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次次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给艺术两小时-第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道士们比较孤僻,有副自高自大脱离群众的神气。孩子们进道观去看点什么马
上就给轰出来。但是孩子们好奇,总有办法趴在墙头看他们过日子,原来他们跟同
伴在一起的时候也会哈哈大笑,也会骂娘,也谈一些令我们大吃一惊的东西。他们
的长相有意思,穿着也令孩子看了舒服。那一股长胡子留得确实好玩,和书上画的
一模一样。
    住在山上庙里又不是和尚、尼姑、道士的,是一个打更报时的妙人。
    黄昏一到,观景山就会响起“更梆子”声。九点以后,二更开始直到天亮,
“更”声就会不绝于耳。众人皆睡他独醒。众人在他“更”声的摇篮中安息。
    准确,忠于职守成为习惯,加上他整个上午在山上熟睡,人们几乎偶尔才想到
他。例外的是半夜里哪家失火,他就会马上敲出密集的“更”声报警,某种节奏点
子使内行人一听就明白是城内外哪个方向出的事。
    换“更”的时候他也敲出三两分钟的密集点子。这位孤独而寂寞的“更”手,
对自己这份职务是颇为精益求精的,下午睡醒下得山来,他会在街上拉住一个熟人
问:
    “如何?三更换四更的那个点子密不密?”
    “‘潮神’!哪个三更半夜躺在床上听你换更!”(“潮神”是精神病的土话)
    “没听到是不是?那么今夜间你注意听,我再认真来一盘!”
    他图什么呢?有什么好图呢?神圣的职务并非都是通俗易懂的。没有谁爱过他,
连他曾经以诗情抒发过的“摇头摆尾踱方步,学堂女生随侍着”两句愿望也没有实
现,所以也没有子女。什么时候离开人世呢!谁也记不起来了。
    小学在傍山的一座高坡上,孩子们学过四书五经,诗词欣赏,也学过自然科学
和“的、了、吗、啊”。校舍很古老,周围是庙、寺,有许多菩萨。一座幽静异常,
满布奇石怪壑的石莲间就在学校的左边,石级、亭台、庙宇给一种结黄果实的名叫
“毗利扒子”的树阴层层覆盖,几乎不透阳光。这真真算得上是留给后人的一个高
尚而聪明绝顶的建筑艺术遗产。
    不能说,那个时候的学生都是驯服的。
    尽管你学校办得再好,对子学生来说几乎都是牢笼。学校和社会相比,知识和
有趣范围的悬殊是显而易见的。
    上学的路上,出东门向南门沿城墙半里地,整条“边街”都是雕刻菩萨的。今
天才是一个雏形,五天后就会变成一座神形俱备的坐式观音。怎能不令一个在课堂
呆坐的孩子悬念?
    城的另一头有纸扎铺,竹蔑片扎成的一丈多高的鬼王架子,一天工夫糊上了纸,
三天之后全描上了金碧辉煌的颜色。由于铺面大小,而不得不在街上进行工程操作。
半夜三更来了暴雨,孩子便会为那个不幸被淋坏了的鬼王惊醒。
    一位姓侯的哑子,是凤凰孩子们的艺术旗手。他的作坊是孩子逃学的庇护所。
他的风筝、狮子、龙灯的手艺是全城好手之冠。他和他的外婆相依为命。隔三两年
就会发一次疯,到处跑,吃狗屎,然后又正常起来继续做他的风筝,画精彩的古代
人物。从哪里学来的本领?谁也不知道。完全是一套永乐宫壁画的元代绘画传统。
他的经历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西门坡底下,、一个没有妈的七岁苗族孩子,用墙上剥下来的石灰,在石板上
画画,画人骑水牛,水牛过河,苗妹崽放马,水门口木船运桔子、甘蔗,老师长坐
八顶拐……生动而精确。他流着两条又长又黄的鼻涕,在他的画前,流不流鼻涕就
算不得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了。遗憾的是他爸爸不喜欢让别的孩子跟他一道,怕别的
孩子伤害他罢?叫他一声,孩子马上起身往回走进他那又小又黑的屋子里去。这真
使人怅惘而忧郁。
    一位杨老先生教孩子们《古文观止》,有时还讲一点音韵知识给孩子们听。有
一天上课的时候,赤塘坪远远传来杀人的号音,孩子们一哄而起地跑得精光。
    那时候赤塘坪经常杀人。杀人就是斫脑壳。10岁、8岁大的孩子,那时都看过斫
脑壳。成人们聊天时,常提到哪一个犯人挨斫之前值价的气派和哭哭啼啼不中用的
表现。为什么要杀这些人的问题却很少为人谈起。一个人的权力大到说杀谁就杀谁
