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目捶ā⒋砦蟮南敕ǎ鸱ń萄颐蔷驼娴美媪恕�
所以智慧一定要开,开智慧才晓得通权达变,佛跟我们讲的只是原理原则,祖师大德所说的,那都是权变。时代不一样,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意识形态,有每一个时代的生活方式,佛法为什么要讲求契机,你要懂得「契机」这两个字的意思。契理是佛讲的原理原则,这个要遵守,不变的;但是契机,这里头就有权变,通权达变。你懂得这个道理,你看古人的注疏,你就会有心得,会有领悟、体会之处。看唐朝人的注疏,就懂得唐朝那个时代状况,祖师为什么这么解释,一定是针对那个时代见思烦恼的通病。宋朝讲法,我们再去跟唐朝比一比,又有许多不同。宋朝人对於社会、对於自然环境一些想法看法,跟唐朝人又有不同之处,所以祖师大德讲经必须要另一种方式。这一部经朝朝代代留下来许多注解,我们从这里头去观察,这才能开智慧。决不能照他那个一字一句去讲,那就坏了,那就叫我们现代人回去作唐朝人、作宋朝人,那怎么能行得通?这就是古人所讲「死在教下」,这是错误的。
经典帮助我们开智慧,古来祖师大德的注疏,也是帮助我们开悟。真正悟入了,那你现在就有现在的讲法,我们还是一脉相承,没有离开。就像一棵千年的古树一样,年年发新枝,年年有新叶、新花、新果,我们今天在树梢,树的顶端,没有离开这棵大树。根是经典,每一层的树枝,那就是每一个朝代讲解的方法,所谓是推陈出新,我们从旧的基础上领悟出来新的东西,才能解决现代的问题,才能帮助现代人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这个目标就达到了。我们知道这桩事情重要,那你不断烦恼怎么行?
这一句表面上看是「普放光明」重要,实际上是「灭障」重要,障不除决定不能成就。真实智慧,真实慈悲,就是要帮助世人除障、开慧;不但是自己,可是你要晓得,帮助别人是真正成就自己;完全说成就自己,不帮助别人,你的进展非常缓慢;你能帮助别人,那你的进步就非常快速。我们看看今天社会的障是什么?自私自利,贪瞋痴慢,比过去严重得太多太多。我们如何除障?要依靠佛陀的教诲,我们自己没有智慧,看不出自己的过失。为什么天天读经?读经的用意在哪里?绝对不是读给佛菩萨听的,读经是检点自己,我们自己对於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起心动念,跟佛的教诲相应不相应,读经真正的目的在此地。每天读经,每天对照,相应的我们要保持,不相应的要改正,这是真正读经。不是说经念了之后,念给佛菩萨听,我今天功课都做完了,自己一天到晚还是胡思乱想,贪瞋痴慢不但没有放下,还与日俱增,这就是全都搞错了。
「净业三福」,大家都晓得,不管是哪个宗派,无论是显教密教、宗门教下,这是真实基本的修学条件。三条十一句,念念都不能忘,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佛法,从这个地方来转变,做一个转变。十一句字字句句都是无量义,从初发心到如来地,可以说这十一句是佛法的总纲领,千经万论都是这十一句的展开、细说而已,让我们起心动念、所作所为不离这一个准则,这是真正修行,是真实的菩萨道。这十一句里面有「读诵大乘」,后来祖师大德依这一句,给我们制定朝暮课诵。朝暮课诵就是我们修行的准则,我们断恶修善、转迷为悟的标准。
因各人根性不相同,生活方式不一样,必须选择自己容易修学的,你就会容易成就。选择的法门不契机,就是不适合自己的根性,不适合自己的生活环境,你修学就困难,成就就不容易。所以佛法在中国,宗派很多,道场很多,每一家家风不相同,道理在此地。他的家风一定适合於这个道场周边环境信众,适合於他们,他们修学这个法门,依据这些典籍容易成就。「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个道理要懂,绝不可以因为我们修学产生贡高我慢,自赞毁他,那就又错了。
不但是佛法里面所有的法门是平等的,再跟诸位说,佛法跟世间所有一切法也是平等的,这《华严经》最明显,「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如果不平等,怎么能同圆种智?我们从这个教诲、从这个原则就能够体会到,佛教跟其他所有一切宗教是平等的,佛经跟所有一切宗教经典是贯通的。你现在通不了,通不了是因为你没智慧,你智慧没开,智慧开了就贯通。智慧为什么不开?情执没放下,今天所谓是感情的包袱;妄想分别执著没放下,放下就圆融,放下就通了。你们昨天看到的《十善业道经》,我们看到一个本子,前面有一篇雍正皇帝的上谕,代替序文。你看看雍正皇帝对於儒、释、道三教的见解,他那个见解正确。引伸那就是世界上各种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都能贯通,理是一个。迹象上有差别,原理是一个,哪有不通的道理?
