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第1-300集-第2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⒚滞臃稹N颐悄罘鹛猛惩彻衣⒚滞臃鸬南瘢阍谡饫锩娌恢痪蹙桶涯隳切┒竦南捌瓜暗簦筒黄鹱饔谩335侥罘鹛美崔瓜埃椒浅5目焖伲馐恰赋质さ隆棺詈玫姆椒āM廾窃谝黄穑Φ碧感┦裁矗孔约盒扪У男牡茫蛘咦约核木洌3L致壅庑换恍牡谩W罴苫湓有南谢埃龅饺嗣挥谢疤猓偶页ぁ⒗罴叶蹋焯煸诟懔缴唷⒃诟闶欠牵煲怠U偶摇⒗罴腋阌惺裁垂叵担客耆幌喔伞T煲档比灰芄ǎ馐且欢ǖ牡览怼K晕颐且欤炀灰担辉烊疽担灰凳欠鸱āD┖笳庖蛔穑谑蛔穑�
  【普光明天子。】
  这意思很容易懂得。『普光明』就是表根本智。根本智是平等性智,根本智也是大圆镜智,大圆镜智从哪里来?从平等性里面显示出来,所以总表根本智。根本智实在讲就是清净心,清净心里面充满真实智慧,一切明了通达而没有障碍,这叫根本智。但是这个智没有起作用,它是清净的,没有分别,也没有执著,所以说般若无知。无知,不是说没有智慧,是没有起用;没有起用是没有起利他的作用,自利。根本智是自利,后得智是利他,这一定要搞清楚。根本智叫实智,后得智又叫权智,所有一切善巧方便都是利益众生,不是利益自己。如果把权智来自利,那你就错了,完全是颠倒错乱。权智是利他,实智是自利,这是我们一定要懂得。下面:
  【如是等而为上首。其数无量。】
  这是总结。末后一句是叹德:
  【皆勤修习利益众生增其善根。】
  这段经文是用日天子来表法。一个人在这个世间,一定有所事事,你在这一生当中,一定有一些工作你要做,决定不能说游手好闲过一辈子。实在讲游手好闲过一辈子,那也是享福,没福的人做不到,大福报,他是真正来享福。享福,他也不肯修福,福报享完他就走了,一定要有所事事。这里面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要为社会、要为众生做出贡献,这是世出世间圣贤对我们的教诲,我们这一生没有空过。对社会、对众生,一定要帮助大家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无论我们是什么样的身分,无论在社会上是什么样地位,男女老少、贫富贵贱,都应当做好事,都应当做利益社会众生的好事。
  佛菩萨在这部经上教导我们,可以说是非常圆满,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出最好的榜样、最好的模范。你是男子,你做男子的模范;你是女人,你做女人的模范;你是富有,你在富有当中做模范;你是贫贱,贫贱人当中的模范。模范就是菩萨,我们社会人讲模范,在佛法里面讲就是菩萨;佛菩萨就是一切众生的好榜样,一切众生的模范,这个我们要懂得。清凉大师在此地解释德行里面的意思也是这么说,「成就本行等利益」,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就是你现在的身分地位当中,尽到自己的责任,尽到自己的本分,这一点不能说不重要。我们自己要是明白,那你就是觉悟了。我们这一生在这社会上,是什么样的地位,应该尽什么样的义务。中国古圣先贤,孔孟儒家所说,五伦十义;五伦就是身分地位,十义就是你是哪一个身分、哪个地位,你要尽些什么义务,那个义务就是你本行的事业。
