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生在妄想分别执著里头,离开妄想分别执著,没有障碍。换句话说,你六根接触外面境界,你还有分别、还有执著,还会起心动念,你就样样都有障碍,处处成障,障碍是这么来的。果然离开了分别执著,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诸位想想,障碍在哪里?就没有障碍了。这个时候,你的境界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你过华严的生活,华严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无障碍大自在的生活。
我们今天修行,念佛要紧,念佛要追顶。念佛一定要知道,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三句话是《西方确指》觉明妙行菩萨讲的。觉明妙行菩萨这九个字,实际上就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面所讲的方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注解。我们不懂得怎样都摄六根,我们不晓得什么叫净念相继,他这九个字给我们说出来了。有一些读《楞严》的同修,或者是读《圆通章》的同修,对於末后所讲的念佛方法,都知道非常重要,但是他们没有法子理解,遇到我来问我:法师,怎样才能做到都摄六根?我告诉他:净念相继。他说:我们怎样能做到净念相继?都摄六根。他听了还是不懂,觉明妙行菩萨这几句话就好懂了,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大概不怀疑我们能做到,真有信心,也有愿心,最难做到的是什么?夹杂。譬如我前面跟大家讲,有求一心不乱这个念头,夹杂在佛的名号里头,一心就得不到,你的功夫不纯,你是杂修,你不是精进。夹杂著求进步是杂进,如果夹杂太多的话叫乱进,不是精进,你的功夫不得力。间断,间断也是一切修行人多生多劫不能成就的一个重要因素。功夫决定不能间断,一间断烦恼习气就起现行,又造轮回业了。念佛人要想在这一生当中成就,功夫讲求绵密不断。古人讲,只是你睡眠的时候,你功夫间断,一醒过来马上就要接著。睡眠的时间愈少愈好,那是真正念佛人。
现在有几个人有这么大的福报,不要工作,生活有人照顾,你一天到晚可以念佛,大福报!没有这个福报,需要自己工作赚钱来养活自己,这个时候怎么办?如果你的工作是需要用思考的,你就得把念佛放下,专心去办事,事情一办完,佛号就接著,那就行,也是不中断,也是属於净念相继。如果你的工作是不需要用思考的,一面工作一面也能念佛,这个好!工作不外乎两大类:一个是用心的,一个是用力的。用劳力,我们念佛可以不间断,不要用心思的。但是要用心的,那是没有法子不间断。过去我在台北有一次坐计程车,这个计程车司机是个念佛人,他告诉我,他一面开车一面念佛。我就告诉他:不可以,太危险,要是发生车祸怎么办?车祸是自己往生,那坐车的人呢?你不害死人吗?我就告诉他:开车的时候,你的车上可以放佛号。放佛号是什么?放佛号是给乘客听的,你跟他结佛缘,这个正确;你自己要专心注意路况,你为他服务。没有客人,你在休息的时候,你坐在车上你可以念佛,有客人坐你的车不可以,这一定要懂得。他也跟我说,因为那个心在佛号上,常常把客人要去的地方搞错了,或者绕了很多冤枉路,他说:我绝对不是有心的,我收的费还是收得很少。我说:没错,你收得很少,你浪费人家的时间,人家预算多少分钟要到达,你把他绕大圈子,这是你造业,你罪过。念佛是个好心,好心做错了事情。所以驾车也是用心,用心也要用劳力,两方面都要用。这是一定什么时候要专注在工作上,什么时候专注在佛号上,自己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的功夫才真正能够得力。
天王这个法门是高超,因为他能舍离一切攀缘心,他之所以能够放得下,就是因为看得破。他看破「十方求觅不可得」,他看破「诸法无所有」,不可得是讲的心,能得这一面,无真实是讲所得那一方面,无所有。《金刚经》上给我们讲三心不可得,那是说明能得不可得;你所求的是法、诸法,诸法因缘生,缘生无性,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能所二边都不可得,你要是在不可得里面起了得失的念头,叫妄念,叫妄想,这是错误。我们今天为什么放不下?就是以为有能得、有所得。这是我们的分别执著,是坚固的分别执著,无始劫以来的分别执著。我们今天学佛这么困难,不能够悟入,障碍就在此地。这种分别执著,你能够放下一分,你就有一分的悟处,你能够放下两分,你就有两分的悟处。为什么?悟是本有的。现在我们这个悟不能现前,是因为这个东西障碍了,所以这个障碍除一分,这个障碍淡一分,我们自性的智慧德能就往外透一分。佛家的修学,不是修智慧,不是求智慧,也不是求德能,去障碍而已。智慧德能是本有的,你修什么?你怎么能修得到?只是把障碍除掉。古人讲「但除妄想,切莫求真」,为什么?求真又是一个妄想,妄想决定不能够悟入真实。妄除掉之后,就是真,这不但是个理,而且是事实。我们今天从寂静音光明天王这里得到消息,他也给我们做证明,他从这个地方入门,从这个地方契入一真法界。我们虽然功夫做不到,道理了解对我们修学有很大的帮助,我们要逐渐放下,放下帮助你看破,看破又帮助你放下。这首偈就介绍到此地,我们再看底下一首:
【佛於劫海修诸行。为灭世间痴暗惑。是故清净最照明。此是力光心所悟。】