《华严》给我们做了证明,虚空法界不同的族群,我们现在读的是杂神众,前面我们读过菩萨众、声闻众、诸天众,这是杂神众,这就是代表不同的族类、不同的形色(他们身体不一样)、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想、不同的信仰,在《华严经》变成一家人,大家都生活在华藏世界这个社会里,彼此都能互相尊重,互助合作。我们在《华严经》,没有听说哪个族群跟哪个族群打仗,没有,从头到尾没看到,没有看到吵架的,没有看到打仗的。什么原因?障碍去掉了,一切通达无阻。可是各个族群并没有破坏,这就是佛家所讲的「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天众还是天的环境,神众还是神的环境,没有破坏;「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法」,这样才展现出多采多姿、杂华庄严、美不胜收的华藏社会。用今天的术语就是多元文化,多采多姿的社会,展现不同的才艺,让我们欣赏不尽。这在《华严》上看到的,所以《华严》是多元文化最好的、最完美的教材。
今天我们读这一句,主要的课题是如何灭除我们自己的烦恼重障。佛的方法也是指导我们一个原则:因戒生定,因定开慧。这个原则是过去十方一切诸佛如来、诸大菩萨、声闻缘觉所修的一条道路,非常值得我们做参考。所以我们要不持戒就不行,持戒是什么意思?持戒是教我们放下。在家戒里面第一条是杀生,教我们放下杀生,学诸佛菩萨不杀生。出家戒里面第一条是不淫欲,佛教我们从内心里面把淫欲的念头断掉;不但在事,要在心上,念头都没有,你这个戒才成就。所以戒律是教我们放下,实在讲是放下烦恼,杀盗淫妄这些念头是烦恼的根。这些东西从哪里起来的?从贪瞋痴慢起来的。戒律是教导我们放下,我们不知道从哪里放起,从这儿下手。五戒是根本戒,大小乘戒律,你一展开戒本,前面五条都一样的,从这个地方下手。我们要救自己,要帮助这个世间苦难众生,度过这个空前的劫难,我们要不肯真干,给社会大众做个样子,我们劝别人做,人家怎么肯做?
现在社会上人所追求的,无非是五欲六尘的享受,深深的迷在这个幻境之中。这不是真实的,迷在这里面,回不了头来。我们展开经卷,佛来劝告他,他不会相信。佛所讲的极乐世界太遥远了,不要说可望不可及,望都没有望到,他哪里相信?五欲六尘的享受就在眼前,他现前得到的,他如何能放弃?所以真正修行人、真正觉悟人,要做出样子给他看,真正放下,这个好!让他从这里面去体会,他能够很明显的看出来、很明显的体察到,他才相信,他才肯做。我们自己要做出一个非常明显的好榜样,这就是为别人;为别人,自己得真实利益。为自己可做可不做,生佛国土、堕阿鼻地狱是自己的事情,与别人不相干。
可是我们今天要真正想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那就为别人做的。佛在经上讲得很明白,「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一切众生皆善知识」,这是三福里面孝亲尊师真正的义趣。不是只对我们自己生身父母,不是的,不是只对教导我们的老师一个人,佛的意思是教我们对一切众生,这样去做那就是大幅度的提升了自己。我们不敢有一个恶念,有一个恶念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师长;不敢有一个错误的行为,时时刻刻会检点自己,小心谨慎。这个人的德行成就了,障碍分分除,智慧分分长,深重的业障才能够消除,灭就是消除。只要障碍消除,智慧不必求,自然就透露了。古人所谓「但除烦恼,莫觅菩提」,不要再去找菩提,菩提自然现前;「但尽凡情,别无胜解」,都是说这个道理。我们要不肯真干,不肯真干原因在哪里?认识不清。我们是非常想开智慧,智慧偏偏开不了,原因在哪里?就是不肯放下烦恼习气,就是不肯遵守戒律。戒律是什么?戒律是佛菩萨生活规范,佛菩萨生活自自然然就是那个样子,我们照这个模样来学习就行,对我们的修学就有很大的帮助。
「普放光明」,我们再问光明是什么?大家晓得是智慧。智慧是什么?智慧是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通达明了。我再问通达明了又是什么?能不能举一个事实给我们看?真正通达明了之后,表现在事相上是大慈大悲。佛家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跟悲都是现在人讲的爱心,为什么佛家不讲爱,讲慈悲?慈悲是智慧的、理性的,世间人讲爱是感情的、是迷惑的,差别在此地。佛家讲的爱是充满智慧之爱,不是感情冲动,所以称慈悲。「大」是什么?大就是此地「普放光明」的意思。大是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就大了;有分别、有执著,不大了,我们要懂这个意思。现在我们一般学佛的人,看到他是佛教徒对他特别好,他不是佛教徒就要隔一层,这不是「大」,大的意思没有了。所以大,在佛法里面讲,清净平等才是大。诸佛菩萨看到众生,愈是有苦难愈是多照顾他,不论他信不信。大家也常常听到佛门常说,「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是大慈大悲,不论你信不信。
我这次在澳洲过年,我们请到了一些老人院的老人,他们原定是请五十个人,结果来了八十多人,全是外国人,几乎全部都是基督徒。我跟他们讲话,我说上帝爱世人,上帝爱你们,但是你知道吗?更爱我,上帝爱我比你们要加一倍,他们听得莫名其妙。你们是上帝的儿女,我们不是,我们是世人,上帝爱我们一定比爱他自己儿女还要加倍,他才称上帝;如果上帝爱子女,对我们不爱,他有私心,他有私心他就不值得人敬佩。他爱护他的儿女,不是他的儿女加倍爱护,所以你懂得吗?上帝爱我,超过你们。他们听了就笑起来,也肯定、赞同我这个说法,这是真的!我们在抗战期间当中,流亡的学生都住在学校,学校是家庭,我们的老师真的像父母一样。我们的老师也有子女,那时有些救济物资来了,我们的老师一定先分给同学,同学们统统分到之后,还有多的他的儿女才有分,如果分得不够的话,他儿女绝对分不到。所以老师对我们的爱护超过他的子女,上帝一定比我老师还高,哪里会有私心?所以你要懂得,上帝爱我们超过你们,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佛法落实表现在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