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矣志僖桓隼樱颐亲〉牡胤绞且桓隽羌兜木频辏乙运隼樱永习宓降紫碌脑惫ぃ绾温涫灯腥韧蛐小D阋崃耍频晔堑莱。刻熳〉骄频昴切┤司褪悄愣然亩韵蟆7鸩欢任拊抵耍男┯性担糠彩堑侥懵玫昀醋〉娜司陀性担阋幔巡际⒊纸洹⑷倘琛⒕㈧ā闳籼焯熳龅剑笔弊龅剑钅钭龅健D阕约鹤龅搅耍鼍频暝惫ざ甲龅剑歉龅胤嚼习迨欠穑惫な瞧腥醋〉甓际侵谏≡谡饫锿吠惩扯嫉枚攘恕5莱〔灰欢ㄒ巧厦淼男问剑羌兜木频晷校馐欠鸱ǎ馐恰痘稀贰K晕蘼凼鞘裁瓷矸郑蘼凼悄囊恢中幸担抟徊皇欠鸱āN迨问欠鹌腥龀鲅永锤颐强矗颐茄Х鹨谡饫锩嫜А�
今天最难的地方,也是《楞严经》上所说的「最初方便」。实在讲就是转变念头,把那种关心自己、爱护自己这个念头转过来,关心一切众生,爱护一切众生,你自然就会替众生想。我们差劲就差在这里,依旧念念为自己,什么时候你才能回得了头?佛家常讲回头是岸,我们到什么时候才能回头?什么时候才真正觉悟?这一回头,三毒烦恼就融化,转烦恼为菩提,都在一念之间。转过来之后,你就「见法界藏」,法界是什么?在《华严经》上讲「大方广」。大是法界之体,真如本性,大是代表真如本性;方是代表从性现相,佛在这个经上所说的「唯心所现」是方。为什么说方?「方」这个字是个形容,也是个表法,它所现的森罗万象整整齐齐,很有秩序,有条不紊,不是一个杂乱的相,很有秩序的现象,所以用「方」。秩序从哪里来的?不是人为的。佛在经上常说的一句话,「法尔如是」,这个意思讲自自然然就是这样,没有人去安排,也没有人去策画,自自然然就这样的严整,庄严、整齐。「广」这个字,就是《华严》上讲的「唯识所变」,识是作用,起作用,变化成十法界依正庄严,森罗万象,那是唯识所变。唯识所变是十法界,唯心所现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法尔如是,十法界就不是法尔了。十法界,换句话说,是人为的,跟自性现相就有差距。这个差距,十法界愈是向上差距愈小,愈是往下差距就愈大。十法界里面,菩萨法界、佛法界这个差距最小,到六道里面差距愈来愈大,畜生、饿鬼、地狱差距最大,违背了性德,所以那个相就很苦。十法界依正庄严就是这么一回事,相有体无,事有理无,所以诸佛菩萨眼睛里面平等观。
众生何以有苦乐忧喜舍?众生是用妄识、用妄心,妄想分别执著,所以里面就有苦乐忧喜舍,这五种是不正常的受,这是讲六道。四圣法界,佛才说正受。什么叫正受?苦乐忧喜舍离开了,身没有苦乐,心没有忧喜,这叫正受,正受就是三昧。换句话说,妄想分别执著舍掉,你才得正受,你才能够见法界。法界是什么相?染净不二;一真法界是净,十法界是染,染净不二。佛是觉,众生是迷,觉迷不二,生佛不二,入不二法门。换句话说,十法界依正庄严一切众生,这里面绝对找不到对立的,二就对立,找不到对立的。一体,一身(清净法身),一心一智慧,这是你真正净见法界,你智慧开了,无明、痴翳断掉了。法界就是藏,「藏」这个字是形容,像仓库一样含藏,含藏一切法。诸佛菩萨教化众生,一切的理论,一切的方法,一切众生所修学的种种境界,都在里面,所以称之为藏。
我们今天入不了法界,《华严经》末后一品叫「入法界品」,我们念了《华严经》要能入,如果入不了法界,这《华严经》就白读了。怎么入法?我们自己一定要清楚、要明了,远离三毒烦恼,远离四相。《金刚经》上说得简单明了,「离一切相,修一切善」,就入了。「一切相」,用《金刚经》上说法容易懂,就是四相,要离四相。一切诸佛菩萨都是离四相,不但是深位的菩萨,我们在经上读到,初发心初信位的菩萨离四相,离得浅。不离四相,初信位的果位你都得不到,深位那就更不必说,这是大乘圆教初信位的菩萨。这样念佛哪有不往生的道理?往生真有把握,这才是真的。除了这个之外,全都是假的,假的不要再放在心上,要舍。过去不知道,把假的当作真的,所以牵肠挂肚的事情太多,受了多少冤枉苦;现在明白了,从心上把那些牵肠挂肚的东西统统放下。怎么放下?不闻不问,面对著这些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就放下了,这个就是「离一切法」。「修一切善」,这里头有自利、有利他;自利,一心念佛,求生净土;利他,帮助一切众生认识佛法,帮助一切众生明了佛法,帮助一切众生修学佛法,这化他。常存这样的心,菩萨心,菩提心;常常修这个行,叫菩萨行。
我们如何去帮助别人?这里头佛家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悲是真正的爱心,真心想利益众生,帮助社会,帮助众生,真有这个心;方便是方法,你只要真有这个心,方法自然就会了。为什么我们在经上念得这么多,讲得这么多,甚至於我们做得这么多,他也读经,他也听讲,他也看到,他还是不会,依旧没有学会,根本原因到底在哪里?归结到最后,他没有真正发菩提心,他没有爱心,依旧起心动念爱自己,没有把这个念头转过来爱护一切众生。这桩事情,我们可以从很浅显的例子能看出来。你看那个母亲对婴儿,照顾得无微不至,她在哪里学的?没人教她,她爱她那个小儿子,自自然然她就会时时刻刻想到他,时时刻刻关心他,时时刻刻照顾他。她要没有这个爱心,别人怎么提醒也没办法,她也记不住,她也做不到,真有爱心。我们今天对人对事对物,所作所为,还有许许多多的缺点,诸位想想是不是我们的爱心不够?没有想到社会,没有想到众生苦难,没有想到帮助人、成就人,所以我们的心不清净、眼不清净,法界在我们面前我们也不认识,从来没见到。
