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文】
师本无氏族,尝居始丰县寒岩中,遂名寒山子。容貌枯悴,布襦零落,
以桦皮为冠,曳大木屐。时来国清寺就拾得,取众僧残食菜滓食之,或时徐
行廊下,或时叫噪望空谩骂,寺僧以杖逼逐,拊掌大笑而去。一日丰于谓之
曰:“汝与我游五台,即我同流;若不与我去,非我同流。”曰:“我不去。”
丰于曰:“不是我同流。”寒山因问曰:“汝去作什么?”丰于曰:“我去
礼文殊。”曰:“汝却不是我同流。”初,闾丘公出牧丹丘,来谒丰于,乞
示安危之兆。丰于曰:“到任记谒文殊普贤。”曰:“此二菩萨何在?”师
曰:“国清寺执爨①者寒山拾得是也。”闾丘拜辞。乃行寻至山寺访之,见
二人围炉语笑,闾丘不觉致拜,二人连声咄叱,复执闾丘手,笑而言曰:“丰
于饶舌。”遂相携出松门,更不复入寺。闾丘又至寒岩礼谒,二人高声喝之
曰贼,便缩身入岩石缝中,唯曰:“汝诸人各各努力。”其石缝忽然而合,
杳无踪迹。闾丘哀慕不已,令其徒道翘,检其遗物,唯有木叶书词,数十首
而已。
【注释】
①爨,音cuàn,烧火煮饭之意。
拾得子
无姓名,无拘束,菩萨化身
拾得子无名无姓。丰于禅师一次在山中赶路,听见有小孩啼哭,寻声找
去,发现了一个大约只有几岁的孩子,于是取名叫拾得。禅师将拾得带回国
清寺,交给管事的和尚。和尚命拾得负责堂内的香灯。一天,拾得登上佛座,
和佛面对面地吃起东西来,管事和尚非常生气,一怒之下叫他去厨房刷锅洗
碗。拾得每天把残渣剩饭装在筒中,寒山子来后再把它背出去。一天拾得正
在扫地,寺内主持问他:“你虽然名叫拾得,但也应该有姓呀?你姓什么?
住在哪里?”拾得放下扫帚,垂手而立。主持见状茫然不知他是什么意思。
有一次,寒山子捶着胸大喊:“苍天啊!苍天!”拾得问他:“你这是干什
么?”寒山子说:“你难道没看见一家死了人,邻里都要去吊唁吗?”于是
二人一边跳着一边大笑而去。又有一次,飞鸟吃了厨房里的食物,拾得子拿
木杖轰打,僧人们见了说:“你这个样子,连食物都看不住,还想守护寺院。”
这一天晚上,神灵托梦给全寺的僧人说:“拾得子打了我。”第二天早上,
僧人们说梦见的都一样,为此全寺惊异。于是申报州县衙门,说拾得子是菩
萨的化身,请给予彰表。拾得子从此得了一个贤士的称号。以后,拾得子隐
名埋姓,默默地死了。
【原文】
师不知名氏,因丰于经行山中,闻儿啼声,遂寻之,见一子可数岁,遂
名拾得。携至国清寺,付与座僧,令知食堂香灯。忽一日,辄登座,与佛对
盘而食典,座僧忿然罢其堂任,令厨内涤器洗濯。食滓以筒盛之,寒山来,
必负之而去。一日扫地,寺主问曰:“汝名拾得,毕竟姓个什么?住在何处?”
