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圆满教轮」,我们把这句话浅说,是怎样能使我们教化达到圆满,这是一门学问。佛教给我们四摄法,以「四摄法」与广大群众接触,以「六和敬」与广大群众相处。可是如果要叫四摄、六和落实,不知足是决定做不到的,归根结柢还是这两个字,你才能够真正踏实的去做。不能有一丝毫虚伪,虚伪的做作,别人看得出来,不是真的,被人拆穿了一文不值,人家不相信你了,一定要从真诚心中作。前天我们参加道教的集会,我写了几个字送给他,《道德经》第四十九章,有几个也很难得,我说《道德经》四十九章,他们那个文都能背得下来,可见得他们念得很熟。这里面有两句很重要的话,老子说:「别人以善心对我,我要以善心对人;别人以不善心对我,我还以善心对人。别人信我,我也信人;别人不信我,我还是信他。」这种理念是佛菩萨的理念,别人用虚情假意对我,我们要用真诚心对他;别人毁谤我们,我们赞叹他,他有长处。一个人都有缺点、都有优点,我们不要记人家的缺点,要记人家的优点,赞叹人家的优点。别人陷害我们,我们帮助他们。别人毁谤我们、侮辱我们,是他迷惑颠倒,是他一时失去理性,不能怪他,我们不能用同样这种态度去报复,那就错了。报复,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佛一再劝导我们,冤家宜解不宜结。
所以我们遇到别人毁谤、侮辱、陷害、障碍,我们要看作替我们消灾,替我们消业障,我们要生真诚感恩之心,要以报恩的态度对他,这个怨结就化解。化解之后,我们还要帮助他成无上道。这是这几天早晨,跟诸位讲大忠大孝的意思,也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面讲「恒顺众生」的意思。恒顺不是顺烦恼,是顺佛性,如果顺烦恼,那就错了。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一切众生都有良知良能,这是我们应当随顺的。所以「顺」这个字是大学问,顺这个字是高度生活艺术,真正懂得的人不多。孔子赞叹舜王,舜认识、舜懂得。我们看到,舜王随顺他的父母、兄弟,是高度艺术,高度的智慧,几年之中就让他父母、兄弟觉悟了,回头是岸,都成圣成贤,大孝!中国讲孝,把舜摆在第一,「二十四孝」诸位知道,后面二十三个比不上舜。舜的孝是圆满的,一百分的,往后其他的孝,大概都是三、四十分,五、六十分而已,唯有舜做得圆满。佛法里面讲孝道、讲菩萨行、讲菩萨道,是究竟圆满的,所以是圆满的忠孝。圆满教轮,就是讲圆满的忠孝。孝是德、是存心,我们今天讲的理念。孝是理念,忠是行为;孝是体,忠是用。对於理体圆满的觉悟了,处事待人接物,你这个行才做得圆满。两种圆满都做到了,这是佛菩萨,大圣。在我们中国古代,舜是真正做到了。尽忠尽孝,这是圆满法轮。我们要将世尊圆满的教学,要能在这个世间普遍能够推行,这是高度的智慧,也是高度的技术。佛家讲高度的技术,是讲善巧方便。可是这个力量的来源就是真诚心,深深的认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当作佛」,我们全心全力照顾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开发自性,破迷开悟,帮助这些众生作佛、作菩萨,转凡成圣。这是佛菩萨的使命,佛菩萨的天职。
我们今天发心出家,披上佛的袈裟,我们就要学佛;否则的话,这个衣披在身上不得了,这是罪过!你怎么可以冒充?今天这个世界上仿冒查得很严重,我们读书人喜欢书,看到人家后头版权所有,决定不敢翻印,你翻印就有罪,要受法律制裁。我们今天披上这件衣,仿冒佛陀,世间法律虽然不制裁我们,天地鬼神制裁我们,这件衣不好披,要知道。所以真正善知识不会劝人出家,印光法师一生不劝人出家,他不给人剃度,李炳南老居士一生不劝人出家。什么原因?出家这个责任太重了。劝你出家,你要不能尽责任,那就是劝你堕阿鼻地狱,他堕阿鼻地狱,劝的人有罪有过,不可以。劝人学佛,劝人受三皈,劝人受五戒,顶多到五戒为止。李老师劝人三皈,不劝人受五戒,为什么?他劝你受五戒,你受了之后做不到,他有过失。这是明白人知道,不敢这样做。受五戒是你自己发心的,明白的人决定不敢劝。劝受三皈可以,劝人学佛,劝人断恶修善。
所以真正明白人,真正有智慧的人,他们的想法、看法、做法,跟我们不一样。我们看「出家好,你赶快出家」,将来堕落之后,我今天堕落都被他害的,这个人我要报复他,我决定不能饶过他。谁知道这种利害?谁知道后果?明白人知道,糊涂人不知道。所以这个利益要晓得,如果这一生有利,来生不利,这不是真实利益;这一生不利,来生有利益,后生有利益,那才叫真正的利益。我们世间人只看到眼前的利益,没有看到后世,眼光太浅太短,所以往往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只贪图眼前的小利,不知道后果的可畏。所以世尊圆满教轮,我们要如何去学习,如何把它做到接近圆满,这是我们现在的课题。这一句意思没有尽,下一次我还讲这一句。今天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六卷) 1999/7/6 香港 档名:12…17…0156
请看经文,知足天长行第一句:
【复次知足天王。得一切佛出兴世圆满教轮解脱门。】
