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第1-300集-第5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悄铡唬汉!皇潜扔鳎赣悄铡故欠衬眨衬斩暇×耍航摺皇嵌暇。患挤衬铡⒊旧撤衬铡⑽廾鞣衬眨惩扯级暇×恕N颐墙裉煲廊换苟槁湓诜衬罩校衬罩挥性黾用挥屑跎伲颐窃趺茨艹删停考词刮颐浅K担颐钦庖簧敝泻苄以耍龅骄煌练牛梢源低馐俏薇鹊男以恕?墒谴低媸Υ蟮赂颐墙驳煤芡赋梗淮梢担淮中校飧鑫颐且宄;痪浠八担上岸喜涣瞬灰簦芄话严中蟹【托校庹嬲谴罂奖阒拧�
  第三句『广辟离尘清净道』,「广辟」是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是离尘;「离尘」,就是脱离六道轮回;「清净道」,成佛之道,菩提大道,这是清净道。佛给我们开辟这个大道,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是要断烦恼,才能成就。我们想想,我们自己确实没有能力断烦恼,心里很想断,敌不过习气。内敌不过习气,外禁不起诱惑;内有习气,外有诱惑,怎么能成就?印祖常说,如果不依净土法门,我们自己想想有没有能力,不要说超越三界,有没有能力证须陀洹果?这小乘初果。就好像念书,这是小学一年级,有没有能力去读一年级?须陀洹的条件要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八十八品见惑不能断,学佛学得再好,都变成六道里面有漏的善业,决定不能够了生死、脱轮回,不能往生。所以我们要清楚自己的根性,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不能成就。倓虚大师在《念佛论》里面告诉大家,他在一生当中看到修禅定的人,修禅定而得禅定的人他见过,也听过;修禅定开悟的人他没有见过,也没有听说过。修禅定要不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出不了六道。得禅定,将来他的果报在欲界上面四层天,这是说你已经得禅定的。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这是讲我们修禅定有成就的,往生在那个地方。真正得禅定的人,也只能够生色界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出不了六道轮回。黄念祖老居士跟我们讲修密的人,他说中国解放之后这五十年,修密成就的只有六个人,诸位就想想,这个事情多难!所以禅宗的大德虚云老和尚,密宗的大德们都劝人兼修净土,为什么?我们很清楚,唯有兼修净土,希望在净土这个地方取得成就。净土是带业往生,你有禅的功夫、有密的功夫,决定能够伏烦恼;断烦恼不可能,能伏。有伏烦恼这个能力,再发愿求生净土是决定得生,那就成就了。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已竭世间忧恼海」,可以这么说了。为什么?因为生到极乐世界,决定不会退转,决定得无量寿,虽然现前还没有能断尽烦恼,断尽烦恼指日可待,这是净宗这个法门的殊胜,是「离尘清净道」,没有比这一个道路更殊胜的。所以《华严》到末后也是指归净土,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文殊、普贤两位大士为我们示现发愿求生净土。
  『永耀众生智慧灯』,「永」是永远,「耀」是照耀。这一句说明,佛法是十方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的智慧灯塔。众生没有遇到佛法,就像在苦海里面挣扎,这一盏智慧灯指出他脱离苦海的方向,脱离苦海的一条道路。合前面长行文来看,前面两句是离障,后面两句是善根,开发能离的善根,这个意思就很深了。我们要想断烦恼,我们知道十法界、六道是怎么成就的?怎么形成的?是妄想分别执著造成的,用佛法的术语来讲,无明、尘沙、见思烦恼造成的现象。唯有以佛法清净道,佛法就是离尘清净道,才能够消除我们无量劫来的烦恼习气。如果不在佛法上修学,我们决定没有能力脱离烦恼习气。可是我们现在已经在修学佛法,而且修学的时间也不算短,为什么我们的烦恼习气没有能够减少?不但没有减少,而且天天还在增长,这是我们要警觉,这样下去不是好事情,决定堕落。尤其是我们出家的同学,我们要是堕落,比在家同学堕落得更苦,堕落得更严重。为什么?因为我们穿上这个服装,这一身的打扮,这个样子像佛,心行不像佛,我们的罪过就重了。这个罪过,用现代人的话,现在法律上来讲,你是冒牌的佛,你是冒充佛。现在仿冒,每一个国家都定有法律惩罚,我们居然在十法界里面仿冒最高的形相,这还得了吗?这个罪过世间法律上没有,佛法里头有,给诸位说,鬼神法里头有,天神法里头也有,我们逃不过。所以既然具足这个形相,就要认真努力修学。