拾得放下扫帚,叉手而立,寺主罔测。寒山槌胸云:“苍天!苍天!”拾得
却问:“汝作什么?”曰:“岂不见一家人死,两家助哀。”二人作舞,大
笑而去。一日,因厨下食为鸟所食,拾得以杖杖护,伽蓝曰:“汝食不能护,
安能护伽蓝乎?”是夕,神见梦合寺僧曰:“拾得打我!”诘旦,众僧说梦
符同,一寺骇异,牒申州县云,菩萨应身,宜用旌之,时号拾得为贤士。后
遂隐名而逝。
布袋和尚
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
大师出身不详。体态胖大,窄额袒腹,说话语无伦次,走到哪里就在哪
里安歇,随遇而安。平时他总用根木杖挑着个布袋,一切随身之物都放在布
袋里,所以人们也称之为长汀子布袋大师。大雪天,布袋大师躺在雪中,衣
服上不沾一点雪。他给人算命推测吉凶,没有不应验的。天要下雨,他拿根
湿草;如果遇到大旱,他就穿一双木鞋。老百姓常常以此来测知年景。有个
和尚从大师面前过,回头看了他一眼,大师说:“请你赐一文。”和尚说:
“求得佛家真道,就给你。”大师于是放下布袋,垂手而立。又曾有一位白
鹿和尚向大师请教佛法真意,大师就放下布袋,双垂两手,和尚又问:“您
不能做得更明白些吗?”大师转身而去。布袋大师写过一首偈语:“一钵千
家饭,孤身万里游;青目观人少,问路白云头。梁贞明三年三月,大师在岳
林寺,端坐在石头上说:“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
不识。”说完安然而逝。
【原文】
师未详氏族,形裁■脮,蹙额皤腹,出语无定,寝寤随处。常以杖荷一
布袋,凡供身之具,尽贮袋内,时号长汀子布袋师也。尝卧雪中,雪不沾衣,
言人吉凶,应期无忒。天将雨,即着湿草;屡遇亢旱,即曳木屐居,民以此
验知。有一僧过师前,师□□首,僧回顾,师曰:“乞我一文。”僧曰:“道
得即与□□。”师乃放下布袋,叉手而立。白鹿和尚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
放下布袋叉手,又问:“莫更有向上事否?”师乃负之而去。尝有偈云:“一
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青目观人少,问路白云头。”梁贞明三年三月,于
岳林寺东廊下,端坐磐石而说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
人,时人自不识。偈毕安然而逝。
鸟窠和尚
以树为家自悠闲
鸟窠禅师姓潘。母亲朱氏梦见阳光射入口中,醒来后发现身怀有孕。禅
师降生时,屋内香飘四溢,所以他取名为香光。香光九岁出家,二十岁时在
荆州果愿寺受戒为僧,从此他四处云游。一天他来到孤山永福寺,寺内有座
佛塔,当时这里正在作法会,他摇着锡杖往里走,韬光法师上前问道:“这
里正作法会,需要安静,你为什么偏要弄出许多声响呢?”香光回答:“没
有声响,谁知道这里正在作法会?”后来他来到秦望山,看到这里松树藤萝
繁茂,树冠盘绕如盖,于是便在树上筑巢安身,世人因此称他为鸟窠禅师。
唐元和中年,白居易在此为官,进山拜望禅师,当看到禅师住在树上时
惊讶地说:“禅师住的地方很危险啊!”禅师却说:“太守您住的地方更危
险。”白居易不解地问:“我身为太守,坐镇一方,哪里来的危险呢?”禅
师说:“木柴见火必燃烧,它的性质使然,只要在一起就燃烧不止。这难道
还不危险吗?”白居易又问:“那什么是佛法的大意呢?”禅师说:“不做
坏事,多做好事。”白居易说:“这个道理连三岁小孩都明白。”禅师说:
“三岁小孩明白的,八十老人不一定能做到。”白居易听罢肃然起敬,向禅
师深深施礼。
唐长庆四年,禅师忽然对众僧们说:“我该回报的已尽数回报。”说罢
坐着故去,享年八十四岁。
【原文】
师姓潘。母朱氏梦日光入口,因而有娠。及诞,异香满室,遂名香光焉。
九岁出家,二十受戒于荆州果愿寺。一日,游至孤山永福寺,有辟支佛塔,
