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第1-300集-第5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牛ㄒ坏陌旆ㄊ撬嫠呈ソ蹋来臃鸬慕袒濉7鸾倘耍ㄊ逼诮渎沙删停穹ㄊ逼陟ǔ删停┓ㄊ逼诰煌脸删汀N颐撬嫠撤鸬慕袒澹蚁衷谏谀┓ㄊ逼冢≡窬煌练牛馐撬嫠呈ソ獭T诰煌练爬锩妫颐蔷龆ㄋ炒臃鹞颐撬档娜⑵腥颐墙驳摹锻邸罚弧锻邸肥瞧腥扌械男牡帽ǜ妫俏颐切蘧煌练浅U涔蟮牟慰甲柿希宦邸H男灾饰颐且宄段蘖渴倬肥蔷蛔诟怕郏豆畚蘖渴俜鹁肥抢砺鄯椒ǖ牟钩渌得鳎”尽栋⒚滞泳肥鞘雷鹂嗫谄判娜暗嘉颐切扪В馊谌菪灾室宄�
  《无量寿经》现在有九种不同的本子,这里面原译本有五种,会集本有三种,节校本有一种。我们今天选择夏莲居的会集本,而没有选择原译本,凭什么选择这个会集本?凭世尊教导我们的四依法,依义不依语,我们对会集本产生信心,断绝了怀疑。夏老的会集本是五种原译本的集大成,如果对会集本有怀疑,那你就一定要依据原译的五个本子,就决定没有错,五种本子少一种都有欠缺,那你就耐心去念五个本子就是。夏老为了便利我们修学,把这五种本子会合成一个本子,重复的地方舍弃,把这些本子用精简的方法会成一本。这一本,五种原译本里面所说的理论、方法、境界,全都融合在这一个本子里,所以读这一个本子,等於读五种原译本,便利在这个地方。我们受持这个本子,就是自己修学的总持法门,这是我们现在就我们自己的根性、程度,选择这个做自己的总持法门。每个人的根性不相同,自己一定要明了,要知道抉择,然后一门深入,锲而不舍,决定有成就。
  无论选择哪一个法门,决定是以慧为体,你才真正与陀罗尼门相应。我们想想,许许多多修行人不是不用功、不是不精进,最后为什么没有得到结果?他不是以慧,他是以识,这就难了。换句话说,无论哪一个法门,如果是以慧为体,那个法门就是总持法门;如果是以妄想分别执著为体,那就错了。可是依妄想分别执著去修学的人,不知道有多少!这是修行得不到结果。虽得不到结果,阿赖耶里面种下善根,这是肯定的。我们自己也不例外,甚至诸佛菩萨也没有例外,都是生生世世累积的善根,哪一生当中他的善根成熟,他才不再用妄想分别执著,不再用识心而用智慧。哪一生当中他要会用智慧,他这一生成就了、出头了,道理在此地,事实真相也在此地。
  「智慧」这个名词也很不好懂,什么是智慧?这个名词真相,你要是懂得,你就会用智慧。天天在听、天天在读,不知道智慧是怎么回事情,所以你不会用它。智慧能说得出来吗?说不出来的,祖师大德常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可是佛菩萨有善巧方便,不可说的他也为我们说出来。可是这个地方还是有个原则,不可说的虽然有方法说出来,问题是你要会听,你不会听你听了还是不懂。会听的人听懂了,不会听的人听不懂,你要不相信,你看看宗门的语录,禅宗的语录,学生跟老师在一问一答,这学生开悟了、见性了;我们看了这些文字,也在这里看他一问一答,我们在旁边听,听了迷惑颠倒。为什么他听了就开悟,我们听了就糊涂?这就是他会用智慧,我们用情识,同样在听,同样在学习,用情识的人不能开悟,用智慧的人他就开悟。最明显的例子,禅宗六祖惠能卖柴的时候,《坛经》上有记载,柴卖掉了,拿著钱要回去,听见一个人在房子里面念经,他在窗户之外听,听到人家念「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开悟了。我们这句话听了千百遍还开不了悟,人家为什么听一次就开悟?我们听千百遍都不开悟,什么原因?他用智听,我们用情识听,听一万遍、十万遍、百万遍也开悟不了,人家用智慧听,听一次,一句就开悟了。这里面的道理,我们要清楚,我们要学习。
  智慧是什么?真心。情识是什么?妄心。相宗教人「转识成智」,我们凡夫用的是识心,识心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就是情识,我们没有忘,天天用这个心。由此可知,惠能大师的心地是多么清净、多么真诚,他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我们常讲纯一真心,以真诚心处事待人接物。清净心,对於这些世间名利、欲望他都没有,他心清净,没有丝毫染污,所以一听他就明白,他就悟入。我们今天怎么听都不能够悟入,我们的名利心、利养心没有放下;不但没有放下,天天还在增长。我们在《坛经》里仔细去观察,有没有看出惠能大师在日常生活当中跟人相处,还有没有不高兴的时候?我们从《坛经》,自始而终看不出来。尤其是处逆境的时候,他没有一丝毫贪瞋痴,没有一丝毫嫉妒障碍,没有!所以他听别人读经他会开悟,我们天天读经不开悟,於是我们就明白,我们不开悟原因在哪里?障碍在哪里?他为什么能,我为什么不能?从这些地方去比较、较量,我们比不上人家,人家的会,会就在此地。我们没有智慧,这才晓得我们真的没有智慧,顺境还有一念喜欢的心,逆境还有一念厌恶的心,不行!你就没有办法悟入。
  我们看惠能,惠能那个时候年岁不大,二十四岁,顺境里没有贪爱,逆境里没有瞋恚,永远保持清净平等,永远保持和蔼可亲,对任何一个人,他那么样的尊敬。我们从这个地方去观察,然后才能够真正明了,他闻法为什么会开悟,为什么会证果,为什么会契入。我们今天最大的障碍,是顺境欢喜、逆境讨厌,这个病根要不能拔除,我们这一生决定没有悟入的指望。什么叫清净心?什么叫平等心?就从这个地方勘验。於是我们才晓得,修行真正的功夫,就是顺境里绝不起一丝毫贪爱,逆境里没有一丝毫的瞋恚。《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修什么?就是修这个东西,历事炼心,不是远离这个境界,远离境界到哪里修?顺境要经历,逆境也要经历,这些地方就是我们修行处所、修行的道场。维摩居士讲得好,维摩讲道场,我们前面跟诸位报告过,清凉大师注解里引用过,总的来说,就是此地总持的意思,「直心是道场」,这是总说,理事都包括在其中;直心就是真心。从事相上来讲,没有一处、没有一时、没有一桩事情不是道场,你在这里面去炼心,炼什么?把妄想分别执著,在所有一切境界当中把它炼掉,就像炼钢一样。你不通过一切事相,怎么知道你的心清净?怎么知道你的心平等?
