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锩娴姆穑淙恢蓝挥心苤さ茫簿褪翘担恢さ茫恢さ镁筒皇亲约旱木辰纭;痪浠八担鹫饷此担敲挥邪旆涫档阶约荷钪校晃颐亲约旱纳罹褪亲约旱木辰纾荒芄宦涫怠7鸾谈颐怯谜娉闲亩砸磺兄谏砸磺胁煌淖迦骸⒉煌淖诮蹋颐敲挥邪旆ㄗ龅剑环鸾涛颐怯们寰黄降刃拇κ麓私游铮颐敲蛔龅剑环鸾谈颐怯么蟠缺摹⑶寰黄降鹊陌亩砸磺兄谏颐且裁挥凶龅健U饩褪抢砀滤坪跏侵溃蓝霾坏剑颐腔故欠卜蚓辰纾故橇缆只氐木辰纾还础;痪浠八担心芰ψ矗飧鋈司统踩胧ィ彩ト肥翟谝荒钪洹U嬲吹娜耸蔷跷虻娜耍荒罹蹙妥矗还词敲浴T跹晕酰空馐欠鸱ń驳墓Ψ颍馐钦婀Ψ颍馐钦嫘扌校础�
从哪里转起?佛教给我们从布施。布施就是放下,放下自私自利,先放下身外之物;佛教人确实无限方便,就是无量的方便。我们从哪里做起?我当初学佛,章嘉大师就教我这个方法,这方法用得正确,很有效果。先从财布施,财是身外之物,原来我们不懂,对财物很吝啬,看得很重,舍不得给人;现在学了,舍不得也要舍得,勉强去做,一定要做,不做不行,不做你就没有入门之处。最初学真是比割肉还痛苦,但是老师这样教,一定要做。开始做的是自己有多余的,别人有需要,我们能够舍得,帮助别人。
我自己大概前世没修福,这一生生活非常贫苦,以财力帮助人做不到,没有这个力量。自己很微薄的收入,有许多同修都知道,我生活非常节俭,这些钱,有那么一点钱都用来买书,我喜欢读书,一生喜欢读书。我能够布施的就是布施书,书都是自己喜欢的,都是自己心爱的,读了之后送人,人家喜欢的书我送人。在过去没有学佛之前,我的书绝对不会送人,不但不会送人,人家向我借,我都不借给他,吝啬!我对於书非常爱惜,人家借去之后,还给我的时候已经面目全非,他不知道爱惜。接受章嘉大师教诲之后,就认真干,人家问我借,我可以借给人家,这就是布施;人家问我要,我也勉强可以送人。常常这样做,年年有进步,这个舍的心慢慢就大了,慢慢就平静,在这里面得到欢喜。买了一本新书,非常好的,自己还没有看,人家看到也可以给人看,人家要也可以送人,很多年才锻炼成这个功夫。能够做到舍己为人,别人第一,我自己退居到第二;没有学佛时,我是第一,人家是第二、第三。几十年才把这个观念真正换过来,起心动念再没有自己,念念能为别人著想。
逐渐逐渐进步,先为别人著想,是为我们这一群学佛的、善知识,还是局限在一个境界里头;从个人突破之后,知道爱别人,但是别人,还超不过我们这一个族群的界限。到学《华严》,讲《华严经》的时候;我第一次讲《华严》是在二十多年前;学了《华严》之后,这才明白我们过去局限在一个族群里面是错误的,应当把这个界限要扩大。於是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我们也能布施,也能够一视同仁,这是界限扩大了。这个扩大就是说你有进步,老师教我们的布施范围扩大,布施的心量扩大,烦恼就轻,智慧就长。如果我们不能够很认真努力去做,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特别是悭贪的习气、嫉妒的习气、瞋恚的习气,如果不克服,我们就不得其门而入。实在讲,你能克服一分,你就能入一分,克服两分你就能入两分,不能克服你是完全不得其门而入。