  我们今天烦恼伏不住,是因为我们对於佛法深入得不够,我们所修学的佛法还不能够把我们的烦恼控制住、降伏住。怎么办?继续不断努力,学经教要用经教来伏烦恼,学念佛要用念佛来伏烦恼。念佛堂的人烦恼伏不住,是念佛的功夫不够、念佛不如法,怎样叫如法?「净念相继」,大势至菩萨跟我们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如法了。可是这两句话真正的意思又不懂,有同学来问我,怎样「都摄六根」?我告诉他「净念相继」。他又问,怎样才能做到「净念相继」?我告诉他「都摄六根」,他还是听不懂。我们把这两句话换成普通话来讲,什么叫都摄六根?六根不受外面六尘的诱惑,就叫都摄六根。眼不为色所动摇,耳不为音声所动摇,不被外面诱惑,那叫都摄六根,你的心就清净。心清净就是念清净,净念,不怀疑、不夹杂;相继就是不间断。可是我们今天六根禁不起外面的诱惑,怎么办?一心专注念佛,把心收回来,专注念佛。儒家教我们「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那就是收摄六根的方法。所以为什么修行人要找一个清净的环境,古时候修学的道场都是建立在深山里面,人迹罕到,与外界隔绝,就是避免诱惑。现在我们修学的环境远远比不上古人,实在说今天有一个这样子好的环境给你,你还住不住,嫌太寂寞,那有什么法子?从这些地方看,我们的善根福德因缘远远比不上古人。古人成就的人多,学佛的人不多,成就的人多;现在学佛的人多,成就的人不多,我们要明白这些道理。我们现在环境有没有能力改变?我们也没有那么大的福报,只有不得已,闹中取静,就用这个方法。闹中取静,难!所以自己要逼迫自己。我这一生所用的方法就是用讲经,用这个方法来逼自己。为别人讲解,解答别人的疑惑,自己没有充分的准备就应付不了,所以要把全部的时间用在经教上。这就是佛在大乘经上,常常教导我们「深入经藏」。到深入,你自己有法喜的时候,有法喜就是你有悟处;你没有悟处,你欢喜心、喜悦的心生不起来;到你有悟处,你的喜悦心就生起来了。悟很难,我们要借助古人的注疏,先靠他们,然后自己就有悟处,这个时候才法喜充满。
  对於世出世间法愈看愈清楚了,这个看清楚就是看破。能看破,你就能放下,放下什么?放下妄想分别执著,自己在生活当中得自在,与大众相处你就能随缘。普贤菩萨教给我们「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随喜里头成就功德,这是真的随喜;随喜里头还有烦恼,那就错了,那不是随喜。诸位要晓得,随喜接著成就的是功德,什么功德?戒定慧三学,与戒定慧相应,与六波罗蜜相应,与十大愿王相应,那个随喜是功德。随喜里头要有烦恼,那就完了,那就是佛门里有两句话,所谓「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你那个随喜的结果是祸害、是下流。祖师大德常说,我们不能不提防。恒顺众生、随喜里头一定要与性德相应,也就是说与定慧相应,与净念相继相应,与都摄六根相应。色见不见?见;声闻不闻?闻,见色闻声不为所动,不是不见,不是不听,你一见一听,叫随喜、叫恒顺。见色闻声与定慧相应,那就是功德,决定不生烦恼,决定不被它所转。《楞严经》上说得好,「若能转境,则同如来」。不能被境所转,这是功夫,这不是初学人的功夫。初学人,决定要发心求三宝加持,我们真发心,佛菩萨就有感应。我在初学佛,可以说正式学佛的第一天就遇到章嘉大师,他老人家教导我的,是我一生遵守的一个基本原则。他告诉我真正发心学佛,你的一生佛菩萨替你安排,佛菩萨照顾你,你自己什么都不要操心。我相信他的话,他不欺骗我,一生就靠佛菩萨,靠定了!什么都是佛菩萨安排,安排顺境我们也不要欢喜,安排逆境也不要烦恼,顺境、逆境,善人、恶人都是成就自己道业的。所以一生生活在感恩之中,生活在法喜之中,这样才能够深入经藏,才能把自己的烦恼从伏住慢慢到融化。融化是什么意思?经上讲「转烦恼成菩提,转生死为涅盘」,做一个转变。
  这个地方经文,「离尘清净道」这一句,也就是无量法门,八万四千法门,不但包括佛法,一切诸佛菩萨所说之法,也包括世间圣贤的教诲。世间圣贤教诲,如果能够依教奉行,不分别、不执著,他就变成离尘。如果有分别、执著,这个清净道是三善道,六道里面的三善道;离分别、执著,就是出世的清净道。底下一句是比喻,确确实实是永恒的众生离苦得乐的智慧灯。我们要怎样真正能够体会到,真正能够契入,得到真实的受用,这是我们现前唯一追求的方向,追求的目标。你要真想得到,那就是现在社会人常讲的分秒必争,决定不能够松懈。我们今天分秒必争的就是经教,全部的时间精力我们要投注,决定不放松,这里头有法喜充满。什么时候到法喜现前,你自然就锲而不舍,你自然就禁得起诱惑。为什么?世间什么样五欲六尘之乐,没有佛法之乐,你就有个比较了,那个不如这个,差远了!自然就不会受动摇。你的定功天天增长,你的智慧天天增长。戒律有定共戒、道共戒,那个戒律自然就清净。有定的人决不会犯戒,有道就是智慧开的人,他怎么会破戒?不可能的事情。学教,我常常劝同修们要欢喜讲经,四无碍辩才第四个是「乐说无碍辩」,欢喜跟人讲,遇到人就讲,不管他爱听不爱听,都跟他讲。一面学,一面讲,讲完的时候还要问:你有没有听懂?你听了有没有疑问?他不问我,我要去问他,这个样子自己才能够增长,才真正学到东西。我们再看第二首:
  【如来法身甚广大。十方边际不可得。一切方便无限量。妙光明天智能入。】
  这一首偈对我们修学基本概念关系很大,我们修学最大的障碍是什么?心量太小,所以不解如来真实义。我们读经,我们会思惟,我们会想像,但是你的思惟想像,总不能超越你的圈圈、你的界限,这个界限是心量的界限。所以说个老实话,多少人一生学教、一生讲经,都出不了他自己那个圈圈,他所修所学都有限。不是别人限制他,是自己限制了自己心量,这一首偈把我们的心量拓开了。『如来法身甚广大』,广大到什么程度?『十方边际不可得』,这两句是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念念如是,时时如是,处处如是,就是这个大心量。我们第一就是要把心量拓开,心量就是法身,这是如来身。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三身,佛有法身、有报身、有应身,我们人人都有。法身是什么?法身是自性的本体。体决定会现相、决定有作用,体相用是分不开的,一而三、三而一,哪有把这三样东西分做三桩事情?没有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