肯抽出时间来教我,我没地方学,我只好跑到那里去学。到最后我被开除、迁单,我自己出家剃度这个道场,我对这个道场有相当的贡献,最后还是让我离开,永远不能回去。李老师很慈悲知道,那个时候就跟我讲:你学讲经,经讲好了,将来走投无路。果真没错,你经真是讲得听众听了很欢喜,哪一个法师都不喜欢,哪一个道场都不能容纳你。所以我这四十年在全世界各个地方讲经说法,谁请的?居士,都是在家居士,住在这里居士林。净宗学会的会长是在家居士,哪有出家人请我?哪有寺庙让我们在那里挂一天单、住一天?没有。你才晓得可悲!真正悲哀到了极处,痛心到了极处!
我们记住老师真实的教诲,信佛!我们这一生当中,虽然受尽了苦难,来生到极乐世界。我们以当前苦难换取西方极乐世界,忍受一切的侮辱、毁谤、陷害,我们希求拿这个来换取我们能够亲近阿弥陀佛,所以我们还是很大的安慰,决定不责怪这些人。我们对这些人还是尊重,如果他找我帮助,我还是很热心帮助他,决不会记仇,决没有怨恨心,这是我这一生在佛法里学得的,我们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的观念变过来了。如果不是接触大乘佛法,我们的错误观念会永远错到底,生生世世错下去,回不了头来。
诸位同修,你们看看我这一生修学的历史,这几句话是个写照:「既除苦已为说法」。章嘉大师教给我看破、放下是「既除苦」,我搞了六、七年,遇到李炳南老居士为我说法,我懂。我要没有章嘉大师那个基础,到台中听佛法也不管用,说老实话,也听不懂,听听一些皮毛而已。真正的基础是减轻贪瞋痴慢、名闻利养、是非人我的观念,愈淡薄愈好,然后接受善知识说法,我懂了,我明白了,我能够依教奉行。所以李老师把弘扬净土这桩事情交给我,特别是把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交给我,叫我在这个世界上普遍弘扬。我的修学是有师承的,决定不会背师叛道,决定不会忘恩负义。
我们这个小讲堂、小教室,我三位老师照片挂在我们讲堂上,每天在这里上课,如同老师在座一样,对面是韩馆长,护法,永远不离,身形虽然不在,精神永远结合在一起。我们知恩报恩,我们决定遵守佛陀、老师的教诫,绝对不会做出欺师叛道,不可能做这个事情,我们在这里才有成就。在这个地方,才足以为社会大众做个好样子,所谓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你们想想忘恩负义这个样子好吗?背师叛道、欺师灭祖这个样子好吗?社会上都是这个样子,这社会完了。我们要做好样子,不能做坏的榜样,这是最低限度要做到这一点。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七五卷) 2000/3/7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275
请看「世主妙严品」,得法赞佛,八部四王众,鸠盘茶王偈颂,第七首:
【佛身普应无不见,种种方便化群生,音如雷震雨法雨,如是法门高慧入。】
高峰慧鸠盘茶王,前面长行我们看到,他是「得普现诸趣光明云解脱门」。我们看他的偈颂,他的修学报告。清凉在这里有个注解,「初句」是第一句,「普现身云」,第二句「明等电光,故云种种」。「明等电光」,清凉给我们指示出来,要不然我们在这个文字里头,还不容易体会得到。第三句「兼明雷雨」,所以这个电光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由第三句来的,他这很有道理的。雷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是「远震」,第二个是「发生」。他举了一个比喻,譬如「蛰虫发动,草木发萌,圆音之雷,可以思准」。
我们看经文,『佛身普应』,著重在「应」字。应是什么?感应。学佛,今人跟古人不一样,古人学佛感应非常明显,实在说,感应就是你学佛功力的表现。如果学佛没有感应,换句话说,你的功夫平平,说一个不好听的话,你的功夫不得力。但是如果要一心求感应,那就错了,你很容易走上邪道;不但容易走上邪道,很容易著魔,这个道理我们必须要懂得。古德教我们,学佛绝不可以有求神通感应的念头,但是神通感应一定有;决定是有的,可是你决定不能求。如果有这些感应事情现前怎么样?《楞严经》上世尊教给我们一个标准,境界现前,不理会是好境界,这是知道自己功夫得力。如果是一著这个境界,这个境界就叫魔境界,世尊这个开示非常重要。
为什么我们执著,这个境界就变成魔,不执著它是佛境界?诸位要晓得,佛跟魔,一个是智慧,一个是烦恼。执著,你在当中你就起了妄想分别执著,感应现前带给你是什么?带给你妄想分别执著,这个境界是魔境界。感应现前,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是佛境界。由此可知,感应里头是无佛亦无魔,佛跟魔从哪里来的?是自心的反应。由此可知,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境就是我们的物质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