昨天我们将知足天王修学的法门介绍过了,这里面的意思非常深广,对我们现代人来讲非常重要。今天社会的动乱,众生无所依归,第一个因素就是教育失败。什么是教育,我们必须要把它认识清楚,现代人对於教育的概念偏差了。这几天早晨,我们都在讨论「忠孝」这两个字。忠孝是教学的准则,唯有大圣才能够做得究竟圆满,而究竟圆满之道在「知足」。所以觉悟的人、明白的人,对於自己生活所需,无一不是真正做到知足,只取所需,不取多余的。而自己所需的实在讲很少,一般人每天不过是日食三餐、夜眠六尺。如果人人知足,没有贪欲,这个世间就不会有竞争。也许现在一般人,听到这个话,不以为然。为什么?社会竞争才有进步,不竞争社会没有进步了。可是你要了解,竞争的后果是世界毁灭。何况在圣贤教学里面也有竞争,竞争是什么?德行的竞争。今天社会的竞争是物欲的竞争,物欲的竞争到最后是毁灭的,同归於尽。德行的竞争,不断把你的生活品质、境界向上提升,从人道提升到天道,从天道提升到声闻、缘觉道,从声闻、缘觉提升到菩萨、佛道。要论世界之美好,古人讲得不错,不读《华严》,不知道佛家的富贵;不读往生经论,不知道西方极乐世界的美好。所以我们想想,声闻缘觉、诸佛菩萨,他们是过的什么生活?我们今天讲进步、讲文明,跟他们比相差太远了,即使科学技术也远远落在人家的后面。我们从新加坡坐飞机到此地,还要飞三个多小时。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任何时间要想参访遍虚空、诸法界里面的佛菩萨,亲近、供养、闻法,一念之间就能周遍法界,哪要我们现在这么麻烦?六道之外的这些有情众生,个个都是天耳彻听、天眼洞视、神足圆满,这是今天科学技术永远做不到的,那才叫真精进,那才是真正的竞争。所以聪明人、觉悟的人、明白的人,是向佛道竞争;糊涂人、迷惑的人,是向三恶道竞争;这两条路背道而驰,一百八十度的反方向,我们要清楚、要明了。
一切佛出兴於世圆满的教轮,是教我们从正法勇猛精进,在正法里面竞争,这才是正理,这才是正确的。我们在这一生,不幸的是我们从小没有受过良好的栽培,家人、父母、老师,没有人教导我们;所幸运的是我们成年之后,有缘分听到圣教,有缘分亲近到善知识。可是我们的进步,远远落在古人的后面,这是有原因的,这个原因就是刚才讲的,我们小时候没有根基。我们在《高僧传》、《居士传》,古人传记当中看到人家的成就,根性利的,三年、五年就成就了,所谓明心见性,福慧双修;根性劣一点的人,十年八年、二十年、三十年也都成就,作佛、作菩萨去了。反过头来看看我们自己,我们到中年、到老年,还是没有成就,烦恼习气与日俱增,没有减少。这个原因在哪里?都在我们没有从小培植。由此可知,童年的教育是多么重要,童年的教育是一生的根基。但是我们这个根基已经错了,后悔也来不及,我们唯一的办法只有抓住现前,奋发努力,彻底克服自己的困难,这个困难就是不知足。
也正因为这个因素,江味农老居士在《金刚经讲义》里面,说了真心话。佛法如果要能复兴,要能光大,要能利益一切众生,只有一个办法,出家人效法释迦牟尼佛,日中一食,实行托钵的制度。这个话他的意思在哪里?知足。三衣一钵,日中一食,知足!知足,你烦恼就没有了,爱欲、嗜好才能真正断得干净。我在年轻的时候,读到他这一段文字,深受感动。在早年,香港洗尘法师到台湾来看我。我曾经劝导他、鼓励他,带领我们这些后学,他年龄比我大,是佛门的长者,我说:你老人家领导我们,不必多,世尊带五个学生在鹿野苑能够创教,你老人家发心也能带领我们五个人,学习释迦牟尼佛生活修学的方式,佛教准能复兴。当时他听了也很欢喜。今天我们要实行托钵制度不难,佛门在家的信徒很多,都愿意真的供养,绝对不要以为我们托不到饭,不可能的事情。树下一宿,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的人,体力远远不如世尊那个时代,可是可以住帐篷,像童子军露营的小帐篷,放在树底下,很好!这种帐篷很轻便,一个帐篷可以使用三年。洗尘法师听了之后,确实是好主意,可是他回到香港之后,音信杳然,说说而已,没有能够兑现。我们培训班同学们要记住,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里面的建议是正确的,完全正确,真正的佛弟子一定要过这个生活,一定要走这个路。
也许你们要问,弘法利生,我们需要很多参考资料,需要很多典籍,没地方放?我随身带不动?我再问,释迦牟尼佛当年带了多少本参考书?一本也没有。释迦牟尼佛的学生,我们在经典上看到一千二百五十人,谁手上曾经带过一本书?谁身上带过一枝笔?没有。真的除了三衣一钵之外,什么都没有。佛天天给他们讲经,他们天天听经接受教诲。佛时代能做到,我们为什么做不到?真正放下了,自性里头无量智慧现前。毕竟这是末法时期,不是正法时期,拿正法时期那个标准,我们确实做不到;做不到的原因,是烦恼习气断不了。可是你要知道,你要想成就,断不了也得要断,非断不可。我在有生之年,如果能有一点福报,我会帮助你们大家,找一块土地做一个僧院,做一个道场,道场里面住小茅蓬,最好是住帐篷;体力衰的、有病的住小茅蓬,身体健康的应当住小帐篷。在一起念佛共修、讲经、听经,我们盖个大茅蓬,大茅蓬里面放一部《大藏经》,足了。末法时期修学,诸位同修一定要知道,如果不能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的心怎么会定下来?诸佛如来教学纲领,就是「戒定慧」三个字。戒是如法,佛陀生活的样子,教化众生的模式,就是法的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