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第1-300集-第69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ィ绞嵌叻缍眩阍趺茨艿檬苡茫�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有几句话必须要跟诸位解释一下,为什么?否则的话,你产生错误。他说,「佛现於世,足履影覆,若在人天,现增快乐」。我们看到这个句子会生怀疑,释迦牟尼佛在世,当然他站著也好、坐著也好,那个时候世尊讲经说法多半在野外,没房子,坐在树下,坐在石头上,太阳照下来会有影子,不要说是接近佛的身相,就是接触到佛的影像、影子,你的身心就得快乐。这话是真的吗?现在佛不在世,我们塑造的佛像,我们见到佛像有没有能得快乐?学佛的同修,天天拜佛,还烦恼重重、忧虑重重,没有得快乐,那这个话不是讲不通了吗?古德跟我们说,佛家的经典意在言外,这是佛经不好懂的地方;我们又听说过,「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祖师的注疏、言语也是意在言外。
  「足履影覆」,这个意思很深。我们今天走进佛菩萨的殿堂,古人说殿堂,现在说殿堂人家不懂,殿堂现在的话怎么说?佛菩萨教学的场所,这大家好懂。我们踏进教学的场所就是足履,接受佛菩萨的教诲就是影覆,佛菩萨教诲影响所至,我们受他的影响。怎么受他的影响?你真正听懂了,你就生欢喜心,法喜充满,那个快乐是从这儿来的;你如果不懂,你就生不起来。最明显简单的例子,像博物馆里面展览佛教一些艺术品,佛像、飞天、罗汉、供养人,这些雕塑、绘画,现在人进入这个博物馆,欣赏它的艺术,他也能生欢喜,美感,是世法,他不是法喜。
  譬如我们上一次在「北京历史博物馆」,参观山东青州龙兴寺出土的一批佛教文物,石刻的佛菩萨像,总共有四百多尊,这里面精品在这个地方展览。我们很多人去参观,一般是欣赏艺术,雕塑之美,雕工的细致,真的是叹为观止!年代相当久了,北魏时代的,南北朝那个时候,距离现在一千七百多年。这个雕刻是有彩绘的,到现在彩绘还能看得很清楚。馆长一一为我们讲解介绍,每个人听到都生欢喜心,欣赏艺术之美。我看到里面有几尊毗卢遮那佛,看到他的袈裟,我得的是法喜充满。我看到袈裟上面一格一格,他所画的一些图画,内容是什么?十法界依正庄严的变相图。佛正中袈裟这一格,画的是佛在那里讲经说法,旁边格子里面画的是诸菩萨,一层一层下去,缘觉、声闻、天人、畜生,最下面那一格是地狱。我看了之后,我们就明白了,我们学佛,他们没有学佛,我们学佛懂得了,那个佛是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是华严里面的佛,华严本尊。
  我一看到这个图就晓得,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一法,《华严经》上给我们讲,「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它代表这个意思。用现在的话来说,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国土,这个国土就是诸佛国土,不同的族类,今天讲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形色,六道众生身体形状不一样,不同的文化,甚至於不同的宗教信仰,总而言之它是一个。一个什么?共同一法身,毗卢遮那是法身佛,共同一法身;用现在的话说,共同一个生命共同体。像一棵大树一样,这是代表一棵完整的大树,我们一切众生是这棵大树上一个枝、一片叶、一个小干。华严所表的是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个共同体,明白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真相,才知道一切众生就是自己。
  佛菩萨所讲的「常乐我净」,法身大士统统具足了,我们凡夫「常乐我净」有名无实。在法身境界里面,常乐我净是事实真相。什么是「我」?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我,决定不是执著这个身是我;身是我,错了,迷了。我,好比是棵树,我这个身是什么?身是树上的一片叶,你拿这一片叶说这就是树,你错了!叶不是树,树里头有叶,但是叶跟树是离不开的,不能把叶当作树。我们今天迷就迷在此地,不知道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是自己、是我。诸佛菩萨念念为一切众生,就是念念为我。我们今天念念为这个身,我忘掉了,不知道我在哪里?只听经上常讲「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会念、会说,不知道什么意思,自己永远入不了这个境界。
  而诸佛所现的身,我们在《华严经》上读到,有没有能够体会过来?《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无一不是诸佛清净身。几个读《华严经》能体会到?体会了有什么用处?《华严经》是课本,在课本上见到你要落实在生活上,落实在生活上才晓得,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我们眼前六根所接触的六尘境界,这里面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跟《华严》无二无别,皆是如来示现。谁明白了?谁觉悟了?善财童子明白了,善财童子觉悟了。善财就是代表真正觉悟的人,无论男女老少,无论是什么人,你只要觉悟了,你就叫做善财童子,善财童子不是一个人,你就一生成佛,圆满成佛。为什么?因为你眼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统统是诸佛如来化身,统统是诸佛如来示现的。你在生活里面,起心动念自自然然跟普贤行愿就相应了。你最尊敬的是诸佛如来,现在所有一切人物都是诸佛如来的化身,就是诸佛如来,你「礼敬诸佛」落实了,「称赞如来」落实了,全心全力为一切众生服务,帮助一切众生,不遗余力,你「广修供养」落实了。所以普贤行、文殊行,不必要教,不必要学,自然都落实了,你当然一生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我们在课堂里面,课本里面,经书是课本,课本所学的要落实在生活上,这样就能信、能解、能行、能证。
