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第1-300集-第5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В獾萌思椅蠡帷N颐且惨У霉刍捣ǎ】赡鼙苊馊思椅蠡幔M芄挥雷∈兰洹N颐侨险媾π扪В镏磺兄谏鲜斗鸱ǎ髁朔鸱ǎ扪Х鸱ǎ梅鸱ㄊ馐さ氖苡谩�
  我们能把佛华严落实到生活上,给诸位说,就是契入法界。你是不是真正能契入,就看看你对於甚深广大的法身、无量无边的善巧方便的德能,你有没有体会,你有没有领悟,你有没有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上用上?果然能用上,你就逐渐从观行位提升到相似位,由相似位再提升就入分证位。我们一生当中能不能做到?答案是肯定的,问题是在自己肯不肯做。自己肯努力、肯认真,可以在一生当中提升到分证位。提升到分证位,诸位同修要知道,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生实报庄严土,这个品位就高了。要不要认真去努力?要。为什么?佛在经上说,到西方极乐世界修行进展很慢,在这边很快,娑婆世界修行一天等於西方世界修行一百年,西方世界保险是不退,但是我们这个地方大起大落,为什么不大起?大落会落到地狱,大起能够起到实报庄严土,能够入分证位,《华严经》帮很大的忙。所以彭际清居士说,《华严》是大本《无量寿经》,《弥陀》是小本《无量寿经》,这三部经是一不是二,一而三,三而一,他说得好!确实《华严》提升我们往生净土的地位。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九卷)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189
  请掀开经本,时分天王偈颂第三首:
  【生老病死忧悲苦。逼迫世间无暂歇。大师哀愍誓悉除。无尽慧光能觉了。】
  这是第三位天王,无尽慧功德幢天王,他所修学的是「灭除一切患大悲轮解脱门」。在灾患之中,无过於生死,所以生死是一切众生的大患。前面两句提醒我们,第一句就是说八苦,『生老病死忧悲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学佛的同修也常常听到,也能够道得,但是警觉的心依旧不够。从什么地方看出我们的警觉心不够?脱离生死的心不切,依旧还要造生死轮回的业因,这就是警觉心不够。八苦交煎,『逼迫世间无暂歇』,这句话说得好,这种逼迫一时一刻都不放松。我们念念都在造生死业,所以生生世世无量劫来,没有出头的日子。在六道里面,决定是三恶道的时间长,三善道的时间短暂。几个人真正觉悟?佛菩萨真正觉悟了。由此可知,真正觉悟的人,这个人就是菩萨。不觉悟的是生死凡夫,他还要继续不断去搞生死轮回。觉悟的人的心行,决定跟佛法相应,与佛的教诲相应;不觉悟的人,他的心行决定与他的烦恼习气相应;我们从这个地方来区分觉与迷,就很清楚的显现出来了。舍弃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随顺诸佛菩萨的教诲,这个人开始觉悟了。
  觉悟的人一定欢喜读诵大乘,为什么?读诵大乘是亲近佛菩萨,时时刻刻跟佛菩萨在一起,时时刻刻不离佛菩萨,这是读诵大乘。与佛菩萨作伴,与佛菩萨同在,这是觉悟的人;不觉悟的人恰恰相反,与魔王相处,时时刻刻念念之中,都跟魔王、魔鬼为伍,跟他们在一起。何以见得?佛在经上讲得很明白,「十恶怨家,十善厚友」。远离十善,喜欢十恶,就是跟魔王、魔鬼在一起。我们知道这个事实真相,就应该反省检点,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跟哪些交情厚,跟哪些人密切的往来,这些人是善是恶,古人说观其交游,就知道这个人贤、不肖。他所交游的人是贤人、是觉悟的人、是菩萨,他是菩萨一类的根性,是菩萨一类的人物;他要是跟这些造恶的人、自私自利的人,跟他们为伍,这个人决定是凡夫,不是菩萨。身还是造杀盗淫,口还是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心里面充满贪瞋痴,跟这些人往来,这就是跟魔王往来、跟魔鬼往来,所造的是生死业,以轮回心造生死业,后患无穷。
  『大师哀愍誓悉除』,「大师」是称诸佛如来,《华严经》上称的大师是毗卢遮那如来,一尊佛可以代表一切佛,佛佛道同。诸佛如来哀愍六道十法界这些众生,六道众生有两种生死:分段生死,变易生死,两种生死苦都要受;六道以外,四圣法界分段生死苦他断了,他没有了,他有变易生死苦。诸佛如来因地上有大愿,像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愿都是帮助一切苦难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诸佛如来在因地上所发广大誓愿,无量无边,但是把它归纳起来,总而言之,不出四弘誓愿;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也不出这四愿。所以四弘誓愿是诸佛菩萨的总愿,也是诸佛菩萨的大菩提心。四弘誓愿就是大菩提心,究竟圆满的菩提心。所以我们要问,我们有没有发心?就看我们的心行跟四弘誓愿相应不相应。佛以真诚、清净、平等、觉,普度法界一切众生,我们有没有这个愿心?佛家常讲「佛不度无缘之人」,其实佛不度无缘,只是在形式上说,而实际上没有一个众生佛不度他,无缘也度。无缘怎么度?帮助他下种子,帮助他下佛种。怎样下佛种?我们造佛菩萨的形像,他看到这个形像,「一历眼根,永为道种」;我们念佛菩萨的名号,他听进去了,一历耳根也永为道种。所以方便法门无量无边,让他在阿赖耶识里面落下佛法僧三宝的种子。出家人穿上这个衣服,具足这个形象走到外面去,人家一看这是和尚,这是佛教出家人,他心里就下了种子。已经有佛种的人,帮助他增长,要教导他。众生的根性不相同,有利根的人一接触三宝就生欢喜心,欢喜闻法,欢喜修行;中等根性的人,接触到三宝也能生欢喜心,但是不愿意学习,必须要劝导他;下根人接触到三宝,不但不能生欢喜心,还要排斥,佛菩萨也不会遗弃他,为什么?知道他时节因缘没到。
