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第1-300集-第56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矗У母1ㄒ埠艽螅灿腥喟耸趾茫灿星寰蛔希蘖看笾谖疲阍趺椿峥吹贸隼矗克源有蜗嗌稀⒋咏袒迳鲜遣皇橇钪谏跷颍饩秃苊飨员姹鸪隼矗颐茄Х鸩荒懿恢馈V领督探氤跹В镏磺兄谏隙裥奚疲置饽选V谏帜押芏啵镏置饽眩暗妓隙裥奚啤H绻靡獠皇窃诎镏泼钥颍渤墒ィЦ鸨姹鸩怀隼础N裁矗慷冀倘诵奚疲冀腥硕隙瘢阍趺茨鼙姹鸬贸隼础7鸾毯茫歉鼋桃膊淮恚裁挥薪心阕骰等耍肥凳且谎畋鹁驮谟眯模皇侵轨墩飧鼍辰纾心愕萌颂旄1ā=袷赖萌颂旄1ǎ词阑沟萌颂旄1ǎ朗蓝枷硖旄#獠皇欠稹7鸾坛跹б彩钦飧鼋谭ǎ欠鸾坛跹褂泻笮皇侵乖谡飧鼍辰缟希笮龆ò镏闾嵘舴⒛愕闹腔郏饩褪欠鸱āD侵轨兜酶U飧鼍辰绲敝校荒茉侔镏闾嵘�
  而帮助众生智慧上的提升是永远没有止境的,因为众生没有成就究竟圆满的智慧,究竟圆满智慧是如来果地。我们初学的人就学般若,开一点点智慧,是不是真开了?没有,只是对於智慧的边缘靠近一点。佛经上比喻得好,暖气。你有没有见到火?没有见到,只沾一点暖气,跟火稍微靠近一点,有一点暖气。再接近,这个暖气又会高一点儿,还是没见到,只是接受到一点暖的气氛,这是相似位,不是真实位;接触到火,那才是真实位。所以在别教三贤位的菩萨是相似位,地上菩萨才是真实位。因此教导的时间很长,佛对众生无量劫来始终不舍,「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个事实也不是一般人能见到的,但是事实是普遍存在世间,一般人见不到,就在你的眼前你也见不到。为什么见不到?你的烦恼习气太重,粗心大意,你怎么会看到?必须自己真正见到,你对佛陀感恩戴德的心才生得起来,你的信心、愿心就油然而生。我们今天信愿为什么这么难?事实真相没有见到,事实真相确实就在眼前,一分一秒都没有离开过,一寸一毫也没有离开过,就是这样迷惑颠倒,愚痴!现在问题,我们要怎样才能够体会到佛陀的真实教诲?怎样才能够真正享受到真实教诲的利益?如果同修要问这个问题,清凉在这个经上答得好,「信解行证」,我们肯不肯信?开始信,跟诸位同修说,是勉强的信,不是真信。为什么?事实真相没见到,所以这个信是勉强。但是这个勉强信也不是迷信,是有条件的,什么条件?佛不欺骗人,佛是好人,就凭这个相信。世间人跟我们讲的东西,我们为什么不敢相信?他未必是个好人,谁知道他是好人?佛是好人,大家都公认的,大概不错。佛法传了几千年,照中国历史记载三千二十多年,三千年当中每个人都说佛是好人,大概不会错了。我们凭这个相信,佛不会骗人,从这一种条件来入门。
  入门之后,我们就得好好的学,要认真读诵。佛现在不在世了,佛的教诲是记载在书本上,我们称它作经典。经典是尊重的称呼,对这个书本极其尊重,称之为经,称之为宝、法宝;因为它能帮助我们觉悟,帮助我们作佛。第一个要亲近,亲近就是读诵;读诵之后,要求解义。解义难!要真正解佛的意思必须要行,行才能真解;可是解从行来,行又帮助你理解。在这个地方我们就要特别留意到,我懂一句我做一句,我懂两句我做两句,真做,真做就能帮助你更深入的理解,你解得会更深更广。佛教我布施我就布施,佛教我放下我就放下,佛教我真诚,我就用真诚心,要干才行,不干不行。我们今天学佛,所以没有办法入境界,就是我们听了,也听懂了,没去做。佛教给我们孝养父母,我们也懂了,也明白了,没有办法做。有人说我们离开家了,父母不在面前,我怎么孝养父母?那是你没懂得佛的意思,我们只要把自己本分的事情做得圆圆满满,就是孝养父母。父母对我们,不是叫我们一天到晚不要离开他,不是叫我们一天到晚毕恭毕敬伺候他,这样那他把儿女不等於仆人一样看待?家里佣人一样看待?这个儿女还有什么出息!他希望你有德行、有学问,为社会、为众生有真实的贡献,父母有光彩,这是父母对於子女的期望。中国人常讲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你满足他的愿望,这才叫真正孝养。所以从前读书志在圣贤,父母希望儿女的成就,是作圣人、作贤人。在佛法里面讲,圣人是佛,贤人是菩萨。你接受佛陀的教育,父母就希望你作佛、作菩萨,他有光彩,这是真孝顺。