  清净是陀罗尼,平等也是陀罗尼,一个法得到,一切法都得到。你说我的心很清净,但是还不平等;换句话说,你的清净心也没有得到;一个得到,决定一切都得到。所以从许许多多方面来勘察,这个有了,那个还没有,我这个还不究竟,里面欠缺还很多。这个真相我们在《印光大师文钞》里面看到,有一个参禅的是在家居士,很自负,给印光大师写封信,他的功夫自己觉得很高,一千七百则公案他都参透,只剩下几条还不太明了,写一封信给印祖。印祖回答得很妙,一千七百则公案,如果有一条你还没有参悟,你全部都没参悟;一条参悟,就全部都参悟。那个人收到印祖的信之后,还算是聪明人,不参禅了,跟印祖念阿弥陀佛。事实真相就是这样的。由此可知,禅宗里面讲的一千七百则公案,每一条公案都是总持法门,都是陀罗尼门,一条参透,全部都透了。
  一部经通,一切经都通,怎么通的?不仅是一切经,世出世间一切法全都贯通,所有一切法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你的修学,无论从哪一门,你是得到根源,彻法底源,底源是什么?底源是性识。青莲法师在《地藏经》上跟我们讲性识,「以不思议性识为体」,说得好,我很佩服。性是唯心所现,识是唯识所变,这两个字把性相的根说出来、理事的根说出来,就是大乘法里面常讲的「彻法底源」,底源就是性识,性能现,识能变。达到这个源头,一切法哪有不通达的?没有达到这样的深度,法法是有障碍:理有碍,事也有碍,理事有碍,事事有碍;唯有达到这个境界,才真正入无障碍的法界: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华严经》的境界。真正的契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不仅仅是一切经通,一切法都通。你的心这个时候真清净,一丝毫疑惑都没有了;不但对大乘、小乘,世出世间一切法,疑统统断尽,自性般若智慧现前。以这个慧为体,所以叫光明,「得陀罗尼光明」,人家是这样修学法的。
  清凉大师说,「若取助伴,则兼念定」。这个讲法对我们现前学习很有用处,使我们有下手之处。菩萨这么高的境界,彻法底源,我们听了好像是懂得,究竟怎么彻法我们做不到。我以前年轻时候,在李炳南老居士会下,他教我学习的方法,教我留意教理,读经、听讲留意教理。教理是什么?就是一切法的根源,那是教理,这是一法能够通一切法。他跟我说,我们做不到,做不到他告诉我,那就不得已而求其次,要留意教义。这是非常好的指导,不至於学一部经就会一部经,那就难了。至少我学一部经,对於性质相同的、相接近的这些经典,我都能够通达,这是教义。教义是一部分的、一个宗派的,与我们宗派有关联的那些经论,你都能够通达。要是通达教理,那就是一经通一切经都通,这是最上乘的修学方法。不得已求其次,我们求中等的修学方法,这才省事。可是总而言之一句话,看破、放下还是一个真实的基础,我们对於世间许多事要是看不破、放不下,决定造成障碍,障碍我们修学,教义你也没有办法做到,这就难了。通达义理,可以举一反三;通达教理,闻一知十,古人常讲「一闻千悟」,那是明白教理。
  他这里教给我们方法,「则兼念定」,念是什么?「念即明记,故能忆持」,我们从这个地方下手。实在说,世间众生,上根的人少,中下根性的人多,无论佛家的教学,我们中国儒家的教学,古大德都懂这个道理,所以教学从哪里下手?从读诵下手。读诵就是从「念定」下手。古时候古老的教学法,它确实有理论根据,他们看得很深、很远、很透彻,所以教学的方法收到很好的效果。从儿童教起,七岁上学就教他念定,教他读诵经书,只教他记,不教他解,他理解的力量还不够,小朋友记忆力好,教他铭记,教他念、教他定。定是什么?无论做什么事情,教他专注、专心。从小就训练,无论做什么事情,他能专心。专心,事情就做得好,专心是修定的前方便,我们今天讲集中意志。一般人他心是散乱的,他的心力不能集中,这个也要从小去训练,都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定就能够忆持,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忆就是你会想到佛菩萨的教诲,持是你能够坚持。顺从佛菩萨的教诲,放弃自己的烦恼,放弃自己的执著,这就能进德。我们现在最大的困难,从小没有受过严格的训练,所以我们心是散乱的,无论对什么事情,世出世间一切法,犹疑不决,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好,这难!纵然是诸佛如来来教我们,我们都很不容易得利益,为什么?心里犹疑不决,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