  我们学佛,佛是什么?我们在前面曾经跟诸位详细报告过。现在在这个社会,佛教有许许多多不同的形态,我们要辨别清楚,我们学的是哪一种佛法?我们学的是传统,传统是教育。《论语》里面孔子讲:「名不正,则言不顺。」中国古人喜欢简单,不喜欢麻烦,称「佛教」就好。现在人看到「佛教」两个字,迷信、宗教,那怎么办?所以不能不麻烦一点,再加两个字进去,「佛陀教育」。这两个字加进去,大家就不会误会,佛陀教育是释迦牟尼佛传下来,这是传统。它不是宗教,它不是邪教,它也不是哲学,它是教育,是个非常完美智慧的教育。这世间无论是什么人,你要不要智慧?即使是宗教徒,你也要智慧。
  我有一年在辅仁大学讲演,学校请我去。前面两排十几位神父,坐在前面听我讲演,我看到有这么多神父,我高兴极了,劝他们皈依,劝他们学佛。我在学校讲,他们容易懂,学校的学生在家有父母,在学校有老师;你们信了上帝,上帝是你们的父母,释迦牟尼佛是你们的老师,没有冲突,这不是叛教。真正来皈依,正式做释迦牟尼佛的学生,不但不违背你的教义,上帝要是看到欢喜;我这儿女不错,是释迦牟尼佛的学生,释迦牟尼佛有智慧。否则的话,你要是排斥,「那是佛教,我这是天主教,决定不能去信佛教」上帝一定想到,小孩是不错,可惜没有受过教育,上帝也难为情!佛教是完美的教育、智慧的教育,任何宗教徒都要皈依三宝,都要接受这个教育,这是正理。
  我们在经上看到,当时许许多多婆罗门外道,都做释迦牟尼佛的学生,可见得这是教育,超越宗教,并不排斥宗教徒来学佛。不排斥,欢迎他来学,而且还不准他改变他的宗教;背弃你的教,到这里学佛,等於那个学生不要父母,光要老师,这还得了?这完全错误。鼓励他们敬他的上帝,这就没有冲突。绝不是说你那里不可以信,要信这个;这个话,佛没这个说法的。佛要这个说法,那就不是恒顺众生,那哪里叫随喜功德?你信教,你跟神是建立父子关系、主仆关系,你在佛教里面是师生关系,决定没有冲突,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因此正名在今天这个社会非常重要,使社会一切大众不会再排斥佛教育,欢喜佛教育,愿意学习佛教育,佛教育是智慧的教育、破迷开悟的教育。
  学佛的人,特别是弘传佛教育这些人,他们在社会上的定位,我们不能不注意到。也就是说他们在社会上是什么样的地位,在这大舞台上他扮演的是什么角色,这很重要。释迦牟尼佛在社会上是什么地位?用现代的话来说,他是一位义务社会教育的工作者,我想这名称我们所有的佛门同修都承认。释迦牟尼佛一生搞社会教育工作,他不拿报酬,他尽义务,只尽义务不享受权利,义工,社教义工。释迦牟尼佛是这个身分,我们后来的学生都是这个身分,我们是社教义工,这在社会上是很值得大家尊敬。所以古时候帝王大臣对出家人没有不尊敬,为什么?他们知道这是社会教育的工作者,是社教义工。他们教学的目的,经上讲得很好,帮助一切众生增长善根。换句话说,他们的影响、他们的成就,决定是帮助社会和谐安定和平,帮助一切众生断恶修善。什么是恶?自私自利,这是恶,一切恶的根源。帮助众生觉悟,断贪瞋痴,贪瞋痴是迷,舍弃贪瞋痴,觉悟了,舍弃贪瞋痴,智慧就开了,这是佛家教学的内容,佛家教学的目标。
  佛要教大家放下自私自利,放下贪瞋痴慢,他自己先做到,自己做不到,要求别人做到,那是假的,别人怎么肯相信?自己要做一个好样子给人看,真的放下。大家一看,他确实贪瞋痴慢都放下,那他教我们大概是有一点道理。教我们放下,他自己不肯放下,那大有问题。现在人劝你布施修福,他自己不肯布施;你布施,他在那里收,你愈布施得多,他口袋里愈饱满。他自己是一毛都不拔,这如何能令人相信?可是世间还有一些傻瓜,还有一些呆子,偏偏还到那里去布施,这确实有,我曾经见过。可是那个头脑稍微清楚一点的人看到,这个不对,他叫我们布施,他自己不肯布施,这不是真的。如果布施真正有好处,他一定先干,他不会落在人后面,我们从这些地方能够体会到。
