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奔涓崭蘸靡驳搅恕�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四十四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 …0044
请掀开经本第二十四面第四行,看最后这两句:
【如是等而为上首。其数无量。性皆离垢。仁慈佑物。】
这段经文是总结如吉祥主药神等,他们的人数也是无量无边,都显示出经里面所说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一会尽虚空遍法界,所以里面的大众都是无量无边。末后这一句是叹德,虽然只有一句,意思很深。『性皆离垢』,他们的性德说明都是离一切尘劳烦恼。主药神是表十住菩萨,四十一品无明已经破了十品,这个地位相当之高。所以他的位次在经里面讲,十住是灌顶住,也就是入佛位,证得佛的果位。『仁慈佑物』这四个字,我们一定要记住、一定要学习。凡夫跟佛菩萨不一样的地方,凡夫说实实在在话,没有仁慈,所以世尊出现在这个世间,名号要用「释迦牟尼」,很有道理。释迦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就是仁慈,就是这四个字,照字面上来翻是「能仁」,他能够仁慈,对治六道凡夫缺乏仁慈,而且多分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其次是心不清净,这是六道凡夫的病根。「牟尼」名号就是寂静,也就是心地清净寂灭;寂就是一个妄念都没有,妄想断尽,清净寂灭,灭烦恼。这是在这一段里面,末后在叹德里面,把这个意思表彰出来,这用意很深。
经文讲到这个地方,这是一个段落。从前面我们看到异生众当中,实在讲华严会上哪里会有异生众,都是诸佛如来、法身大士示现表演的身分,不是他本来的身分,他在此地表演示现出来的身分,他们示现是异生众。异生众就是没有明心见性,表这一类。这一类总共有三十九个团体,佛法里面讲众,众就是讲团体,这一类有三十九个团体。这里面也分三类:第一类是杂类诸神众,我们现在所读到的都是讲杂类诸神;第二类是八部四王,这是佛家讲的护法神众;第三类是诸天,欲界、色界诸天。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从前面海月光大明菩萨众,一直到主药神,总共是十个团体,我们现在讲十个社团、十个团体都可以。这十类代表十住的因果,也就是从初住到十住。初住是发心住,由海月菩萨这个团体来代表,他们代表发心住。这一发心就是菩萨,它这个用意很深。初发心的都是菩萨了,后面金刚神、身众神、足行神一直到主药神,怎么不是菩萨?从这个地方就非常明显的告诉我们,是大菩萨示现的神众,不是真正的杂神,是示现的。为什么示现?不示现行不行?给诸位说,不示现决定不行。为什么?我们不知道从哪里学起。他这一示现、一表演,我们就明白了,知道从哪里学起,知道从什么地方下手,使我们了悟最初方便,可见得这个用意很深。所以他是表像观音菩萨《普门品》里面所说,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分,这么多团体都是佛菩萨为度众生而示现的身分,这个要知道。
更深一层的意思,让我们去体悟诸佛菩萨没有名号、没有名字,诸佛菩萨也没有身相。你要认为佛菩萨有一定的样子,错了,没有这个道理。佛菩萨没有身相,也没有名号,身相跟名号都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楞严经》上讲随心应量,「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而化现,所以缘聚他就现形,随机说法;法也没有一定的,随机说法;缘散了,相也就灭了,就消失,缘聚缘散而已,哪里真的会有相?佛菩萨果地如是,我们现前凡夫因地实在讲也没有两样,这是说宇宙人生的真相。《般若经》上所讲的诸法实相,实相本来如是,我们要从这个地方去体会,你体会得,有很大的利益。一切凡夫破身见最难,最不容易,几个人把身见看破?把我执放下?能破身见、能放下我执,他就脱离六道轮回了,这是小乘阿罗汉的境界,大乘圆教《华严经》上讲,七信位菩萨的境界,不是容易的事情。如果你逐渐明白事实真相,确实帮助你看破、帮助你放下,对於破我执很有利益。所以要晓得,决定没有相,一切相缘聚而现,缘散而灭,这是我们凡夫眼里面所看的。聪明人在这个现象里面他就明了,缘聚相也不生,缘散相也不灭,这给你讲真实话,没有生灭,生灭是凡夫的妄想分别执著,实际上决定没有。希望我们体会得愈深,受用就愈大,就愈殊胜。
海月光大明菩萨他们代表初信位,初信叫发心住。十住住在哪里?住佛之住。佛住在什么地方?初住菩萨告诉我们,佛住菩提心。如果我们发菩提心了,你就是圆教初住菩萨,你就是海月光大明菩萨一流的人物。菩提心的体是真心,《观无量寿佛经》上给我们讲至诚心,真诚到极处,这是菩提心。什么叫诚?曾国藩先生在《读书笔记》里面,将诚下了一个定义,他说得很好,与佛法相应,「一念不生是谓诚」,你心里面才起心动念就不诚。儒家讲诚是这个标准,佛法比这个标准还高。儒家的起心动念,说老实话是见思烦恼而已,尘沙、无明他还不知道,所以佛家讲菩提心的标准高。但是儒家所讲的,我们都不容易做到,要怎样你才能做到诚?
