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第1-300集-第1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面这一段,主药神。诸位一看就能够联想到,这是我们社会里面,从事於医学、医药界的这些工作人员。医生、护士、包括制药都在这里面,现在讲的健康保健统统归在这一类。这个社团,实在讲是一切众生没有办法离开的,关系非常密切。人在世间,哪有不生病的?生病一定要求助於他们,所以这些人最重要的要有德行,我们常讲医德,特别标显的是仁慈。从事这个行业,本愿是救度一切众生,是救人的,决不是牟利的。如果用这个行业牟利,造的罪业就很重。众生得了病,尤其是重病、急病,你一定要要求很高的医药费,否则的话不给他治,这个业造得重。「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所以从事於医药这个行业的,他要积功累德比一般行业容易,他要做亏心缺德的事情,造业也比别人重。换句话说,他将来的前途两条路;一个天堂,一个地狱,看他往那里走了。你要真正学这个行业,是为了救人的,你是菩萨;你不往生,也决定生天,得天福。你要认为这个行业可以赚钱,可以敲人竹杠,你的前途就是地狱。
  古时候世间人最敬爱良相、良医。宋朝范仲淹,范仲淹年轻的时候很苦,穷秀才,饭都没得吃。他的故事家喻户晓,他是苏州人。我们在传记里面读到,他在一个寺庙里面念书,穷到没有饭吃,每一天煮一锅粥,把粥划成四分,一餐吃一块,穷到那个程度。以后在这个寺庙里面发现寺庙有人藏著黄金,数量大概不少,他是无意当中发现的;一般人,这是发了财。这是不义之财,不应该得的,所以他又用土把那些黄金埋掉、埋下去。他也不告诉人,没有人知道这个寺庙里地下埋了有黄金。人品就看到了,难得!曾经有一次跟几个朋友遇到看相的,大家看相算命,他也就凑一脚,找算命先生给他算命,给他看看。他就问算命先生:你算算我的命,我能不能作宰相?算命先生听他这个口气,笑笑,太夸张了。然后他就问,你给算算我可不可以作医生?算命先生说:你怎么从宰相一下就掉到医生,你什么意思?他就说:唯有宰相跟医生能救人。这个算命先生不跟他算了,「你真宰相也」。发的心是救人,不是要得高的位子,得高的利润,不是,他完全是个救人的心。所以算命先生佩服他:你这种心胸是真正的宰相。他以后真的做到宰相。人家做到宰相,做那么大的官,做那么大的事业,生活几乎没有改变,还是过穷秀才的生活。他那么多收入哪里去?帮助一些苦难的众生,济贫。他养三百多家,亲戚朋友里面生活困苦的,他都帮助。所以一直到民国初年,八百年他的家不衰,代代都出贤人。印光大师最佩服的,中国孔老夫子是第一个,他是第二个。积的德太大,代代贤能,他给我们社会大众做了一个好样子,不但是不义之财不取,应该得的都施舍。完全是一个救人的心,从小怀著救天下人,一直到老死,他没有把这个念头改变,而且真正做到。发这个心就是菩萨心,在我们佛门里面看都是再来人,菩萨乘愿再来的,给世间人作师作范。我们看经文∶
  【复有无量主药神。】
  经文里面说这一类神的数目是无量,似乎比前面所讲的更多。主药神,刚才说过,就是从事医学、医药,主治一切众生疾病的行业,我们今天称为医学界、医药界,就是这么一个社团。在本经表法是代表行德,所谓讲医德,各种行业里面德行最明显的。他只晓得救人,救人要紧,救人第一,至於酬劳费用他没有想到。在古代,行医多半是布施,大富人家给他一点供养。古时候作医生,没有说是一定要多少钱的,没有,这话说不出口。一个是作医生的,一个是作老师,教学的。教学、教学生,不能说要多少学费,不可以,这是说不出口的。所以教学生,对老师的报酬随意的,你家里面富有,可以多送一点供养给老师;实在没有的,表示一点意思就可以了,不需要拿钱的。从前老师他有德行,他的心目当中是培育人才,不是来求报酬的,没有。医生也是如此,病治好了,对医生的报酬也是随分随力,医生决定不会说一定要求多少报酬,这个话说不出来,完全是救世。
  在此地,因为他是治病,众生有什么病?烦恼是病、迷惑是病、贪瞋痴是病。所以他表现的是伏贪瞋痴,这个样子才能帮助一切众生便利於修学,利益我们的法身慧命。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如果就利他德行来说,「三业不空」,这是总表医德。心里念念是帮助病苦之人,心里要有这个愿望,身体每天去工作。病重的人,不像现在,现在医院很发达,医疗设备比从前进步太多,人生病住院,在从前没有,从前生病都在自己家里。医生很远,请的医生到家里来治病,路途遥远,有的时候要走一、二天的路。在从前代步的只是马、驴,用这东西代步,交通非常不方便。病重的要请医生,要在家里住几天,哪有这么方便?医生只要遇到病人来请,没有理由说不去的;不能说路太远、太辛苦了,不可以的,治病要紧,所以确实「三业不空」。
  在行业里面,主药神表哪一个行业?表出家这个行业。佛是大医王,学佛就得学医王。世间这些医生大夫是给人治身病的,出家人是要治众生心病的,所以「三业不空」意思就非常圆满、非常明显。出家的佛弟子,念念要发度众生的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你要度众生,你要成就自己的德行能力。德行是先断烦恼,自己烦恼不断,你怎么能帮助别人断烦恼?你自己要成就自己的德行,一定要断烦恼。烦恼里面最重的是贪瞋痴,佛要求的是「息灭贪瞋痴,勤修戒定慧」。我们在生活当中,点点滴滴要跟戒定慧三无漏学相应,决定不能跟贪瞋痴相应,这是成就自己的德行。德行成就之后,还要学一套本事,才能帮助人。本事是「法门无量誓愿学」,你还得学法门。法门,学哪些法门?一定要看自己的根性,要看自己的能力,要看自己现实生活环境,你去选择法门。还要了解这个时代众生的需要,我们学这个法门才能契机,这是智慧的选择。
