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起床,王石开路我开路,步步相随,乐得不动脑筋,以他为标杆。就这么稀里糊涂地登上哈巴雪山,就这么莫明其妙爱上了登山。永远记得在哈巴雪山顶上我用对讲机对大本营的呼叫:“我是踏着英雄的脚步登顶的!”那种幸福感在我心中长久荡漾,麻木了的激情苏醒过来,恍惚间新的生命在体内、在意识中“哗哗”地拔节生长。
王石登山就是认死理:从不因为旁人影响自己的节奏,当冲在前头的人在气喘嘘嘘就地休息时,他却一步接一步不紧不慢赶到你的前头。登山、为人、做企业,他心里有数得很。
//
…
《王石这个人》跋(孙冕)(2)
…
那次,我拜王勇峰为师,结识了当今的许多风云人物:冯仑、张朝阳、陈章良、朱云来……新的视野在50岁以后重新打开,又随着他登四川四姑娘山、俄罗斯的厄尔布鲁士峰……
2005年的一天,王石给我打电话:“北极你去不去?”“当然去,多少费用呀?”一听说要十好几万,我泄了气说:“我哪有那么多钱呀?”王石笑了:“你真有钱去了,说明你屁股不干净。我来想想办法吧。”过不久,王石告诉我,他连同他几个好友,地产界的老大:冯仑、胡葆森、万捷、王若雄、李星等人给我凑足路费,成全我北极之行。在那茫茫的冰原上,太阳成一固定的斜角转圈,终日不落,冰面上没有任何参照物,你永远不知道你到底走了多少路,唯有前头的队友就是你的参照物,就是你的目标。这时,不管你行走得多么机械、乏味、无趣,心是踏实的,因为你仍有方向。途中,王石说起他的万科,不无自信地说:“全球最大的房地产商每年的产值是1000亿,那就是万科的参照物!”王石还鼓励我:“50岁的男人,事业刚刚开始。”这些话,周桦在书中也一网打尽。
王石本说带我去南极的,却撇下我。在他完成“7+2”壮举北京的庆功宴上,我悄悄问他:“为何不带我?”他神情凝重:“你知道你的毛病吗?”“什么毛病?”“在北极你丢三拉四的,一会丢羽绒服,一会在帐篷里又烧了羽绒服的袖!如果你想登珠峰,这都足以令你丢命,别说羽绒服,丢一只手套就没命!”这是我一生中被泼的最冷最冷的一桶水!搞得我几天来脑子里像有一条火辣辣的鞭子总拷打审讯我的人生!看看人家怎么过,你又怎么过呀!
通过周桦的笔触,我才知道王石是理性地、缜密地为自己设计好自己的人生,就像他在登山时保持的那份执著和清醒,难怪他的人生和他的万科又是那么充满异彩。我永远望尘莫及。
周桦让我随便为王石的书写点什么,我就随便了。
于2006…5…31端午节
(本文作者为《新周刊》杂志社社长)
//
…
《王石这个人》后记(周桦)
…
作为一个人物采访记者,写任何人都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因为稍微有所偏差,作者就有杜撰和不负责任的嫌疑。况且,同样是A这个人,B和C两个人对他(她)的看法也许会完全不一样。无论成型的文字呈现什么样的状态,总有人满意,也总有人不满意,所以我一直为我曾经做了4年的人物记者的工作感到惶恐——也正是因为有这份战战兢兢,我内心也有一份骄傲:我毕竟完成了每一次对采访对象的观察并且写下了自己的感受。
无论贫富贵贱,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一段起伏优美的故事。在以往做记者的时间里,我最大的快乐就是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倾听并且记录下每一个在我面前真诚讲述的被采访者的故事。在他们的讲述里,我与他们一起喜悦和感伤,仿佛也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人生,我想,这是那些采访的岁月里最有价值的时刻。唯一让我遗憾的是,因为栏目定位的关系,我的采访对象大都时候被局限在企业人士这一人群,这真的有些不过瘾。