变化力光明天王他的赞颂,也是他的报告。他得的法是「普灭一切众生痴暗心令智慧圆满」,跟前面天王所证得的法门很相应,有连带关系。天王给我们很大的一个启示,那就是修行要长时间,要有耐心、有恒心、有毅力,才能够成就。他在这里举出的例子,这都是事实。『佛』,诸佛如来,『於劫海修诸行』,「海」是比喻,比喻时间长,无量劫,不只三大阿僧只劫,在无量劫里面修行。可见得这个事情不是短时间,我们想在短时间成就,这个念头就错了,这是妄想分别执著。最好的方法是把修学时间长短这个念头打掉,修行是永远没有间断的,生生世世的。成了佛之后,还要示现修行的样子,度众生,做给别人看。所以修行,怎么能有中断的时候?「修行」两个字的意思要搞清楚,行是行为,诸行是众多的行为。无量无边的行为归纳起来,总不出身语意这三类,佛家讲三业,三业就把「诸行」总说了。无量无边不同的思想见解,是意业的行为;每天接触一些大众,言语口业的行为;身体一举一动,身业的行为;把无量无边的行为都包括了。我们行为有错误,将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叫做修行。什么叫错误?正、错有个标准;没有标准,你怎么知道你的行为是对的、还是错的?标准很多,这什么原因?众生迷得太深,迷得太久,不可能一下觉悟。佛教化众生,祖师大德在经论里面给我们概略的区别,五乘佛法:人乘、天乘、声闻、缘觉、菩萨,五乘佛法,五个标准。用这五个标准来检定,我们的行为是善还是恶,是净还是染。
凡夫先从善恶上来订标准,佛给我们订五戒十善,我们现在用得上,最低的标准。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言语造作与十善相应,这是正行,与十善相违背是邪行,邪正、善恶用这个标准来界定。再向上提升,天道还要加上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十善与慈悲喜舍相应,这是天道;十善与慈悲喜舍相违背,是人道,不是天道。愈往上去标准愈高,到法身大士那个标准完全与自性相应,这是善,与自性相悖那是染。我们前面读的这首偈子,寂静音光明天王所说的那是与性德相应,那是菩萨的标准。如果我们说得浅显一点,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与这十大愿王相应是法身大士的标准,就是与性德相应;与十大愿王相违背的是与自性相悖了,那是染,那是恶。所以标准有很多,我们现在是在什么地位,应当要认真努力采取哪一种的标准?但是佛法的修学跟世法不一样,我们虽然是以五戒十善为我们修学第一个标准,我们同时可以修三学、六度、十大愿王,这是《华严》里面所说,「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因此,经要多读、要多听、要多明了,都有悟处。积小悟成大悟,这就是悟处提升了我们的境界,对於我们的修学就会有很大的帮助。所以一定要有正确的认知,有信心、有耐心、有毅力,一门精进。
『为灭世间痴暗惑』,这是修学的目的。为什么?为断贪瞋痴。目的要纯正,不是求世间的福报,不求名闻利养,不求五欲六尘的享受。目标若定在世间法里面也能够得到,不是不能得到,那不是果报,那是得不偿失。我们费了许多精力,费了许多时间去修行,得的不过是人天福报,你说有什么意思?好像你在开矿,找到一个金矿,费了许许多多时间去提炼,纯金炼出来了,到外面去换一块糖吃,你说你冤枉不冤枉!所以一定要把世间种种诱惑、种种受用舍弃掉。释迦牟尼佛证的是圆满果位,他所示现的生活方式,三衣一钵,树下一宿,日中一食。这是告诉我们,如来在果地上,尚且不贪图名利,不接受五欲六尘的受用,何况我们初学?这个示现就告诉我们,那个方式是有害的,名利、物质上的享受决定有害,有大害,要舍得干净。我们有,有就布施,供养别人,这是福;只修善福,不受其害,很重要很重要。
『是故清净最照明』,这一句,智慧透出来了,我们现在讲过高度智慧的生活。这是变化力光明天王他所悟入的,他用这个方法证得的。这个报告对我们初学非常有利益,告诉我们修行要有耐心,要有纯正的目标,要记取佛菩萨的教诲,佛菩萨示现的意义我们要能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0卷) 1999/6/28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150
请看经本,化乐天偈颂的第四首:
【世间所有妙音声。无有能比如来音。佛以一音遍十方。入此解脱庄严主。】
这是庄严主天王他的赞颂,他所得的法门是「示现无边悦意声」。在这个地方,我们看到的是妙音,这四句好懂。『世间所有妙音声』,这是讲六道,人道跟天道。天乐我们没有听过,只是在经论里面看到佛菩萨赞叹形容过;而世间这些音乐歌舞,我们也能够接触到一些。学佛之后,特别是对於初学的,初学,佛禁止我们参与这些场合,原因是怕扰乱我们自己的清净心,而对於五欲六尘生起贪著,所以佛在戒律里面才禁止。对於大乘菩萨,定慧已经成就的人,佛就不禁止。所以我们在许多古迹里面,像是敦煌、云岗这些石窟里面,看到佛菩萨种种变相图,世尊说法,诸天都是以音乐歌舞来供养,我们常常看到的。这些境界,都是定慧已经成就的人,心地清净,正如《金刚经》上所说的,人家真正做到「外不著相,内不动心」,所以示现出无障碍的境界;《华严经》上所说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展现这种境界给我们看。可是初学佛的人,不可以接触这些境界,接触之后,没有不堕落的,所以学佛确实是有阶段的,不是上根利智、不是再来人,这些场合接触不得,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可是在弘法利生,这许多境界又不能不知道,不知道你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