时道俗共为法会①。师振锡②而入,有韬光法师问曰:“此之法会,何以作
声?”师曰:“无声谁知是会。”后见秦望山有松萝繁茂,盘居如盖,遂栖
止其上,故时人谓鸟窠禅师。元和中,白居易出守兹郡,入山礼谒,乃问曰:
“禅师住处甚险。”师曰:“太守住处尤险。”曰:“弟子位镇江山,何险
之有?”师曰:“薪火相煎,识性不停,得非险乎?”又问:“如何是佛法
大意?”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曰:“三岁孩子也解恁么道。”
师曰:“三岁孩子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白遂作礼。师于长庆四年忽告
众住:“吾今报尽。”言讫坐亡。寿八十有四。
【注释】
①法会:佛教举行的各种宗教仪式的集会。
②锡:锡杖。杖高与眉齐,头有锡环,原为僧人乞食时振环作声,以代
扣门,兼防牛犬之用。
志公和尚
神杖惊鹤定居处
师父本姓朱,幼时即出家,到道林寺修习禅定。师父居止无常规,饮食
无定法。他头发有几寸长,光脚拿着锡杖,头上戴着剪尺铜鉴,或者挂着数
尺布条。好几天不吃饭,他也面无饥色。有时他又说又唱,内容都象咒语一
样令人难懂。官民人等对师父都挺尊敬。建元年间,梁武帝说师父有迷惑百
姓之罪,将他收押在建康的监狱中。人们曾经在市场上看见他,赶忙去监狱
里检查,却见他仍旧在狱里。梁高帝即位后下诏说:“志公身在凡世之中,
心智却非常人所及。水火都无法伤他,猛兽也无法害他,像这样的人怎么能
以俗人常理去胡乱限制他呢?从此以后不准再把他关押起来。”有一天梁高
帝问师父道:“弟子我有烦恼疑惑,怎样才能解脱?”师父说:“十二识者
以为,十二因缘就是提供解脱的药方。”当时舒州潜山的景色最令人称奇叫
绝,而它的山麓风景尤其优美。志公与白鹤道人都很喜欢那里。天监六年,
他们二人都向高帝表白了自己想居住在潜山山麓的心愿。高帝知道他们两人
都有非凡的本领,便让他们用一物去标识其地点,标识在哪里,那里就归他
居住。道人说:“我以我的白鹤落地处为记。”志公说:“我以我的锡杖落
地处为记。”话音刚落,道人的白鹤先飞到了空中,那白鹤正准备落在山麓,
忽然听见空中锡杖发出的呼啸声,白鹤受惊,忙飞落到其他地方去了,而锡
杖则立在了山麓。于是二人各以自己标记所在建筑居室。后来到天监十三年
冬天,师父忽然对弟子说:“我要走了。”过了不到十天,他就端坐去世,
遍体香软。
【原文】
师姓朱氏,少出家,止道林寺修习禅定。居止无常,饮食不定。发长数
寸,徒跣执锡杖,头擐剪尺铜鉴,或挂帛数尺。旬日不食,亦无饥容。时或
歌吟,词如谶记。士庶皆敬事之。建元中,武帝谓师惑众,收付建康狱中。
人或见其在市,及检狱,如故。及梁高帝即位,下诏曰:“志公迹拘尘垢,
神游冥寂。水火不能焦濡,蛇虎不能侵害。岂以俗士常情空相拘制?自今不
得复禁。”一日问师曰:“弟子烦惑,何以治之?”师曰:“十二识者以为,
十二因缘治惑药也。”时舒州潜山景色最称奇绝,而山麓尤胜。志公与白鹤
道人皆欲之。天监六年,二人俱白高帝。帝以二人皆具灵通,命各以物识其
地,得者居之。道人云:“某以鹤止处为记。”志公云:“某以锡卓处为记。”
已而鹤先飞至,将止于麓,忽闻空中锡声,惊止他所,而锡遂卓于山麓。二
人乃各以所识筑室焉。后至十三年终,忽密谓人曰:“菩萨将去。”未及旬
日,端坐而化,遍体香软。
杯渡和尚
水牛撞网救生灵
和尚姓什么、叫什么,无从考证,只因为他经常在水上乘杯而行,所以
当时人们都叫他杯渡和尚。当初在冀州的时候,他很不在乎生活细节,喝酒
吃肉,和俗人毫无两样。他有时穿着木鞋上山,有时漫步于闹市,除去身上
背的芦图外,他什么东西也没有。一次他在一家借宿,发现这家的佛龛上有
尊金佛,便将金佛偷去。这家人发现后去追,只见他慢步徐行,但是怎么也
赶不上;好不容易到一渡口,他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