的程度,调查研究还值得几个钱呢?可也是。
    有一天道台衙门门前,绑来一个叫做“鸡公大王”的人,奇怪的是一座倒栽着
的木菩萨绑在他的背上,围满了人。
    “你要死了,晓得吗?”孩子问他。
    “唔!唔!唔!”
    “干吗他们要杀你?”
    “唔,唔,唔!”他喉咙里只肯发出原始的回响。
    北门考棚对面有座高大的照壁,钉着几排铁钉。时不时从乡里挑来一担担切下
来的人头,其中还有几岁大的孩子,一串串人的耳朵。人们才明白钉子的用处。
    五六十年以前的凤凰,真像外人所传说的是个奇幻的乐上吗?
    冬天,人们走街串巷去看滩堂戏,家家打粑粑,四处有梅花开,半夜满城猪叫,
爆竹响个通宵,接着是狮子龙灯一直闹到正月十五。
    春天来了,草绿了,遍山阳雀叫,乡里的“春倌”进城,提了装着春牛和“傲
谩儿”的篮子,到家家户户去“讲春”唱歌,报告节气。孩子们开始放风筝,上山
摘“茶苞”,采好吃的“毛毛针”,蕨菜……
    夏天,孩子们下河洗澡,捉鱼,跟大人赶场,跟大孩子上山看他们找女孩子唱
山歌。到松树林子里捡苗子,太阳快落的时候才过“跳岩”,远远看见坐在城垛子
上吹竖笛的小苗族孩子,真是又好看又好听。
    秋天木叶凋零,到处沾染凉气。一筐筐的桔子、袖子、板栗、核桃挑进城来。
孩子是大人的跟屁虫,在山上满处跑,捉果子狸,网鹌鹑,打野鸡、豹子、野猪。
    有时在家里能听得见算命先生拉胡琴过路,上街上看外省人耍猴戏,或是带着
小女孩和小狗挨家挨户表演“狗舂臼”……
    即使是孩子,也能朦胧地感到一种特殊的社会变异、震动和不协调。为什么诗
意、牧歌、欢乐能跟苦难、愚昧揉合在一起呢?活像满满一碗调和了蜜糖的痛苦的
眼泪。
    民族文化命运的悲苦,与民族文化所表达过的悲苦内容根本是两码事。文化是
经得起苦难的研磨的,它永远不会绝灭,只是它表达的方式和形式多种多样,有时
甚至仿佛只剩下了零。记得许多年以前,跟一位朋友在颐和园参观慈禧太后的床,
硬木板上垫着丝棉褥子,我说:“多愚蠢的生活方式!”
    那位朋友笑了。他说:“幸好她愚蠢,如果聪明,今天我们怎么得了。”
    那是实话。落后的暴力,怎能适应人民强大的意志关系?不单历史站在人民这
一边,连大自然也站在人民这一边。
    凤凰县那时候的文化、政治、经济的崩溃是必然的了,山雨欲来,当地的老百
姓若不是找一片屋檐躲起来,便是让鲜血淋得全身湿透。跟外头有点点关系的家庭,
都千方百计把孩子送走。有抱负的青年则远远地走向延安。
    风景和情调当不得饭吃,正如一年不看画,不听音乐死不了人一样。生命的末
端是个最实际的所在,也是最令人费神的所在,来不得半点虚假。
    20来岁的小伙子,在10岁孩子的眼中已经是个很老的人了。老头子、老太婆也
是天生就有的。孩子最害怕的是过完暑假、寒假以后的开学,怕星期日的下午。有
的孩子甚至认为成人是非常愚蠢的,有了钱却藏在口袋里而不去买东西吃。
    但是也有佩服成年人的地方。
    学校的老师其实也是个大孩子,也在忙于自己的前途的设想和行动。许多事情
是颇使孩子们佩服而受到影响的,那就是读外来的杂志和课外书。
    老师们订了杂志,孩子们也沾了光。孩子们从那里发现了书本以外和县城以外
的世界。
    杂志中,当时最受益的是《上海漫画》和《时代漫画》,其中许多作品,训练
了孩子用漫画的角度去推动观察和思维能力,迅速地判断生活中明显的错误和正确
性。它很合乎凤凰当时这个动荡的小城的孩子们的口味。
    人可以用各种角度和方式去品评世界:用漫画的角度看世界却最有趣味,最有
力量。孩子们的交谈,有时不免也让成人们偷听到了,他们又发生疑问:
    “这些小家伙是不是发育过早?”
    在班上的壁报中出现《时代漫画》与《上海漫画》改头换面的嘲讽凤凰社会和
开学校玩笑的摹仿品。校长还好,他只觉得孩子的作品不太高明,笑笑完事。孩子
自己倒得意非凡,真以为自己掌握一种什么了不起的武器,居然大着胆子,老着脸
皮把一份叫做《坦途》带有漫画的壁报贴到女子小学门口对面墙上去。后来也没听
说有过什么辉煌的战果。
    从此明白,有种美术只要先把事情想好,凑合成对比很明显、很好笑的比喻,
画它出来,即使画得不怎么好,也都能算是对社会做了一件有益的事。当然,也增
加了自豪之感。这类的孩子不少,几十年以后,打听了一下,为自己从小养成的这
种思想习惯,付出了不小的代价,这个小山城里就出了不少“右派”。