  我们在《地藏经》上读到,婆罗门女成了菩萨,母亲虽然造作很多罪业堕在地狱里,女儿作了菩萨,她沾光,她立刻就脱离地狱,生到忉利天去享福,真孝顺!由此可知,真孝顺就是真修行,我不认真修行就是不孝父母,我不认真修行就是不敬师长。奉事师长,怎样叫奉事师长?也是认真努力,老师有光彩,老师在社会上得到大众的尊敬,他教的学生不错,有成就。所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里头的意义博大精深,事相也无量无边,哪里是我们单纯想到每天饮食生活上的照顾周到,不是这个意思。生活上照顾周到,那是极其微小的一点孝心,根本不懂得孝养的大道理。所以我们要真做,佛祖教得好,我们将自己修学的功德,念念回向给父母,回向偈「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我们自己认真努力修行,这两句就真做到了,真的四重恩报了,下济三途苦你也做到了。「我没有去做」,你做了。为什么?你是九法界一切众生的好榜样,你说你做了没有?回向偈末后「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你是好样子,一切众生看到你,听到这个事情,他受感动,他觉悟了,他回头了。从迷回过头来向悟,从恶回过头来向善,你怎么没有度他?这就是前面讲,各人跟你的机感不相同,四种感应,这四种感应同时具足,而且永远没有中断。成就自己跟成就别人是一体的,决定不是两回事情,自己成佛,一切众生成佛,自己不成就,一切众生也不成就,是一不是二。
  成就众生,也就是成就自己,自他决定是一不是二,菩萨首先就建立这个观念,正确的观念。我们今天的困难也在这个地方,决定不承认自他是一,我是我,你是你,我不是你,你不是我,这是菩萨道上最严重的障碍,这个见解是邪见,错误的见解,无量无边错误的思想见解都是从这里发生的,这是根。这个事情也实实在在是难,为什么?这个见解不是今天才有的,无量劫来就是这样子,习惯成自然,哪一个不认为这是正知正见?把错误的见解认为是正知正见。佛菩萨给我们讲出事实真相,听不懂,没有办法体会,只是对佛菩萨有个虔诚的信仰,不敢反对而已。过去人老实不敢反对,现在人反对的人很多,你要跟他讲,讲一百年也讲不清楚。所以佛菩萨的方法善巧,不给你讲,做出来给你看,让你去体会,让你去觉悟,这个方法高明。言语的能力有限,思惟的范围也有限,所以真理决定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你真冷静下来之后,就有豁然大悟的那个时候。所以禅宗用的方法,妙!根本不跟你讲话,天天叫你打坐,叫你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参一个话头。这个话头没有解释的,如果叫你去参「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你要是真去想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是什么,那就坏了。他不过是用这句话,叫你把念头集中在这里,有没有答案?没有答案。你要去想这个答案是妄想,你完全不想是无明,用这个话提醒,这边不落妄想,那边不落无明,叫寂寂惺惺,惺惺寂寂,那叫参。禅宗叫这种状况叫疑情,所以大疑有大悟,小疑有小悟,他全部的精神都贯注在这一念上,这才有开悟的机缘。我们在宗门看到很多这些例子,这是极高明的教学法。但是学生也要很高明才会成就,学生不高明,这个方法决定成就不了。
