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第1-300集-第5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障痛笫恐隆梗晕鞣绞澜缡鞘裁词澜纾糠鹗澜纭7彩巧轿鞣郊质澜绲娜耍既プ鞣鹆耍罘鸬纳餐粒蛭嵌际切奁障托性浮�
  魏默深居士将《普贤行愿》这一卷,十大愿王这一卷经,附在净土三经后面,称为净土四经,很有道理,他做对了。显示出净土跟《华严》的关系这么密切,也印证彭际清居士所说的,《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他这个做法给我们印证了。彭居士说在先,魏源居士做在后;彭际清是清朝干隆时间的人,魏默深是咸丰年间的人,跟慈禧太后同一个时代。到清朝末年,印光大师将《大势至菩萨圆通章》又附在四经后面,称为净土五经,净土教到这个时候真正圆满了。《大势至菩萨圆通章》,全文二百四十四个字,那是净土宗的心经,文字虽然很少,义理无有穷尽;不但是净土教的心经,我们仔细去观察,它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的核心,同时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所说一切法的核心,真正不可思议!
  唐朝善导大师有一句话说,他说:「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传说善导是阿弥陀佛再来的,所以黄念祖居士在《弥陀经》注解里说,善导大师所说的话就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大势至菩萨圆通章》,这二百四十四个字确实是净宗的精华,是净宗修学理论方法最高的指导原则。我们平常读《楞严经》,都粗心大意念过,没有发现,到印光大师把它拈出来,放在净土四经的后面,我们才恍然大悟。印祖这个举动,我们才看出这一段经文的奥秘,这是自性不思议方便。可是要怎样去修学?还是要用普贤行愿才能成就,在一生当中得到究竟圆满的成就。
  普贤行愿,世尊在《无量寿经》里面多次重复的提示,说明它的重要性,显示它无比殊胜之处。我们要怎么学?从哪里学起?十愿,我们曾经讲过,每一愿都圆满含摄其余的九愿,正是《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即一切」,任何一愿就是一切愿,一切愿可以归纳成一愿,愿愿如是。但是修学还是有次第,次第里有圆融,圆融就是含摄一切愿,这圆融。圆融里面有次第,我们就有下手之处。从什么地方学起?从恭敬心学起,第一愿「礼敬诸佛」。礼敬里面我们从次第、圆融来学习,学礼敬,这是次第;礼敬里面有赞叹、有供养、有忏悔,乃至於回向,那是圆融,你所修的还是礼敬诸佛。
  大乘佛法的修学,无有一法不如是。以通常讲的「六度」来说,我们修布施,这是次第;修布施里面有持戒,这个持戒就是方法,你有布施的方法、有程序,有耐心,这里头有精进、有禅定、有般若,那是属於圆融,总而言之,都用在布施这个法门里面;布施是次第,里头含摄其余的,那是圆融。所以说圆融不碍次第,次第不碍圆融,这是菩萨行,这就是不思议方便。说不思议方便,这里头有浅有深,浅的我们能够理解,我们能够学习,深的我们没有法子理解,我们现在也学不到,但是由浅而深,这是个途径。
  所以我们要想善入,决定要从礼敬下手,这也是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教人诚敬,他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如果我们学佛,没有诚敬的心,你再努力、再认真,从现在学到老,也不得其门而入,你没有入处;天天读经,天天为人讲经,也没有入处。入处是什么?浅而言之,开悟。你不会开悟,为什么不会开悟?你有障碍,烦恼习气障碍你的悟门。为什么诚敬就有悟处?诚敬恰恰好对治烦恼。我们的烦恼就是叫我们不诚不敬,诚敬正是对治烦恼习气最好的方法。所以学佛第一个条件,就是以真诚心处事待人接物,真诚心对人,真诚心对自己。
  可是「真诚」这两个字的意思,我们又不懂,我们自己以为我已经很真诚,是不是佛菩萨讲真诚的标准?我们自以为真诚不行,不是佛说的标准,为什么?因为你有个自以为在里头。这是六道里面的凡夫,虽有聪明智慧,而得不到正觉,道理就在此地。所以佛法,阿罗汉才称正觉,不能证到阿罗汉就不能称为正觉。我们再想想,邪正的标准是什么?我执。只要有「我」,正觉就拿不到,你还有我。无我,谁无我?我无我了,还是有个「我」在,还是拿不到;换句话说,我与无我这个念头都尽了,你才拿到正觉。《金刚经》上告诉我们的标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你才拿到正觉,这个事情难!我们起心动念都有我,谁起心、谁动念?我,这一关很难突破。佛说了许许多多的方法,教我们突破这一关,实在是太难了。
  大乘的方法比小乘的确是高明、是方便,大乘的方法教我们起心动念为别人著想,不要想自己,这样渐渐把我忘掉了,这个方法好。《般若经》里面说的方法是大而化之,也是用这一个方式,绝不想自己,念念想别人,这个心量大,大而化之。这个道理,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里面说得很多、说得很详细。所以是把心量拓开,把分别执著放下。执著里面最严重的是我,我执,「我」究竟是什么?相宗说得好,「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四大烦恼常相随,四大烦恼构成一个我,我就是四大烦恼。所以佛教给我们用礼敬的方法,礼敬诸佛,哪是诸佛?一切众生皆是诸佛。有情众生是诸佛,无情众生也是诸佛,有情众生有佛性,无情众生有法性,自性不思议,佛性跟法性都是自性。所以普贤行愿里面教我们,一切众生皆是诸佛,你诚敬的心自然就生出来,为什么?面对诸佛。诸佛喜欢你、赞叹你,你恭敬;诸佛不喜欢你、骂你,你还是要恭敬;他是佛,他教训我。佛的意都是善意,佛的心都是善心,正因为我有过失,他才教训我,我们能不能体会到这个意思?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常常遇到恶人,冤家债主,这是就事而论,事很浅。我们迷失自性不是一天,不是这一世,久远劫以来我们就迷失了自性,迷失自性沦落在六道。六道,实在讲,也是进来容易,出去难,我们不谨慎沦落在这里头。在这里面愈迷愈深,迷而不觉,跟六道众生结下无量无边的恩恩怨怨;说老实话,跟人家结的恩德是假的,怨仇是真的,恩会变成仇,我们要懂得。还有讨债、还债,没完没了,永远纠缠不清,我们现在搞的是这个事实真相。佛教给我们摆脱这个纠缠,超越轮回的方法:诚敬,礼敬诸佛。真正能把这一句做到,六道轮回可以摆脱掉,问题是你诚敬的心是不是真的发了?