                                                  (摘自《蜜泪》)



 


 


                             黄永玉谈沈从文

                               赵晨  辑录

                                   一

    有一天傍晚,我正在孔庙前文星街和一群孩子进行一场简直像真的厮杀的游戏,
忽然一个孩子告诉我,你们家来了个北京客人!
    我从来没亲眼见过北京客人。我们家有许许多多北京、上海的照片,那都是我
的亲戚们寄回来让大人们觉得有意思的东西,对孩子来说,它又不是糖,不是玩意,
看看也就忘了。这一次来的是真人,那可不是个随随便便的事。
    这个人和祖母围着火炉膛在矮凳上坐着,轻言细语地说着话,回头看见了我。
    “这是老大吗?”那个人问。
    “是呀!”祖母说,“底下还有四个咧!真是旺丁不旺财啊!”
    “喂,”我问,“你是北京来的吗?”
    “怎么那样口气叫二表叔!”祖母说,“是你的从文表叔!”
    我笑了,在他周围看了一圈,平平常常,穿了件灰布长衫。
    “嗯……你坐过火车和轮船?”
    他点点头。
    “那好!”我说完马上冲出门去,继续我的战斗。一切一切就那么淡漠了。
    几年以后,我将小学毕业,妈妈叫我到45里外的外婆家去告穷,给骂了一顿,
倒也在外婆家住了一个多月。有一天,一个中学生和我谈了一些很深奥的问题,我
一点也不懂,但我马上即将小学毕业,不能在这个中学生面前丢人,硬着头皮装着
对答如流的口气问他,是不是知道从凤凰到北京要坐几次轮船和几次火车?
    他好像也不太懂,这叫我非常快乐。于是我又问他知不知道北京的沈从文?他
是我爸爸的表弟,我的表叔。
    “知道!他是文学家,写过许多书,我有他的书,好极了,都是凤凰口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