  教下是普通教学,依文字起观照、证实相,这是教下用的手段。这九个字,你真懂得了,行!你要是不懂得也困难。读经依文字,听讲依言说,言说跟文字是一桩事情,文字是言说的符号,所以讲经、听经都是属於文字般若,你要依文字起观照。我们今天又遇到障碍了,我们今天读经、听经不是起观照,是起妄想,想它是什么意思,这个永远不会开悟。宗门讲开悟,教下还是讲开悟,只是用的方法手段不相同。我们只要一落在思惟里面,落在意识里面,就不会开悟了。所以参禅,禅堂的堂主常常提醒大众「离心意识参」,特别提醒你。而凡夫总是用心意识,总是离不开心意识,所以没办法开悟。心是阿赖耶,意是末那,识是第六识,六道凡夫都把这个当作是心。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遇到事情,你想想看,你去研究研究看,全是心意识。学佛也是如此,这个经文你想想看,大家研究研究看,统统落在意识里头,他怎么会开悟?宗门要离心意识参,教下何尝不离心意识?离心意识,大开圆解。你用心意识,你去研究你所理解的,总不出意识的范围;换句话说,你所能够理解的是意识边事,不是法性那边的事。法性那边的事,就跟一切诸佛如来见和同解;意识边的事还是自己的妄想。《楞严经》上说得好,「前尘虚妄相想」,佛在楞严会上说众生的知见就如此而已,六道众生哪个不是这样的?要是法性那边的,或者我们讲真如本性那边的,那就不是妄想,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同一个知见,佛知佛见,佛知佛见是共同的,六和敬里的见和同解。所以六和敬到究竟圆满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菩萨是分分接近圆满,真正圆满是如来果地。这是佛对我们的真实教诲,智慧的开示。
  我们现在怎样真正提得起观照功夫?那就是不需要研究,不需要思惟,一接触就明了,就契入观照,现在人讲用直觉,你才明了如来真实义。如来真实义是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千万不要以为如来还真有意思,那就坏了,我们又搞到意识里去了。如来有什么意思?如来没有身体,如来的身体是什么?法身。什么叫法身?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如来身。我们有分别执著,这是意识执著的身,不是如来,如来没有执著。所以如来的心,佛门里常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你心所包的,你量所容的,那不是自己是谁?真正的自己。绝不落为思惟想像,所以我学讲经的时候,实在讲用直觉的多;参考注解,看注解,念注解,念一个时间。也就是说我们听听这些祖师大德们他们对这经文怎么讲法,听听就行了,帮助我们开智慧,帮助我们解决障难。我们有障碍,遇到困难,听听别人的意见,启发自己的智慧,这是真学;而不是跟著他走,跟著他走,我们又错了。可是在初学的时候,还真的要跟他走,但是跟他走一段时间之后,我自己就认识路了,就能够辨别方向。虽然我们还是一起走,我这不是跟他,我这是跟他同行。他认识我,我也认识他,跟不跟都一样,都无所谓,这就行了。都要自己下真功夫,真功夫一定是要开智慧,一定要断烦恼。
  这个我们在以前都跟诸位报告过,人的根性大别为两大类:一个所知障重,一个烦恼障重。所知障重的人,烦恼障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