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教父》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一个著名导演因为没有答应黑帮头目安排演员的要求,某天早晨就在自己的被窝里发现了爱马的头,马血流了一床一屋。《穆赫兰道》中那个不合作导演所有的信用卡立即被冻结。他们还能再坚持什么,除了妥协。
妥协于金钱和势力,否则只能出局。游戏的规则从一开始就清楚明了。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时常对明星们“离谱的高收入”耿耿于怀,我们时常对明星们无休止地对金钱的追逐不能释怀。如果你知道他们庞大的生活开销,比如他们仅仅一年的置装费可能需要几百上千万。如果你清楚他们沉重的家累,比如他们挣钱的速度永远赶不上他们家人花钱的速度。你就可以理解那个叫蔡少芬的美女为什么要跟自己的生母亲断绝关系,那个叫张柏芝的清纯女孩跪倒在父亲面前说,她真的做不下去了。可她必须做下去,她骨折一个月,她的家人就面临着入不敷出的窘境。
所有看似千差万别的生命表像下面,其实仅仅是一样的目的,生存。
当登山成为一种秀
五一,有许多队伍去登各种山,这是近两年的时尚。某企业和某报也联合组了支登山队浩浩荡荡奔赴某雪山。不料,某登山记者中途失踪,扔下一截空绳和惊惶的队友。于是各路人马飞奔前来救援,甚至远在千里之外的山友也整装待发。
有人把消息发在网上,于是有更多的人陷入焦虑。不过,人们的焦虑持续得并不太久,第二天消息传来,记者无恙,他在避风处睡了一觉。清晨醒来,他看见灿烂的阳光,顿生豪情,竟然登顶了,还激动地把报社的大旗插在了山顶。
人们以为他体力不支,以为他受了伤,甚至以为他……唯独没有这个版本的结局。
报纸大肆炒作,勇士征服处女峰,悲情人物成了登山英雄。山友大肆攻击,追逐名利置山友的焦虑和整体利益于不顾。悲情人物成了千夫所指。
不久,又有消息传来,另一支登山队指出前者根本没有登顶。
消息让人眼花缭乱,而真相只有山才知道,可山无言。
宛如一出戏。先是悲剧后是闹剧,迭宕起伏。雪山是道具,而那些山友呢,活脱脱是些蒙在鼓里的群众演员嘛!
其实,以登山为主题的戏并不止这一出。去年,一对恋人曾在玉珠峰举行过一场轰轰烈烈的高山婚礼。央视的摄像机跟着,一个从未登过山的女人在爱情的力量下勇攀6000多米的高峰,电视机前的人只看见她站在峰顶幸福的微笑,却不知道她是怎样被拖拽着上了山,也不知道有多少普通登山者的愤怒,他们花了同样的钱,却得不到教练应有的照顾。因为人力都用在这场秀上了。爱情因为这皑皑的白雪变得更加纯洁了吗?婚姻因为这巍峨的山峰变得更加牢固了吗?或许只有时间可以作答了。
而前年,一个从未有过雪山攀登经历的人,在一个根本不适合攀登的天气,企图创造一项独立攀登珠峰的纪录,当然,他再也没回来。当然,他的身后又有一家电视台。一个人敢用生命做秀,你又能说些什么呢?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登山已经成为一场秀。媒体用它吸引眼球,商家用它谋利,名人用它区别于其它的名人,无名者用它一举成名,成不了名的也可用它作为一种炫耀的谈资,或者抠女时的杀手锏。一件美丽的外衣,穿了它,人们就忘了自己最初的模样。登山最本真的意义呢?没有人再关心。
不过想想也就释然了,一个做秀的时代,谁又能只做绝对的看客呢?拿登山做秀也是件势不可挡的事了。只是做秀时少拉着别人陪衬,如果一定要陪衬,那也别以伤害了他人为代价。在山下,或者只是名利的得失,而在山上,那是生与死的差别。
有个朋友曾告诉我登山的理由,生活里有太多我们不喜欢却又不得不做的事,而登山是他唯一喜欢而又有能力去做的事。简单而纯粹,可是这样的登山者还有多少?
当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山顶,山却更寂寞了。
山难之后
5.19注定是个不寻常的日子,它是中国足球队蒙羞的日子,也是某年股市大涨的日子,而现在,它是深圳山友心碎的日子,两位山友因为一次意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第一时间从网上知道了事件的发生、进展,然后是震惊、伤感。我想,我只能用伤感这个字眼,因为我只是偶尔登过山,也不认识那两个遇难者,所以我的伤感有限。和许多人一样,我长时间地趴在网上,想了解更多的真相。网络让人们有了更自由的话语权,直接间接的当事人、知情人可以更快地帮助人们了解真相,也让关心他们的人有了可以寄托哀思的地方。可是,当人们像潮水一般涌入论坛,越来越多的声音交错着,重叠着、甚至纠缠在一起时,我悲哀地发现,真相却离我越来越远。
A说那天事情是这样,谁谁组织了活动,怎么出的事,谁谁救人后还收了钱;B说没有人组织,是大家临时凑到一起;C说我没有收过钱,你的抵毁是因为不光彩的商业目的,D说他们选营址犯了个低级错误;E这不过是意外,他们把生的机会留给了别人,F说我是当事的六人之一……我的情绪在ABCDEF之间疲惫地奔走。真相仿佛一张白纸,每个人在上面涂上自己的油彩,每一个“真相”又都被新的“真相”所覆盖。让人想起那部电影《罗生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真相。
甲们在追忆逝者的生平、乙们在追问悲剧产生的原因、丙们呼吁应该吸取教训,丁们在指责丙做秀、对死者不敬,甲们嘲讽乙不知道真相、不懂登山胡言乱语,戊们认为丁只是在为自己的团体卫道,盲目的自恋……争论最后演变成人身的攻击,人性的质疑。
仿佛陷入了某种不可自拔的怪圈。每一种观点的出现,都引来无数反对的声音,解释与辨护会招致更多的指责与非议。每个人仿佛都是真诚的,在自己那里;而每个人又都仿佛是做秀,在别人那里。每个人仿佛都是可以理解的,又都仿佛是在被误读。网络到底让人们离真相更远还是更近?因为穿着马甲,所以可以为所欲为?一件简单的事情怎么变得如此复杂,一种单纯的情绪怎么被不断的升级,该重新解读网络还是解读人性?