孔老夫子讲的「讲学、改过」,这两句话讲得太好了。我们细细想想,他老人家的两句话,跟佛法里面讲的「看破、放下」,一个道理,一桩事情。讲学就是帮助你看破,看破这两个字的意思就是对於宇宙人生真相明白了,看破就是明白的意思,讲学、讲经帮助你看破。改过就是放下,放下我们一切错误的想法看法,错误的说法做法,放下了,这就是改过。由此可知,讲学是学问,学问的提升,改过是功夫的增进;在佛家说看破是学问,放下是功夫。这桩事情,从初发心一直到如来地,决定不能够中止,在佛法讲勇猛精进,儒家讲日新又新。世出世间大圣大贤他做什么事情?就做这么一桩事情而已!孔老夫子,我们在《论语》里读到,「学不厌」,学就是讲学、改过,一生没有厌,没有讨厌的时候,「教不倦」。学,在佛法讲是自利、自度;教,是利他、度他。教不倦,学不厌,世间大圣。出世间的,我们看释迦牟尼佛表现的,四十九年讲经说法,教化众生无有疲厌。
我们从这个地方仔细去观察、去体会,世出世间的大圣他们的行谊。我们今天选择的行业,出家修行,这个行业就是世出世间大圣人的行业。佛家常讲如来家业,如来家业是什么?就是学不厌,教不倦,这就是如来家业。我们是不是认真努力在做?这是我们现前最严肃的课题;果然很认真、很努力在做,我们是真正佛弟子,我们真正在学圣学贤;如果我们没有认真努力在做,那我们学的是什么?我们今天取得这个形相,披上这个袈裟,就有无量无边的罪过。这个形相,佛法里面讲天上人间第一等尊贵的形相,天人师。现在世间人对这个形相不尊重,但是你要晓得天人尊重,为什么天人尊重?天人明白、了解,你们这个行业是天人师范。佛是天人大导师,我们在经上常看到的;佛的弟子们,虽然不敢称大导师,那也当然是导师。
我们想想,我们起心动念、一切造作,能不能给诸天、一切人们做好榜样?我们时时刻刻要反省。佛教我们做早晚功课,早晚功课就是每天至少两次反省。早课提醒自己,记住佛对我们的教诲,对自己的教诲;今天一天起心动念、一切造作,要遵守佛的教诲,不违背佛的教诲,这是早课的意思。早课不是念经、念咒,念给佛菩萨听,佛菩萨才不要听,经咒是佛菩萨讲的,你念给他听,他讨厌;我讲的这些东西,你们放这些录相带、录音带我才不听,连我都不喜欢听我讲的东西,佛菩萨怎么会喜欢听他讲的东西?所以我们在佛菩萨形像面前念经,不是念给他听的,是念给自己听的,佛菩萨给我们做证明,我们依教奉行,好好的学习,早课是这个意思。现在多少佛门的同学们,都把这个意思搞错,以为我早晨念念经,念给佛菩萨听,佛菩萨就喜欢,佛菩萨就保佑我,错了,错得太离谱!晚课是反省检点、忏悔改过,想想这一天从早晨起来到晚上,我起心动念、所作所为,有没有照佛菩萨的话去做,佛叫我们做的,我们做了没有?佛不叫我们做的,我们是不是做了?
