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第1-300集-第60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轮回心?自私自利是轮回心,妄想分别执著是轮回心,要放弃。你心里还有牵挂、还有忧虑,轮回心;还有分别,还有执著,还有放不下的,轮回心。圆觉心是什么心?禅宗六祖惠能说得好,「本来无一物」。心里什么都没有,干干净净,一丝毫的沾染都没有,那是清净;一丝毫的分别都没有,那是平等;圆满的清净、平等,就是圆满的觉心,那是真心,那是自己。宗门常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本来面目如是。我们为什么不放下?为什么还要分别?为什么还要执著?为什么还要搞六道轮回?过去不知道这是假的,不知道这是错误,现在知道了,全是假的,全是错的;假的、错的应该要放下,真的应该要记取。什么时候你智慧开了,慈悲心发了,你自己就知道契入境界了。
  清凉在末后做结论,「如是皆从大悲海流,悲海包纳,不拣贤愚故」。佛家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个可以做证明。我们学佛,首先要知道培养自己的慈悲心,从哪里做起?也就是讲,从哪里下手?楞严会上阿难尊者所说的「最初方便」,最初方便就是问我要从哪里做起?从仁民爱物,慈悲心从这里养起。以仁慈的心对待一切众生,爱护万物,动物、植物平等的爱护,不敢轻慢,更不可以糟蹋,从很小的地方做起。一张纸头,现在我们常用的纸巾,给你擦擦脸,擦完之后搓成一团丢在那里,不恭敬!人家供养你,你就这样对人家,没有慈悲心。仁慈的人,用完之后,还是给它叠得方方正正的叠在一块放在那边。从这样就看到,你有没有教养,有没有受过教育。所以我们跟大众相处就在这些地方看,他有多少慈悲心,他有多少爱心。现在你们大家学经,现在的经本是普及本,很方便,你们自己可以在上面做记号,可以在上面写字。打开看看,看看你在上面做的记号,画得乱七八糟,字写得好潦草,没有慈悲心,一点都不恭敬。你们要看看弘一大师,你就会生惭愧心,弘一大师读的经书也写字,那个字写得规规矩矩,很小的字。居士林李居士那里,还保存著不少弘一大师留下来的东西,我们看了之后生惭愧,我们自己觉得我做的笔记还不错,可是跟弘一大师一比差远了,不如人家。他写的那些小字,现在一般人要用放大镜才能看到,真的是蚂蚁大的字,规规矩矩,一笔不苟。他是一个非常细心的人,书本里头他用很多颜色做记号,也用很多不同的颜色写字。现在没有见过,没有样子好学,哪一天我要跟李居士建议,把弘一大师这些东西印出来,分给你们大家看看,看看人家怎么学教,人家怎么用功。我们这样潦草,这样随便,怎么能够学得出来?
  印光大师的话,「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我们好像很用功,但是没有诚敬心,所以也用了很多时间,也费了许多精神,效果不大。是不是我们的聪明智慧不如古人?绝对不是。我们聪明智慧绝不比古人差,真正问题出在我们没有古人那种慈悲恭敬心,所以得不到人家那种殊胜的成就,道理在此地。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是决定正确的,十分诚敬就得十分利益。我们这么多人,同样在这里学一部经,十分诚敬的人得十分利益,一分诚敬的人得一分利益;没有诚敬心的人,虽然天天在一起学习,他不得利益。我们过去亲近善知识,同学很多,老师决定没有偏心,老师的心是清净的、是平等的,讲经说法遍施、普照,每一个学生得的利益不一样,完全在诚敬,完全在慈悲,表现在爱物。所以出家学佛,学佛无论在家、出家,字写得规规矩矩就好,我们不是书法家,不要求字写得怎么好,让人家品赏,不必要,规矩就好。你看看印光大师写的字,规规矩矩,端端正正,这示现给我们做榜样。文以载道,并不讲求文字之美,书法的美观,不在这里,那是才艺,出家人把这个也抛弃掉。规规矩矩,老老实实去做,写的内容决定是利益众生,帮助众生觉悟,这个功德就圆满了。这一句里头意思很深很广,我们要懂得学习。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这里。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一四卷)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214
  请看《华严经》日天子长行第九句:
  【光明眼天子,得净治一切众生眼令见法界藏解脱门。】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说,「慧除痴翳,法眼则净。净见法界,法界即藏」。注解的字虽然不多,意思很明显。这位日天子也是如来化身,从哪里能看到他是佛示现的?从『见法界藏』,如果不是法身如来,他没有这个能力,他自己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也帮助一切众生同样要证得。『净治一切众生眼』,众生的眼有问题,有很大的问题,我们都没有留意到。大乘经论里面跟我们说得很多,如来五眼圆明,彻见虚空法界。我们今天的眼出了问题,隔一张纸就看不穿,看不过去,距离稍微远一点也看不清楚,我们看到四十、五十就很多老花眼。那我们想想,佛眼能见虚空法界,这是广大没有边际;又能够看到极其微细,今天科学家所讲的原子、电子、粒子,佛都看得很清楚。佛见的能力告诉我们,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华严经?出现品》里说的。「皆有」是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就是真心、就是自性,自性本具,不是从外面来的,本来就具足无量无边的智慧,无量无边的德能,无量无边的相好,我们在《华严》看到毗卢遮那佛,在诸往生经中看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现在我们的智慧没有了,迷惑颠倒,能力没有了。这个地方讲德能,举出一种:「见」,六根里面的眼根;日天子的德号叫『光明眼』,单就这一根说。相也没有了,相里头最劣的应身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我们世间人正认为贵相,这个相好圆满;诸佛菩萨看,这种相好是最低层次的,不是高层次的。高层次,大经里面讲「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