什么是对逝者最好的纪念?什么人才有话语权?一次事件、一个生命可以承载多少东西?我们分明都是出于对生命的关爱的,可是我们怎会如此敌视?我们分明是渴望亲近的,可为什么我们却变得越来越遥不可及?难道人与人之间在终极意义上根本无法沟通,难道语言具有最大的欺骗性?
作为生者,在这样无休无止、铺天盖地的争论中我的头彻底晕掉了,可逝者如果有在天之灵,他们会怎样?
或许我还是该沉默,因为我的发言,又成为了一种新的姿态,而它出现的伊始,就是它不断被误读不断被人们在自己的立场上诠释和发挥的开始。
陷入某种宿命的悲哀。
空气稀薄地带的抉择
话说一位登山者,途中遇到暴风雪,急需到避风处,体力不支之时偏又遇到一昏迷者,经过翻江倒海的思想斗争,毅然作出决定,脱下手套给那人按摩,经过一番按摩,那个人可以活动了,他也暖和了自己的身心,两人搀扶着走出了困境。以上是今年高考作文《心灵选择》的引子,一个典型的《读者》式的煸情故事,只不过那套关于奋不顾身舍己为人见义勇为的宣传这次换了件登山的时尚外衣。按现在经济学解释一切的原理,这叫典型的双赢案例。多么完美的结局,像极了童话里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幸福生活。
而现实里的登山故事是,某年一群登山者的飞机在雪山因故障紧急迫降,救援无望,没有任何耐以生存的东西。有人死去,而剩下的人开始吃死人身上的肉,开始时偷偷地吃,后来公开的吃。于是一部人活着走出了山谷。这个故事后来被拍成了电影。
还有一本由登山历险者写的纪实作品《走入空气稀薄地带》,讲述了几支登山队在1996年发生在珠峰的悲剧。书的结尾一个登山者无力再带不济的同伴下山,痛苦但果断放弃了她,“我仍能感到她的手指从我的胳膊上滑落的感觉,而我就听之任之,我甚至再没有回过头去”看到那里,我有种流泪的冲动,虽然残酷但真实。
我把这个作文题拿去问一个狂热的登山爱好者。登山者说,在那样的极端状态下,考虑的不是救与不救的问题,而是有没有能力救的问题。更多的时候无关道德,只是一个纯粹的技术问题。根据登山经验、自己与对方的身体状况、天气做出正确评估。
高考题目最后说“也许不是人人都会碰上这种生死的抉择,但是每个人却常常遇到、见到、听到一些触动心灵需要作出选择的事情。那时,我们大家是怎样选择,又该如何选择呢?”
可以选择吗?至少今年千百万的考生没有选择,他们唯一的选择就是他们十二年来所受的中国式教育的选择。我几乎可以想象出那些小孩是如何轻车熟路的写出了千篇一律的文章,唯一那几个特别的,还是理解力太差跑了题的。我也几乎可以想象明年高考前教师和家长将怎样地把这样种空中楼阁式的道德规范和作文套路强加于那些天真的孩子。
其实对这样的考题我本无话可说,或者干脆地骂句扯淡了事。只是有些我眼里的真实总有想说的欲望。毕竟,那些接受考试的孩子才十几岁,他们至少应该看到另一些版本的真实。他们至少应该知道这个社会并不是这样的简单化、概念化,他们至少应该拥有在多种价值判断体系面前选择合适的那一个的权利。是合适的,而不是唯一的。
在《走入空气稀薄地带》的开头有这样几行触目惊心的字“人们在悲剧中扮演着角色,是因为他们不相信在现实生活中存在悲剧,但悲剧却真的在文明世界里。”写下这些,只是不想再让那些孩子们生活在装出来的喜剧里。
小女子的“9·11”
明天,是9月11号,去年的今天早晨我从纽约飞旧金山,与911擦肩而过。那次平淡的美国之行因此别具意味。有些事情,有种奇怪的力量,不可说。去登世货的时候,我和鱼儿还颇有意见,我们对导游说,能不能不去世货啊,我们想去帝国大厦。因为那部电影《缘份的天空》,两个单身的女子的幼稚情结,很想在帝国大厦的顶楼也感受一下那份别人的浪漫。导游说,不去世货你们会后悔的。
到底还是去了世货,导游说以前有人混入世货实施爆炸破坏,现在加强了安检。每个游人上楼前先要拍张照,然后你可以花钱买下那张照片,那张照片被放得很大,挂在墙上,许多游人都会买下收藏,虽然很贵。我挤在人群中看到照片中的自己不好看,于是放弃了。后来,我跟鱼儿都有些后悔。
好像因为有了911,一张照片也变得意义非凡。
911几天之后第一次搭飞机,从洛杉矶飞夏威夷,在机场逗留了好几个小时,一遍又一遍地检查,还有一只大狼狗拼命地在你的腿边蹭。终于上了飞机,我第一次无法安睡,周围有群美国年轻人不停地在喝酒。所有人都不知道会发生什么?飞机终于着陆,整个机舱的人激动地鼓掌欢呼