  「净业三福」,我跟大家讲过,「孝养父母」,谁是我们父母?你认定现在这一生生我的父母,你对他尽孝养,解决不了生死问题,解决不了无量劫来跟一切众生结的恩怨、债务,这问题解决不了。如何才能解决得了?一切众生就是我父母,我要能尽到孝养,这问题解决了。我们礼敬诸佛,你只知道礼敬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不能解决问题;一切众生皆是诸佛如来,问题解决了。遇到恶人对待你,是父母对待我、是诸佛对待我,我决定有过失,我没有过失,父母、老师怎么会教训我,怎么会惩罚我?决定有过失。「我现在没有过失」,这个现在没有过失就是过失,什么过失?愚痴是过失,成见是过失,傲慢是过失,贪爱是过失,这哪里没有过失?只要你有个「我」,这四大烦恼都是过失。父母应当教训你,老师应当责罚你,他哪有错?哪有过?过失都在自己!
  普贤十愿,我们都知道是法身大士修学的,法身大士他们是正修,我们现在是从旁边学习;他们是正科生,我们是预备班。我们是预科,他是正科,因此我们只要随分随力的修学。修学一定要落实,如果不能看一切众生是自己父母、是诸佛如来,这个普贤行就不得其门而入,那你是边都沾不上,为什么?「普」这个字做不到。你学这十条,也修礼敬诸佛,也修称赞如来,也修广修供养,你样样都修,你决定不是普贤行;不是普贤行是什么?世法里面的善行,果报在六道里头的善报、福报。为什么你修的不是普贤行?你没有普贤心,你的心不普,心量很小,一天到晚是非人我,圈子画得很小,所以你那个就不是普贤行。普贤叫大行,心量大!心量大就是:一切众生是我父母、一切众生是诸佛。这样的心量,这样的理念,他所修的那是普贤行。我们要问:谁有这个心量?法身大士。人家是障碍没有了,见思烦恼没有了,分别执著断尽,尘沙烦恼没有了,无明也破了一品,这证得法身。法身是什么?是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什么?一切众生是我父母、是诸佛如来,这见到真相了。我们见不到,怎么讲你也不相信,死不承认,这就没有法子,你怎么能入门?佛菩萨晓得,你根本不可能承认,所以也就不给你说了;给你讲什么?给你讲五戒十善,你会点头,你会相信;你不入这个境界,不给你说。
  《法华经》上穷子的比喻,比喻得太好了。从前李炳老讲《华严》,教导我们要换心、要改心,他常说「换心」,这句话的意思很深长,很值得玩味!我们现在的心行是什么?自私自利。我们要反省要检点,真的是自私自利。有人问:自私自利,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实在讲,时时刻刻都看出来,吃东西挑好的吃,是不是自私自利?无论在什么场所,都要占人家一点便宜,一点亏都不肯吃,完全显露出来,自己还不知道。学佛法也要争著站在人前面,烧一炷香还要烧头炷香,不肯落在人后面。所以想想佛讲的四大烦恼,时时刻刻都露在外头,头脑稍微冷静一点,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东西要放下,不放下,佛门虽然广大,你还是进不去;不但进不去,门在哪里你也找不到。不得其门而入,这个话说得很有味道。佛教给我们的方法殊胜,儒家教我们的方法也妙绝。儒家教人,在行持上「自卑而尊人」,这是礼,礼的精神就是这句话。自己永远在下面,推崇别人,所以把烦恼降伏了。儒家虽然没有断烦恼,它烦恼能伏得住,就是这样的心行才把烦恼伏住。我们要是连这一点都做不到,处处抢在别人前面,就完了。好强好胜,好名好利,现在人讲竞争,好像不竞争就活不下去,现在有这么一个错误观念,这是轮回心。生活行持,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轮回业,轮回心造的是轮回业,念佛还是轮回业,为什么?轮回心去念佛,轮回心去修十大愿王,所以他的结果还是变成轮回业,轮回里面的善业,在轮回里面得福报,搞来搞去脱不了六道轮回。什么原因?没有智慧。天王他们不但有智慧,不思议慧,所以他才能入法界,入一真法界,我们连智慧都没有。
  智慧从哪里来的?昨天晚上我们在回教邀请的座谈会,我说出来了,说得很浅显:智慧从禅定当中来的。什么叫禅定一定要搞清楚,禅,决定不受外面境界的诱惑,这是禅;实际上,就是《金刚经》上的两句话:「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不取於相是禅,如如不动是定,惠能大师讲的,都是依据《金刚经》上这两句话。我们用现代的话来说,古时候人讲「外不著相,内不动心」;我们现在讲法,是外不受诱惑,内心里不起心、不动念,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