所以光明眼天子他所修学证果的法门提醒了我们,值得我们参考,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虽然专修净土,这一句「阿弥陀佛」含摄一切法门,这个法门也在其中,也没有漏掉,《华严经》上佛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所以我们要懂得,真正懂得佛对我们教诲的意思,都是帮助我们得清净心,帮助我们得清净眼。我们的心清净了,眼清净了,就生净土。古德告诉我们,「心净则佛土净」,西方极乐世界是净土,清净心才能得生,往生的条件是清净心。用什么方法修清净心?用念佛的方法,念佛是念一切法。我们现在把它归纳,念佛是念什么?念真诚、念清净、念平等、念正觉、念慈悲,这是念佛心;念看破、念放下、念自在、念随缘,这是念菩萨行。念佛心,念佛行,这叫念佛。如果只有这一句空空洞洞的六字佛号,这里头没有内容,那不能往生。古人讲,有口无心,喊破喉咙也枉然!要有口有心,什么心?刚才讲的上面那九句统统都有,这样念佛决定得生。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介绍这一段。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一五卷)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215
请掀开经本,日天子长行第十句:
【持德天子。得发生清净相续心令不失坏解脱门。】
清凉大师在这一句经文里面注的,「发生等者,谓於佛所,发生清净心,曾一供养,能令其福,续至菩提故。如出现品,食金刚喻,况相续耶」。这个注解让我们对菩萨修学的法门能更清晰一层的认识,我们也就知道应该如何来学习。菩萨示现做榜样给我们看,「於佛所」,什么是佛所?这个意思跟《无量寿经》上所说的,「佛所行处,国邑丘聚,靡不蒙化」,是一个意思,也就是说佛陀的教学普及的处所。这种处所在过去有,在现代社会多半只流於形式,而迷失了内容。不是内容没有,内容有,迷失了。为什么会迷失?没有人讲,没有人教了。佛法的教学,我们都知道,几千年前就走向高度的艺术化,佛家常讲「住真实慧」,住真实慧从什么地方看出?最明显的就是高度艺术的教学,这个不是真实智慧做不到。所以道场的建筑,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博物馆。我们在月初有殊胜的机缘,在北京参观国家历史博物馆,去观赏青州龙兴寺出土的一批文物,这个文物全是佛像。馆长告诉我们,总共有四百多尊佛像,多半是北魏时代塑造的、雕塑的。北魏距离我们现在大概一千七百多年,这些文物的展现就是佛家高度艺术的教学,我们去参观馆长亲自为我们作导游,为我们介绍讲解这批文物艺术的价值。我们听了他的讲解,仔细观察这些佛菩萨雕像的表法,表法他们就不知道了,他们看的是艺术,看造型,看它的绘画,高度的艺术品。他给我们介绍,其中有几尊毗卢遮那如来,正好是《华严经》上的,佛像袈裟上面所绘画的像还很清楚,色彩都能够明显的辨识,埋在土底下一千七百多年。现在出土,专家鉴定它这个彩绘,至少还能保存到五十年不会变色。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能想像到当年这个彩绘之美,画得非常精细、非常美,色彩鲜美。
佛身上披的袈裟,袈裟像我们这样一格一格的,每一格里面都画十法界变相图,最上面画的是佛说法,最下面那一格是地狱变相图,我看了之后欢喜无量!我一看就懂得了,所以你看我们出家人,我出家四十年了,搭的这个袈裟不知道袈裟什么意思,只是老和尚一代一代传这是福田衣,只懂得福田衣,因为袈裟好像田一块一块的,这才叫福田衣,不知道它有更深一层的意思。代表什么?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一个身,我们在经上读到、体会到,佛常讲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个自己,我们在经上读的,没有想到毗卢遮那佛这尊像上表现,这一件衣画的十法界依正庄严,虚空法界一切众生都画在这一件衣上,一件衣上穿在身上表一个身,「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三世里面有未来佛,未来佛是什么?九法界众生都是未来佛,从菩萨到地狱。
所以这个袈裟,我们才恍然大悟,每一格是表一个法界,法界无量无边,归纳为十大类;无量无边法界,我们这个衣表这个意思;无量无边法界是一法界,一真法界。所以我就想到,衣,我们这个格子有长有短,这边长,这边短,短是什么?它还有,表无尽的意思。它不是半格,它也是一格,我们从这里画个界限做个衣,重重无尽,表这个意思。所以这个衣到底什么意思,我这次参观北京历史博物馆,才完全搞清楚、搞明白,这个衣一搭的时候,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己,表这个意思。我当时也给一同参观的人,我也来解释、来讲解,他们听了之后很有意思,这是智慧,这是教学。从这个地方我们体现到,佛法的教学无尽的深广。但是从前老和尚有讲解、有解说,到晚近,可以说到最近,尤其最近的一百年,讲经说法的人少了,最近五十年更少了。现代年轻讲经的法师,多半是依照古人的注解,古人注解也没有讲清楚、也没有讲透彻,如何能跟现代人的生活、现代人的意识形态融合在一起,这就难了。所以佛在《华严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