  我们能力为什么丧失?佛给我们总结原因,不外贪瞋痴三毒,贪瞋痴把我们的智慧德相全部遮蔽,而不能现前。实在讲,无量的智慧德相我们的确是有,并不是真正的丧失,只是眼前有障碍,如果把障碍除掉,我们智慧德相就恢复,佛法教学就是为这么一桩事情。所以「贪瞋痴」是烦恼的根,佛菩萨称它为三毒,无量无边的烦恼都是从这三个根发生出来,好像一棵大树,这是树根,无量无边的烦恼那是枝叶。学佛的同修都知道,心里面都想著断烦恼,它就是断不掉。贪瞋虽然猛利,真正下手要把它除掉还比较容易,痴就难了。愚痴,佛在经上有比喻说断痴难,好比藕断丝还是连著的,你就晓得断痴烦恼不容易。可是烦恼的根真的是「痴」,我们在大乘教里面很清楚、很明了,贪瞋断掉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痴,藕断了,丝还连著。什么时候要把连著的丝断尽?那是一真法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用的什么功夫?藕是断掉了,不断你出不了十法界,断连著的丝,四十一品无明,无明是微细的愚痴,粗重的痴断掉了。微细的痴,我们常讲愚痴的习气存在,那个东西去掉不容易,这就是四十一品无明。断掉之后,这才圆满菩提,证到究竟的佛果。
  《金刚经》上讲的五眼,《华严经》上讲的十眼,都圆满了,这才叫「净治一切众生眼」;净是清净,治是对治。这个话说起来容易,我们今天要怎么对治法?世尊在般若经上跟我们讲的方法,要发大慈悲心,从这里下手。慈悲,用现在的话来说是爱心,真诚的慈悲,真诚的爱心。清净的慈悲,清净是绝不染著,要用现在话,无私的爱心就是清净心,有私心就不清净。平等的爱心,没有高下,一律平等。佛菩萨对十法界的众生平等看法,决定不会把天人看得高,饿鬼、畜生、地狱看得低,没有,一律平等。为什么佛能看到平等?佛从法性上看,十法界依正庄严同一个法性,它怎么不平等?众生看十法界依正庄严何以不平等?众生著相,相不平等,性平等。这个道理古大德有个比喻,比喻得非常好,我们可以从比喻里细心去体会。古人用黄金金器做比喻,譬如我们用黄金,黄金的成色一样的,重量一样的,我们将这个黄金造一尊佛像,造一尊菩萨像,造一尊天人像,造一个畜生像,造一个饿鬼像,造一个地狱像,统统摆在这里,这不是十法界吗?秤秤黄金的分量一样重,价钱都相等,这不是平等了吗?你从黄金上看,价钱一样的,平等;从相看不一样,这是菩萨,看到之后要顶礼三拜,那是饿鬼,看到还骂他几句,那是什么?著相了。凡夫著相,你看什么就不平等;佛菩萨不著相,看这十个是平等的,是一不是二。我们要学佛菩萨的看法,对於十法界一切众生,心就平等了,平等就清净。清净心对於一切境界决定没有好恶,这个喜欢,那个讨厌,有这个念头,你的心不清净;没有好恶,没有高下,你才叫清净,叫净治。
  我们今天净不了,就是於一切法中,我们从早到晚面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总是用分别,总是用执著。分别执著也难怪你,你无量劫来用到现在,已经用成习惯了。现在学佛知道这是错误的,要改,很想改,改不了。为什么改不了?老习惯,老毛病,老习气,这个麻烦就大了。大乘教里面有善巧方便,我们听了学了,可惜不会用,如果你要会用,你转变得就很快,我们常讲菩提道上一帆风顺。一个人在一生当中证得圆满菩提,不是不可能,就是你要觉悟,你要会用。佛教给我们,像《金刚经》上所说的「度无量无边众生」,这句话,实际上就是四弘誓愿的第一句「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有没有这个心?没有,起心动念都为自己,天天念这一句,境界现前就忘得干干净净,还是处处都为自己,把别人忘得干干净净。这就是毛病习气重,太重太重了,三毒烦恼太重。归纳都是个贪心,所以佛教你大心一发,贪瞋不断自然就没有了,这两种根本烦恼,慈悲心把它化掉了。慈悲,念念为帮助一切众生离苦是悲心,慈心是念念帮助一切众生得乐。众生的苦从哪里来的?从迷来的;一切众生的乐从哪里来的?从觉悟来的。所以诸佛菩萨真正慈悲心的流露,真正慈悲心的落实,是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无论是言教,无论是身教,这里头还包著意教,身语意都是教导众生转迷为悟,这就是佛法;如果他的用心跟这个相违背,再殊胜的法都不是佛法。诸位一定要记住,佛法是消灭贪瞋痴,增长戒定慧,这是佛法;如果这个法里面,障碍戒定慧,增长贪瞋痴,这是魔法,佛跟魔区别在此地。
  我们每天修学要反省,我今天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是与戒定慧相应的多,还是与贪瞋痴相应的多。你每天知道反省,那就恭喜你,你就开始觉悟了,叫始觉;你每天不知道反省,还是糊里糊涂过日子,你不是在学佛,不是在学佛你就是在造孽。世法里头造孽情有可原,打著佛法的招牌在造孽,你这个罪孽就重,比世间人要重很多倍!为什么?你是一个佛法的形象,无论是在家、出家,你是标榜佛法形象,你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依旧跟贪瞋痴相应,果报不可思议!不说不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