《大学》里面八目列得清清楚楚,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什么叫格物?物是欲望,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这是欲望,把欲望断得干干净净叫做格物。人有欲望,欲望常常牵动你的心,格是格斗,是跟它打一仗,要把它战胜;换句话说,你要把你自己跟欲望战胜,这才叫格物。所以格物等於佛法里面讲的断烦恼,格物是断烦恼。致知,致知是智慧生起来了,儒家也讲这个道理,它讲的没有佛法讲的那么明显,也懂得一切众生都有智慧,不是没有智慧。你现在的智慧跑哪里去了?你现在智慧被烦恼盖覆住,说个老实话,你的智慧变成烦恼了。你要能够克服你的烦恼,你的智慧就现前,所以致知就是佛法里面破所知障。两种障碍破除,你菩提心就现前。这两种障碍破除,你最低限度的位置就是发心住的菩萨,海月光大明菩萨这个社团你就参加,你就入他们的社团。发心住,住佛之住,这是你的菩提心现前,所以菩提心一定要断烦恼障,一定要破所知障。通常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烦恼障破了,烦恼是指见思烦恼,你超越六道轮回。所知障要是破了,你就超越十法界,你就证得一真法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住一真法界。
在这个经上我们看到,海月光大明菩萨是初住,圆教初住,金刚神众是二住,身众神是三住,一直到现在我们念的主药神是十住。地位愈来愈高,分破无明,进入一真法界之后就是破根本无明。四十一品无明,破一品,地位往上面提升一阶,这些都是法身大士。我们不发菩提心怎么行?平常处事待人接物,对人、对事、对物,我们常讲,我们这一生想真正成就,只有用唯一的真心。我们对一切人,对人、对事、对物都用真心,别人欺骗我们,那是他的事情,与我不相干,我一定用真心待人。为什么?我这一生要证果,我这一生要求生净土。求生净土,《无量寿经》上说得那么明白,「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你要不发菩提心,单有一向专念不能往生,这个要懂得。过去李炳南老居士常讲,一万个念佛人,真正往生只有二、三个。为什么那么少?他做到一向专念,他没有菩提心。没有菩提心就是他心不清净,他心里面还有是非人我、还有贪瞋痴慢,这个与西方极乐世界决定不相应。西方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你佛号念得是没错,念得很好,一天念十万声,可是你心不善,那个地方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你怎么能去得了?所以实在讲,发菩提心比念佛还重要。真正发菩提心,临终一念、十念决定往生,为什么?他已经是上善之人,已经够资格了,只要动一个念头想往生就行。所以经上讲的话,我们要仔细去思惟,不能够含糊的念过。这是讲菩提心之体,真诚。
菩提心的样子、菩提心的作用,你要知道。它的作用,自受用是深心。深心,浅而言之,好善好德,对自己常常存这个心,自受用,好善好德。对一切大众是大慈大悲,就是此地讲的仁慈佑物,这是菩提心表现在事相上。好善好德,仁慈佑物,这不是勉强的,不是做作出来的,自自然然流露的。所以发菩提心的人,平常起心动念都是利益众生,都是在想怎么样帮助众生破迷开悟,怎样帮助众生离苦得乐,没有替自己想。还有一念为自己想,诸位要晓得,你的我执没破,你还有坚固的我执。我执是六道轮回的根,你轮回的根没有拔掉,你没有办法脱离轮回。所以现前就要放下,我们只为别人想,只为众生想,绝不为自己想。我在讲席里面,这些话不知道说多少遍,世尊在经上也重复了千遍万遍。为什么世尊不厌其烦的重复?众生还没有醒过来,还要多叫几声,没醒过来,所以总是不厌其烦无数次的在唤醒我们。这是你发心了,一发心就是住佛之住,佛就是这个心,现在我们这个心跟佛心一样。
金刚神众这个团体,他代表的是守护那些住佛之住的菩萨,他要守护。实际上不是金刚神守护,金刚神是表法,表金刚般若,智慧!二住菩萨叫「治地住」,地是什么?心地。才入佛家,刚刚才入佛家,才证得一真法界,刚刚脱离十法界,才证得一真法界。心地里面烦恼是断了,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无明也破一品,习气还在,你还需要对治,要对治无始无明习气。要用什么方法来对治?金刚般若。诸位要晓得,金刚神是表自性般若智慧,这个时候已经破一品无明,自性智慧透出来了。愈透愈大、愈透愈明,这样能够破除无始劫来的习气,叫治地住,这是又破一品无明了。
再往上升是身众神。身众神是随侍承事,我们到哪里去随侍承事?诸位想这是做佛的侍者,常常照顾佛陀。佛在哪里?找不到。一切众生就是佛,我们以什么身分对一切众生?我们是他的侍者,要常常照顾他、常常伺候他。一切众生确确实实是佛,你如果把他看作众生,自己以为是法师,以为高高在上,你就错了,你到哪里去找佛去随侍承事?你找不到。佛告诉我们,你自己成佛的时候,你看一切众生都是佛,你成佛了。你还看到一切众生都是众生,你也是众生。众生眼睛里面看一切是众生,佛眼睛里面看一切是诸佛如来。我们学佛,要问问,哪一天我能成佛?哪一天这个境界现前,你就成佛了,这个境界不现前你没成佛。所以我常常劝同修们,我们不是把一切众生当作佛来看待,这里头还是隔一层,他就是佛,他是真佛,他决定不是假佛。你们大家能相信吗?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你从性上去观察,他怎么不是佛?相上他是众生,性上他是佛。就像此地表演一样,从性上讲他们是诸佛如来,从相上讲他们是杂神一类,这是示现的。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自己修行用功就有下手之处。我对一切人都把他看作佛一样看待,我对佛恭敬、对佛赞叹、对佛随顺。
如果我们以傲慢的态度对众生,那就是傲慢态度对佛,何况还让自己烦恼习气起现行,这大错特错。你一念生欢喜心,欢喜是烦恼,一念懊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