  清凉大师解这个经,用「信解行证」四分来介绍。四分里面每一分都具足其余的三分,信里面有解、有行、有证,证里面有信、有解、有行,这叫「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真相,然后就体会到,字字句句里面都圆满含摄信解行证。每一句、每一个字里头都具足,这样体会到,然后再反过头来在我们生活当中,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世出世间一切现象当中,你要说哪一个现象里头不具足信解行证?於是龙树菩萨所看到的,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的大本《华严经》,我们也看到了。
  什么叫龙宫?龙宫也是表法的。「宫」是什么?宫是收藏经教的场所,我们今天讲图书馆、藏经楼,收藏的;「龙」是代表什么?龙是代表千变万化。龙宫在哪里?我们这个世界就是龙宫,我们这个社会就是龙宫。原来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就在我们六根所接触的境界里头,不是到大海底下去找龙王住的地方,那你就是个大笨蛋,你到哪里去找得到?他老人家所讲的龙宫,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尽虚空、遍法界。所以才说这个经,一切诸佛出广长舌相,尘说刹说,永无间断在说,这话我们肯定,真的一点不假,确实没有间断过。我们六根所接触的全是「大方广」,你要能够体会到,那尽是「佛华严」。
  我们为什么体会不到?就是被妄想分别执著障碍住了。诸位如果真正懂得、真正体会,有人问我:法师,你《华严经》什么时候才能讲得圆满?你要是真懂得了,句句都圆满,会会都圆满,我们这一会一个半小时,《华严经》有没有讲圆满?讲圆满了,每一会都讲圆满了。你们常常在这个地方听经,我们常常在一块互相研究讨论,应该体会到这个意思。这个经上哪一首偈子不是圆满的?哪一句不是圆满的?这就是经上所说的「一即一切」。这一首偈是「一」,「一切」是全部的《华严经》,这一首偈就是全部《华严经》。所以古德才说「一经通则一切经通」,你这一首偈通了,你全部《华严》就通了。
  你们要明白这个道理,我过去大概也跟你们讲过很多次,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学《华严经》,我只听一卷,第一卷听完了,全经我都会了。他在台中讲,我跑到台北讲,我讲得比他还详细,我用的时间比他多。我这个根不是上根,我才听一卷,上根听一首偈就行了,就全通了,我还听他一卷。比我厉害的,听半卷、听一段、听一句他就全都会了,那比我就厉害了,我八十卷还听一卷。这个问题就是你会不会;不会,八十卷从头听到尾,听十遍、听一百遍也没有用处,你还是不会,还是不透,还是不知道佛讲些什么。我们在历史上看,禅宗永嘉和尚了不起,那是我们比不上的。《坛经》上所记载的,他去参访六祖,说话不多,三言两语就全部通达了,就没事了,立刻就要走了,回家了。六祖大师留他过一晚,第二天再走,禅宗留下的佳话「一宿觉」,他的德号上是「觉禅师」,他在曹溪住了一个晚上。这是属於典型的上上根性,所谓是一闻千悟,一句达意,一切都通了,完全没有障碍。
  我们今天难,难在哪里?难在烦恼习气不肯放下。惠能大师、永嘉大师何以能有这样成就?人家是把烦恼习气放下了。这个能力说实在话,并不是他独有,佛跟我们讲,所有一切众生个个都有,都有这个能力。你一定要把虚妄的、不是真实的,妄想分别执著放下。我在李炳老会上能有这一点成就,得力於章嘉大师的教诲。我学佛亲近法师,头一天、头一个人就是章嘉大师,头一天他就教我看破、放下,我在这里得利益。所以以后在李炳老会上,我闻法收获比别人多,原因就在此地。一切众生亲近善知识,而不能得利益,不能够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听得再多,充其量也不过是记问之学而已。你记得多、听得多,你也会说,你的心性没有开,你所想的、你所说的是阿赖耶识仓库里头出来的,你收藏的,不是你自性里头流露出来的。你仓库里收藏再多,都是别人的,与你自己毫不相关。如果从自性流露出来的,那跟佛菩萨所说的就无二无别,这是真东西。佛菩萨大慈大悲,无量方便,帮助我们明心见性。但是要知道,他只能给我们做增上缘,自己要不真正用功,信受奉行,这个增上缘是相当有限的。如果自己具足信受奉行,这个增上缘会产生很大的效果。
  经文第三句:『解脱因果次第成』,这个意思很深,因为里面讲「次第成」。清凉大师在这一句注解得也特别详细,《纂要》里面是节录的,《疏钞》的原文更丰富。从这个地方我们深深体会到,世出世法总不外因果。世间法里面「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谁定的?因定的。我们今天所受的是果报,果必有因。今天我们存的好心,做的好事,念念都利益社会、利益众生,还有许许多多的外缘在阻挠、在障碍、在破坏,谚语所谓「好事多磨」。磨从哪里来的?过去生中我们迷惑的时候也障碍别人,今天纵然做好事,完全利益众生,这个果报还是脱不了。
  明白了,明白所谓是「不昧因果」。别人虽然障碍破坏,我们还是合掌欢欢喜喜,不生丝毫瞋恚之心。为什么?果报如是,如是因、如是果、如是缘、如是报,报了就好了。随他障碍,欢欢喜喜给他障碍,障一次、障两次就报完了,第三次他就不障了。绝不可以因为障碍,自己心里面不高兴,不高兴是这个障碍、这个结、这个帐没结了,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