净宗学会成立,我交代悟行法师重新编一个课诵本,为什么?古人的课诵本在那个时代有利益,早课「楞严咒」、「大悲十小咒」,从前人念有利益,能得清净心;现在人做这个早课,心里面还是散乱的,得不到利益。所以我就把这些咒改作经文,咒不念了,念《无量寿经》第六品四十八愿,选这一段经文来念。这一段是经中之经,怎么说是经中之经?隋唐时候古大德做一个比较,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华严》第一,《华严》就代表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教义,都在《华严》里面;《华严》跟《无量寿经》做比较,古大德说《无量寿经》第一,这把《华严》比下去了。为什么?《华严》最后的圆满,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无量寿经》就是极乐的境界,归极乐;《华严》归《无量寿》,《无量寿》第一。《无量寿经》夏老居士会集本四十八品,哪一品第一?第六品第一,第六品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四十八愿,所以这是经中之经,一切经的精华。我们要了解,我们选这一段经做早课,读这一段经希望效法阿弥陀佛、学习阿弥陀佛,跟阿弥陀佛发同样的心、立同样的愿,我们读这个经文用意在此地。以阿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愿,启发我们自己,从心性里面也发起四十八愿,这是真学佛,这个早课没有白做。晚课我们选择《无量寿经》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这一段经文讲的是什么?五戒十善。其目的就是让我们自己,念了之后认真去检点、去反省,佛教导我们断恶修善,我们这一天有没有做到?做到了,要勉励自己不能够退转,更努力的去做;没有做到的要忏悔,明天一定要做到,这是晚课的意义。所以我们的早课偏重在转迷为悟,晚课偏重在转恶为善,我们是以这个理念来重新订朝暮二课,提供给修净土同修们做早晚课,希望我们在一生修学当中,能够真正得佛法殊胜的功德利益。如果不是这样的认真努力去做,只著重一个形式,形式是得不到利益的。
前天我们有机会会见纳丹先生,他是印度人,他对佛法懂得,他说佛法重修行而不重仪式,人家这个话说得高明。如果我们今天,只重仪规不重修行,那就完全错了。佛法有仪规,仪规的用意在哪里?仪规是接引初学的,实质是利益老修行的人。老修行不重视这些仪规,仪规是像唱戏,表演给别人看的,很热闹,接引初学。因此在寺院庵堂、佛教道场,仪规不能不重视,为什么?要接引大众。诸位在家里面修行,就不必搞这些仪规;家里面修行也要搞些仪规,你家里有些不相信佛教的,讨厌你,天天咒你,天天骂你,毁谤你,你不是叫他造罪业吗?你自己想修行,不错,但是你叫你家人造罪业,你怎么忍心让他堕落?毁谤三宝是造阿鼻地狱罪业,不可以!家里人不念佛,我每天念佛不出声音,他不知道,他就不造罪业了。家里面人都学佛,欢喜念佛,你出声念可以,你读经他们看到欢喜;否则的话,在家里,有家人在的时候,不要去读经,不要惹家里人反感,不要惹家里人毁谤,这个道理要懂,要有慈悲心。
学佛的人,对於家亲眷属不学佛的人,你怎样去度他?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你用真诚的心孝顺他、尊敬他,他觉得你不错,比别人家的孩子都好。人家问,你家小孩为什么这么好?他学佛的,一句话就会动他的心;他要不学佛,他就不是这样的,这样想想学佛还不错,学佛还真有好处,慢慢他就能够接受。做出来给他看,表演给他看,让他自己慢慢去比较,学佛的儿女跟那些不学佛的儿女有什么不一样。学佛的同学跟不学佛的人,我们要做一个非常明显的不一样出来,他才很清楚看出来。我们求学做学生,在佛学院念书、培训班念书也是学生,学佛的学生跟不学佛的学生不一样在哪里,也要有一个很明显的表态。这就是我们利他,自利利他,自行化他。我们利他、化他,不在言语上,做出一个好样子给人看,做出一个好样子给社会大众看,让社会大众看清楚、看明白了,佛法的教学我们要不要接受?要不要普遍的宣扬把它扩大?这个事情不必要我们说,不必要我们劝,要人家从内心里面真诚的感触到。佛法是师道,要他来要求,求我们住世,求我们讲经说法,不是我们要去干这个事情。
所以诸位仔细一观察,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弘法是被动的,没有主动的。都是人家看到好,释迦牟尼佛为人真好,没有私心,没有欲望,念念都是为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