不过,也有值得庆幸的地方。在短暂的中国市场经济历程里,一代企业家、创业家、职业经理人是最能体现社会脉动的人群,他们的故事往往浓缩了别人数倍时间的经历,对他们的采访,我总是认为可遇不可求,所以也倍加珍惜。同样,对于王石的采访,就是一直在这样的心态下进行的。
这本书从2005年12月在广州开始动笔,到2006年5月在北京写完最后一个字,在差不多半年的时间里,有写得特别顺利的时候,也有写得特别艰难的时候,这是因为王石既是一个最容易写的人,也是一个最难写的人。容易写,是因为王石的故事对于公众来说,大概是最不陌生的企业家故事,这要归功于王石的开放透明态度;不容易写,是因为看上去我似乎有很多材料可以用,我似乎可以“剪刀+糨糊”,拼贴出大家熟悉的王石就万事大吉了,这样既安全又省心。可是,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这毕竟是一种不负责任,无论对自己还是对读者,我希望自己写出的王石,是一个更全面的王石,是一本有突破的企业家采访记。所以,在重重的“熟悉感”的包围下要突围出来,写一个不同于以往的王石,真的不是那么一件容易的事。
我不知道我自己的努力有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这一切都要交给读者来评判。
我很感谢王石先生对这本书的支持和配合,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媒体从业者,他的信任增加了我工作中的自信。我想,这种对媒体不拘一格的坦诚对待,也是王石先生以及他所领导的万科企业的一种处世姿态:真实并且诚信,这正是他和万科的杰出之处。
我也感谢《21世纪经济报道》的总编沈颢先生为我的第一本书写序,在传媒工作期间,我一直希望有机会为他效力,却两次擦肩而过,他作为传媒人所展现的智慧和风范让我由衷地尊敬和佩服。
感谢一直景仰的新浪网总编辑陈彤先生为这本书写的评语,我在做市场工作期间,数次与他的团队合作,受益匪浅。
今年是我的老东家《新周刊》成立10周年,我为两位既是兄长也是领导的《新周刊》掌门人——孙冕和封新城感到自豪,同时心中充满了无言的感激。在为《新周刊》工作的8年时间里,他们不仅提携我在事业上一步步向前,同时给我和我的同事们提供了一个最难以忘怀的工作环境和一段让人留恋的工作经历。所以我把这本书作为10周年的生日礼物送给我的老东家《新周刊》,送给如今工作在广州瑞达大厦里我曾经的每一位同事。
我也谢谢孙冕孙总给我写了那么认真的一篇跋;谢谢封新城封总写下的肯定我的话,他的肯定和一路鞭策让我走到今天。
这本书自始至终都得到我的挚友赵从旻的关怀和鼓励,这本书的写作伴随了我从广州迁移到北京的过程,没有她们一家的关爱,这本书或许不会这么顺利面市。
我最好的朋友喻虔是我的第一个读者,并且用无比的耐心帮我消除了在写作匆忙时犯下的点点滴滴文字错误,这本书也有喻虔的极大心血。
要感谢北京的摄影师胡渝江先生、广州的摄影师大食先生慷慨地把自己的作品给我这本小书使用,你们的作品弥补了我文字的欠缺。
还有我的朋友马力,她一直在关注着这本书的进程,她的目光让我在整个写书的过程里充满信心。
谢谢中信出版社的臧永清副社长为这本书做了规划,谢谢编辑蒋蕾女士所做的辛勤工作,谢谢她的执著和认真。
我也在想象中跟自己握一下手,恭喜自己终于完成一件前所未有的工作,在我敲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我明白,未来应该更努力。
我把这本书郑重地献给我最爱的家人,你们一直希望我是一个自立坚强、积极乐观面对生活和工作的人,希望通过这本书的写作完成,你们能欣慰地看到我一直在努力。
周桦
2006年6月6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