  佛法教人先要给大家做表率,一定是先自己做到,然后才劝勉别人。自己没做到,说实在话,讲的那个话都含糊,犹豫不决,叫人听了之后模棱两可,叫人听了总还有怀疑,不能够坚定信心。原因在哪里?自己没做到。劝别人做,纵然是好事情,说话的心、说话的音声都不对劲。自己真的做到,真得利益,劝人的心理、言语斩钉截铁,一丝毫怀疑都没有。我们听许许多多人在台上讲演,我们能听得出。释迦牟尼佛讲的这些话,跟我们一般后人同样来讲这个经的话,给人感受不一样,世尊完全做到,百分之百的做到,确确实实是无私无我,念念念一切众生,念念为社会、为人民,没有一念是为自己想的。我们要想学佛,就要在这些地方学。
  经文到这个地方是一个段落,这些经文都是介绍华严法会参加的大众,讲经还没说到,那还早,先介绍出席的这些人物。但是这些人物都是有表法的意思,他们在这法会里面代表菩萨的行门。十住,住佛所住;十行,行佛之行,那是成就自己。从阿修罗王,在本经的三十三面,阿修罗王一直到这个地方是代表十回向;十回向是利他,不是自利。这个地方我们要细心体会,自利而后才能利他。十回向就是我们讲弘法利生,弘法利生的条件是什么?住佛所住,行佛所行,然后才能够弘法利生。换句话说,你的心是佛心,你的行是佛行,才能够谈到度众生,才能够帮助别人。如果你自己的心是凡夫心,你自己的行是轮回业,你怎么能帮助别人?
  经文还没有读到,先从出席的这些大众里面,意思就已经透露出来,我们从这些地方体会。佛的心是什么?平等心。佛的行是什么?利益一切众生。我们凡夫没有办法做到,做不到的原因是自私自利,舍不掉。晓得徵结在此地,关键在此地,功夫在哪里用?就在这里用,把自私自利的念头打掉。怎么打掉?全心全力利益社会、利益众生。只要对社会、对大众有好处的事情,全心全力去做,尽心尽力去做,这就对了。永远无间断的去做,只尽义务不享权利,不要名、不要利,地位、权利一概统统不要,这就是菩萨行,这才是回向位的菩萨。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十五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0075
  请掀开经本,经文讲到四十二面:
  这是一个段落,也像过去一样,我们将这段经文做一个总结。从三十三面八部四王众,从阿修罗王开始,一直到欲色界诸天众的月天子、日天子,这段经文一共有十个团体,代表十回向利生法门因果,圆融真俗,利生自在。菩萨的行门,重要的都在这一段,前面以杂神众来表十住、十行,十住是住佛所住,十行是行佛所行。虽然说是利他,实际上是自利,利他才是真正的自利。自己德行能力成就之后,就要做利他的工作,十回向是利他,利生法门,回自向他。将自己所成就的智慧德能,用现代的话来说,与一切众生共享,这就是回向的意思。佛菩萨成就自己智慧德能之后,他不自己享受,他要与众生共享,所以才圆融真俗。
  这个地方诸位要记住,我们在《坛经》里面看到,惠能大师第一次跟印老法师见面的时候,因为听众当中在争论风动、幡动,能大师在当中插了一句: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印和尚听了之后非常惊讶,以后知道他是黄梅的传人,五祖的传人,那就是禅宗第六代祖师。於是他就向他打听,五祖平常对於禅定、解脱是怎样开示?能大师回答他,禅定、解脱是二法,二法就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