  佛在灭度之前,跟我们讲「四依法」,这是非常重要的开示。四依法里有一条教我们「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这一条重要。什么叫了义?什么叫不了义?这个法门不能令人在这一生了生死、出三界的,就是不了义。如果真的能帮助一个人在这一生当中,稳稳当当超越三界、了生死的,了义。这是教给我们选择法门头一个要考量的。哪一个法门能帮助众生了生死、出三界,很有把握的?照原理上来讲,哪一个法门都可以。你要观察现在一切众生的根机,想一想自己,我自己修学其他的法门,能不能了生死?佛说,了生死一定要断见思烦恼,见思烦恼不断,决定不能够离开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见思烦恼变现出来的。如果不能够断尘沙烦恼,你决定不能出十法界,这个要知道。无量法门,方法不相同,依据的理论不相同,但是它达到的效果决定相同,都是断见思烦恼、断尘沙烦恼,破无明烦恼。我们今天想想,我们能够断得了见思吗?实在说,一品都断不了。怎么办?想想了义法门里只有一门,念佛往生净土,带业往生,烦恼不断,行!可以成就。其他法门,烦恼不断是决定不能成就。唯有念佛法门,烦恼不断可以成就;烦恼虽然不断,要有能力伏住,才能往生。如果连伏住的能力都没有,那就没有法子,这一定要懂得。所以这个法门是伏烦恼,不是断烦恼,就是你有能力把烦恼控制住,不让它发作,烦恼确实没断。
  佛教给我们什么方法?教给我们用念佛的方法。我们天天想阿弥陀佛,天天念阿弥陀佛,虽有烦恼,烦恼不起作用。这个办法用熟了,到临命终时有效果,临命终时心里还是想佛、还是念佛,不念烦恼。所以对於世缘要看淡,不能太浓,将来往生的时候没有障碍。经教理论愈透彻愈好,愈明了愈容易放下,对於一切事物你就不会执著,你也不会去分别,这是念佛法门的殊胜。世尊也是这样劝导我们,他在《大集经》里面说得很清楚,正法时期,戒律成就。那个时候人心淳厚,严持戒律就能够超越三界。像法时期,众生根性就差,换句话说,妄想多了,烦恼重了,单单靠持戒不行,要修定,禅定成就。末法时期,众生每况愈下,妄想烦恼比过去人不知道要多多少,修禅不能得定,别说开悟,修禅都不能得定。所以佛才开这个法门,念佛,末法时期净土成就。
  我们今天生在末法时期,想一想自己的根性不是上根利智,我们是中下根性的人,听佛的话决定不错,我们选择净土法门。净土法门的经论不多,古时候是三经一论,现在是五经一论,分量不多。又何况五经一论这六种当中,随便取一种,一门深入,老实念佛,都决定得生,这方便太多了。我们得人身,遇到佛法,又能遇到往生的法门,真正是《弥陀经》上所说的,无量劫来的善根福德因缘,在今天成就。只要我们锲而不舍,真的明白这个事实真相,认真努力修学,我们这一生就作佛了。真的作佛,作究竟圆满佛,世间这一切太渺小,不值得我们再去顾念,我们作佛要紧。你真正有这个认知,你智慧开了,这才叫真实的智慧。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四十二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 …0042
  请掀开经本第二十三面,最后一行看起:
  【复有无量主药神。所谓吉祥主药神。栴檀林主药神。清净光明主药神。名称普闻主药神。毛孔光明主药神。普治清净主药神。大发吼声主药神。蔽日光幢主药神。明见十方主药神。益气明目主药神。如是等而为上首。其数无量。性皆离垢。仁慈佑物。】
  医药是治病的,这是一切众生,可以说是日常生活当中不能够缺少的。世尊对於出家弟子们的教诫,也是只能够接受在家信众的四种供养,这是如法的。这四种供养里面就有医药,由此可知,这对我们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跟饮食没有两样。四种供养第一个就是饮食,第二个是衣服,第三是卧具,人需要睡眠休息,我们今天讲的铺盖卧具,第四就是医药。这是说一个人在世间最低生活的水平,这四种东西不能够缺乏,有这四样东西身心就安稳了,「身安而后道隆」,才能够安心修道。也常说「法轮未转,食轮先」,也就是要想学佛,必须先有个基本生活的条件,让生活能过得去,没有忧虑,这样才能够安心修学。可见得医药对我们人身实在是无比的重要。
  疾病从哪里来的?我们应当要有这种知识。佛法将疾病概略的分为三大类,病是很复杂很复杂,三大类包括尽了。第一类是生理的病,中国谚语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这是讲生理上的毛病,大多数是与饮食有关系,所以对於饮食不能够不谨慎、不能不讲求,讲求的是卫生。再有就是风寒感冒之类。如果对於饮食、对於寒暑衣服的增减,能够调理得很好,就能够避免生理上的毛病。世间人饮食讲求卫生,诸位要知道,卫生就是保卫生理的健康。佛法里面说我们这个身叫色身,色身就是物质,物质的色身保养就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