  祖师大德给我们示现的,我们要明了。印光大师,大家知道是西方世界大势至菩萨再来的。大势至是等觉菩萨,可是他示现给我们是像一个凡夫人一样,年轻的时候毁谤三宝。他读儒书,以儒家为正统,以佛道为偏邪,排斥佛法,这种人很多。唐朝时候我们读古文,韩愈就排斥佛法,他有没有善根?有,时节因缘没成熟。到后来遇到大颠和尚,皈依三宝,改过自新,这在中国。在印度也不例外,我们在经典上看到记载,许许多多过去修学其他宗教的,最初接触三宝,大力的毁谤排斥,到后来接受佛陀的教诲,知道自己错了,皈依三宝,认真修学,弘扬佛法,这个例子太多了。天亲菩萨是了不起的人,最初学小乘,执著小乘,毁谤大乘,后来他的哥哥教导他,他觉悟了,他哥哥是无著菩萨。他知道他毁谤大乘罪业很重,在佛菩萨面前求忏悔,用什么方法忏悔?他要把舌头割下来,舌头造业。他的哥哥就给他说:你过去用舌头毁谤大乘,你现在为什么不用舌头去赞叹大乘?这想想也没错,所以往后就赞叹大乘,为大乘造五百论。所以我们知道,一切众生的根性不相同,什么时候成熟也不相同,唯有真正的善知识能观机,有善巧方便来诱导他,来成熟他。佛法的教学,它的枢纽、它的中心是破迷开悟。一个人在没有觉悟的时候,劝他断恶修善,总带一些勉强,自己修学也很勉强,所谓是用理智来克服自己的情欲,修学过程当中感受到许多的困难,时时刻刻要控制自己、压抑自己,勉强的修学。可是觉悟之后就自然了,不是勉强的控制;觉悟之后,自自然然断一切恶、修一切善。悟得愈高愈深,你的断恶修善愈趋於自然;高度觉悟的人,断恶修善痕迹都找不到,与法性相应了。这桩事情要不是诸佛菩萨来帮助我们,没有人能做得到。
  所以天王的名称是无尽慧功德幢,无尽的智慧才成就高显的功德,断烦恼,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把我们生生世世无量劫来的忧患彻底解除了,圆满解除了。诸位要知道,这是佛陀的教育,唯有佛陀教育才能解决问题。这是世间六道里面一切众生不能解决的问题,不但六道众生不能解决,四圣法界的圣贤也不能解决,唯有佛陀出世,教导十法界的众生,使我们得到究竟圆满的解脱。所以唯有佛法教学第一真实,佛家讲功德,佛陀教育是十法界世出世间第一功德。我们在这里看到,天王有智慧、有能力,他才能够觉了。我们再看第四首,善化端严天王的报告,他的赞颂:
  【佛如幻智无所碍。於三世法悉明达。普入众生心行中。此善化天之境界。】
  善化天王「得了知三世一切众生心」,他从这个地方修行证果得道的。『佛如幻智』,是说我们每一个人真心自性里面本具的般若智慧,经文第一句,是从自性本具智慧起的作用,作用我们叫权智,又叫后得智,所以称作「如幻」,《金刚经》上讲「如梦幻泡影」,因此它没有障碍,如果要是有个实体,它就有障碍了,没有一个实体。一切诸法都没有实体,所以清凉讲这部经,给我们介绍四无碍,不但是理事无碍,实际上是事事无碍。佛以这四种无碍智慧,这个「幻智」就是指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於三世法悉明达』,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大乘经上说三世决定包括十方,说十方决定包括三世。十方三世一切诸法明了通达,他为什么能明了通达?因为他有如幻无碍的智慧。
  我们今天心行恰恰与佛菩萨相反,我们坐实了。江味农居士注解《金刚经》,他批评《金刚经》的《心印疏》,《心印疏》算不错了,他说这个注解不是很好的注子,原因在哪里?坐实。他坐实有几分,我们今天坐实几乎是百分之百,所以智慧不开。什么叫坐实?把一切法都看作是真实的,不知道一切法是虚妄的,连我们的身体也不是真实的,梦幻泡影。他坐实是什么?「般若智慧是真实的」,错了,般若智慧也是如幻,只要有这个念头在,就叫坐实。你的智慧虽然开了,没有圆开,你只是局限的、局部的,不是圆满的智慧,而且不是真实的智慧;换句话说,你的智慧见解出不了十法界,十法界是个界限,你的智慧是相似即,不是分证即。所以般若最怕的是坐实,可是我们很不容易脱离;如果我们说般若智慧是如幻的,你要执著一个如幻,还是坐实了。要怎样才真正超越避免这个过失?诸位自己去参,二边不住,中道也不存。二边不住,这是中道,又执著一个中道,中道跟二边又对立了。中道也没有,这个没有跟有,又成了对立。所以你能够思惟、能够想像、能够言说的,全是相对的。怎样才能离开相对?相对的对面有个绝对,绝对跟相对还是对立。佛最后没有办法,只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句话是不是真的?假的,你要以为真的,你又坐实了。从这个里面更进一步,才是真的言语道断,真的心行处灭。只要执著名相,就坏了。所以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教人,「离言说相」,有没有言说?有,有言说而不执著言说,有言说而不分别言说,有名相而不执著、不分别名相,有心缘也不执著、不分别心缘,那是真智慧,那是无碍智慧,你才能够通达明了一切法。
  第三句是这首偈关键的所在,菩萨修学成就就在这一句,『普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